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研究

时间:2022-07-18 02:35:44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研究

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和写作目的。所以阅读教学之前,我们要带着这样的问题,如“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进行思考、解读,从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的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理清教学思路,突出品读重点。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一文中,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破壳”几则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短暂,价值无限。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教育意义:自然造物,生命长短不一,但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生命的载体都在珍惜生命,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文章的作者杏林子曾说:“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常常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绚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五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领会生命的内涵,揭示文本蕴含的价值。

二、在整体上把握,在品评语句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多处出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感”从整体入手,而“悟”就要由细节和局部开始。在阅读中,细节和局部的信息纷至沓来,感悟的关键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细节和局部信息中得到微妙的线索。学生接触文本不可能一下子就直接获取文本的整体信息,而实际的阅读是从整体到局部细节再回到整体的过程,在整个阅读中不能脱离文本的局部细节。因此,在阅读中感悟,必须处理好整体与细节、局部的关系。如《穷人》一课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和神态、心理、对话、动作描写等,这些描写是局部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讨论思考,自读自悟,再把自读自悟串联总结,得出桑娜夫妇“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收养孤儿”的美好心灵,联系时代背景,总结出“沙皇时代腐朽的社会现实”这一文章整体要义。因此,教师要以“整体感知——局部、细节——整体把握——情感引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在品评语句中感悟,但感悟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是整体的。

三、大声朗读 

朗读就是大声地将文本读出来,带有感情地去读,其和默读有很大的不同。默读是将重点放在文字表达的意思上,对语言的节奏和音都没有加以重视。朗读的音量有高低,速度有快慢。朗读比默读的要求高得多,朗读不但要控制字准、音量、速度,还要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神态动作,从而读出情感。例如,在学习《青山》的时候,朗读的音调应该低沉缓慢,因为这篇文章的情感是凝重悲壮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没有重视这一点,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四、加强教师群体间文本解读的经验交流 

教师是否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不仅与自身的知识储备有关,也与教师的经验交流密切相关。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对文本的关注点以及理解也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每个个体理解文本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对文本误读、误教。所以,教师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必须有一个比较广泛的对话空间,如集体备课时的对话交流,可以拓宽彼此的思路,使得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合理,有效地规避歪曲和误解文本。

五、打破想象禁锢,透析文本特色 

在进行文本细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从阅读方法的使用、问题的设置到问题的处理,整个过程中只需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来固化学生的行动,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比如,教师可对文章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给出大胆的假设,并给出不同的选择方向,尤其是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文章在原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续写,对文本进行二度艺术加工,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素材的处理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文本细读必须从细微处着手,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是精雕细琢的结晶,而句子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文本特色正是体现在这些细节中。深入挖掘、发现这些细节,读者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以课文《一夜的工作》为例,文章描述的是的办公场所,其中有一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这句话乍一看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以细究的地方,但正是这句很容易被忽略掉的话就是文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因为它与接下来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会让读者去遐想“本是宫殿式的房子,怎么会布置得这么简单?”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细节,学生一定会在细读时体会到这简单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的文本细读,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阅读需要咬文嚼字,不能够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因此,教师要从课文的细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积累一些精彩的词句,通过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夏浩杰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六村校区洪水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