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时间:2022-07-12 08:36:42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摘要:语言顺应论关注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表达与语言的选择密切相关。课堂提问是课堂活动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也是教师组织课堂、开展教学活动的语用策略。该文分别采用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语文课堂话语交际作为语料,从语言顺应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语用策略的不足,进而提出改进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语言顺应

1理论背景

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语用综观论。语言顺应论关注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表达与语言的选择密切相关。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特性为语言的选择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语言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顺应动态语境因素做出的语言选择,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Verschueren认为,人类的语言具有三个本质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1]。变异性是指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基于开放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产生,而不是机械地依照固定的语言形式———功能规则进行;顺应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因素做出合适得体的语言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交际需求。Verschueren强调语境对于语言选择的重要性。语用学意义上的语境不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语境,而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语境由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构成。Austin于1962年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不仅仅是陈述或描述某事,还可以实施某种行为,即以言行事。以言行事是以语用策略的选择为基础进行的,选用何种语用策略是影响言语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活动主要是教学性的活动,但师生互动显然具有交际的性质,教师与学生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通过有目的的选择语言策略以言行事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语用策略。教师常以课堂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思考。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品味语言,解读课文,进而感受课文之美,最终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2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话语实例分析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是指在小学入职1—5年,已经具备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新手型教师[2]。由于工龄较短,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能力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了考察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的实际使用状况,本研究实录了包头市某小学一位青年教师的语文课。该堂课由青年教师和其指导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内容为2018年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掌声》。为了更好地观察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的表现及语用效果,本研究实录了一位有十几年教龄的优秀骨干教师《掌声》的观摩课,本研究就两位教师话语句子类型、课堂提问的次数、提问方式、提问类型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的表现,发现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1)话语句子类型。对二位教师课堂实录的统计表明课堂会话中教师使用的句子主要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话语类型以疑问句为主,分别占到教师话语总量的47%和45%,这表明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有意识地采用课堂提问作为组织课堂,推进课堂教学的语用策略(如表1所示)。(2)课堂提问的次数。课堂提问次数的统计首先是对师生对话中教师课堂提问的总句数进行统计。由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讲授课文时某些教学环节具有一致性,因此课堂提问次数的统计不仅包括总次数,也包括教学导入、整体感知、分段教学、拓展交流四个教学环节。统计结果表明,青年教师使用课堂提问的总次数、“整体感知”上提问次数略高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在“教学导入”“分段教学”“拓展交流”上课堂提问次数高于青年教师(如表2所示)。(3)课堂提问的句型。疑问句从语气上可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四种类型。从统计数据看,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都较多使用了特指问,即包含了“谁”“哪儿”“什么”“怎样”等疑问代词的句子。“特指问”的频繁运用与学情有关,教师通过疑问代词直接表明疑问点,希望三年级小学生在问题的明确驱动下积极思考做出答复(如表3所示)。(4)课堂提问的类型:根据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知识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类别,它们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排列顺序。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的课堂提问涉及上述六个类别,本研究将六个类别的问题分成三大类:知识和理解,应用和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类别的课堂提问对学生的能力有不同层级的要求,合理的课堂提问设计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如表4所示)。数据表明,青年教师提问类型中知识与理解类问题占绝对优势,这是青年教师课堂学生活动显得比较活跃的原因之一。青年教师在应用与分析、综合与评价类问题均低于骨干教师,这也表明,青年教师课堂提问类型单一,难度较低,难以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3语言顺应视角下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3.1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通过数据统计可见,青年教师具有基本的语文教学素质和能力,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课堂提问作为与学生课堂积极互动的语用策略。通过课堂提问,教师组织课堂,推进课堂教学。但研究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发现,青年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教学设计意识不强,提问次数多但较为随意;课堂提问类型单一,主观性较强;课堂提问层级性不分明,难度较低等问题。例如青年教师进行课文《掌声》“整体感知”教学时,课堂提问如下:师:默读完以后你觉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师: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发生在什么时候呢?用原文中哪一句话可以回答呢?师: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呢?全班的同学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师:然后呢?英子也要上台讲故事吗?师:那她想上去讲故事吗?师:后来英子怎么样了呢?师:女孩英子因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她很勇敢是不是?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勇敢的英子的故事。由教学实录可见,课堂提问较为琐碎,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但多轮课堂提问从教学时效看,教学效率不高。此外,青年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的教学应变能力也明显不足。

3.2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强化课堂提问的“设计意识”。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这是备课新理念。美国学者将课程设计进行了规范化,命名为“反向设计”,其实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学。反向设计的程序,依照三个步骤来进行,即教师预设教学目标,预设学生的学习表现,预设教学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语用策略,课堂提问的意义在于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不应是松散的,随机性的提问,相反,课堂提问需要精心设计才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设计需顺应课标、教材、教学篇目、学情、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具体来说,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领会了课标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才具有有效性。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研读教学篇目,尤其是课后习题,才能把握编者的编写用意,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师面向学生的学习设计,一定要考虑教师自身的能力,更要充分考虑学情,因为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目的。以《掌声》为例,骨干教师备课后将教学重点设计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设计此教学重点与教师对课标、教材、习题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有密切关系。为了实现此教学目标,骨干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堂提问:师:自由读第一句话,边读边做英子的动作。通过刚才的动作,你能体会到英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师:像英子这样的心理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师: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师:自由读这句话,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你能体会到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师:通过“终于”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师:同学们想用掌声对英子说什么?师:这是怎样的掌声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师:鼓励的掌声让英子泪流满面。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师:是什么使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师: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3]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环环相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认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以词语为抓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英子在两次掌声前后情感、动作、神态的变化,进而领悟“掌声”的作用。好的课堂提问建立在深度钻研教材,循序渐进、难易适中以及明确有序的基础之上,以实现问题的有效设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4]。(2)强化课堂提问的“顺应意识”。现代研究表明,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语境教学[5]。语境从语言运用主体和语境的关系看,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从语文教学来看,客观语境是指外在于教师、学生的真实的交际环境,如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主观语境指内在于教师、学生或由教师、学生再创造的语境,如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指与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相关的语境。课堂教学进程常常是由师生对话来推进的,师生对话所提供的新信息不断改变师生的认知语境,因此教学语境不是完全预设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对于不少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来说,如果即时性的课堂提问较为模糊泛化,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回答不能满足教师的心理期待时,教师常常无法顺应课堂的临时状况去积极引导学生,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来说,除了要善于利用各类语境知识,研读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学生,动态顺应学生的认知语境,清晰把握不同学段的小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学生能够理解的课堂提问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最终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3.3强化课堂提问的“结构意识”

课堂提问的“结构意识”中的“结构”是指会话结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会话是一个有结构、有明确的交际目的的言语活动。有研究将课堂提问分析为教师的发问阶段、等待阶段、叫答阶段、理答阶段[6],这体现了对课堂提问的结构分析。相邻对是分析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它由引发语和应答语构成。“提问/回答”是课堂教学师生会话结构常见的相邻对,教师的“提问”是引发语,学生对引发语的应答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果有多种选择,这些可能跟引发语配对的应答语并不具有相等地位。这些可能的应答语中,如果能满足教师的期待,它是如意的;如果不能满足教师的心理期待,它就是不如意的。面对不如意的应答语,教师不能弃之不顾,随意转换学生应答,而是应该具有协商、修正、补充的结构意识,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提问。例如:师: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她是一个害怕的小姑娘。师:害怕?她怕什么?生:他怕别人嘲笑她,她怕和人交往。师:你能把“害怕”换一个词语吗?生:害羞、胆小。师:很好。[3]上例中学生的回答没有满足教师的心理期待,是不如意的应答语,教师利用文本与学生协商,并进行追问,重新发起问答结构,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自我修正后的应答语满足了教师的心理期待,进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倪素平.简明语用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2]张雪莹.小学语文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课堂提问比较的个案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吴秀玲,王朝霞.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M].郑州:文心出版社,2013.

[4]黎文斌.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19):33,45-46.

[5]邱光军,孔凡成.语境分类及其教学价值[J].语文建设,2020(16):16-20.

[6]徐冲.学生本位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作者:倪素平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