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2:45:02

培育方式

培育方式范文篇1

●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在和谐思维支配下认识矛盾、化解矛盾,用建设性的态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汲取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的思维方式是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说它是唯物的,意味着强调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它是辩证的,意味着强调用联系的、发展的方法看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讲求的联系是整体优化的联系,讲求的发展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它决不是回避矛盾,也决不是强调矛盾的同一性而无视矛盾的斗争性,而是追求一种高质量解决矛盾的方式。同时,它还主张尽可能求同存异,焕发各个矛盾主体的活力,推进矛盾群体的有序运动。把斗争片面化、绝对化,用绝对斗争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处理矛盾,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把同一片面化、绝对化,企盼绝对的同一,也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和谐为价值取向,尊重差异、承认矛盾,既不激化矛盾,也不回避矛盾,而是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和谐,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从而实现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在和谐思维支配下认识矛盾、化解矛盾,用建设性的态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的思维方式,需要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在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上,树立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的理念。社会是人的社会。相对于社会客体来说,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发展的本质问题上,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社会发展的内容上,树立在突出重点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是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方式上,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就是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文明性的理念。就是强调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潜力为代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崇尚和而不同,高扬合理竞争的观念,强调“四个尊重”。另一个方面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在较低层次,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才是实现个人发展的最佳途径;在更高层次,强调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只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全人类的幸福。

培育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飞机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且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让民航事业也随之需要快速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自然越来越高。而审美素养已成为高素质空中乘务员必不可少的修养,但据调查,当前大部分空乘专业的学生对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和必要的审美自律还处于低层次了解状态中。高校应随着行情认知的变化加快教育理念的转变,完善有关审美素养的课程体系,提高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它需要经过正确的引导与文化艺术的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审美素养要求以“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为标准,从培养高素质乘务人员来提升我国航空业的总体服务水平。

一、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

“空姐”是大众“公认”的好职业,不管是国企还是私营企业,所面向的公司都是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引导的市场格局,“高薪资、高福利、高保障”是基本特点,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之所以报考该专业,其原因不外乎其“空姐”高端大气的称号、光鲜亮丽的形象、畅游世界的便利、丰厚可观的收入和邻里羨慕的“金饭碗”。而对于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艰辛锻炼缺乏必要的了解。大部分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对审美素养的理解都存在着误区,认为所谓的审美素养就是美术课、音乐课、舞蹈课等一些艺术类的非考察课程,而专业课才是重中之重,另外有些注重外在美胜于内在美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她们外在看起来体态更加优美、整体妆容更加显气质。然而气质与修养并不是靠外包装来塑造起来的,那是需要长期的对文化素养的积累搭建起来的。由于学生自身的不够重视美育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艺术类课程的效果,无法从艺术之美中感悟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同时在生活中过于强调和追求“外在美”而忽视对“内在美”的塑造,使得部分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把“空乘之美”仅仅认为是拥有漂亮的脸蛋”优美的“身段”和甜美的“微笑”。而忽视了审美对于人格培育和心灵净化的作用。甚至一些空乘人员由于追求物欲享受而对职业忠实度不够。

二、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审美素养

1、加快转变艺术教育理念。根据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现状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当前大学生对美育片面理解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从思想和行动上转变艺术教育理念把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式是审美教育,避免把美育仅仅局限在艺术技能的提高上,使美育“片面化”,也不能把美育等同于美术方面知识的教育,使美育“表面化”。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应围绕空中乘务人员必备的审美心理需求、理想人格养成为根本宗旨,避免让学生陷入“重外在,轻内在”的错误想法的误区,从而忽视对自己美丽心灵的教化和健康人格的培养。2、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不是一个特定的课程,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普通高校的美育类课程应该形成一个综合、有序、渗透、多层次的立体课程体系。应该通过艺术知识类传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理论,并与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相联系,与日常审美鉴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和多种元素的系列内容,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另外,应将美育渗透到其他课程内容中,发挥美育的功能,促进教书育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使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以及什么是审美,为何要审美,怎样去审美,等等。因此要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修养,帮助学生正确地认同空中乘务人员的审美修养标准,并自觉地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标准。

提高总体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对审美素养的重视。如何在保证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数量的同时加强审美素养的培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美育的地位,并在工作中创新审美素养的培育方式和方法,经过正确的引导与文化艺术的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审美素养要求以“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为标准,就能给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更多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感染,巧妙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心理结构,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培养高素质乘务人员来提升我国航空业的总体服务水平,为将来更好地履行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职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是今,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81-83.

培育方式范文篇3

一、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学以致用的人才,是我们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艺术设计产业的迅猛增长,社会对于高技能、高智商的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但是从各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美术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专业能力却不强,这是摆在理工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一道亟需突破的瓶颈。

(一)教育理念不清

机械设计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精准的计算,美术设计围绕的是个人的审美意识中心,而艺术设计教学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然后再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不但老师要长期进行市场调研,专业学生也要长期进行市场调研,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每次调研后都要做好详尽的记录。老师还要注意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人们的审美思想以及消费观念,根据不同的审美思想和不同的审美观念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新颖产品,不可以随心所欲。艺术设计是一门严谨而理智的科学,世界上没有不受限制的设计。而我国很多的专业院校对机械制图、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混乱,概念不清,专业划分模糊,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专业不明、思想含混,进入社会也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二)缺乏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却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完全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因此将来毕业后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创造性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及应用等,各种设计类的软件也在开发和运用,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电脑软件的应用渐渐取代了动手造型的训练,学生都产生了惰性,缺少了动手锻炼的机会,很多需要动手操作设计的作品都通过电脑软件程式化处理了,设计出来的作品都是生搬硬套的,缺乏创造性,从而制约着学生自身艺术潜力的挖掘和设计思维的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得不到培养。

(四)教育的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投入不足

国家在高等院校教育方面投入的不足,致使教育按产业来办,把教育推入了商品市场。艺术设计教育要求投入的方面很多,包括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等,而很多艺术设计专业院校的经费却严重不足,因此目前要想达到优质的艺术设计教学是相当困难的。

二、理工院校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的思考

(一)教学模式的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注重于对学生造型艺术,审美意识、创意设计、品位格调和素质涵养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密切,因此理工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根据自己专业的特色,设置教学内容,开设适应性强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要明确,应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求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在大学一年级课程教学中尽快让学生掌握Photoshop、AutoCAD、3dsMAX等计算机辅助类课程,这些知识都是专业学生以后学习相关知识的起点,这一点非常关键,老师要强化这些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注重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采用“WORKSHOP互动”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师生间进行良性互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二)建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1.什么是“工作室制”“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依托,在真实的环境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使教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真题真做。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已较为盛行,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仍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一些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过程中会专门聘请行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欧洲的艺术设计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这和他们的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国内有不少高职院校也在试行欧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工作室制”的必要性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广阔。艺术设计已经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的比较晚,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少,传统教学体系的痕迹比较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被重视,教师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不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致使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薄弱。按照应用型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教学中,可将一节课的教学由原来的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交流、实践、巩固提高四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灵感,培养出能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要求,非常有必要借鉴欧洲的教学模式,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3.“工作室制”中的师生角色转换在创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时,工作室教师可以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专家两部分人员组成。校内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实际设计项目操作能力,而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优质通道,学生则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设计制作生产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教师和学生交互式、互动性的教学。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将得到训练。

4.“工作室制”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价上,可以通过评价学生项目设计作品水平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制,侧重于让学生总结表达,总结掌握了哪些专业知识,提高了什么,分享自己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二是采用作品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把学生所做的项目设计作品都集中展示出来,可起到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三是采用客户选用、参赛获奖、投标中标制,学生的最终项目设计作品能被客户选定使用、或参加社会各类设计大赛荣获奖项、或参加投标项目被中标都是最客观的评价标准。学生的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进行。通过教学水平评价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促进教师认真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扭转学生的思维模式

培育方式范文篇4

一、当前我省普通高中舞蹈教育现状

1、普通高中舞蹈生“生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近年来,由于设立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艺考类文化分值又偏低,因此这类学生为躲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现实,就开始青睐这条捷径,纷纷涌入到浩浩荡荡的舞蹈专业高考的大军中来。

可是这类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有舞蹈天赋或是真正喜欢舞蹈外,很多人并不喜爱舞蹈这一行,他们只是把舞蹈艺考当成考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为考学而学艺术。可是舞蹈训练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意志。而这类学生本来对舞蹈的兴趣就不大,再加上舞蹈训练既苦又累,所以就难免对舞蹈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

在这些艺考生中,大部分学生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基本艺术素质薄弱。由于学习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欠缺,导致专业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这是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还有极少数学生,小时候参加过舞蹈培训班或是少年宫舞蹈培训,在各种文艺活动、演出、比赛过程中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从而走上了学习舞蹈专业的道路。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固然很好,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走高考舞蹈艺考这条路既可以学习扎实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发挥孩子特长。于是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普通高中舞蹈艺考生的另一种来源。

2、普通高中舞蹈师资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意识。可在我国虽有众多的舞校、艺术学校,但他们培养的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去执教,虽有个别也相对缺乏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省情况也一样。从调查情况看,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中学,一般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接触过五大舞蹈训练的教师;而县城的中学,舞蹈教师大都是由音乐老师来代替的,真正接触过舞蹈训练的很少,师资匮乏。

3、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艺术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上财力人力的制约受限制,在教材、教辅资料方面匮乏,教学设备也不足,甚至没有像样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在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地位的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最多可算“小家碧玉”,重视不足,课时量偏少。据了解,一般普通高中专业训练时间与高中所设课程之比平均下来还不到五分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上文化课时间长,平时训练少,学习舞蹈仅是“浅尝辄止”。在这种普通教育模式下,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不可能达到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因此造成在高考舞蹈艺考中同个别的艺校或外省水平较高的普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教育理念短视,让成绩不好的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捷径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以此提高升学率,这是当前普通高中对于艺考生的选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舞蹈人才的选用上,身体的比例,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对音乐节奏地掌握等等,符合标准才能被选入舞蹈人才的行列。而一些学校中考艺考与高考艺考没有做到很好接轨,考试内容和要求与高考艺考不太吻合,致使招收的一部分学生,距离高考依靠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普通高中舞蹈艺术生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健全的中考制度,提高“生源”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筹划详细的,科学的,健全的艺术中考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现阶段要努力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之一。之前我们曾分析过普通高中舞蹈生的生源问题,可以看出,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的生源来自欠发达的县城,这些学生学习艺术时间短,教师水平不高,造成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能够在中考时加入艺术类专业或特长考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和接触艺术,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建立较好的音乐感觉和舞蹈功底,以及扎实的文化课知识,再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深造。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在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方面也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学生素质,我认为才是合格的大学生生源。

2、合理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各个中学的音乐老师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就为各个学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但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音乐教师是极其匮乏的,舞蹈教师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话,再有舞蹈艺考生的培训是困难的。我认为,将整个县城或是乡镇为一个单元,合理的整合师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科学的办法。

3、高中与大学建立合作培养机制

培育方式范文篇5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模式等,旨在促进学前英语教育,提高学前英语教学质量,推动学前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

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质和价值,教师被人们寄予更多、更高的期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成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最简洁的概括,也是教师职业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

英语教师首先是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其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英语教师十分重要,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更科学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2.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

英语教师是语言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对语言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要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

掌握语言学知识对语言教师有两大作用,一是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选择并使用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明确“教什么”,还能知道“如何教”。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教学法流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英语教师应该了解这些外语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背景以及优缺点,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3.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英语教师是外语教师,不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因为,在我国英语教学一般都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充足的语言输入,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的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英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语教师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习英语也是学习一种文化,对英语语句的正确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4.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英语教师是从事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该掌握学前教育与社会、幼儿发展的关系,了解托幼机构的教育任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用现代教育思想思考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应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应该正确把握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5.必须具有运用艺术手段组织英语教学的能力

英语语言知识能造就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但借助艺术手段的外语教学能够造就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包括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板书的艺术、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的艺术等,也必须具备绘画、书法、唱歌、指挥和编导等艺术才能。比如,直观教具和直观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英语学习情境。再比如,学前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求安排大量的课堂活动,活动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和体验有密切关联,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精心组织、适时引导和共同参与,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

6.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英语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自身就应该是一位积极的、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走进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理论和实践,抛弃“教书匠”的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反思,检讨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更新观念,转变行为,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另外,教师的教研能力还体现在教师个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善于在与同伴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冲突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互相学习、彼此帮助,共同成长。

二、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学前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结合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英语+学前教育”的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一个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和经济建设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两大挑战,一是培养方向的挑战;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挑战。随后少数外语院校开始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以司局文件形式颁发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教育外语专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共识和模式探索渐趋成熟。大多数外语院校以外语语言教学为基础,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要求,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拓宽专业、巩固升级的方针,逐步由单科性的专业外语教育发展走向了多科性的外语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六种培养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非通用语种+英语;(6)双学位。[2]对于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主要采用“外语+专业”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英语+学前教育”的模式。在“外语+专业”的模式下,我国有关高校先后增设了新闻类、经济类、管理类和国际政治类几个大类等11个文科专业,但是还没有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英语+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不牺牲英语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前提下,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教学。课程设置包括三大模块,即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英语课程模块设置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以及学前英语教育等核心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课堂活动与设计等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教师口语、音乐基础、琴法、舞蹈和美术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三个模块之间的有效平衡和有机融合,真正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当然,为了加快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步伐,也可以采用“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等培养模式。

2.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模式

总体上讲,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一直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或师范院校教育系或心理学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道路发展。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把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交给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或机构。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比如社区学院(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而我国现阶段各师范大学大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师范院校也是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一应俱全,缺乏分明的办学层次和培养重点,这与多数发达国家的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3]上述情况只是针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可以说至今未形成一个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原有的“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已经被打破,主要原因是,经过近年来的教育机构整合,幼师和幼专基本上被合并组建为高职高专院校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和建立新的、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师资,包括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的体系和模式。

对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构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规格向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多模式培养的转变。

专科层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注重外语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实用性为方向切实改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本科层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承担。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前文提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并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外语实践水平,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翻译和外事外交等工作的高级外语人才。

3.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汉、英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丰富幼儿多种语言经验。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比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我们就借助幼儿对动物认识的经验,配上图片、实物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幼儿就能一下子了解这一单词的意思,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翻译。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Approach),这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外)的教学方法,能将英语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活动中,对4至6岁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尤为适合。浸入式教学使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英语学科教学发展为英语语言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运用英语的时间及范围。在幼儿园使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应正确处理母语(汉语)教学活动与英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英语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即半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

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国家或多语国家实施获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单语国家实施也获得了成功。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已经开始,相关法规和政策比较滞后,应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双语教学的政策与法规,使得双语教学有法可依。另外,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还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合格的双语教育教师。在双语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研究双语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既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因为双语教育教师不仅要会外语,而且必须精通学科内容。

4.在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缓解学前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除了加强学前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之外,还可以对现有从事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和准备从事此项工作的在职在岗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这样可以逐步建立学前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

培育方式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生;能力本位教育;专业思维

根据河南省《关于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实施办法》解释,旅游管理对口生是指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从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成人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以“对口招生”方式招收的应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以“对口招生”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则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因此,如何开创出科学合理的对口生培养模式,则是旅游管理本科对口生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竞争能力,优化学校教育竞争环境的重要保证。

一、旅游管理对口生特征分析

(一)对口生生源不一,素质有别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对口生源类型较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职业中学和技校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素质较好,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大多数是在没有任何专业和职业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旅游高等教育的。面对这样一群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采取单纯的传统普通本科教育方式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学习动机与心理特征

首先,在学习动机上,对口生虽然是本科生群体的一部分,但与普通招生有差异。具体体现为: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对口生倾向于一般性的“好背,好记”和“考试过关”,而很少考虑知识的储备性,不求甚解、知识融合应用能力差,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对口生具有不同于普招生的心理特点。具体体现为:(1)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对口本科生由于避开了“万人过独木桥”的普招路线,普遍有一种心理自豪感。但与基础宽厚、知识面广的普招生相比,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焦虑不安的境地。(2)强烈进取心与自身素质较差相冲突。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对口生普遍知识面窄,基础较差,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心理压力过大。(3)心理成熟较早,依赖性强。对口生曲折的求学经历使他们比普招生的心理成熟较早,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进人大学后,存在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不适应,在遇到陌生而复杂问题和情境时,依赖心理表现突出[1]。

(三)对口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旅游管理对口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旅游教育培养的只会操作的人才,其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级性。旅游管理本科对口生的培养除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行业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旅游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旅游职业教育。(2)职业性。旅游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应当以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接受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对口生要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3)技能性。旅游对口生毕业后,首先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与操作能力。这必须通过一定的专门训练来完成。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鲜明的特色。(4)基层性。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毕业去向绝大部分是到企业,具有很强的基层性。旅游高等教育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其生命力所在。

二、旅游管理对口生尴尬的生存环境

高校旅游管理对口本科生尴尬的生存环境,主要体现为[2]:

第一,考研存在先天不足,难上加难。基础较差的旅游管理对口本科生往往面临着考研的尴尬。其中英语、数学是巨大障碍。第二,考公务员陷入无奈。从全国公务员招考简章和职位信息中,并没有设置旅游管理这个职位,这让那些想考公务员的旅游管理毕业生陷入无奈和尴尬中。第三,就业率还不如本专业中专生。在职场中,旅游行业的用工原则是从基层做起,从基本服务技能做起。很多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基层还不如有几年经验的中专生混得好、待遇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的脱节,同时也存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定位不清,眼高手低,心高气傲的通病。第四,难于守望的职场环境。从学生毕业就业职位转换角度来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流失率和流转率在职场环境中为最高,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工资待遇低、工作性质相对单调、机械、不受人尊重,以及企业视“人”为成本而不是资源及人事资源管理机制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管理对口生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更新办学理念,培养旅游人才创新能力

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注重脱离现实的纯理论式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忽视学生专业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固守成规的“笨鸭”。必须要从传统办学理念的弊端中解放出来,以社会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一套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定位以及实际办学能力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要构建以上模式,重点需要解决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和教育观念转变问题[3]。

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关键一点是要真正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4]。针对旅游业应用性强的行业特点,通过教育技术与教育方式的转变实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从知识教育转向智能教育,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重视“专业思维”的塑造。专业思维是融合了理性的经营管理和感性的丰富想象力的特殊思维,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优秀思维品质[5]。培养中应通过课程设计来加强对学生“专业思维”的塑造,升华其思想境界,丰富、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逻辑思维到想象思维,再到创造思维的过渡。

教育观念转变问题,关键一点是切实改变传统“三中心”(课堂教学、教师、知识灌输)教育模式,应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爱好,重视和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自觉性。应积极创新实践与实习机制,实行专业见习经常化、专业实习基地化[6]、实习管理规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二)重视学习微环境建设,培养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第一,要坚持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应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要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灌输和培养学生的“帅才”意识、“创业”意识、“老板”意识等,从而铸就学生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学习激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7]。要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与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主和次、重点与非重点,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参加社团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树立以专业学习、读书为中心,把握自己专业学习的中心职责与任务,从而集中精力与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创新教育的主旨就是教师以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真正有意识和热情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要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与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与动力落实在教学活动中。第三,落实服务型教学管理是关键。在教学管理中,是以“官本位”式的“准行政性”管理为主,还是以“知识本位”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将会导致学校在教学中心地位和政策措施的倾斜上是不一样的,同时它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学校的教学管理要宽严相济、管理和服务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各项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制度和规范要严格执行。

培育方式范文篇7

一、预习:特色课堂的暖身操

预习是很多课堂的一个环节,虽然它花的时间不多,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犹如没有暖身便下水游泳就很容易抽筋一样,学生若没有经过预习便上课,便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中途容易分心。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课文这个环节。预习的时候,并非简单地阅读课文,应该是带着问题去读的,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提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例如,在预习课文《理想的风筝》前,可以问学生:“在你们眼里残疾人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认为他们痛苦还是幸福?”,这几个问题可以在预习前和上完课后各问一次,比较他们前后回答的差别,这样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程度。另一方面,学生听到教师问这样的问题后,他们的回答问题的热情度一般都比较高,等他们回答完后让他们预习课文,这样学生便能够带着这种热情与好奇投入到文章的预习中去。如此一来,学生的预习效果便提高了,这样比单纯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文的预习方式要好得多。

二、导入:特色课堂的起跑线

很多电影拍得很好、很吸引观众,一般来说他们的开篇都是很好、很有特色的。比如电影《阿甘正传》的开篇,一片白色的羽毛在空中飘舞,飘过森林、飘过城市、飘过人群,最后落在阿甘的脚边,而观众的视线与注意力也随之落在阿甘身上。课堂教学也有如拍一部电影,不仅要有激动人心的高潮,开头一样也要特别重视。笔者在导入课堂的时候,通常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氛围。例如:在上课文《七律长征》的时候,笔者就给学生讲了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的故事。记得笔者当时在课堂上讲的故事是《雪山上的小太阳》,是关于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小姑娘在途中一直鼓励大家,最后为救一位伤员而牺牲的故事。故事讲到末尾,很多学生都在抹眼泪,在这种对长征中无名烈士的缅怀中,学生都很认真地上好了《长征》这一课。另一个有效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每节课讲一个故事,时间限制在5分钟以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发育时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好学生这一心理状态,让学生自己搜集好的故事,在每节课堂的前5分钟讲给全班同学听,这样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熏陶

当下的教育方式,大部分采取的是“灌”,比如教一篇课文,教师往往只是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经常让学生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分析一些语句和语法。在笔者看来,这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教会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习前人优秀的品质。因而,学习一篇文章,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了解不应当是教师一个字一个字“灌”进学生脑子里,而应是学生自己吸收、领悟。让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先自己联想,然后感情充沛、真挚地朗读课文。例如:在进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想像如果总理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但在今天去世了,再让他们联想那十里长街送行的人们以及他们脸上哀恸的表情。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感情,再让他们在他们体会出的情感中来朗诵这篇文章,笔者还在学生朗诵的时候配上了哀伤的音乐,很多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都哽咽了。这样一来,效果极其的好。

四、信息时代,多媒体是好帮手

培育方式范文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的中学课程标准实行等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同样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即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

1明确专业自身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专业发展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专业定位,只有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专业自身条件,才能在履行教育职能中找准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才能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对师资提出的新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追求自身生态地位的主观定位,这三个因素使地方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发展[3]。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物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培养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师外,还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类物理人才。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教育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厚,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身师资和科研条件,我院将物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从事物理教育和研究所必需的物理知识、物理技能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物理教学和科研的中学物理师资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其他物理人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物理教学能力和初步从事教学、科学研究能力。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国家需要是前提,学校定位是关键;社会需求是导向,培养模式是核心;通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知识应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标[4]。不同学者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看法,人们粗略地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等七类模式[5],这些观点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借鉴意义。有人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的改革等三个层次[6]。在理论方面,李宏探讨了高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7]。在实践方面,很多院校的物理教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很多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的“三•三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8],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9],陕西师大的“2+2”人才培养模式[10]等。从2007年到2009年,在全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和发展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忻州师范学院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人才培养模式[11],山西师范大学的“3.5+0.5”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2]和洛阳师范学院的中学名师人才培养模式[13]就是很好的实例。我院物理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了一种基于本科生导师制“2+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第三、四年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就业需求进行分流培养,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体做法就是加强本科生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适应社会需求,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突出能力培养。根据我院物理教育专业的特点、科研条件和社会需求,依据培养目标,模块化地设置课程。1)基础知识和能力模块。该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专业知识和能力模块。它包括教师教育和专业平台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分别掌握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3)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包括素质拓展和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教、教研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它是学分制的有益补充[14]。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实行状况,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15–16]。

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和实践,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苏州大学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专业导师+工作室课程导师”的混合导师制培养模式。我院物理教育专业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其专业定位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阶段和平台模式的导师制,见图1。其具体做法是将四年分为两个阶段,根据本科生的兴趣、心理和能力水平,导师以两个阶段培养侧重点为主,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在大学一、二年级(第一阶段),由学院分配的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等,帮助学生确定大学四年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大学三、四年级(第二阶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去向,重新选择导师,利用科研和教师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科研训练。

培育方式范文篇9

一、年轻干部的现状及培养工作的做法

全县4416名干部中,科级领导干部496名,正科级领导干部133人,享受正科级待遇的19人,其中:35岁以下的10名,占7.5%,36至40岁的32名,占2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83名,占62.4%,大专及以下学历的50名,占37.6%;副科级干部324人,享受副科级待遇的20人,其中:35岁以下的95名,占27.6%,36至40岁的103名,占29.9%;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49名,占43.3%,大专及以下学历的195名,占56.7%。现任正科级领导干部中年龄最小的26岁,现任副科级领导干部中年龄最小的24岁。

近年来,我县从培训、锻炼、管理、选任等方面积极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搭建平台。把年轻干部的理论知识情况纳入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年轻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一线、信访维稳一线、农村一线、综合部门和急难险重岗位实践锻炼,拓宽年轻干部的视野和工作思路。同时,抓好年轻干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考核考察,建立健全年轻干部一线锻炼、考核、谈话、民主测评等制度。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年轻干部,适时提拔到相应领导岗位。

二、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浅析

通过对我县105名年轻科级领导干部成长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年轻干部成长一般都是经过政治、德才综合素质由低到高,职务级别由下到上,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

1、个人勤奋努力是基础。年轻干部自身素质是成长的基础、发展的起点,干部个人只有勤奋刻苦、努力工作才能为成长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年轻干部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党政理论、业务工作知识以及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及金融等知识,才能储备工作技能,增强政治敏锐性、前瞻性,提高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素质。我县105名35岁以下年轻科级领导干部,64名都是通过在职学习培训,取得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次,年轻干部只有通过脚踏实地、认真扎实的工作,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达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赢得组织和群众认可。第三,年轻干部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单位集体活动、大型会议组织及其它各类活动,才能更有利于脱颖而出,更好成长进步。

2、组织培养教育是动力。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只有通过健全后备干部推荐管理机制,采取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法,将各行业人才广泛吸纳进入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分类培养,并结合年轻干部的特点,早发现、早培养、早压担子,才能促进年轻干部及早成才,较好成长。要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抓好年轻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对有发展潜力、可塑性强的后备干部,放到基层、综合部门和“急难险重”岗位实践锻炼,增长才干。近三年来,我县先后选派16名县直部门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24名乡镇年轻后备干部到县直综合部门上培锻炼,选派15名年轻后备干部到企业改制、创卫、高速路拆迁、重点项目等急难险重岗位实践锻炼。通过组织培养教育和实践锻炼,23名成绩优秀、群众公认度高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3、阳光选人用人是关键。阳光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制度保障,让想干事人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干部上了能下,下了还能上,能进能出,为成长提供了机会,激发了干部干事创的热情。2005年以来,县委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汉阴县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汉阴县选派年轻干部一线锻炼办法》等制度,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为年轻干部成长进步营造出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近三年来,始终坚持“凭实绩用干部、按贡献排座次、以发展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先后组织4次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共有320余名年轻干部参与报考,15名年轻干部通过报考走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有89名综合成绩较好的年轻干部被列入后备干部。提拔55名35岁以下科级领导干部,占提拔总人数的51.8%。

4、监督约束是保证。严格干部的管理监督,是永葆队伍纯洁和活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县注重抓好年轻干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考核考察,全面掌握年轻干部思想动态。严格按照《汉阴县党政干部任职试用期实施办法》的规定,探索制定试用期满干部考核反馈谈话制度,结合考察反馈内容,审慎确定约谈对象、精心准备约谈内容、创造合谐约谈氛围,对初任职的年轻干部谈心谈话,发现缺点和问题及时告诫提醒,帮助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整改;同时,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述职述廉、民意调查等措施,对年轻干部进行全方位监督,有力促进了年轻干部成长。三、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入口关进一步严格、规范,新进干部一般都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为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此项工作。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一是高学历人才来源不广,数量不多。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回县工作的大专以上毕业生逐年增多,三年来,我县共招录、安置170余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全县各单位工作,对于本县干部素质补充和提升,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引进人才专业、身份等客观条件限制,数量不足、分布范围不广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三年来引进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干部,仅占全县干部总数的3.8%;二是学业水平有高有低,学历与能力不相对等。一方面,由于大学扩招等政策的稳步实施,中学生受到高等教育的面得到了很大扩展,但是新录用大学毕业干部适应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能力水平与学历高低不相对等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原有第一学历为中专或相当学历的年轻干部,有的虽在职取得大专以上学历,但大多数都是通过党校函授等形式取得的,所修专业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太紧密,对工作能力的提升也未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由此导致了优秀年轻干部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

实践锻炼机制不够健全。随着机构改革政策逐步贯彻落实,各单位编制、岗位设置限定,基本是一人一岗,岗责相应,大多数年轻干部岗位相对固定,一定程度上对干部的轮岗、交流形成制约。现行的干部一线锻炼机制,只能为各单位少数优秀年轻干部提供岗位交流、实践锻炼的机会,大规模、多层次、深入的干部交流、锻炼长效机制还未正式形成,致使大部分年轻干部工作经历少、缺乏锻炼机会,经验不够丰富,形成成长的瓶胫。

思想观念解放程度不够。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年轻干部成长的空间、渠道和机会得到了一定的扩充,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走上科级领导或单位中层负责人岗位,但由于职位、经验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配备、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制约,论资排辈、按年龄排坐次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旧存在。

四、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的对策

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丰富源头活水。一是全面掌握全县空缺岗位及岗位所需学历、专业等基础信息,认真贯彻落实《汉阴县引进优秀人才管理办法》,下大力气引进学历较高、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我县干部队伍。坚决贯彻落实优秀人才奖励鼓励措施,在单位安排、学习深造、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倾斜、重点照顾,做到以好的措施引人、用深情关怀留人,确保人才引的进、留的住、用的好。二要探索一般干部交流方式。针对少数乡镇和部门一般干部交流难、工作缺乏积极性等问题,研究出台《汉阴县乡镇和部门一般干部交流轮岗办法》,在实行末位淘汰的基础上,对一般干部实行同类乡镇、同行业交流,将优秀人才合理流动到更加重要和关键的岗位重点锻炼,为其提供成长机会,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培育方式范文篇10

近年来,国内酒店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我校作为苏州酒店人才培养基地,早在2004年就开始与国外院校合作培养,目前招生已遍布世界。为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的影响力,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笔者对该项目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并重新审视国际化视角下未来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1、样本选取。笔者采用定向抽样法,对学校中澳项目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苏州万豪酒店等65家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问卷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毕业生,即《酒店员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三部分:第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包括个人信息、工作级别、工作时间等;第二,毕业生对中澳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包括感知到的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以及改进建议等;第三,影响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包括酒店管理知识、国际化视野、各类操作技能等。另一类是针对人力资源主管的,即《酒店人力资源主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三部分:第一,个人基本情况;第二,对中澳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包括项目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的差别,以及改进意见等;第三,人力资源主管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包括招聘时对员工的学历要求,以及对员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3、问卷调查实施。2011年4、5月和9月,笔者采用定向抽样法,对项目毕业生和65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该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国际化视角下未来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专家访谈

笔者个别访谈了该项目校外专家委员会成员,就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人才建设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咨询。

(三)实地考察

笔者从2010年4月到2011年9月分别赴北京、上海、三亚、深圳等地20余家五星级酒店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为本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三、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1、《酒店员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笔者针对中澳项目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95.1%,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1)该项目毕业生感知到的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分析。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他们在沟通交流、英语水平、个人内涵气质、个人操作技能等方面比其他院校毕业生具有更大的优势,还能更快胜任酒店岗位,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快速提升职位,但在理论知识的深度、中餐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该项目毕业生对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特别是前厅的软件需要更新、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影响毕业生酒店工作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描述统计量见表1、图1。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未来发展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从第一位的英语表达能力到最后的写作能力。分析可见,从毕业生角度出发,在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尤其是一些五星级酒店,外籍客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必须熟悉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用英语提供服务,而且现状是在这些酒店中高层甚至中层管理人员都有很多外国人,员工除了要有西方式的思维方式,英语也是基本的工作语言。同样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遵规守纪。高星级酒店客人的层次较高,需求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这使酒店服务的难度很高,与此同时,员工犯错误所可能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沟通能力和遵规守纪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之后是形象气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酒店对员工个人形象比较重视,学校要加强招生面试。此外,酒店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做的也是对人的服务,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很重要。还有,目前高星级酒店普遍使用Fidelio、Opera等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要求员工掌握计算机能力。分列其后的是各类操作技能,这些是基本要求。

(4)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经相关系数检验可知各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802,因此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通过球形假设被拒绝,表示变量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见表2)。根据变量载荷情况,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15个因素分为4个公因子,笔者分别归纳为国际化能力、专业技能、近中期岗位需求的能力、远期高级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对职业生涯而言,国际化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技能和近中期岗位需求的能力,远期高级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影响最小。这样的认知和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大多数尚处于一线操作或初级管理岗位有关。

2、《酒店人力资源主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笔者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97.1%,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为92.9%。

(1)主管们感知到的该项目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分析。分析发现,主管们普遍认为该项目毕业生在国际化视野、沟通交流、英语水平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理论知识、中餐中厨房服务和烹饪等操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该项目目前不教授中餐中厨知识,全部是西餐。

(2)主管们对该项目培养模式上的改进建议。分析发现,主管们普遍认为该项目教学过程中知识讲授的深度、设施设备和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是因为由于全英文授课,不可避免带来理论深度不足,还有由于项目运行已近8年,部分软硬件有待更新。此外,碍于公立学校人事招聘体制限制,目前中方教师均为从应届生招录,虽然学历均达到了硕士研究生,也全部在国外进修,在酒店实习过,但是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等仍然有待提高。

(3)主管们对不同工作级别员工的学历要求分析。统计分析发现决策层(部门副经理、经理)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占75.4%),其次是高职、大专(占16.9%),最后是硕研及以上(占7.7%);督导层(部门主管、领班等)的学历要求为高职、大专(占76.9%),其次是本科(占23.1%);对于操作层(部门基层员工)的学历要求是中专、职高、高中(占38.5%),其次是高职、大专(占15.4%)。

(4)主管们对酒店员工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的重要性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第二题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描述统计量见表4、图3。

四、我校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就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为:

(一)优质的合作方

合作项目的外方是澳大利亚著名酒店管理学院,是32所通过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学校之一,也是国际优秀酒店教育协会(ICE)的成员。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该项目的教育理念是建立三大支柱,即掌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抓住个人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焦点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服务态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发展能力,逐步成为优秀的国际酒店从业者。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该项目引入外方专业课程与教学理念,中外教师共同教学,外方教务长全程监督教学质量。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口头报告、个人演讲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中外学生同班上课培养了国际交往能力;项目研究及个案调研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小组讨论作业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我校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稍显落后的设施设备、专业技能有待加强的中方师资队伍以及全英文教学模式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等。

六、国际化视角下未来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

(一)端正心态,从基层做起,同时要树立远大的目标

笔者调查发现,一般来说,在知名酒店集团晋升到总监至少要15年,到总经理要18年。说明毕业生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职业发展的过程,而起点是脏、累、苦的一线。为此要教育学生正视过程,端正心态,也要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

(二)加强英语学习

笔者调查的酒店一致提出语言交流是招聘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强调英语的教学,培养语言环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不可荒废中文。

(三)重视人际交往的能力

酒店本身是以人员管理和为人提供服务为主的企业,我们不但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心理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实习

酒店是个操作性很强的行业,但操作是大学生的弱项。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重视实习,将实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起点,勤学苦练,深入了解酒店的运作。

(五)加强管理类基础知识

酒店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对外市场开拓、对内运作管理以及财务控制等方面。因此除专业课外,还要加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

七、基于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采用全景化、全英文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全景化,即整个教学过程要在高仿真实训室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可以分别以学习者、顾客、服务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体验式学习。在不同的角色下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核。而且完全采用英文进行授课,这种融合先进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会使学习效果更有效,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

(二)不断提升软硬件水平

学校新实训楼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硬件水平,今后可考虑借助酒店力量,不断提升软硬件水平,尽可能使实训条件跟上发展的形势。

(三)严格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要尽可能安排能够全英文授课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教师任教。平时,要多提供教师到酒店实习的机会。还应让这些教师每隔两至三年重新回到澳洲本部或者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

(四)校本教材建设

与国际接轨就要求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对于原版引进的资源,必须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并创新,将之改编为适合中澳项目使用的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