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时间:2022-01-02 11:00:36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音乐美——于诵读中领略

在传统中学课堂的古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方式大多重文本分析解读而轻诵读,在分析时也是生搬硬套诗意,因此对于诗词背诵学生也大多也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但古诗词本身,十分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和声韵,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是极其悦耳舒适。而词,众所周知,更是如此,在古代便是拿来“唱”的。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吟诵和朗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语感,感受古诗词“音乐美”的同时,更能从这种变化的韵律节奏中,体会到诗词的感情基调和诗人在创作时特有的情感情绪。因此,从诗词的“声音”入手,实际上是古诗词教学回归诗词本身特点,古诗词意蕴只有在用心且出声的诵读中才能被真正感知。1.节奏停顿。诗词的节奏停顿在诵读过程中很重要。何时停顿,何时连读,在读的过程中如何体会情感。“以李商隐的七言诗《无题》为例:此诗以“二/二/三”的节奏来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有按“二/二/一/二”来停顿的,诗中会有变化。但即便不懂平仄,只要读出感觉,停顿也就水到渠成。”[1]而又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轻重缓急。古诗词的音律富有变化,高低起伏,因此在诵读过程时讲究“平长仄短”的方法。平音轻而缓,仄音重而急,如《蝶恋花》中“山长水阔知何处”一句,在平声部分应轻而绵长读出登高后怅惘之感,在仄声部分则应重读,加强情感。在音调的处理上的轻重缓急对学生最终感悟古诗词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3.开闭平仄。古诗词的韵脚有开闭之分和平仄之分。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押的韵脚是“i”韵,而“i”是舌面前音,发音时嘴唇相对闭合,有压抑之感。因此通过吟诵,学生能自然而然感受到词中悲伤凄凉的感情。又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句,全部押的“ang”韵,且为平声开口呼,这种开口呼口腔大开,气流通畅,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情绪高昂,喜不自胜之感。

二、绘画美——在意象里感知

古诗词具有“绘画美”。苏轼曾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称赞王维诗的意境十分优美。王维的诗作算是“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但其实中学阶段学的绝大多数优秀诗词篇目都有鲜明的视觉画面感。而这种绘画感离不开的是意象。意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多个意象所组合起来构成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在鉴赏古诗词时应从意象入手,品味意象特征及意象中所寄寓的感情,从而整体理解,体会意境。1.意象特点。古诗词中意象万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等。”而每种意象所寄寓的感情也是不同的。比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杨柳”多表达离别不舍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2.意境构成。意象在古诗词中是单独的个体,且有一定稳定性。而古诗词中的“绘画美”则是通过各种意象各种形式的串连所形成独有的画面构成的。意象的叠加组合形成了意境,从而给人以视觉直观画面美感,这便也是诗词之美所在。那么如何帮助学生体会意境?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用“画面描绘法”。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并用简笔勾勒出来大致的画面。总之,古诗词中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表达。从声音的开闭长短等可以体会诗词中的感情倾向;从画面的色彩构图能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如《次北固山下》一诗从“青”、“绿”等明显色彩和“日”、“春”的意象中看出的隐藏色彩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思而不哀”的丰富意蕴。)从诗歌“音乐美”和“绘画美”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诗词自身特点和学生学情,这样的鉴赏品味对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新霞.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J].学周刊,2015,5:171.

作者:阮凌潇 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