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0:49:01

学分

学分范文篇1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实践学分,则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从事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经学校实践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在具体的实践学分管理中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对实践学分的理解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对“实践学分”的命名也有所不同。例如,黑龙江大学将这种学分管理模式称为“三创学分”,大连理工大学则是“奖励学分”这一提法,中山大学等三所院校使用了“科研学分”这一提法,沈阳师范大学等大学则根据自己师范院校的特殊情况将这一管理模式称为“创新学分”,除了以上四种提法之外还有“项目学分”“研究学分”等不同的提法。笔者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学分制管理中的特点认为“实践学分”这一提法更合适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

二、时代背景

高等院校实行艺术实践学分管理是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的。众所周知,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设立实践学分,正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们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多元化人才进程中的探索结果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是高校艺术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

早在上个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了“教学和一”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要在“做”上来进行的,“死读书”和“填鸭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在“做”这个实践过程中。这应是实践学分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管理理论中的最初萌芽。

2.艺术类人才的特殊性

高等艺术院校与其他工科院校与理科院校不同,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教学科研与创作是紧密相连的,教学的过程与实践的过程是相互贯穿的。除基础课之外,本科生在本科教学阶段所学都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这种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知识习得模式区别于一般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四、艺术实践的市场价值

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文化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相应的各项文化产业也进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阶段,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市场业日益繁荣。因此,对艺术创作者的需求也就不断扩大,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对各种文化产品的要求也就不断地提高,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刚刚毕业就要投入到这种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而刚刚毕业的学生显然对这一竞争还是一脸茫然。面对这种情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来帮助学生们完成课堂学习与进入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让毕业生更早地了解到自己将要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为整个文化艺术市场培养更高质量、更有适应能力和更符合21世纪需求的人才。

五、艺术实践的教学价值

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实行实践学分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管理价值。实践学分管理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社会检验。艺术是一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当前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等到四年毕业之后就已经落伍,而实践学分这一管理模式不但可以随时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见所闻联系起来,寻找自己的不足以及课堂教学的缺陷,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教师们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课程计划以及授课内容。学生在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探索并发现或自己去创造艺术规律。

六、艺术实践学分的类型

艺术实践学分主要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

1.科研学分

科研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著作或论文、研究成果获奖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2.技能学分

技能学分是指参加相应学科的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获所获得的相应学分以及跟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所获得的学分。

3.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是指参加各类社会文化科技实践活动(包括公益艺术创作、公益艺术表演、文艺下乡),取得优秀成绩、受到表彰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七、艺术实践学分的功能

1.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在校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参与到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的社会实践当中,并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而创新的最大源头就是不断地参与到具体的实践竞争当中。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开展艺术实践学分活动,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目的就是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的育人功能。

八、艺术实践学分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分范文篇2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包括参加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和日常行为五个方面。基本学分应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要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设定。每一方面都应确立一种或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学生参加政治学习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团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具体操作基本学分时,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同时也要求辅导员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在机制上确保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检查和督促。

2.关于奖惩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其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构所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加分必须对衡定学生的素质状况有价值,必须能够作为学生各种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的加分主要包括:(1)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工作成绩优秀者;(2)在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成绩优秀者;(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4)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5)在学院宣传工作中的成绩优秀者;(6)在参加学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者;(7)宿舍卫生自律方面评比优秀的宿舍长及舍员。

显然,加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各种表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故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者;(2)在教室或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者;(3)聚众者;(4)集体活动迟到或不到者;(5)无故不打扫宿舍卫生者;(6)打架或偷盗者等。

为了做到奖惩学分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我院奖惩学分的操作原则是:(1)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成员主要是由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工作。(2)制定统一的德育学分操作细则,形成包括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合一的奖励评定机制。(3)随着年级的不同,德育学分的具体细则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具体不同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提出,在经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德育学分设置的原则

1.坚持奖惩分明

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肯定其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通过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言行,并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否定性评价,使学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并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要注意不能以肯定性的评价代替否定性的评价。

2.坚持客观公正

德育学分的建立其实质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标准和原始的记载,体现大学生在德育学分内容规定范围内的实际表现。由于德育学分直接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奖活动的依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改变以往主要凭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足,以原始记载材料讲话,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信性。

四、德育学分操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将德育学分的实施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

对大学生德育学分到底要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怎样调节与制约机制的问题,我们主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与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级重点考核学生遵守各种校规校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高年级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对实施德育学分的认识

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操作与执行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学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时,把设计、试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学分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意义的认识。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制定的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进展也较为顺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注重提高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深感,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状况,已现实地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素。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在德育学分的轨道上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共同建设,保证我校德育学分工作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的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15).

[2]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3]朱丽.实施德育学分制度构筑德育“筑魂”工程[J].教育与职业,2004,(1).

[4]哈里克·加帕尔.关于构建德育学分制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学分范文篇3

一、学年制、学分制的核心内容

学年制是高校明确规定学生每一年每一学期应修的学分,并要求学生应在指定的时间内修完所规定的所有课程,大学本科一般实施四年学分制,大专一般是三年学分制,属于完全学分制。而所谓学分制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学分的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课,选课是以学生为主,课程体系为辅,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习的质和量,以及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1]。目前,高校普遍推行的是学分制教学模式,学分制相对学年制更加灵活,时间上更富有弹性,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只要学生在毕业前修满一定的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年和班级的限定,以一种完全开放的课程体系作为客体。

二、服装设计专业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

(一)学分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其实是一种不完全的学年制,既是学年制又是学分制,这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期的主要形式,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分的管理办法和学分如何定量,学位和绩点的管理办法等;二是设立选修课程,仍然以必修课为主,占总课程量的90%左右,而选修课程只能占总课程数量的10%左右,所以,就比重来看学分学年制还是以学年制作为主体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仍然有部分高校沿用,教学成果比较显著。但这种模式很难在向前发展,必须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的配置等方面,学生按照高校的计划按部就班的系统学习,对于零基础的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从大一到大二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打基础,在大三开始陆续的学习专业,比如,服装效果图、服装设计(一)、服装设计(二)、服装设计。(三),并对应服装结构设计(一)、服装结构设计(二)、服装结构设计(三),所有规划的课程必须有序的学习,所有的课程是一种承接的递进关系。(二)综合式学分制综合式学分制是目前高校教学模式中形式最丰富、最具办学特色的学分制教学模式,综合式学分制的教学理念更加先进和成熟,主要采用的是先基础教学后分专业方向教学的综合模式,前3个学期基本是掌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时期,从第4学期开始有专业方向针对性的教学,并形成不同方向的选修模块,全国高校综合式学分制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1+3制”“工作室制”“3+1制”等为代表的综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具体内容如下[2]。第一,“1+3制”。大部分的艺术类高校采用“1+3制”,就是1年的公共基础教育,部分专业部分方向,3年专业教育,从第二年开始分专业方向。比如,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等,属于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1+3制”主要出现在美术学院,第一年的学习中将所有的基础课都涵盖进去,学生可以在这一年的学习实践中,规划自己的兴趣方向,在第二年开始分专业,这样会避免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的时候盲从,有一年的缓冲期,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很重要。第二,“工作室制”。目前,“工作室制”是高校最热门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专业方向以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为导向,组建专业方向的设计制作团队,形成作坊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顺应了高校转型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完全自愿选择工作室,并根据工作室的项目课题规划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工作室制”是应用型大学普遍采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比如,北京服装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等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学分制非常灵活,学生只要修满工作室课程的学分就可以更换工作室。第三,“3+1制”。“3+1制”是指3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实习的组合形式,这种学分制模式可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目前,高校大部分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但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比如,学生在企业无法顶岗实习,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很多企业放弃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等,所以,现在又派生出“3+0.5+0.5制”的教学模式,将1年的实习期拆分成半年校内实习对接企业产业链,半年企业顶岗实习,这样的模式比较科学,前三年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综合的学习期,虽每个课程都配有实践学时,但学生缺少集中实训的机会,在第一个半年校内或基地实训中,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前有个缓冲。第四,国内外合作办学。国内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某些高校特色办学模式,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弥补国内教育的不足,互通有无,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主要的形式有:“3+1制”和“2+2制”,“3+1制”指的是3年国内学习,1年国外学习,或者2年国内和2年国外学习,只有当学生在国内的学习期间完成所有的课程,得到相应的学分才能够申请到国外高校就读,当完成国外学分后才能顺利毕业拿到大学文凭[3]。综合式学分制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4种形式可以相互贯通,同时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还促进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三)自由学分制。自由学分制也是完全学分制,是一种强调课程而忽视专业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全部开放,学生自由组建自己的课程表,根据必选课、限选课、任选课所构成的高校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上网自由搭配选择,所选学分够每项标准即可,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程管理为辅的教学新型模式,南京艺术学院采用的是自由学分制,有利有弊,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喜好选择课程,但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学生来说,前期没有一个系统有序的基础搭建,后期拔高的课程完成质量是不确定的,所有自由学分制的模式对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三、结语

从各大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基本分为完全教学模式和不完全的教学模式两大类,其中高校采用综合式学分制的较多,采用学年学分制的较少,特别是在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大多集中在改革比较彻底的综合性大学及艺术类院校,其中“工作室制”、“学分制”、“3+1制”和“2+2制”都已成为某些院校的特色办学形式。学分制的改革是教学模式的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将不同的合作方式,表现形式,通过学分整合在一起,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探索,虽然每一次探索都很艰难,但都必须顺应高校改革的趋势,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婷.学分制下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研究[J].艺术教育,2013(11):189.

[2]冯阳.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学分范文篇4

关键词:大数据;德育学分制;实施;

一、引言

在现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数据源,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传递和存储着海量的数据。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变化正在高速发展,不断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引领着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大数据下的学校德育应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现学生的德育行为,进行有效的预测与干预措施,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1]。

二、大数据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发展

大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主要是指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近几年传感技术、社会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导致数据量以指数形式快速增加并且数据的类型和相互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2]。大数据环境下,各行各业利用快速收集的海量数据,筛查有效信息,预测事情的变化发展,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大数据的应用就是在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各行各业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海恩法则”,是指每一件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件未遂先兆以及1000件事故隐患。如果说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件严重“事故”,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征兆,而且经过了很久的隐性积累,这些数据必定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3]。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会收集学生品德行为的大量数据,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查找有效数据,并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相关的措施,从而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当前国内教育工作着对于大数据的利用尚处于萌芽阶段,特别在德育管理当面的研究更稀缺。大数据时代,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创设一个具有数据存储和快速处理数据功能的网络系统。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和生成最原始的数据信息,依靠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快速处理和反馈信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4]德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应用数据的水平,才能整体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三、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

学校的学分制产生于1894年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学分制在其他国家也逐步推广。在上一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的职业教育开始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借鉴高校经验,推出了“大学分制”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所谓“大学分制”是相对于当前广东省普遍执行的学分制而言,“大学分制”包含教学学分和德育学分两种类型。其中德育学分是记录学生在品德表现的分数。每间学校会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学分制度,德育工作者以此为标准来评价每位学生的品德行为。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遵纪守法、安全工作、卫生习惯、文明活动、实习和社会实践参与的综合考评来计量,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德育学分的统计是以每月或每学期为单位,作为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的依据。实施德育学分制,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自身的品德行为变化,使他们可以设立看得见的目标去奋斗,从而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的每个行动和行为,都有可以成为其学分的一部分。所以,大学分制实际上可以成为学生的成长档案和养成教育的培养途径。德育工作者利用德育学分的数据来发现德育工作的成果,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成长规律,了解学生道德的复杂行为模式。德育工作者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尊重德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品德教育。

四、中职学校应用大数据的德育学分制度

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每天对学生评价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策略。实施德育学分制,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克制、激励自我,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发展进步的人,为今后的自我发展做积极的准备。中职学生具有个性化,性格差异显著,德育工作者利用德育学分的数据来发现德育工作的成果,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成长规律,了解学生道德的复杂行为模式。通过数据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大数据相关思维在德育研究中的应用水平,建设一支懂用数据、善用数据的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挑战传统的德育工作,改变原有的德育管理模式,给德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平时记录的德育学分数据,观察学生品德的复杂行为模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表象行为发现学生道德发展的过去及现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性,挖掘他们的真实的品德需要,找出学生行为表现与成长规律的关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别性的教育方式。

五、大数据提高德育学分制的实效性

大数据环境下,德育工作更显科学性。通过学生日常的德育学分记录,德育工作者利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从而发现学生成长规律,预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变化,指导德育工作,让中职德育能够在数据化环境中把握职德育工作的发展。大数据环境下,德育工作贯彻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德育方法中“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是可变的同时又是具有差异的。中职德育工作者要利用大数据系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从学生大数据的整体水平,发现偏离的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变化,根据学生的思想、个性、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应当包括个性发展的阶段性,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只有对学生的独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大数据环境下,德育工作提高评价质量。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更客观地评价学生。曾经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日用而不觉”是日常生活中时刻有所体现,却不刻意而附加之。现在社会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德育管理信息化。中职学校德育应该抓住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契机,合理利用大数据,不断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效性。

作者:陈诗文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喻松.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反思与优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2]黄刘生.大数据隐私保护密码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5(04).

学分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贯彻落实《**年—2010年**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改善和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结构,努力造就一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为我市总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原则

建立和实施领导干部学时学分制,将为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工作中将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分类、规范操作的原则;

2、考核激励、正确引导的原则;

3、整体互动、长效管理的原则;

4、学以致用、力求实效的原则。

三、实施范围

全市局镇级领导干部。

四、内容分类及分值

领导干部学时学分内容分两块,即:基本分和加分。基本分项目包括“周末课堂”按需选学、省委确定的重点课程的自学并参加统一考试;加分项目包括参加组织调训、提升学历学位、获得岗位技能证书、等。

1、“周末课堂”按需选学。每年安排10个课题,每位领导干部至少选学4次,仍然按照持“公务员培训手册”签到盖章的办法参加培训,4次累计50分。

2、重点课程的自学及考试。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当前重点学习省委确定的14门课程。一是执政理论,包括《科学执政读本》、《民主执政读本》、《依法执政读本》;二是“三化知识”,包括《新型工业化读本》、《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读本》、《经济国际化读本》;三是科学发展理论,包括《发展经济学读本》、《资源经济学读本》、《环境经济学读本》、《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读本》;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读本》;以及《教育现代化读本》、《科技强省与科技创新读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读本》。每位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每年从以上14门课程中选1~2门进行自学,每年12月参加考试。选学课程中确定一门课为必考课,考试合格者按考试成绩的50%给予基本分值计分,考试不合格者将在规定时间内再参加补考,最高只记30分的分值。

3、参加组织调训。领导干部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组织安排的各类教育培训情况给予计分。参加省、常州、本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主班次培训班,分别加30分、25分、20分。

4、提升学历学位。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接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正规教育并取得高一级学历或学位的,经市委组织部门认定后可加40分(学历学位同时获得者加50分)。

5、获取技能证书。领导干部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参加岗位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培训或在职自学取得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规定有效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注册师证书等,按国家、省、常州级分别加50分、20分、10分。

6、其他加分。“周末课堂”完成4次听课的,多参加1次加3分;重点课程选2门者,必考课外的另一门通过考试且成绩及格以上者加20分;领导干部联系工作实际,研究、探索一些重大课题,在常州市级以上有正式刊号的报刊发表、在学术研讨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报告或研究成果,按国家、省、常州级分别加20分、10分、5分。

**年“周末课堂”选学满4次计50分,同时以**年1月前认定的学历(学位)核定基础分(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50分、学历或学位45分;本科学历学位40分、学历或学位35分;大专30分;中专及高中20分)。

六、工作程序

为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时学分情况的管理,将及时登记领导干部学习信息,对领导干部学时学分情况和各类学分证明材料进行归档。具体步骤为:

1、申报学习课程。建立领导干部学习申报制度,每年年初对“周末课堂”设置的10个课题以及14门重点课程进行选学登记和汇总。

2、进行年度考试。对选学的14门重点课程,年底统一组织参加考试,并进行登记备案。

3、上报相关材料。参加上级主管部门调训、获得高一级学历学位、获得有关技能等级证书的领导干部,需带培训有关证明材料、学历学位、等级证书、等相关资料原件到市委组织部进行认定。

4、年度学分核定。每年年初,市委组织部将根据相关规定,对领导干部上年度学时积分情况进行核定。

5、学分考评归档。由市考评委员会对领导干部上年度学时积分情况的核定进行考评,然后汇总填写《**市局镇级领导干部学时学分积分卡》并归档。

七、激励措施

为有效调动领导干部的学习积极性,鼓励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带头学习、不断学习,将把领导干部的学时学分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并与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相结合。

1、与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相结合。全年学时学分的基本分为80分,未达到80分的,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称职以上,同时不能参加当年各类先进的评定。

2、奖励措施。**年至2010年期间每年基本分都在80分以上,总分累计名列前茅的局镇级领导干部,授予学习型领导干部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各单位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八、组织管理

学分范文篇6

一、总体情况

**大学从2000级本科生起实行新模式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实施新模式学分制。通过新模式学分制的实施,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和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更为开放、灵活并相对稳定的教学教务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了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3M)人才培养框架和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使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学按学分收费的基本做法

1、学费的构成

**大学的本科生学费分为专业注册费和按学分收费两部分。

按学分收费部分:全校全部专业统一按160个学分计算,每学分按75元收取。160个学分按四个学年,每学年30个学分预收,即每学年按学分预收费部分为3000元/人。

专业注册费:按国家核定的学年收费标准减去每学年按学分预收费部分3000元,差额就是各专业的学年专业注册费。例如:某专业的原学费标准是4800元/学年,现在该专业的专业注册费是1800元/学年;某专业的原学费标准是5500元/学年,那么现在该专业的专业注册费是2500元/学年。

2、学费的收取

**大学的学费实行按学年预收,实时核算的方式进行收费管理。

新生入校按专业注册费+3000元(每学年按学分预收费部分)的标准预收第一年学费,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每个学生上一学年实际所选的学分进行核算,多退少补,同时按第一学年的标准再预收下一年度的学费。

3、学费的实时监控

财务处对学生交费欠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将学生欠费情况传送到教务处的教务管理系统,欠费学生不允许进行选课,也不能正式登录成绩。待交足学费后,才允许其选课,原欠费学分的成绩才能正式登录

4、重修费的收取

**大学的学生选项课完毕后,所选学分对应的学费将转出其预收帐户,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允许调整和退选外,即使是未参加学习或未参加考试也不能退费。

所选课程未通过考核等原因要求重修,以及多修学分,辅修其它专业,均按每学分75元另外收取学费。

三、**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带来本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

(一)选科与选课

1、选科是在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

①进入**大学***学院实行特殊培养模式的本科优秀学生在完成前期教学后可自主选择专业。

②按大类招生的本科生在完成前期教学后可在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

③一般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教育后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2、选课指学生对课程、上课时间、任课教师的选择,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不同模块和不同规格的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课程修读方式。

(二)导师制

为全面实施新模式学分制,在本科生中实行“双师制”(低年级班主任制和高年级导师制),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思想上教导、学业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学籍管理

新模式学分制实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毕业的管理模式。根据新模式学分制的要求,学校对注册、选课、考勤考核、学分绩计算、免修、重修试读、转学转专业等方面的管理条例进行了调整,体现了学分制的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对学分制的全过程(如学籍、注册、选课、成绩、学分登记、课程设置、任课教师情况等)实行计算机管理。

(四)毕业与学位

1、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四年制本科学生可在六年内(五年制本科在七年内)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最低学分,取得毕业资格;毕业时学制均按四年或五年计算。

2、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在修满主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后可提前毕业。

3、具有正式学籍的本科学生在允许学习年限内取得毕业资格者准予毕业。已满允许学习年限而未修满规定学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四、**大学的经验及给我们的启示

1、实施按学分收费是高校变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2、从浙江大学的实施情况看,学生欠费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同时也能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及物价等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

3、从根本上解决了对辅修、重修课程进行收费的政策障碍。不实施按学分收费,将不能再按现行标准收取重修费,我校将因此减少近百万的学费收入。

4、我校使用了与**大学同一公司提供的教学管理软件,浙大的成功经验对我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在较短时间内平稳地完成收费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1、完成完全学分制试点工作,实行按学分收费,是本科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次重大变革,教务、财务、学工等部门的工作任务都会加重,工作方式和规范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教学管理和财务管理软件的升级、及设备的升级改造需要近30万元经费。

3、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达到了2:1,完全都保证按1:1.2安排开课计划。我校现有资源还远不能满足要求。

4、我校的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及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都存在很大差距。

我们的建议:

1、学校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学校财务处、教务处、实资处、学工部、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按学分收费的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2、学校制定和修改与新收费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如:本科学生选课管理办法,学籍管理条例等。

3、加强课程建设

(1)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确立课程建设目标:适度打通基础课,强化专业特色课,扩大选修课,突出实践课,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2)加大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和课程整合的力度,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综合素质养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由专而微观向宽而宏观转换。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CAI、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

6、加强科学管理。修改完善已有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向基于网络的适应按学分收费模式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

学分范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学分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学分范文篇9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学分范文篇10

中职学生均是“90后”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非常快。但总体而言,中职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较低。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考的“失败”者,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兴趣。国家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后,有些能享优惠政策的学生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反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与不学都无所谓。(2)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单亲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较为贫困,对子女的引导与教育十分有限。部分家长甚至完全不管不教,总是寄希望于学校将其子女短时间内转化为优等生。(3)中职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组织纪律性差,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社会认同度低。(4)中职学生具有道义感,但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无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为特征的从众心理严重。(5)中职学生个体意识强,内心追求强烈的平等权和社会的认可,但缺少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弃、自我放纵。(6)中职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圈子,追求时尚潮流,却不太关心国家社会时事热点问题。从事社会活动时,既有功利性的要求,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有不谙世事的青涩。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面对中职学生无心无力

中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甚至与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相比,可以说是教师中的“弱势群体”。(1)面对着特殊的受教群体,教师的付出与努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容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难以体验到作为教师的成就和乐趣。(2)师生冲突比较突出。部分学生目无师长、肆意妄为的态度打击教师的热情,导致教师采取“三不政策”———不批评、不交流、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2.学校德育苍白无力

(1)直接照搬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经验。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态度。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思想心理状态的差异,最终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2)德育课程特色不明显。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将职业教育理念与德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纯粹是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教学内容了无生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实现德育目标。

3.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产生负面影响

(1)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中职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非常广泛,信息量巨大。但相当多的娱乐节目、流行音乐的基调消极、颓废、低俗,网络的不良内容也无处不在地诱惑着学生,许多中职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不健康的家庭教育。许多问题中职学生背后的家庭基本上都存在着不健康的亲子关系。缺乏和谐的家庭关系,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家庭的怨气,继而采取过激行为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三、实行德育学分制的意义与作用

德育学分制是一种新的德育管理制度。它根据德育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充分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行为规范、职业能力和态度等德育教学内容,以学分的形式划分德育的不同内容和各个环节,将德育的实施过程动态化,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主动接受教育的政策条件,实现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1)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更新德育工作的观念,实现德育目标。德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当前中职教育中关于德育的工作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特色。实施德育学分制,实质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2)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改进德育工作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传统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德育工作者毫无生机与活力。德育学分制打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开创了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师生均可成为评价的主体,双向沟通渠道畅通,提高中职教师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精神和工作态度。(3)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拓展德育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职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学分制体现了中职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自觉接受德育内容,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力。(4)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与学业学分制形成学分双轨制,要求中职学生升读大专时既满足学业学分要求,又满足德育学分要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四、德育学分制的构建

1.实施原则

(1)教育引导原则。将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德育目标理性化,添加具有描述性的评定标准,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促使良好品质的内化。(2)激励互动原则。实行可减分增分的弹性化德育学分评分规则,使学生在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3)和谐发展原则。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4)职业导向原则。将社会实践与实训实习的行为表现列入德育学分考核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和态度。

2.德育学分的组成

德育学分主要是德育过程和结果的量化表现,综合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德育学分主要由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和限定选修学分构成。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学分最高25分(其中必修12个学分,选修5个学分,限定选修8个学分),至少应修够24分毕业。在实施学分制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学生应该同时达到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要求方可正常毕业。德育学分按照学期进行连续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德育学分的认定和汇总。德育学分的内容分为五大类:道德行为类(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类(包括军训、劳动、社会调查实践、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等),校园文化活动类(包括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大合唱、主题班团会等),学生自主管理类(包括日常值日、早读、自习等),奖励测评类(包括担任学生干部、为学校争取荣誉等)。

3.评价准则

(1)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中职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分专题地精心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递进,逐步深入。(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学分制的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知”与“行”的外在行为表现,还需根据学生阶段性和一贯性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真实描述,才能突显“情”与“意”的内隐品质。(3)坚持激励与处罚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学分制中必须坚持奖惩分明。中职学生追求公平和平等的意识强烈,但思想稳定性稍差,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奖惩分明的机制既能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从而达到纠正偏差的目标。(4)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原则。以学生为单位建立德育学分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德育学分获得的记录,体现学生不断进步的历程。

4.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