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乡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28 10:23:38

少数民族乡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少数民族乡镇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学水平总体有了很大提高。但少数民族乡镇中学由于受办学规模、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语文教材设置不够合理。文体混杂,没有侧重,教材选文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不符合地区学生特点,能力要求脱离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教材编写要力求做到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水平这三者的统一。而少数民族地区现行的教材,在编写上却是以翻译汉文教材为主,能力要求脱离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以汉族学生为对象编写的,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规律。其次,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中学办学规模小,水平差,效益低,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投资少,学校分布集中、数量少。学校硬件建设落后,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落后,多数民族中小学的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建设条件差,图书资料短缺。再次,教师队伍差异大、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语文老师往往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并且主要以中师学历为主,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自主学习的条件也不具备,尤其在复式教学模式下,农村教师繁重的工作量致使其无法有时间更新观念。基层教师队伍不稳,由于条件相对较差,许多教师不安心在基层中小学任教,师资远不能满足各类学校的教学需要。最后,学生的辍学现象严重。部分乡镇学生辍学率甚至达到64%,出现了班级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年递减的趋势,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

二、少数民族乡镇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

首先,语文教材建设滞后于新课改要求,缺乏民族语文教学大纲。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长期与汉族地区教材一致,没有专门适合于当地学生的语文教学大纲,教材没有侧重点,缺乏对城乡差别的认识。自然也就没有对应的教材、民族教材教辅用书和参考用书、课外读物。其次,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教育经费。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学生只能到较远地方入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西部三个省、自治区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在5~10公里之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08年对全国8个县77个乡镇的调查也表明,经历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小学生平均家校距离变远4.05公里,其中有10%的学生家校距离变近,有31.14%的学生家校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在58.86%的家校距离变远的小学生中,平均变远了9.19公里。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学点相对普通中学数量要少,往往几个乡镇共用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因此对于很多家远学生需要寄宿,而寄宿制学校要比非寄宿制学校支出费用高出很多,又因资金支持少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学校运转经费困难,给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再次,忽视对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的流动性大。部分乡镇学校引进人才力度不够,很多接受过正规现代高等教育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很难入岗,不仅仅是待遇问题,往往还涉及编制等问题。同时部分代课教师以及在岗教师缺少培训,无法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技巧,新的知识与观点无法传授等。对于少数民族乡镇中学里少量的优质师资来说,乡镇中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较艰苦与城市教师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优质教师产生强烈的流动意愿。另外,风俗习惯及人情风物,观念意识的差异。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影响,由于早婚习惯家长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教育要求不高,女孩往往17、18岁就被家里要求结婚、生子,从此失去了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少数民族地区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家长中流传,认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是“赔钱的买卖”。由于教育投资的风险大,收益时间长,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早早辍学,到大城市里打工挣钱养家,而不愿让孩子继续读书,有的孩子甚至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

三、解决少数民族乡镇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首先,政府要发展经济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增加教育投入。改变观念意识,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意识,变革保守狭隘的方面。中央民族学院和国家民委有关专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的衔接问题做了研究,指出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与教育的衔接关系上的两种不同循环的趋向。“一是良性循环:经济发达→高教育投资→高素质的人→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发达;二是恶性循环:经济不发达→低教育投资→低素质的人→低劳动生产率→经济不发达。”在地区经济发展自力更生的同时,倡导社会关注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状况,提高少数民族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度,从而最终达到少数民族乡镇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本,创造性使用教材。“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因此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由于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宏观性特征,需要考虑到全国中学生整体情况,且中国民族众多,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在文章与知识点的选择上无法做到满足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师能够合理应运用地方性知识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结合地方性知识与民族特色讲解课文。再次,学校要注意发掘、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现有语文资源,开发乡镇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要增强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可开发的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能够自己主动寻找、发现、利用身边的各类学习资源。另外,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应加快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少数民族乡镇中学应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对教师进行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乡镇中学教师分析、反思和研究教学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客观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成绩差,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需要和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学法指导,帮助其改正不良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不断发掘易于为少数民族乡镇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作者:王昊郑一瑛宋学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