现代高职教师职称政策导向论文

时间:2022-10-13 04:17:00

现代高职教师职称政策导向论文

[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要求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政策导向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指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政策,应充分考虑高职校的特点和其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当前高职教师中存在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不高的问题,建立以专业工作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称;政策;讨论

教师职务评聘是学校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导向,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错误的导向,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高职院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根据“人事相宜”、“人岗相适”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面从人才培养要求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迫切需要的职称政策导向。

从人才培养要求来看,人才可分为四类: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技术应用型、操作技能型。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技校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完成从设计到产品转化任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基础理论虽不一定要那么深厚,但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要强,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的实用性、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特点。

“打铁须得自身硬”,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者,应是技术应用成果丰硕的实战型专家,而非理论水平很高的学术(学科)专家,这就需要通过改革职称政策加以引导。

二、当前高职教师职称政策导向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个地方高职教师职称的评聘政策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政策体系,以学历为导向和主体要素,片面追求高学历,对学历实行“一票”否决。下面以《某省高等学校教授资格条件》第四条为例进行分析。

该条规定:40岁以下申报副教授资格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这就意味着40岁以下,具备本科学历的高职教师即使比同龄的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业绩突出,也无法申报副教授资格,必须再等上几年。

该省教育厅人事处对此的解释是:“作为大学,应该是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恰当,准确地说,“作为大学,应该是高能力人才的聚集地,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学历,学历,即学习的经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提高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作出业绩。高学历不等同于有高知识,高知识更不能等于有高能力,而有高能力还不能等于作出了大的贡献!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是骡是马“亮”出本领就见分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相马”不如“赛马”。学历再高也要经过实践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无论是高学历的人才还是在实践中成才的人才,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业绩。

因为只有业绩才能把一个人同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教授曾指出:“人才的优秀程度应由实践决定,由实践中的绩效决定的。评价人才,不能只看他读过什么大学,上过什么学校,而是看他给社会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些什么业绩和经历。”我们要重视学历但不能惟学历。

高学历者理应比低学历者取得更大的业绩,我们的政策不能也不应该对高学历者另眼相看,具有“双重标准”。

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已“普及化”“大众化”,它们对人才的界定已走出了“唯学历”的误区,美国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绩效管理”,强调业绩是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给世人以保守印象的英国,对人才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人;一贯重学历重资历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能力主义”,并取消了学历统计。日本的索尼公司,一万多名雇员一进公司就把学历封存起来(指人事档案),让他们去公平竞争,在工作中,大家不比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世界第一”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且畅销世界。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一度被喻为“经营神童”,他在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时,曾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他的创新之举令人佩服。美国国务院招聘外交官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而在美国一家大报一年刊登的3544则科技类招聘广告中,2799则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而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则,要求硕士的仅77则。低学历成大事者举不胜举,美国的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既非博士,亦非硕士。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也只是中专毕业。在我国企业中,也出现了大学生工作越来越不好找,而技校生单位抢着要,工资高过白领的现象。而惟有在高校,唯学历成为人才评价难破的最后一道坚冰。多年实践的结果,一些人为了获取更高学历,不惜弄虚作假;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熬白了头发。人们想的不是看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文凭。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标签,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谓本末倒置。

教育部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日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第五条明确指出: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金萍学者在对大陆高职师资学历水平和台湾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国内高职师资学历水平和台湾地区相比差不多。我国大陆高职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是学历水平太低、高学历人才太少,而是实际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不高。这就需要职称政策加以导向才能实现。

“人才不问出处”,“人才不问老少”。人才中有硕士、博士高学历者,也有在实践中自学成才者。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既要使拥有高学历者英才辈出,也不应把自学成才者埋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江苏省人事厅在2007年全省职称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建设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加快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务员之家

三、结论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充分考虑高职的特点和其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政策导向,着眼于解决当前高职教师中存在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不高的突出问题,着眼于引导教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着重评价高职高专教师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成果;建立以专业工作业绩为导向而非学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应金萍。浅析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