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实践

时间:2022-09-19 02:54:0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实践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线上教学模式迅速火热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线上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教学指导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共享。这种教学形式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线上教学模式下有效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线上教学;应用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可以有效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学生通过教学软件和互联网教学平台等获取教学资源,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体验学习多样化的乐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清晰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习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协调。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助力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开展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线上教学的兴趣较为浓厚,这是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重要前提。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在课后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线上学习。即使学生有兴趣和时间,但是缺少资源丰富的平台,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生对线上教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整合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2.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能够得出:学生对语文线上教学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许多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线上教学的意义,导致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够重视线上教学,认为没有受到教师的督促,而出现自律性较差和敷衍了事的情况,这就将线上教学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学习行为,同时,教师也无法完全掌握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分析,研究出更好的线上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质量能达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的实践途径

1.建立线上交流群,及时交流反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在线上教学环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通过线上文字交流的功能与学生进行互动,掌握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情况和进度,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有效避免学生自律性较差的问题[1]。例如,教师可以建立QQ群或微信群,学生在聊天群内可以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文字或语音聊天,交流和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力求能够及时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线上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对线上教学进行优化。2.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资源整合的能力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开展线上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2]。例如,教师在录制微课时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研究线上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以保证线上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并且按照不同的知识板块来合理规划线上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通过网络数据进行教学检验高中语文教师可在线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同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例如通过数据收集了解学生视频资源的观看进度、作业完成次数、课后习题的正确率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和作业合格率等方面进行精确的分析[3]。例如,学生在学习《逍遥游》时,学生需要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通假字进行全面的掌握。教师可以采取线上授课,利用直播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上有关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检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其中包括解释通假字的含义、翻译重点语句等。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使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衔接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独特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线上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雨露.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问题与优化[J].学周刊,2019(27):53-54.

[2]易国栋,亢文芳,李晓东.“互联网+”时代百年名校的责任与担当———成都七中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4):83-85.

[3]易彬.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引用[J].文学教育(上),2020(02):104-105.

作者:奂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