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及策略

时间:2022-10-22 08:53:30

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及策略

摘要:少数民族典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正确翻译民族典籍则是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将其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最有效途径。翻译涉及的词语及少数民族文化,应把握其文化价值,避免翻译陷阱,按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综合考量,强化语言的文化性与历史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典籍

经久不衰,蕴含着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作为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记录,其中蕴含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经验与智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交流日益频繁,将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向国际传播,已成为翻译领域研究者的重点研究课题。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对我国译者而言,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有效翻译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对其向世界传播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的价值

我国少数民族典籍古老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成为我国的奇珍异宝。可以说,若想全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么,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而民族文化典籍的内容主要包括:神话、预言、歌谣、谚语等。传统的民族典籍形态多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其涵盖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知识。如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即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和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个精神文化高峰,其价值也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1]。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是我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因此,借助翻译少数民族典籍更好地向世界展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世界真正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殊意义,是我国译者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对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国际文化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世界的通用语为英语,那么,若想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实现广泛传播,就一定需要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实现中译外这项工作。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并使其传播中国文化,可以使我国的软实力得到更高的国际文化地位[2]。其次,有利于向国际展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可使我国文化多姿多彩。

二、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

2013年,在河北举行了第10届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翻译大会。会上有关学者重点对少数民族典籍翻译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例如,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交叉学科翻译、翻译高级人才、翻译方式方法培育等。根据会议资料可得知,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数量已超过100余部。已翻译完成的少数民族典籍著作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领域的传播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典籍数以万计,仍面临着绝大多数作品均未得到翻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理论、译者、作品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已翻译完成的少数民族典籍作品数量少。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要想完成全部典籍的翻译工作必然困难重重[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对少数民族典籍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保护意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然而,这些民族典籍却未能得到全面翻译。目前,已翻译的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仅100多部,远不及我国少数民族作品的数量,对我国文化传输产生了一定影响。2.译者人数还不够充足。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数量巨大,因此,若将我国少数民族典籍作品全部进行翻译,必然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参与其中。目前,确实有一些高校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组建专门的翻译团队专门对民族典籍作品进行翻译是一些高校对此项重任作出的贡献。但我国典籍数量巨大,仅有几所高校进行此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仍有一些外界因素,直接影响了翻译人员数量的增加。如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工作特别辛苦,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及文学素养,要求翻译人员具备该民族文化知识,对该民族的文化背景等了如指掌,这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4]。特别是当翻译具有浓重民族色彩时,对翻译人员的文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就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在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下,译者的付出与给予的回报不成正比。因此,翻译人员数量不充足,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数量稀少。3.少数民族典籍翻译质量有待提高。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碰撞,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时,难免会对少数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点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译者翻译的难度。因此,这些原因使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质量受到巨大影响。

三、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水平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译本进行全面理解,并能够深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精神。也就是说,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作为读者,又要作为翻译人员,以便全面地理解该典籍真正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工作时,译者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使译文与原文本无论在词意还是在文化方面都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1.直译。直译指尽可能保留原文内容和语言风格,包括修辞手法以。语言形式,做到保持原汁原味的翻译。直译是将文本中每个词的翻译都保留下来[5]。有时也会运用比喻等修辞。当人们在读英语文本时直译是主要的翻译方式,翻译者将这些优美的语言展示给读者,如翻译谚语的主要方式就是直译法。例如:“Amongtheblindtheone-eyedmanisking.(在盲人的世界里,一只眼睛为王者),与汉语中的谚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意思相近,文化相通之处在这里得以表现。2.意译。意译指为更准确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精神而不惜对原来的句子结构或形式做出改变的一种翻译方法[6]。通常情况下,一些难以理解的描述需要翻译时,人们常常采取意译的方式去翻译,尤其是文本中设计有关特定背景知识时,译者不能仅仅翻译字面上的意思,应将其背后所隐藏的含义及背景知识全部翻译出来,才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典籍。3.归化。归化是要将异国语言本土化,在处理原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要求在不改变原句意思基础上,选择符合目的语人群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尽量淡化异国情调,从而,为读者提供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的翻译,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及可欣赏性。使用此翻译策略,可使读者理解原文中隐藏的文化内涵,并尽量使原典籍内容与译文基本一致[7]。例如:在翻译民族典籍时,有“河玛”(意为停灵时的哭丧)一词,如果这时使用直译法,明显不可行,因为这样翻译,读者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因此,通常我们将该词翻译为:“Awomanleadingtocryandsingbecauseofthedead”,这样,简单易懂。4.异化。异化指翻译字面意思或用音译法处理原语中的文化意象,并在翻译过程中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尽量保留原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呈现给读者异国原有的语言特色及文化,使目的语国家充分感受到异国风情和异国文化。例如,一些当地的民谣、谚语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重视翻译作品的相关背景及该作品中的一些特定词语,才可将原典籍中所蕴含的内容得以完全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翻译的地名。例如,“金平县”就译作“JinpingCounty”,直接使用异化策略,翻译最为恰当。

四、结论

当今,世界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影响力与日俱增,而对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挖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经典,研究其翻译及其翻译策略成为当今翻译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为提升民族文化翻译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有效性,翻译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可在了解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价值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力求减少翻译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缺失,使民族典籍得以有效地传播和传承,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汪榕培,黄中习.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2]黄中习.外语学者与典籍英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4).

[3]周秀兰.李长江.从文化传播视角分析典籍翻译[J].作家杂志,2011(7).

[4]卢萍.中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与推广的新思考[J].文教资料,2012(13).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35.

[6]苏慧慧.“语言生态”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典籍英译[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5).

[7]张杏玲.藏族格言诗英译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

作者:王欣欣 单位: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