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卓越计划期刊高质量发展策略

时间:2022-07-12 08:33:08

非卓越计划期刊高质量发展策略

2019年,中国科协等7部门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对有望进军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作为领军期刊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精准扶持和重点建设,旨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1]。相对5000多家科技期刊,“卓越计划”各类资助期刊入选的数目占比较小。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仅是我国目前几百个一流科技期刊关注的事,而是整个科技期刊界的大事”[2]。“如果我们以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作为所有科技期刊的努力方向,那么四流期刊有较大可能转变为三流,三流的可以升为二流,二流的可能会升为一流。这将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普遍向上提升一个台阶[3]。由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信息获取、人才交流,以及地方办刊意识、重视程度等因素,对各期刊而言,入围“卓越计划”的起跑线并不相同,大量的普通期刊在争创一流科技期刊时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如果一味地强调卓越期刊建设,可能会存在学术资源分配的差距。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在对科技期刊中的优秀期刊进行介绍和讨论[4],对未能入选“卓越计划”的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及其如何争创一流的分析与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这种基于“幸存者偏差”的研究成果,对大多数普通期刊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以地处贵州省的《护士进修杂志》(以下简称本刊)的办刊实践为例,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行总结与反思,探讨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1办刊历程:危机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本刊位于西部贵州省,创刊于1986年,30余年来,历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被多家数据库收录。1992—2008年连续5次作为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2年至今,多次入选“中国统计源核心期刊”。本刊以高质量的办刊实践取得了较多荣誉,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护理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成长的平台,为我国护理学科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态势日新月异。本刊创刊之际,全国仅有3家公开发行的护理类科技期刊,至2020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护理类期刊已有28家(含中英文)之多。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护士仅有3万余名,至2019年,全国注册护士的总数已超过400万[5]。随着0我国护理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也在逐渐加强。虽然我国护理期刊办刊规模和水平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护理人员人均拥有的护理期刊资源仍然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和人才成长的需求。加之我国护理期刊科研论文质量较其他科技期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影响力水平仍非常有限。近10年来,由于办刊理念、办刊手段滞后等因素,本刊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影响力也呈下降趋势。如何才能发挥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本护理期刊的优势,助推护理学科的发展,真正能够服务临床和护理人才的培养,本刊在进行多次自检、自查的基础上,邀请护理专家、编辑大家审读杂志,共同评估杂志现状,找出存在的3点主要问题:1)优质稿源不足;2)办刊理念较传统,创新意识薄弱;3)传播手段相对不足。经与各方专家反复讨论分析,本刊对期刊发展进行了新的方向判断和目标调整,提出在自身不具备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不唯指标论、不唯数据论,在传承继往办刊定位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集中在“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科占位”内功构建上调整,着力提升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2夯实内功建设的发展策略

2.1约组优质稿件

“内容”是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而优质稿源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本刊年来稿量在10000篇左右,但优质稿源明显不足。关注学科热点、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动态,采取约稿方式争取优质稿源是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最佳途径[6]。为此:1)我们打破传统主要依靠自由来稿的被动局面,由主编挂帅,依托专家资源,主动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拜访业内名家,约组具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高质量论文。2)外派编辑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倾听临床专家的声音,关注学科发展动向。3)日常工作中加强与专家、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为专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服务。4)在用稿过程中发掘优质作者,并为青年作者的快速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2018年,本刊在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护理中心多次沟通后,以连载的方式对Joanna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年发表的13个文献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详细的解读,为国内研究者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供工具和参考。2019年,在得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方面在业界有较好的口碑之后,编辑部立即与该院护理部白姣姣主任取得联系,约组了有关糖尿病足病和甲病护理的多篇优质文章。近年来,编辑部还通过编委向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潘绍山教授约组了“人文护理的机遇与挑战”等;向香港理工大学陈胡和安琪博士、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朱明霞教授约组了“护理的关顾与关爱实践”“第三种爱浅析”;向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BrendaNevidjon教授和MarryGullatte博士约组了“肿瘤护理的循证实践”和“中国肿瘤护士在癌症症状管理中的新角色”等优质文章。开拓了学术视野,助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2.2策划专刊专题

专刊与专题的策划既可体现办刊人的办刊思想、职业水平及创造能力,也是构建精品期刊的重要步骤[7]。同时,专刊专题针对临床热点、难点进行多维报道,其时效性更高、针对性更强、信息量更大、更具学习性和交流性,因此会受到更多的关注[8]。循证护理(EBN)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新兴起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工作方式和理念,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自2002年起,本刊在贵阳召开了“全国循证护理暨介入医学护理学术研讨会”,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成翼娟主任对循证的相关理念进行介绍,并组约、刊发了循证护理的稿件。在此影响下,有关循证护理的论文逐年增多,但论文的同质性也非常高,甚至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随着循证护理研究发展的突飞猛进,原有的认知已存在明显片面和不足。而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的强耦合关系,使科技期刊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为此,编辑部与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循证护理学科发展的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取得联系,陆续派出编辑参加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组织的“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班”。2014年,本刊与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达成共识,联合推出“循证护理专刊”,所有来稿由该中心组审,其内容涵盖了循证护理的理论、循证教育、系统评价、证据汇总、证据转化、最佳证据、循证护理实践推荐等。专刊出版后,反响极强,既提升了护理人员对循证理念的认知,又促进了循证护理在临床的落地,被编辑和作者誉为“循证护理的写作蓝本”。循证护理专刊为循证护理研究及论文的规范起到引领作用。2020年,本刊再次与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合作,对“推动证据临床转化:证据实施方法学系列文章”进行连载。2019年,“患者报告结局中国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利用参会的契机,本刊主编与“患者报告结局中国中心(PNC-China)”负责人约组相关稿件,并于2020年开设了“患者报告结局”专题。专题围绕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的开发、研制、测试、管理及临床应用,多视角全面介绍患者报告结局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以助力推动患者报告结局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近几年来,编辑部与中华护理学会各专委会合作,陆续推出了“肿瘤护理专刊”“口腔护理专刊”“糖尿病护理专刊”“人文护理专刊”。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难点、疑点及稿源情况,又陆续推出了“中医护理”“延续护理”“互联网+护理”“质性研究”“工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肺炎护理”等专题。专刊、专题一经出版,下载量、引用率、影响力呈持续提升趋势,其中,专刊的多篇文章[9-13]被评为“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

2.3活用传媒技术,增进群体影响

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模式的多元化,期刊出版的媒体融合已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化媒体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为医学专业期刊注入活力。本刊自创刊到2010年一直采用纸质投稿,2011年开始尝试电子邮箱投稿,但由于观念固化及时机不成熟,1年后又回归纸质投稿。在历经多次努力实践后,2013年才正式启用数字采编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回修、校对、缴费一体化,大幅缩短了稿件处理时间,优化了出版流程,改善了作者的投稿体验,提高了审者、编者的工作效率。近年来,在线发表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争取首发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印刷厂停工停产导致出版滞后,在线发表对助力抗疫成效显著。目前,编辑部对具有创新性、时效性较强的论文开通快审、快发通道,三审通过并完成编辑加工后均先予以网络首发,再纸质出版。此外,对刊发论文中图表较多或有动态图示的,在纸媒中植入二微码,读者通过扫码即可观看,这既增加了可视性,又节约了版面资源。本刊自2017年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利用其不受时间、空间、篇幅限制,以及传播快、受众广、参与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及时学科新动态。对已刊发的重点文章以“论文速递”的方式进行精准推送,充分发挥期刊的导向、导读作用。在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号刊发的抗疫指南、专家共识、论文速递等专题,为抗疫提供了学术支撑;同时,“一线日记”分享护士抗疫心得和战“疫”经验,引发共鸣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刊也以“防疫抗疫主题”入选“中国期刊协会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2020年,本刊在公众号上推出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得到作者的积极回应和踊跃参与,最终评选出30篇优秀论文,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了数字化建设,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提高了作者和读者的参与度。

3期刊质量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

一流的科技期刊发表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二者相辅相成;支持一流人才的科学研究既能提升期刊影响力,又能为科技发展做贡献[3],形成期刊质量与学科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本刊名誉主编、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教授,名誉副主编、苏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李惠玲教授在学术交流中多次提到从第一次投稿与本刊结缘,到与本刊共同成长的过程和感慨。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杨昭霞作者,读研期间先后在本刊发表了2篇论文,从投稿到刊发,责任编辑反复与她沟通,指导修改,曾多次来信表示感谢,此后凡在学术上有新的动态,均会及时与编辑分享。现特邀审稿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米元元老师,最初也是本刊作者,编辑发现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之后经多次组约稿取得互相认同,目前已成为本刊青年编委。由此说明,学科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期刊的培养,而期刊的发展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稿源。在期刊建设过程中,本刊编辑努力提高组织策划能力、与专家和作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为读者作者服务的意识以及职业认同感,实现了要成为护理工作者“进修提高的实用指南,最新科技的瞭望窗口;以文会友的理想园地,排忧解难的知心朋友”的办刊初心。

4结束语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长期、伟大的系统工程,所有的科技期刊办刊人都是参与者,不是局外人”[14]。入选“卓越计划”的期刊固然理应奋勇争先,而非“卓越计划”的科技期刊,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中也责无旁贷。由于各科技期刊的宗旨不同,其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自然也不同。办刊者既要客观认识自身特点及其在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找准期刊定位,更要坚持精品至上、内容为王的办刊理念。回顾本刊36年的办刊历程,不忘办刊初心,充分利用期刊的专家资源、学术资源及人才资源助推学科建设,脚踏实地为临床科学研究服务,为作者、读者服务,才是期刊生存之根。未来更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与时俱进,以努力成为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积极参与到服务科技强国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