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2:51:50

学分制度

学分制度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制度优势;高校;高等教育

自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大幅增加,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与此相适应,实施学分制已成为许多高校的一种选择。如何在把握学分制的基本内涵、制度优势、实施保障条件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学分制的基本内涵

对于学分制的基本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将学分制解释为“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指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作用、地位)的一种管理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学分制解释为“是高校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教育管理辞典》将学分制概括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大辞典》将学分制解释为“高校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以进行有关管理工作。”可见,尽管对学分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这些认识具有明显的共性。在此,我们将学分制概括为: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并以取得最低学分衡量学生对某一培养目标在学业上达到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总体上来看,高校要依据学分制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规定学藉管理办法和安排有关教学活动。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机制相对宽松,主要以考试来衡量教学结果和进行学籍管理。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如果不合格,均可重修重考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消除了每学期或一学年对每个学生的学业进行核算,及时处理升级、留级、退学等系列学籍问题。

学分制是从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选课修读。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认为是必要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允许跨系、跨校选课,允许主、副课程兼选,根据需要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自主权利。

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毕业必须达到最低学分标准。学生修读的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当学生取得培养目标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后,即准予毕业,原则上不作修业年限的规定。成绩优秀、聪颖的学生率先修满所规定的学分提前毕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年限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延长一定的时间毕业。学分制注重学生之间的禀赋、能力、个性、志趣等方面的差异的,尽可能提供差异化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出能力不同的毕业生。

学分制的核心是学业的高标准。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学业标准是任何一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高校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实际上是一种较高的学业标准和要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学分制的核心是学业的高标准。学分制下学业的高标准,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性和差异性以及采取灵活方式的学业高标准。因此,可以说,学分制是比较好地统一了学业高标准和学生差异性、自主性这两个方面的学业管理或配置制度。

总之,学分制并非是方便学籍或学程管理的一种方法,其主功能也不在于激励拔尖,而是在于保持学业高标准下,降低因学制约束过严,以及由各种非智能因素——而造成的学业失败率,提高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资源的使用效率。学分制的学业高标准不是一种僵化的高标准,而是一种灵活的、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高标准,因而这一学业高标准是完全可行的。学分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表现自由的选修特征,这使得学生在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得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它个人因素自主的选择专业、课程、教师、上课时间、修读方式、每学期修读门数等,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学分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显著特点,适应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二、学分制的制度优势分析

学分制作为一种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被国内外的很多高校所采用,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分制体现了“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制度保证。学分制下的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灵活的教学计划、丰富的课程资源、弹性学制、以学分计算和衡量学习进程及成绩等制度为学生自我设计、管理、调控自身学习过程和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各种创新能力,以求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

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学分制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最为宽广的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编排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等环节上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教学计划,构建超越专业和学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愿望灵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自主设计学习和发展计划,学校通过增设一系列跨学科跨专业的新课程和课程群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社会适应性。学分制还为学生更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条件,在各类科技发明、创新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以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实施学分制能够打破各种壁垒,优化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学分制可打破校、院(系)以及层次的自我封闭性,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使教育资源的共享、调节、优化具有了自然调节、优化的特征。可以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的界线,适当缩短必修课时间,增加选修课所占比例,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灵活组织适应于自身学习需要的课程体系,通过选择和编排课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学分制将教师推向了前台,直接面对学生的选择,形成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机制,将最大限度地挖掘广大教师的潜能,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学分制的实施要围绕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来进行,包括后勤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全天候的使用,教育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四)重建竞争和淘汰机制

学分制通过选课制、选教制及选优制的实施,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学中来,一方面教师和课程都面临一个内外部市场的评价压力。竞争机制促使教师有足够的动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把自身的知识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学分制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和动力,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学业,就要尽可能使成绩最优。因此,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学分制都会使其自觉参与竞争,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田同时,学分制修正和重建了淘汰机制。学分制容纳了转学、转系、转专业,甚至纵向的层次转换,实际上也是容纳了学生对不同学业标准的合理选择,降低或者尽可能消灭淘汰率。学分制下的淘汰是学生的自我淘汰,淘汰主体是学生自己。

三、实施学分制的基本保障条件

学分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具体形态,但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其制度理念、制度运行机制和制度功能等,则是基本稳定和十分明确的我们认为实施学分制的基本保障条件可以概括为选课制、师资队伍和本科生导师制。

(一)完善的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

选课制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己选择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从学分制的基本特征来看,学分制有两大基本特征:选课制和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分是形式,选课是内容。众所周知,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学分制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青睐并得以推广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最为强烈的时期,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认识能力、勤奋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就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必须从完善选课制入手,因为,只有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习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志趣,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只有开出大量不同种类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置的质量与数量是实施选课制的基础尤其是选修课程的设置,更是能体现学分制实施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课程设置要既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实现知识的广博性,即专与博、质与量的统一。这种矛盾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就是如何分配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问题。因此,在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时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既要保证学生获得合格的专业训练又要为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创造条件,更要为部分优秀学生留出充分发挥潜力的自由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在必修课中引入的“选修”的概念,即学生可以选择必修课修读的时间、任课的教师,还可以修读比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层次更高的课程。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科学地处理各类课程及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别是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课程、教室、设备资源等。

然而,学分制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的选课,学分制仍然存在一些必要的约束和管理机制,学生学习进程的安排也不是完全随意的,必须在修读完核心课程之后才能进入自主安排阶段。这一点,即使在学分制最盛行的美国高校,选课实际上还是“有限制的选课”,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学习阶段的限制、选课范围的限制、课程领域的限制和课程类型的限制等方面。

(二)健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

学分制的运行是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和基础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实施学分制的高校要提高对教师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要清楚意识到实施学分制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在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时,也就具有了对教师的选择权,学生成了教师的“雇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需要加强,因为教师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学分制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使命、更多的责任。因此,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是全体教师参与的活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的实施表面看起来是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对授课教师的选择。

要保证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教师,必须以健全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条件。教师之间能力的差异、知识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及教学风格的特色等等,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选择。学校要通过建立竞争上岗机制,鼓励教师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同一课程尽可能开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以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志趣、特长等来选择教师和课程。显然,这一切都是以健全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

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必须关注社会经济现实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将其应用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去。这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及时获取学科的最新知识,大力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开拓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新领域,锻炼、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理论教学与科学实践相结合。

推动原有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推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全新课程。应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比如电化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远程教学等。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不但要完成传授知识的使命,而且要成为指导学生怎样学习的导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为其今后获取更多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保证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一种由经过选聘的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学习和学习过程,自主地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适应社会及工作的综合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本科生导师要在指导学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业务专长,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管理工作起到潜在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本科生导师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指导其领会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对高年级学生则重在发挥“导学”的功能,即加强对各门课程学习特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学生综合应用、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指导等等。

学分制把学生看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选课是相对自由的,其本质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兴趣取向构建自己的智能结构,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为学生独立灵活地安排学习过程及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机会。但在客观上因受制于学生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自我制订学习方案,很容易造成选课重量不重质、知识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往往存在着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片面追求学分的倾向,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偏颇,导致知识的割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高校设立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有利于完善地实施学分制的辅助制度。

四、结论

学分制度范文篇2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模式。

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

2.3.2.4运动技能技评。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公务员之家:

三、小结

3.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分制度范文篇3

一、实施范围和目标要求

实施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市委管理的县(处)级干部以及市直部门(单位)、城区镇(乡)科级干部参加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安排和认可的各类在职教育、培训、学习。

目标要求:本办法从**年起,以5年作为一个周期进行积分,县处级干部5年内累计完成90学分以上,科级干部累计完成60学分以上。其中,脱产学习累计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70%。原则上,干部每年应完成总学分的五分之一。特殊情况下未完成年度规定学分的,可在以后补齐,但每个五年周期内必须达到规定学分。

除按上述要求完成培训任务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完成各项法定培训。

二、学分登记标准

学分是考核领导干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数量和质量设立的计算单位,原则上培训1天(8学时)为1学分。学分以脱产学习学分和奖励学分两种形式进行登记。

(一)脱产学习学分

1、参加市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和组织人事部门委托(认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以调训计划、培训通知、结业证书等为依据,按实际培训天数登记学分。

2、参加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举办的培训,以及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以正式培训计划、培训通知、结业证书等为依据,按实际培训天数登记学分。参加出国(境)培训,以出国(境)任务通知书、国(境)外培训机构颁发的结业证书等有关证件为依据,按实际培训天数登记学分。

3、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知识更新培训,以培训计划、培训通知、考核合格证书等为依据,按实际培训天数登记学分。参加本单位自行组织的并经组织人事部门认可和备案的知识更新培训、业务培训等,每次脱产培训3天以上的,以正式培训计划、培训通知、结业证书等为依据,按实际培训天数计算学分,时间在3天以下的,每参加1天按0.5分登记学分。

(二)奖励学分

1、学历学位教育。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学历(含函授学历),以毕业证书为依据,一次性登记5学分;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学习取得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的,以结业证书、毕业证书为依据,分别登记7、10学分;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学位证书为依据,分别登记7、10、12学分。同时取得学历和学位的,按照学位证书标准登记学分。同等学历(学位)只登记一次。

2、在职自学。按照干部年度理论学习安排和单位理论学习制度规定要求进行自学。自学情况年终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组织考核(考核可采用考试、撰写论文和学习笔记等方式进行)达到要求者,登记3学分。

3、学习成果。干部年内在部级、省部级、市级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理论文章、调研文章、学术论文等(文章须在1500字以上,新闻、信息类不计),每篇分别登记5、3、2学分。

4、考核达标。参加全市统一要求的达标类培训考核,如电子政务、计算机、法律、普通话等基本技能考核,未经培训直接参加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的,每项登记3学分。

未列入本办法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视情况给予登记学分,计分标准由市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公布。

三、学分登记办法

1、市直各部门(单位)、各县(区)组织部门要建立本单位实施学分制管理的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档案,准确详细地登记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所得学分。学分登记使用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印制的《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分登记表》和《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分登记证》。《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分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所在单位或各县(区)组织部门留存,一份年终审验时随同《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登记证》报市委组织部备案。表、证记录的内容必须一致,否则不予认定学分。

2、《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分登记证》是记载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经历及认定学分的重要证件,实施学分制管理的领导干部人手一证,每五年更换一次,由个人妥善保管。参加脱产培训结束时,将《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分登记证》交培训机构登记盖章,并在培训结束后15天内主动到所在单位或县(区)组织部门申请登记。所在单位或县(区)组织部门认真审核后,测算登记学分并盖章。市直各部门(单位)、县(区)组织部门每年12月底前,将审核的本单位领导干部学分登记表、登记证和参训专业证书、合格证书等相关培训资料,以及领导干部年度完成学分汇总情况报市委组织部审验。市委组织部对照培训(调训)计划及相关证件进行验证后认定学分并盖章。上年度的12月1日至本年度1月1日为一个培训登记年度。

四、组织实施

学分制管理办法由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市委组织部门负责领导干部学分登记情况审核,并确认验证。市直各部门(单位)相关科室和各县(区)组织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本县(区)实施学分制管理干部的学分登记工作。

各单位要按要求严格做好学分登记工作,不得虚报瞒报。每年底,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将对各单位培训的落实情况和领导干部学分登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抽查,对没有完成培训任务或弄虚作假的单位责令改正,在全市范围内通考,并在年终考核时酌情扣分。领导干部完成学分情况作为其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无特殊原因未完成年度培训任务者,原则上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并不能提拔使用。5年内完不成培训任务的,要通过统一调训进行脱产补学。

学分制度范文篇4

第二条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是指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把公务员在一年内参加教育培训的结果折算成学分,并在年末以学分累计方式进行考核的培训管理制度。

第三条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对象为本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突出能力、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实行在市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综合管理、机关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全市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的综合管理。区县委组织部、区县人事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的综合管理。

第五条公务员培训学分由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两部分组成。

必修课是指按公务员管理的要求和业务工作的需要,公务员在规定期限内必须参加的培训课程,包括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

选修课是指公务员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所选择的课程。

第六条公务员培训学分原则上按参训学时设置分值。每小时设定为1学时,1天设定为6学时,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公务员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境外培训或等按项目设置分值。

处级及处级以上公务员每五年需完成累计不少于3个月(每年不少于14天)、总学分不少于420分(每年不少于84分)的培训任务,其中必修课累计学分不少于280分(每年不少于56分)。

其他公务员每人每年需完成不少于12天、总学分不少于72分的培训任务,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少于48分。

当年完成培训学分累计超过规定学分的,超过的学分可转入下一年度,按选修课学分计算,五年内有效。

第七条市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每年及时公布当年公务员培训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及其分值。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培训项目,同时报同级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备案和核准学分。

第八条市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建立“南京市公务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对市级机关公务员年度培训学分登记和考核工作实现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区县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可通过“南京市公务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务员年度培训学分登记和考核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参加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所在单位安排的业务培训和其他在职培训,其学分均由公务员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培训管理)部门在“南京市公务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上登记。

各单位可通过“南京市公务员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了解掌握本单位公务员培训的整体情况,公务员本人也可通过该系统查询个人参加培训的学分情况。

第九条公务员培训学分获取、折算和登记的方法为:

1、参加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组织的集中脱产培训,经考核合格,按实际培训天数(学时)计算为相应的必修课学分。

2、参加“南京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中国南京公务员学习网”在线学习。学习及考核情况系统将自行登记,合格者将自动获得该课程相应学分。

3、参加学历学位教育,以及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每年最高按选修课24学分计算,由公务员所在单位根据学校出具的相关证明予以登记。

4、经组织安排,到外地参加相关培训(不含会议),以培训通知、单位领导签批意见或结业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为依据,按实际培训天数(学时)折算为必修课学分,由所在单位予以登记,每次最高不超过48学分;出国(境)培训以国家部委和省、市外办出国(境)任务批件为准,按实际培训天数(学时)折算为必修课学分,其中培训天数在15天以内的,最高折算为必修课24学分,15天以上的统一折算为必修课48学分,由公务员所在单位予以登记。

5、,刊载在市级刊物上的,登记必修课12学分/篇;刊载在省级刊物上的,登记必修课24学分/篇;刊载在部级刊物上的,登记必修课48学分/篇,由公务员所在单位予以登记。

6、经同级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安排,各级领导干部参加教学活动,按其授课总学时的5倍折算为必修课学分,当年累计折算学分不超过48学分。

第十条公务员培训机构应如实在培训证书上反映、登记公务员培训情况。公务员所在单位应明确专人负责,及时记载培训学分,并每年定期对本单位公务员完成培训学分的情况进行评估,对未达到培训学分要求的,要及时督促公务员完成学分任务。

第十一条公务员年度培训学分完成情况与个人年度考核挂钩。公务员年度内未完成规定学分的,当年年度考核一般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单位未完成当年培训任务的,年度考核的“优秀”比例不得超过15%。公务员培训情况和学习成绩作为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严肃纪律,发现弄虚作假等行为,一律取消违规登记的学分,并视情予以通报批评,追究单位和经办人的责任。

市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将定期公布各单位培训情况。

第十二条各区县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县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

学分制度范文篇5

一、实施范围

学分制管理的实施范围是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二、学分制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学分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干部一年来在党校理论培训、集中辅导培训、短期调训、外出培训、理论考试、调阅笔记、个人自学等方面的情况。

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将学习培训管理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实行学分登记制度,累计计算积分。

三、学分登记办法及标准

每年科级领导干部累计学习培训必须完成学分100分,具体计分办法为:

1、党校理论培训。以市委党校对理论培训的考勤登记为依据,共计20分,由市委党校评分。其中:听课学分计10分,理论文章计5分;宣讲发言计5分。被评为优秀学员的,奖3分。

2、集中辅导培训。以市委宣传部和市直机关工委对集中辅导培训的考勤登记为依据,每年集中学习6次,按时参加学习培训每次计2分,共计12分,由市委宣传部评分。

3、短期调训。包括中央、省委、酒泉市委组织部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扶贫分院组织的干部调训班,能够按时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登记学分,计15分,由市委组织部评分。被培训单位评为优秀学员的,奖3分。

4、外出培训。参加各类外出学习培训的,以培训计划和考勤记录为依据,共计15分,由市委组织部评分。其中,按时参加外出学习培训计5分,学习考察总结计3分;交流发言计5分。

5、理论考试。按照全市统一组织的理论考试成绩登记学分,共计5分,由市委宣传部评分。其中考试成绩90分以上的计5分,80-90分的计4分,70-80分的计3分,60-70分的计2分,60分以下的不得分。

6、调阅笔记。按照全市统一调阅的理论学习笔记成绩登记学分,共计5分,由市委宣传部评分。其中笔记调阅成绩优秀的计5分,良好的计4分,一般以下的不得分。

7、个人自学。由各党支部根据每位科级领导干部的平时学习情况打分,考核包括学习重点书目、记学习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学习效果等,计10分。在国家、省、地级以上新闻媒体刊登一篇理论文章分别奖励4、3、2个学分。

四、学分制的考核等次

学分制考核等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次。90分以上为优秀等次,80-90分为良好等次,60-80分为一般等次,60分以下为差等次。

五、学分制管理结果的运用

1、建立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学分制档案,记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结果。

2、学分制考核中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领导干部,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年终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的,进行书面诫勉。

3、每年的考核成绩存入干部本人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使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学习制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评定称职以上等次,不予提拔使用。

4、学分制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干部本人及所在领导班子。

六、组织领导及要求

1、加强领导。学分制管理工作在市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协作,共同负责。市委组织部负责科级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管理,市委宣传部负责学分登记审查,并登记造册,市委党校具体承担科级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理论知识考试等工作。

学分制度范文篇6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

区别于学年制,学分制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学习内容具有自主选择性。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实施弹性学分制。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这十几年中,我国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状况如何?有哪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吴运兰在《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的自编问卷。问卷共印制210份发往全国8所高校(包括985院校、211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回收问卷195份,问卷回收率92.9%。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目的是避免问题分布过于分散,不便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了防止封闭式问卷设计限制被调查者的思维,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设计一道开放式问题。

二、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

1.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情况的调查

从表1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管理人员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占28.4%,有33.2%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培训1—2天,18.3%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培训3—4天,每年培训1周或以上的共占20.1%。

2.教学管理人员业余时间学习学分制管理知识情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教学管理人员中,20.4%“偶尔”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50.2%工作中“遇到问题进行针对性学习”,8.3%的管理人员表示会“参加业余培训”,有6.6%的教学管理人员从未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对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分制工作中难点的调查

在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开放式问题“您觉得目前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6.4%的管理人员指出,最大难点在于“学分制的相关制度不健全”,12.7%的管理人员表示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理念”.

4.教师对弹性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问题意见的调查

表4是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对开放式问题“在你看来,目前本校教学管理中最大问题是什么”回答的统计。44.9%的教师回答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意见包括:排课时间冲突,选修课和必修课时间有重合;一周中课程分布过于集中;实践课太少,理论课太多,专业课太少等等。35.8%教师认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三、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高校扩招后教学管理人员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变化。扩招后学生人数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占61.9%,但教学管理人员数量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只占12%。

四、完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

学分制的实施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学分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而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学分制的实施对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负责选课系统的管理人员要参加专业培训,加强对选课系统的管理。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选课环节是学分制的核心环节,也是最为复杂的步骤,即使是在重点高校,也存在教学资源紧张和管理体制落后的制约。因此,高校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赋予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

1.建立网上选课系统

学校应自行开发或者购买专业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选课。

2.增加课程资源

教务部门应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设新课程,只有提供大量可选择的选修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3.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

通过阅读手册,学生能提前对选修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选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4.编制教师简介手册

手册中对每位任课教师的姓名、教学特长等相关资料进行介绍,使学生在选择任课教师时避免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了现阶段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与学分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全面,工作职责、操作流程的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质性分析的方法,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弹性学分制实施的对策: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通过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增加课程资源、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和教师简介手册等形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李思琪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运兰.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学分制度范文篇7

第二条培训学分制是由培训管理部门确定每位公务员在规定的周期内(一个周期为三年)必须达到的学分,并给每一培训课程规定一定的分值,期末以学分累积的方式来评价培训效果的培训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培训学分制,鼓励公务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公务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第三条*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是本市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公务员培训政策的制定、综合协调、管理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市机关各部门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完成本部门公务员的培训任务。

第四条培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

必修课是指每位公务员在规定期限内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公务员初任、任职和更新知识培训的主要课程,MPA的主干课程,及组织、人事部门规定的其它必修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由市机关各部门,在每上年年底报市人事局核准,纳入下年度必修课计划。

选修课是指公务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课程及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每上年底前,由具备举办选修课条件的单位申报,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后,纳入下年度的选修课计划。

每位公务员在规定的周期内必须累计达到60学分,其中必修课必须达到45学分,其余可以为必修课学分,也可以为选修课学分。每三年考核一次,超过规定部分的学分可以作为下一轮规定周期内的学分。

第五条每年年初,由组织、人事部门公布本年度所有必修和选修课程科目及学分分值,采取"菜单式"培训方法,下达培训计划。

市机关各部门根据组织、人事部门下达的年度培训计划,按照本单位公务员三分之一人员比例,确定参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培训人员,并报市人事局。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名单,分期下达调训通知。

第六条本周期内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含学位教育、党校学历教育),与公布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同的,凭高等院校颁发的单科合格证书(成绩单),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第七条国家公务员培训所获得学分在《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上予以登记。

1、参加市行政学校(市委党校)组织的培训考核,由市行政学校(市委党校)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

2、参加规定的学历教育,凭主办的高等院校颁发的单科合格证书(成绩单),由市行政学校(市委党校)核准后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

3、参加规定的专业知识课程培训,由本市组织的,培训机构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凭主办单位的文件通知(成绩单),由市人事局核准、登分。

4、其他临时组织的培训,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后,获得相应的学分,由举办单位负责登记学分,并加盖登记部门印章。

5、学分登记部门要高度重视学分登记工作,建立学分登记数据库,每年年终上报组织人事部门。

组织、人事部门要对登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弄虚作假等行为,除取消违规登记的学分外,将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单位和经办人的责任。

每年年末,由组织、人事部门向市机关各部门公布每位公务员的培训学分。

第八条培训学分与公务员个人年度考核、单位目标考核相挂钩。

在规定每三年期限内,没有修满学分者,第三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其中没有完成必修课规定学分者,不得确定为“称职”及其以上等次。

超过规定的学分者,在同等条件下,作为年度考核优先评“优秀”等次的依据之一。

每年公务员培训完成情况列入单位目标考核的内容。没有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的单位,按规定比例扣除该单位目标考核分。

学分制度范文篇8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践

我国现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成为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学分制的实施加速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深化改革,在实施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完成学校的基本考核,通过学分的累计,来考核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有效的用学分来衡量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全面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和管理质量,从而更好的营造教学氛围。

1学分制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面临的困境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国情的需要,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的实施和推进,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质疑[1]。就目前来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生自主选课、学分累计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完善的理论和管理体系,在旧制度的前提下应该逐步进行修改和完善。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及时出台了合理的方案,但并未落到实处,这也是学分制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不断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在学分制的改革过程中,保持新鲜的理念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了解其实际的效果,才能保证学分制的作用。1.2师资力量和教育方案匮乏。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我国各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逐年增加,出现了师资力量严重紧缺的现象。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是选课制度,所以要保证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就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们有足够的选择[2]。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学校虽已开出了一定量的选修课程,但大多数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想更好的实施学分制度,最主要的是要攻破这一点,才能有效的看到成果,从而达到学分制实施的目的。也因为师资力量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很多选修课整体质量较差,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为了保障主要课程的完成质量,大量减少选修课的部分,导致学生对选修课程的懈怠,学分修不满,从而导致学分制度不能良好的实施。1.3学校配套基础设施不齐全。现如今,很多高等院校为累计生源,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的经费、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实施不完善,很难满足学分制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分制度,学校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之间存在的冲突,不断优化教学基础设施,提高学分制度的实施和利用,从而达到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现如今,大部分院校都进行网络选课,但进行网络选课,就要面临网络是否畅通、选修课人数控制是否合格等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的基础设施一定要完善,以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及时进行选课,避免人数过多造成的网络瘫痪等问题。

2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2.1师资调节。就目前来看,要在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进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践。可选择具备以上条件的院校实行试点考察。试点落实到院系、专业上,以保证结果更加显著,对比更加明显。试点院校加大师资力量的保障,师资力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组成一支教学能力更强、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以保证学分制实施的更好保障,良好的师资力量能保证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水平培养,尽快适应学习氛围,进而达到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的更快融入和发展。2.2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由于国家近年来对人才要求的大幅度增加,大多数院校缺少针对学分制度足够完善的管理体系。各高职院校应出台全面发展、加强院校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文案。促进教学系统的稳定性、在信息化建设,优化网络设置等方面及时做出改正。对老旧管理制度相应的不足进行改正,可对现在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更改,以学分制为标准,修满学分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步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对于学习能力较差,学分不够的同学可延长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一切以学分制为标准,只有完成了学分制的目标和条件,才可以取得毕业证,选修课程种类样式较多,也导致有的学校缺少该方面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学分制度的不完善[3]。现如今社会不断的发展,也为高校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在如今的环境下,存在很多大方面问题。我们应该就某一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在改革的过程中,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出台相关的处理办法,传统的制度只能进行借鉴和参考,不能全部照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先进行试点试用,情况允许,在进行统一推行,为保障学分制的全面实施,改革要具有针对性,就一个问题出发,完成并落实。

3总结

据上文论述,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管理是社会必然发展的结果,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活动。为了更好地完善这一长期发展的目标,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师资队伍,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和落实教学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优秀人才。面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对复杂程度,各高校应全面优化自身的管理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对选修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们对选修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才能,从而达到学分制度的有效发展和实施,为社会培养更有能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建桥.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6(19):18-19.

[2]文腊梅.探索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15.

学分制度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的成才为核心,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打破统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范围,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分制所要求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比以往的学年制更灵活主动,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更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因材施教;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刺激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学分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学分制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一套新机制。

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专业及时间

根据潍教字[2012]17号文件规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机电、计算机、财经三大专业从2012年秋季起正式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凡是开设上述三大专业的学校都要积极稳妥地搞好调整,做好学分制改革试点。对试点专业以外的专业,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实行学分制。

三、加强学习,搞好宣传

各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全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吃透潍教字[2012]17号文件精神,学习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及外地先进的实践经验,做好人员的培训,采取年级大会、广播、宣传栏,特别是通过班主任的宣讲等形式,向学生大力宣传学分制,让学生真正理解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四、制定方案,搞好试点

为确保2012年秋季学分制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各校要充分认识学分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建立健全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为学分制改革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和组织保证。各校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同时,要不断研究教学、社会、生产实际和企业、行业的需要,科学地设置各类课程的学分及考核要求,确定学生毕业的学分规格、培养规格和质量,调整和开发必修和选修课程,制定出适合学分制管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各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方案必须经学校教导处审议后交校长签署,报请县教育局审批后执行。

五、严格成绩考核,实行学分互认

对于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学生,必修课程由县教研室统一组织成绩考核,实行教考分离,学生获得的学分由县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会同学校一起评定。选修课的考核由学校自主组织考核评定,学生获取相应的学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符合毕业条件,县教育局按照学分制管理办法报请市教育局验印准予毕业。要实现学分互认。校际之间、学校内部同一大类专业学生转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转专业、未实施学分制的学生转入实施学分制的专业,要依据学生取得的课程成绩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通过学分互认,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获得多个专业的毕业证书,以进一步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学分制度范文篇10

为了提高中职教学水平,中职院校将学分制引入中职教学管理模式中,通过研究学分制的特征并结合自身情况,创新出一套适应中职教学的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以此推进学分制在中职教育中的有效利用,提高中职教学管理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具体分析学分制下中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二、中职教学中引入学分制的必要性

首先,中职教学学分制的引入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项目之一,中职教育的提高有助于为我国提供有用的人才。我国早在二十世纪末就提出改革高等学校和中职院校关于学习制度以及学生入学、完成学业等制度,以此促进高等教学和中职教学的发展。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再次提出了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实行不同的学分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分制度灵活化,使学生能自行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为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提供可能。因此,中职教育实行学分制有助于学生合理地完成学业,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其次,中职教育实行学分制方便学校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国通常采用应试教育考核学生,但是这种方式使学生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分制能使学生摆脱依靠考试取得成绩的情况,使其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仅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成绩存在不合理性,学分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学生,督促学生学习。

三、中职教学中实行学分制的策略建议

中职教学与高等教育教学存在差异,将高等教育中的学分制引入中职教育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中职教育特点,修改高等教学中的学分制,使之更加适应中职教育要求,使中职教学管理模式更新颖科学,使学生获得更自由的学习条件。

1.中职院校领导要加强对于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

好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合理实施才能起到最大、最好的作用。学分制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于中职教学来说,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学校应该严格执行并且合理安排学分制度,争取在短暂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对此,我们建议中职院校领导应成立学校学分制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其管理的重点所在,分析学校近年教育情况和教育制度,制定一套科学的学分管理制度,设立试点,通过分析试点情况确定该制度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2.学分制在中职院校的实施需要加大宣传与管理

中职院校一直沿用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教育管理制度,学生很少接触学分制的考核制度,对其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很难引起学生重视。而学分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为了使学分制在中职院校中的实施更有效,学校有必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认识到学分制考核的重点,使其提高对该制度的重视程度,积极获得学分。此外,明确学分制的管理责任是极为重要的,学校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的学分记录和管理。明确记载学生假期实习和社会实践,严格按照学分制度规定给予学分。

3.贯彻实施绩点学分制度和加权学分制度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除了利用学分式笼统性的制度之外,每门课程具体的学分评价方式也要进行具体规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可以对相同专业课程设定全校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期末成绩的计算可以采取加权学分制度,明确具体课程的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及期末试卷成绩所占比例。例如,对于英语课程来说,学校可以将平时成绩设定为30%,期末卷面成绩设定为70%,以此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此外,绩点学分制是学校规定学生毕业时的课程绩点最低线,督促学生积极学习。

四、结束语

学分制下的中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应用不仅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中职院校在提高教学水平而借鉴的先进管理模式。高等院校多年来适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论从经验来说还是教学效果来说都具有学习价值,中职学院可以适当调整,使学分制能更好地应用于中职教学中。

作者:朱勇 单位:新疆兵团建工师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根昌.学分制下中职教学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