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的语文习惯见解

时间:2022-12-22 11:28:00

培育学生的语文习惯见解

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能静下心来去品位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笔者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也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和“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在讲“兴”时,笔者引用了《纤夫的爱》的开头,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建立积极情感。

二、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记忆的习惯

无论是科学的记忆习惯还是科学的记忆方式,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要提高记忆的效率,而且要及时复习,重复是克服遗忘的主要手段。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不要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读书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放在那里看封面的。伟人传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可塑性强,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他们的感染力、教育力对于学生健全性格的塑造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了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所读的书,或者受某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3.动笔的习惯

动笔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地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学生太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正如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4.思维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在预习课文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课后巩固中提出自己不解的疑难。联系已有知识,从多方面逐步提出问题,然后静下心来,仔细回味,认真思考和感悟,并适时与他人交流,这样就可以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融会贯通,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个是专业素养,一个是教学方法的素养。前者是指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本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对政治、历史、天文、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应该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也才能更有效地教学。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方法或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