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民居空间形制与艺术风格

时间:2022-11-28 10:43:42

云南建水民居空间形制与艺术风格

摘要:云南建水民居建筑具有十分典型的滇南特征,其中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团山村宅院式民居建筑群为其典型代表,至今已有600余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地域特色,深刻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当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社会风气。作为其中保存完好的皇恩府,其建筑风格与艺术造诣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在建筑实地测绘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团山民居皇恩府的空间形制,剖析传统宗族文化对建筑功能与艺术风格的影响,达到保护和传承中国滇南民居建筑的目的。

关键词:云南团山民居;空间形制;艺术风格;装饰;皇恩府

前言

团山民居距离中国云南省建水县城约13公里,明代以前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明代洪武年间由张氏始祖张福从江西省鄱阳县迁居于此,由此得以发展。团山村是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村落,它以张姓氏族为中心,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形成大型的宗族聚居形态,背靠青山面朝平坝,呈现一派田园景色。

1团山村历史建筑现状

团山民居在清朝以前以汉彝结合的土掌房为主,后在乾隆年间建起少量的瓦房。由于光绪年间耕地过少,团山族里的青年、壮年族人纷纷外出开采铜矿,赚钱发家致富,随后团山的宅院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团山村面积约15.64公顷,其中房屋建筑占地面积在清末就达到18384.5平方米。全村现有保留完好的汉式传统建筑共计21处,其中明清时期民居15所,古寺庙与祠堂6处,建筑质量及文化价值堪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古民居建筑一绝,被列为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项目。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建筑12座,省级文物保护建筑9座。团山古城的古建筑群相对集中,建筑的风格多为清式,除了张家花园、皇恩府、大成寺的清式建筑风格较为突出外,还有将军第、司马第、营长府等处,鲜有民房常年失修、破损不堪的情况,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虽然团山的民居建筑形式互相效仿,但在设计之初却严格遵守建房的等级制度进行建造。其中建筑的斗拱、梁坊、廊檐、坎墙、门窗、须弥座、柱础等处的雕刻技艺精美绝伦,样式繁多,各具特色。团山民居作为优秀的历史建筑群,其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均能体现出团山村文化内涵的演变。

2皇恩府的空间布局

“在团山众多的民居建筑遗产中,集滇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当属皇恩府了”。皇恩府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为二进院落,是团山民居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民居院落之一,现有张氏后人张立永老先生一家居住于此。皇恩府的建筑平面形制为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的自然组合,屋面均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整个宅院功能布局合理、内幽外秀,不仅体现了大家族的沉稳阔气,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建筑材料使用云南地区盛产的鹅卵石,“以鹅卵石筑墙,竹木混合在其中作为筋骨”,以此增加房屋的稳定性。皇恩府建筑的空间大部分由功能决定,基本格局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空间。从建筑平面来看,皇恩府分别由前厅、后院、正房、偏房、茶房、厢房组成,呈现三坊一照壁的形式。团山民居的内部空间均为土掌房与宅院式的结合,皇恩府也是如此。前院的正屋现设置为茶室,用作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们的休憩客室,底层为一间堂屋和两个卧室,安排需要在此留宿的客人。楼房与上下层间有走廊互相串联,因此具有“走马转角楼”的特征。其中厅房连接前后院落,用来接待客人;主人家就居住在后院。这样的空间分配主次分明,互不打扰。皇恩府的大门为五段式,位于大门的两侧做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撇山影壁,平面上呈八字形,这种大门样式在民间又被称作“双八字大门”。大门两旁的须弥座由青石打造而成,门旁左右设有两个门墩石,上面分别刻有狮子与大象,供路人小憩。门头中央部位挂有写着“皇恩旌表”的匾额,门头上还刻有“书香门第”的横批。大门的外观样式就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大家庭。

3皇恩府的艺术风格及装饰

皇恩府的装饰艺术中最为显眼的就是它的木雕、石雕、砖雕部分。匠人们采取迥异的雕凿方式,将居住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价值取向融合到琳琅满目的图形和各式纹样上。一砖一瓦皆因融入人的“喜怒哀乐”而充满了“生机”,提高了居住人的审美情操。建筑物中的装饰纹样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人们的意义世界,也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情感表达。例如皇恩府中,厅房大门的梁枋上刻有八仙拱寿图,其木雕工艺奇巧,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为家里年长的老者们贺寿,并祝愿他们长命百岁、福如东海。

3.1厅房六扇门的木雕寓意

皇恩府院内厅房中的木雕屏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采用镂空雕刻的工艺制作,鎏金的涂色展现出了富丽堂皇的气息。每一扇门上都描述着不同的古代神话故事,分别代表着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寓意。厅房的第一扇门上刻有形态各异的骏马,象征着奔腾不止的精神。往上是喜鹊站在梅梢上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表示喜庆。厅房的第二扇门上刻有麒麟和一本书,喻为“麒麟吐玉书”。上方有凤凰和牡丹,牡丹与凤凰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寓意富贵。厅房的第三扇门上刻有鲤鱼跳龙门,跳过龙门可成龙,寄托着人们渴望高升的愿景。而第三扇门的木雕有一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木雕并未画出鲤鱼是否成功跳过龙门,而是在不远处雕刻了一只凤凰。古代传说中凤凰能给人民带去祥瑞安宁,把所有图案结合起来,答案不言而喻。厅房的第四扇门上刻有太平盛世的画面,预示着诸事顺遂,吉祥好运将接踵而来。厅房的第五扇门上刻有:男子化身为龙,但下半身还是鲤鱼的尾巴,说明人要经历更多的历练才能成为真龙。厅房的最后一扇门上刻有民间犀牛望月的传说,警醒后人不要贪图安稳的生活,要时刻勤奋,努力地完善自己。

3.2斗拱的雕刻艺术

走过前厅便是后院,后院的建筑装饰更为繁复精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屋两边雀替上雕刻着的龙与凤,受清代后期慈禧当政的背景影响,凤雕刻在了龙的上方。斗拱也十分具有建水特色,除了起到承重稳固的作用外,均由釉彩粉刷,形式琳琅满目,曾有专家赞叹团山斗拱为中国第一。斗拱上分别雕刻有凤凰、龙、象、桃子、佛手、葡萄、金瓜、花瓶等等,制作精细、工艺奇巧、手法细腻,精心组合成各种祥瑞喜庆、福寿安康、高贵华丽的图案,堪称木雕工艺品。其中正屋两旁有两个斗拱往下延长,变成了两棵莲花吊柱,暗示正楼是供奉天地的地方。楼门上刻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下人”的诗句。祖先们利用李白豪放雄健自然婉转的诗句告知后辈们,时刻都要敬畏自然,尊重天地。

3.3工艺独特的柱础石雕

由于团山民居大多采用土木结构或者石木结构,在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方落地柱脚处设有柱础,以防潮湿。在皇恩府正房的中央有六个柱础,厅房门前的一对称为灯笼柱(外观形似灯笼);厅房背后的一对称为莲花柱;堂屋门前的一对称为鼓柱,它们形状不一,但都意喻“天园、地方、六合”。在灯笼柱的天圆部分刻的是回纹“万”字,下刻莲花、如意,巧妙组合,意为“万事如意”。在莲花柱的天圆部份,刻有一朵莲花,意为“四平八稳”。南面一柱础按东南西北的方向,分别刻有“科举连胜”“双凤飞舞”“麒麟吐玉”“欢天喜地”。北面则是“金玉满堂”“犀牛望月”“竹报平安”和“双狮戏球”。每个柱础的表面都有一层柔和的、似有似无的光泽感,询问现居主人张立永先生后得知,当初在柱础雕刻完工以后,匠人们用白银进行了再一次的打磨抛光,细节处处透露出豪门的高贵与雅致。

3.4纹饰百变的窗雕

皇恩府中木雕的艺术价值重点体现在纹样的造型上。保存完好的门窗反映出建造时期的工艺技术水平与房屋主人雄厚的经济基础。皇恩府的窗户纹样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雕刻着中国古典文学中故事传说的纹样;一种是把简单几何图形平铺排列的纹样。勾边附上一层鎏金涂料,在岁月的洗礼下,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看似十分常见的平铺图样木窗,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便能观赏到不同的排布,这些便是古人的智慧。

4皇恩府中体现出的人文内涵

皇恩府里世代子孙多为文人仕士,祖上因科举入官,孙辈从事教育行业,因此,从皇恩府建筑物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文人的气息。大门悬挂的“皇恩旌表”匾额由清代光绪皇帝赐予,并允许张家立节孝牌坊,把牌位供奉在祠堂之中供后人跪拜。为感激皇帝的恩赐,张家祖先便将宅院取名为“皇恩府”。

4.1茶房后院的墨池

由于团山民居里各家的等级不同,皇恩府是唯一能把左青龙、右白虎的画幅挂在茶房中间门头的门户。一般书香门第少不了文房四宝,因此皇恩府的厅房正面左右两边的花坊上,分别刻有琴、棋、书、画。从茶室进入后院,照壁前面安放有专门洗毛笔的池子,名为墨池。皇恩府的墨池由特殊石材打造而成,黑白相间的颜色是因为石材含有的化学元素不一。黑的是硅,质地偏硬、细腻冰凉;白的是钙,质地偏软、粗糙温暖。池子的右侧面取自王羲之的《十七帖》与郑板桥书的《墨池记》,刻有“王羲之的墨池”。现如今这个池子具备了储水消防、养鱼浇花等更多的功能。

4.2张氏“百忍家风”

团山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张氏的后代,“百忍”二字随处可见,在皇恩府“百忍”家风体现得更为充分。正屋门楣的横批上就写有“图传百忍”四个大字,进屋还会看到“百忍图”和“百忍组训”等画幅。结语团山村完整地保存了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被国内外建筑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价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观赏价值与艺术文化不容忽视。皇恩府作为团山民居中的代表建筑,其物质形态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与隐含的意象关系可作为云南当地仿古建筑设计理念的借鉴。民居建筑的空间与建筑装饰,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礼制观念,也把中国古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祈福与愿景融合其中。除了展示精巧的工艺之美外,也把居住者的心态、思想凝聚在装饰纹样的形象符号之中,传达出喜庆安详的人生追求。也正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保护团山民居势在必行。只有保护好传统民居,才能够将这些特色民居的历史信息延续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旭.团山--一个边地家族的安居样本[J].中华遗产,2008:132-143.

[2]王薇.云南金华镇明清古民居建筑特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陈军.团山民居空间系列结构的调查报告[J].职业时空,2009(05):158-159.

[4]谭晓钰.试论建水团山村张氏百忍文化[J].知识经济,2010:166.

[5]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邹涵 李泽林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