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师执行能力教育意识探讨

时间:2022-06-22 03:42:49

中职语文教师执行能力教育意识探讨

内容摘要:教师执行力是指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通过认同、支持和准确理解教育的目标及方向,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式,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办法,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在力,是教育系统内部推动各项任务完成的能力。笔者从意向、审美、圆融、反思四个方面使意识得以呈现和把握,试图去探索教育意识在执行能力中所占据的位置。

关键词:中职;执行力;教的意识

教师执行力是指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通过认同、支持和准确理解教育的目标及方向,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式,思考教育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办法,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在力,是教育系统内部推动各项任务完成的能力。在新课程这个背景下,教师的工作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把对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像遇到问题时的的自我变革,调整和适应,课程改革也是一样的,在这个环境下需要教师有更强的执行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执行能力会需要也应当收到更多的关注。教师的个人的教学方式和情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的非常主要的因素,但是,从教育改革的这几年的实践过程来看,当前教师课程执行力离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教的“意识”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如有了能思考的大脑,然后受其指挥而发生发展,对“教”的行为指挥引导,教的“意识”的整体状态,直接引起教的行为,教师的执行,学生的思维空间、思考习惯、理解问题的角度等等。本文中,笔者从意向、审美、圆融、反思四个方面使意识得以表现,这些表现的形式,并不是说意识的定义分解,而是对意识的各种复杂表现过程做了一个简单抽离。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做的是用简单的方式去对待纷繁复杂的意识的各种形式,提炼出基本的认识规律,防止因为意识的难以把控放弃了对其核心地位所应有的探索和研究。意向,对于中职语文教师专业意识而言,它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教师应该掌握。其“意识总是与某种物的意识相关”的特性,基本是包含着内容,而不会是任何空洞的形式上的东西。理想、目标、期待值等通常被理解为意向,这些又总是伴随某种情感呈现的。审美,我们这里说的是教育中的审美,它并不是意识中的特别存在,我们教师群体也是经过一系列的教育相关的训练,来形成自身的教育审美,作为“教”的意识的审美,我们强调了教育审美,就是教师在获取专业的过意识过程中,因教师的个性自觉自主选择的个人所认可或者欣赏的教育意识,人们往往在认可的状态下才会选择内化和沉淀为自身地教育审美,语文教学凸显谁的意义?因为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把学生培养成“完整人”“主体人”“创造人”“诗意人”“工匠人”“责任人”自然就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与终极关怀,在中职学校,学生已经逐步向成人转化,他们的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认可,在寻求认可的过程中寻觅自己,慢慢找到自己的未来的方向。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学生的中职语文教学意义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唯一选择。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化、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新课标课堂的基本特性、基本价值追求,都要求教师把特例、尝试、实践、矛盾等等磨合使之成为常态,理论上说,认识主体的中枢神经对外部信息信号进行初步的选择跨界者和加工,借助语言符号系统对其进行编码,使认识对象的客观信息主观化。认识主体对主观化的信息进行识别、判断,抽象,从而使主观化的信息符号化、抽象化。

认识对象的信息就可以得以顺畅地“移入”认识的主观形式之中并构成其客观内容。所以每个教师的“客观内容”都是“独一无二”的,审美力对教师的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意识,更是指导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学科的执行力的各个方面,审美的提高,执行力的加强,这就对教师学习的对象和途径有了要苏霍姆林斯基求,那就涉及到教师的必读书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读好的四类好书,纵观各类教育类书籍,总结下来大致是:新课程图书、教育文章、教育名著、其他。教师必须是书本的爱好者,这是一条金科玉律就比如一个恒久的具体的问题: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维目标并不是三块目标,也不是三条目标或者三个目标,它们是教学主体对于某一个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整体预设,是审视这一行为及其结果的三个视角。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脱离的关系,而是彼此紧密相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圆融的关系。无论在在新课程三维目标视野,还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视野,中职语文的教,这个体系的波动变化全部是要做用于这个体系的主体学生,这又是一种新的圆融,而新课标体系下的各个环节又是环环相扣,处处圆融。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下的个性化解读,普高教师和中职教师的审视各自不同教育对象后的解读,又是大一统下的千变万化。本文着重把握“教”的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圆融。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相互关联的网,联系是无处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和感恩)、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心、诚意)、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意识和行为)。新课标强调“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职的学生的基础相对不是很好,学习效率低,或受青春期生理变化影响较大,适应能力没有能够很好的调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情形下,新课标所强调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尝试把讲解的主动权,思考的主动权,甚至是预设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在暂时脱离应试体系的环境中,让他们寻觅到自启其智、自奋其力的柳暗花明的又一村。“老师式的学生”“学生式的老师”让他们找到一闪自己想要打开的门,但是这种圆融,意味着老师在课前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和活力。而也是教育意识和教师执行过程的融合。反思也是意识的重要内容,反思作为意识,一种是展望过去,回望自己,自我点评自己心中的自我主角,而另一种是一种客观的折射,“真实—当下的自我解读”,是一种“第一性的自身—敞开方式”。教的意识其实存在于教师的内心,而反思就是启动意识中的某些本来的存在,让自我教的意识重见天光,或者说是激活理论,不断更新,自我觉醒,自我觉悟。只有这样的呈现方式才是一种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自发行为,才可能在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中坚力量的教师群体的自我觉醒、自我修正,因此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认识反思,是更加例行地对教师专业作为反思性实践的解释。对教师来说,反思就是坐在教室里的另一个自己,上完一堂课,静静地坐在办公室回忆这堂课,理清自己的教的行为,整理自己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捕捉执行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及时记录下这堂课程中的精彩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这才有改变的可能性,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在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意识不断地更新,更新原有的认知系统,去粗留精,去伪存真,从而成为一种理性的力量,在教师的执行过程当中成为一种有力杠杆,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支点,平衡教育的行为。

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使命,人与人是千变万化的,百年名校自然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享受者,名师学者也是教师群体中的那一些有着执着信念和文化建设的举旗者,前行者和举旗者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要用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合格的教育者。新课程实施五年来,课堂教学的改革走的是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取得了实质性和阶段性的成果,这条路是非常长远的,甚至也会有曲折和很多不确定性,我们也会因经验不足、研究不够而徘徊,但是,这一项惠及子孙和关及国家民族的大业,教师对于就是一支先锋队,砥砺前行。一个启动的“开关”,“教”的意识的开启能够更好地去进行“教”的执行,而且,也可以更科学地去落实和实施“教”的目标,持续不断地增强着对“教”的理论的拥有,而组织环境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能量,保驾护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克莱因.教师能力标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倪良康.自识与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