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课堂教学的困惑和方案

时间:2022-04-14 10:09:00

浅析中学课堂教学的困惑和方案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并使之切实收到成效。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这也应该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起点。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地都采用了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可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对操作策略的认知和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可谓异彩纷呈,更引人深思,启人思考。作为观念性的教学改革,人们要么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的观念内核,只是给课堂教学披上了“新课改”的外衣而已;要么只是为崇尚新潮的求新而“新”,以致因“强调小组讨论”而出现“无序探究”,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流失;或者“强调学生主体”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益。由此而引发的“互动的真与假”、“探究的深与浅”、“目标的虚与实”、“课堂的内与外”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最近以来,我先后在不同学校听了两位老师讲授冰心的散文《霞》,事后我感慨良多。我一直在思考,在实施新课改的情况下,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要彻底脱胎换骨?“新”是否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新的形式是否要与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渐行渐远?新课改条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是否要淡化?

我们认为在赞成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不可忽视教学的最终归宿: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这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和目的性的核心所在。

一、创新尚可,但不可为求新而“新”,要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学以致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激励学生求异探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含义。但为“创新”而“新”,以致在“新”的玄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确有舍本逐末之嫌。新课改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和认知发展的过程,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动态生成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你想真正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深思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更要熟虑怎样聚焦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要素,合理使用恰切的教法,这样,也只有这样学生能力的形成才能落到实处。我认为,创新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创新,怎样让创新为形成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服务。那种只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伤害的。

二、探究尚好,但恰当的以知识点为“引线”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才是开展课堂讨论的有效手段

要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会使课堂生命力窒息,还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精神。但如何恰切地引导学生探究是课堂讨论的关键。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发思维的第一步,它能使学习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但是人们往往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中忽视了以知识点为“引线”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以致枝蔓不羁,甚至海阔天空,最终使得知识教学的收效甚微。正因为问题的科学设计是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和基本原则,但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恰切地融入一点生活味,点缀一点艺术味,充实一点人文味,才能使以知识点为“引线”的问题情境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预想的效果。

三、要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两种“倾向”,协调四对“矛盾”,才能在真挚有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万改不离其宗,新课改的目的也不排斥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要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关键还要正确领会新课改的实质,关注两种“倾向”,避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把握新课改的策略,必须协调“四对”矛盾,真正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最优化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必须关注两种“倾向”

1、“强调小组讨论”,忽视课堂教学效益的倾向

课堂小组讨论时,一般情况下与同学展开对话争辩的学生,往往是少数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当,小组讨论就会被少数学生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以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小组讨论的任务,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新课改下的课堂讨论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把握小组讨论话题和难易度,话题与文本相关知识点的结合,讨论的切入点,以及小组讨论活动的适时“放”与“收”,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倾向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角,教师则起引导和掌控节奏的作用。新课改的实施正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但并不是弱化教师的讲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这种作用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教师合理控制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必须协调的“四对”矛盾

(1)互动的“真”与“假”

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和在“真”动中获得教学的最大效益。“动”不只是行动,更是“神”动。许多课堂问与答接连不断,此起彼伏,笑声不断,掌声连连,气氛非常热烈。表面上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而实际上,互动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师直白提问简单知识,学生依书读答,缺少一定的认知深度性和思维延展性;一些合作讨论的话题就是让学生分小组一起找几个定性的结论,或者由老师设定几个问题交由学生讨论,没有来自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有些话题远离学生生活,甚至有些论题“高深莫测”。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为讨论,实为浪费时间;一些表演蕴涵的道理过于浅显,为表演而表演,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这种教学互动不是“真”动,而是典型的“假”动。

真正的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真正互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共同讨论,在共同体验的基础上感悟,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融,知识上的融会,能力上的贯通,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2)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问题,并通过探究明理寻的,最终形成能力。

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活动接着活动,实际上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有的为了赶时间,没有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布置的课后探究只是书面作业而已。

好的探究活动,问题应该深浅适度,次数多少适宜,指导学生得法。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探究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文本学习,引导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应引导学生关注什么(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分析问题造成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和思路)。

(3)目标的“实”与“虚”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但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往往偏离三维目标:一是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对基础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二是强化基本概念、观点和方法技巧的教学,整堂课是从知识教学到解题训练,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感悟,却少有提及甚至不提,淡化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辨正统一。

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固然很“实”,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能“虚”。学生只有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从贴近生活的体验出发,思考人生面对的问题,形成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内化为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4)课堂的“内”与“外”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紧紧依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应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该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比如根据教材特点,面向学生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的人文、自然等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变化,及时丰富充实并形成大语文课的氛围,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四、教学现实的困惑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全新的,也是有利于教学和人的发展的,更是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但现实的严峻性我们也不能不认真重视,尤其高考是社会、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和老师教学优劣的主要标准。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我们的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呼唤和现实评价的困惑中举步维艰,甚至蹒跚观望。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一定要尽快呼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改变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从评价方式和标准上彻底给学校松绑,只有这样,新课改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老师的自我发展才能真正变为现实,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在实施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变形课堂状况,主要表现是:为了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学习,常常看到有些教师由原先的教师“满堂灌”彻底改变为“满堂问”,或者学生讨论探究缺乏老师整体的教学预设和规划,导致分组讨论探究往往变成了像“自选商场”一样的混乱,使得整个教学节奏失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要改变这种把良好愿望的“改革”变成崇尚“时髦”的走极端现状,必须强化教学预设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新课改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其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价值。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真正要想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更要关注并切实解决现实的困惑。新课改为基础教育拓展了一片自由发展和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和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