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分析

时间:2022-07-11 03:20:55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分析

摘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国务院对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即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又是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创举。将应用型本科和学分银行制度结合以通化师范学院四大转型专业集群之一的物业管理专业为例,构想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构想

学分银行制度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是学校等办学机构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共同的参照标准,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专门的认证服务机构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或转换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一、高校建设学分银行制度的必要性

(一)能够为校企、校行合作提供现实载体。目前,通化师范学院围绕物业管理专业已与南都物业、中海物业、万科物业等多家物业公司达成协议,就校企合作而言,双方围绕的是物业管理本科生的人才输送。对于企业而言,接收的人才往往需要再次“回炉”,重新培养,即大学四年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也为校企深入合作提供一种可能,即如何在大学四年时间让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而不用再“回炉”,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就行业协会而言,在2018年7月,与中物协达成合作意向,以学分转换为基础,完成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分互认与转换。综合校企、校行合作,应以学分为载体,共建学分银行制度,在实现校、企、行共赢的同时,促进本科人才应用技术型发展。(二)能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高校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实现学分互认、积累、转换的进一步升级,即中职到高职教育已经能够实现学分互通,高校实现学分银行制度,进一步认可高职院校学生所得学分,则可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相对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校能够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上下贯通形成差异化的错位发展。另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外扩张,例如打通与企业的壁垒,将教育改革与企业人力资本创新结合,改变企业固有的人力成本模式,即“培训——上岗——迁移——再培训——再上岗”的旧有模式。在职业教育的纵向体系基础上,使劳动者从中职或者学历教育开始,便可将所学课程、学分积累至学分银行,促进工学结合、边工边学等模式以调解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间隔,真正实现产学研融合。(三)能够促使学习者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学分银行制度可改变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在传统教育管理制度下,学习者需集中时间按既定的教育类型在固定场所内完成全部学业。其学习方式主要是学习者对固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演绎,结果评价只是课本内的笔试考核。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采取更客观地考核方式,不仅仅局限在理论考核,还有实践环节考核,对于学习者的考量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学分银行制度拓展了学习者的教育权利和职业生涯。突破传统教育管理制度,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既包括网络的,也包括企业精英亲自教授课程,丰富了自身的教育权利。同时,学习者在完成要求学分之外,可以跨领域选修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来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利于学习者入职之后的稳定发展。

二、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体制和制度配套不够完善。目前,无论是教育部还是中物协,都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框架性文件,但从目前发展来看,教育部层面是给了政策上的宏观指引,中物协给了框架下的规定,但是从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与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物业)的执行效果来看,只是在今年八月初公布了试行工作单位,分别是中物协设施设备委员会、深圳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进修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公布试点说明,一方面学分银行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只是企业和协会内部在参与,即使有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也是借助其合作的珠海市丹田物业的平台从而成为试点;另一方面说明目前学分银行的探索仅在大专院校,还没有进一步提升到本科层次。从而可以看出,在学分银行推进过程中,目前是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有指引但缺少对于制度的配套性规定和抓手。(二)校企合作实质性不足。校企合分作是学分银行制度建立的必然选择,实际上在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之前校企合作便已经广泛开展。以通化师范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为例,无论是人才培养基地还是“订单班”培养,与多家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签署协议。从规模来看,开展合作的企业均为行业百强企业。但是从2015年陆续签订协议之后,双方合作仅仅停留在实习和就业层面,并无关于人才培养过程把控、课程建设等的合作。虽然,双方合作的关键应当在于人才的输送,但显然合作较为粗放,只是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用人企业的迁移,为学生提供一次实践和就业的机会而已,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还需重新培训,造成人力培训成本多重浪费。即使实现就业,其薪资和发展也是存在“成才率”较低的问题,或者存在本科四年和入职后的晋升关联不大的现象。而从到访其他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来看,也存在类似问题。所以,如果仍无实质性的合作,对于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则少了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致使学分银行制度实践缺少支撑点。(三)实施和操作缺少细则。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既需要配套性的文件规定,也需要关于实施和践行的细则和指南,来指导各试点和成员单位落实学分银行制度。从目前中物协颁布的各项规定来,缺少关于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和操作规定,只有框架性的规定和方向。而从与中物协学习成果认证中心主任沟通而言,目前处于通过前海勤博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全权负责,以中间机构来推进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是从上至下的推进,对于试点单位而言,只有宏观上工具和方法、原则的说明,并无行动上的指南。对于想参与的高校和企业单位而言,缺少关于申报试点单位的准备指引。致使试点单位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而其他想参与的单位,又无从下手去准备,从而影响了学分银行制度建立的进程。综上,学分银行制度建立面临着制度的配套困境、制度的实践困境和制度实施困境,需进一步理清思路,协同解决。

三、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加速相关配套规定设立,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分银行从各单位筹备到具体落实,少不了各项规定予以保障。为了进一步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建立,首先,应对学分银行试点单位申报的条件予以规定说明。例如师资力量(职称比例、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生比例(本科、大专生区别对待)、课程设置(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等。其次,应对学分转换和积累予以规定说明。主要包括学分的认证标准、转换的计算公式、积累的等级核定,都需要细致并且全面地予以解释说明,才能保障学分银行的正常运行。最后,应对学分银行的评价予以规定说明。最主要的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成果的评价,要保证所兑换的积分在过程上、结果上通过评价、考核,使学分得认证能够公正、科学。但也需要说明,各种规定是保障而不是束缚,不能使规定束缚了各单位改革的步伐,所以,在设立各种规定时需做好文件解释并适当下放权力,例如,关于选修课程的学分,应该只是规定方向性的意见,具体课程选择由各单位自由定夺。既要有配套的规定,也要有操作的细则,双重保障。(二)深化校企合作,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在学分银行各种规定设立之前,完全可以以校企合作先行试验,先建立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学分转换,充分发挥订单培养的作用。在原有实习就业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其他合作,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将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各项素质、能力及入职后的培训内容,经过校企双方商讨转化为知识点,并融入各个课程体系内。一部分新增知识点形成的课程建议放在选修课程内,具有一定自主性;另一部分需完善的原有课程则建议更新教学大纲或者增加专题讲解。具体落实则由物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中心和高校的物业管理教研室对接完成即可。物业企业对于订单班的学生学分转换的评价,可将其过往入职培训考核前置到订单班学生的大学四年之内,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也是对订单班学生的有效验收。如此使校企合作触及人才培养的根源,使合作进一步深化,使学分银行制度可以前期实践准备,为学分银行建设积累实践经验。(三)完善技术升级和组织架构,保障学分银行的建立技术升级不单单是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还有数据统计和计算技术,前者可以为学分银行建设带来宽度,后者可为学分银行建设带来精度。尤其在学分转换环节,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等等进行学分转换,需要先进的数理统计技术来完成。目前各高校均设有统计学专业,完全可以再次打包成横向课题,进行跨学科的技术研究。另外,学分银行单单依靠认证中心和教育公司来推动制度建设,显然是不够的。从目前文件通知来看,最起码还需要两个执行机构,一个负责业务,即各种培训、教育、竞赛的认证等级,进行广泛的收集、论证,确保任何一项有跟行业相关且具有含金量的教育成果,都可以纳入认证体系;另一个负责监督,既要监管学分取得、转换、积累的规范性,也要监督学习者和工作人员的诚信状况,也包含对风险的评价。从技术升级和组织机构设立两方面,来确保学分银行制度的顺利建立。

四、结语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的现实选择。通化师范学院物业管理专业通过学分制度建设,为行业专业、重构人力结构输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根据“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学分,然后按全部应得学分累积;同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进行学习,而是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于“学分银行”。西方国家多年前开始实行“学分制”,在校学生每学期可自主选择部分课程。结果,学生学习乐趣增加,信心增强,学校整体学习效率与成绩也大有提高。“学分银行”尤其适合职业教育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职业学校设立“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学完一门功课,可将拿到的学分存入“银行”,工作几年回来后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支取”相应学历。“学分银行”的“灵活”优势显而易见,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有利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有利于教师提高素质。为了实现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上海市率先在成人教育上试行学分互认,并设立“学分银行”。今后,市民在社会培训班里取得的证书,经标准认定后,都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并把学习情况、学习奖励存进“学分银行”,方便随时支取。高职教育(下称高职)推行“学分银行”制是大势所趋。所谓“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放款、汇兑等功能。从这个意义看来,“学分银行”应该具备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的构建能实现各高等学校、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各级别“学分银行”之间学分的通兑,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能够为具有学习能力并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任何社会成员提供终生修业与获取文凭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一种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教育部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我国“学分银行”,并把这项工作列入2005年的工作要点。

作者:邢力文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