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民族文化传播思路

时间:2022-06-10 10:44:39

小学语文教师民族文化传播思路

一、问卷概况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自拟问卷,主要以河池学院2013年“区培”计划———64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教师培训子项目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的来自河池市罗城、环江、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六县的98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大化县的60位小学语文教师为对象,展开调查。问卷发放一百六十多份收回有效卷158份。这158位教师中有107人是壮族,16人仫佬族,11人瑶族,毛南族1人,水族1人,汉族22人。少数民族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86.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教师参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情况,民族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民族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播方式等情况,同时调查了解了教师们传播民族文化的制约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对东兰县花香小学的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并观察了他们的课堂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师践履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

(一)教师参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力

(1)教师很少参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3]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就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种校本课程。[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成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然而在所调查的158位教师中只有18人参与开发或实施过以本地或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占11.39%;140人没有参加过,占88.61%。而调查“你认为影响本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有效传承的因素有哪些”居于首位的原因教师们认为是“没有专门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来学习本民族文化”,其次是“国家教材里少有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或活动”。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少有主动开发民族文化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只是被动地等待实施开发好了的校本课程。(2)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少有开展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分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性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整合性”以及“活动性”、“体验性”特点,与民族文化的经验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十分契合,最易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3]如语文教育出版社S版教材中就有要求开展“说说你家乡的风俗习惯”、“今日家乡”等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广西河池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以开发利用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本民族文化有关的活动的只有12人,仅占7.6%;偶尔开展的69人,占43.67%;从没有开展过的77人,占48.73%。

(二)教师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专业

广西河池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否得以开发和利用为课程教学资源,我们进行了调查“您的语文课上利用过本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源吗?”,经常利用的只有29人,占18.35%;偶尔利用的有96人,占60.75%;从来没有用的有33人,占20.8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5]34积极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应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养。而调查数据显示小学语文教师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更多地是处于一种偶然、随意的状态,还没有上升到专业的高度,没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以东兰县为例,东兰居住有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民族气息浓厚,有“三月三”、“蚂拐节”、“祝著节”等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以铜鼓为最大的特色,“天下铜鼓聚东兰”,素有世界铜鼓之乡的美称。东兰又是革命老区,是革命先烈韦拔群的故乡,歌颂韦拔群的山歌《东兰有个韦拔群》曾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播出。这样一些民族文化资源,非常有待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和传播。笔者在东兰花香小学听了一位本地教师的一节公开课《我的战友》,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体验承受的痛苦:“我们生活中被火烧一下烫一下,痛不痛?你被烫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很痛,痛得我都要哭了。”“挨到很烫的东西整个身体都会弹起来”。学生深刻体验到了被火烧的疼痛,又理解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集体的利益而默默坚忍巨大的痛苦,自然而然地生出了对革命先烈的敬意。这位教师很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却缺乏开发和利用当地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教师要能以教材的阅读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寻找家乡像“”一样的革命先烈,借此让学生了解东兰本土革命先烈韦拔群的事迹,则既可以提升学生对革命烈士牺牲精神的认识,也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后访谈中,这位教师说没有想到要这样做。

(三)民族语言是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语言最能够深刻地反映民族特征,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和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言语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然而我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6]204-205双语教学困难重重,尤其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编写教材面临极大的困难。诸如:缺乏教材编写经费;缺乏双语教师(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少数民族文字社会读物严重不足。[7]411时间变迁、岁月更替,民族地区掌握了第一母语的先辈逐渐离去,家庭中的语言文字,尤其是文字传承的功能逐渐削弱,而广西的双语教学又尚在实验试点阶段,双语学校为数不多,未能推广。广西少数民族以壮族人数最多,古壮字早已消亡,而新壮文掌握的人又不多,未能普及。广西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母语该如何有效传承的确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幸的是我们调查的河池市158位调查对象中有75.94%很熟悉本民族语言,既能听懂也会讲;而听不懂也不会讲本民族语言的有16人,占10.12%;听得懂但不怎么会讲本民族语言的有22人,占13.92%。在语文课上经常用自己民族语言教学的教师有21.09%,53.12%的教师有时会用民族语言,只有25.78%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用过民族语言。也就是说有近75%的老师会自觉使用民族语言辅助教学,自发地进行着过渡型双语教育。虽然“地处西南的少数民族,由于学校使用过渡型双语双文化的教育,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文字、文化在学校课程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7]但至少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语言虽然在非双语学校未受到充分重视,但确是民族地区非双语学校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

(四)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播方式比较传统

从表一中可见河池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的方式,首四位的依次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时候穿插或拓展”、“课余跟学生聊天的过程中有时会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口语交际活动中会选择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话题”、“有时会让学生写一些与本民族文化有关的作文”;最少采用的方式是“开展与本民族民族文化相关的或以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只有18.9%的教师选择。从这里发现,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播主要还是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在农村推行情况不容乐观。

三、制约小学语文教师传播民族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层面的原因

影响本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有效传承的因素调查中,65.19%的教师认为是“没有专门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来学习本民族文化”居于首位,51.27%的教师认为是“国家教材里少有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或活动”居于第三。学者们的研究都指出课程是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以有效传承的核心因素[8]。可见目前制约河池市小学语文教师传播民族文化的首要因素是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不够。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有力的指导。教师虽然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但小学教师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课程开发的培训,缺乏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搜集整理筛选,到课程的实施、评价都需要有力的指导。第二,缺乏有力的团队。课程开发是艰巨的工程,需要从上到下,从社会、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专家、学校领导到学校教师以及民间组织的多方力量的参与形成合力,构成研发团队才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规范的课程,而农村小学难以有条件形成这样的团队。

(二)教师自身原因

1.教师民族文化底蕴不够

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58.23%的教师认为阻碍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原因之一是“自己对民族文化了解不多”。在所调查的158位小学语文教师中,有11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很了解,仅占6.96%;了解得不多的有117人,占74.05%;不怎么了解的有30人,占18.98%。教师对当地的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部分年轻老师是外地人,与当地的群众接触较少,难以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当中,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了解就少。另一方面,教师们对当地民族文化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学习、了解和研究。由于教师对于当地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很难在教学中传播。东兰县花香小学党支部书记说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主流文化的冲击,现在很多教师比较缺乏民族文化的知识,一些具有东兰特色的民歌、习俗逐渐被人遗忘。以前我们请客喝酒时会唱着山歌敬酒,现在很少有人会这样做了。教师自己对于民族文化认识不够,想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很困难。”

2.教师传播民族文化能力很有限

调查了解到,96.94%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很有必要保留传承,只有3.06%的教师认为没要必要保留传承,应该融入主流文化。教育观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虽然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民族文化有必要传承下去,但对于如何有效传承,还是很茫然。有位语文教师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我很赞同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多了解民族文化的知识。但我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也不够,也不知道在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很少有老师会给学生传授除了课本以外的民族文化知识。”在对你认为什么原因影响了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时,有33.54%的老师选择了“自己不知道该传承哪些民族文化和如何传承。”可见教师们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还是有缺失的。

3.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

37.97%的教师认为影响民族文化学校传播的另一原因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们虽然认同民族文化应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传承,但因为繁重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难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付诸于实际行动。

(三)体制上的原因

1.教师传播民族文化缺乏有效指导

有33.54%的老师认为“自己不知道该传承哪些民族文化和如何传承”。可见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是需要进行有效指导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职前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各科教学而忽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倾向。[9]小学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力量,虽然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但受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的少之又少,这给教师有效地在学校教育中传播民族文化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感到力不从心。正如东兰县花香小学的党支部书记这样说道“我自己是壮族人,也会讲壮话,自认为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要进行民族文化方面的教学也觉得很吃力。学校的学生都是附近村子的,由于是山里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没有多少自豪感。教师要怎样让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兴趣,乐于传承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教师想要在教学中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是没有足够的资源,二是不知道如何传承。”

2.民族文化知识未纳入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着监控和引导的作用。课程评价什么教师们往往就教学什么。27.85%的老师认为影响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有效传承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试不考这些”。在对少数民族学校进行整体评估时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逐渐成为一个参考维度,但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民族文化传承目前还未真正有效纳入评价体系。因此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民族文化方面的教学,只要把国家规定的课程和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了。有位教师这样说道:“现在考试又不需要考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了也没有用。我们教师只要把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了。”

作者:覃永县1谭静2韦姣1工作单位:河池学院1.文学与传媒学院2.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