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银行发展的启发

时间:2022-09-03 04:35:11

外国银行发展的启发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利差收入可拓展空间有限,银行为了生存,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即在非利差收入上下功夫,而中间业务是非利差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各家银行新的竞争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为促进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本文给出了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界定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支付结算、银行卡、、担保、承诺、交易、基金托管、咨询顾问及其他等九大类业务。从定义上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一种,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等同于非利息收入业务,由于国内中间业务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平均在90%以上,因此可以粗略地用非利息收入业务代替中间业务,这样在统计上与国外商业银行就具有了可比性。

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

(一)中间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

⒈利率市场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直接动因。利差收入是银行建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收入来源,银行以其垄断地位致使利差日益攀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融资出现了非银行化趋势,为了留住及拉拢更多的客户,各国银行陆续取消利率上限管制。1980年美国决定在7年内取消利率上限管制,随后,加拿大、联邦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限制。利率管制取消后,净利差不断走低。以美国为例,1987~1996年的10年间净利差均值为3.14%,1997~2006年净利差均值下降至2.97%①。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市场变化开拓各种非利差业务,以增加收入。

2.监管放松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对银行的严格管制被逐渐解除。1989年起日本对其银行法第65号条款进行了改革,取消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的行业限制。英国1984年10月27日起,伦敦股票交易所允许外国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保险公司甚至国外公司100%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票。美国总统克林顿1999年底批准了《现代金融服务法案》,该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允许金融机构同时经营多种业务,以形成“金融百货公司”或“金融超级市场”。从此,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专业化模式向“综合经营、综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中间业务也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支付、结算、类业务,还包括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即商业银行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的业务,也可以从事资本市场的业务。

3.资本国际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保证。为了便于资本流动,使本国资本进入外国市场或者让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西方各国基本上取消了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及外汇管制。联邦德国于1985年宣布取消了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证券的限制和购买境外马克的限制,并从1989年起免征外国居民利息预扣税。英国于70年代末取消了外汇管制,80年代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逐步取消了外汇管制。这些措施使资金在世界各国自由流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大量客户资源。

4.电子信息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保障。20世纪70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加速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历程。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都比较先进,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全球昼夜24小时进行金融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利率市场化、监管放松化、资本国际化和电子信息化的共同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其成果的量化指标用非利息收入来衡量,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在40%~50%,以美国和德国为例,80年代初,美国非利息收入占比在20%左右,进入90年代中后期,达到45%并持续到现在;德国非利息收入占比从1995的10.98%增加到2000年的28.10%,6年间提高了17.12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而个别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甚至高达60%以上,如美国大通银行2004~200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60%,2008年金融危机后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40%以上,且有连年上升趋势。

三、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晚,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低附加值领域,而保险、投资银行及咨询顾问类业务近几年才逐步开展。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中结算、个人理财、对公理财及银行卡收入占70%,资产托管类和担保及承诺类收入均不足5%。同时非利息收入整体占比较低,工商银行2004~2010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仅为16.59%。截至2011年上半年,国有四大行营业收入中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工商银行25%,农业银行21.4%,中国银行33.65%,中国建设银行25.6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推动中间业务大发展。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实行的是存款上限管理和贷款下限管理,虽然是对原有利率管制的一个突破性改革,但是这种上下限管理实际上仍然以锁定最小波动范围的形式保障着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利差空间。事实上,只有完全放开利率管制,真正地使利率按照市场规则发展变化,使传统存贷利差收入逐渐变窄,才能刺激商业银行开发新的创收渠道,从而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

(二)改进政策监管模式,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这种监管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风险的发生,但是也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本身就是一个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交叉的领域,如果不能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那么中间业务将不可能成长,业务空间也不可能得到拓展。近年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保险、证券等相关业务,但是也没有进一步的限制其发展。近期央行尝试着在银行间市场陆续推出了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这两项业务的开展对银行授信业务的影响已经显现,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联合,共同创造出更多的新的金融产品,逐步过渡到混业经营的模式。

(三)顺应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加快资本自由流动。1994年汇率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正式启动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全面自由兑换,但是资本账户却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我国加入WTO后,2007年金融业已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商业银行其以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高精的技术手段,专业的服务人员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很大冲击。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却一直很高,截至2011年末已跨越3万亿美元大关,达到31811.49亿美元,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国际贸易双顺差的大背景下,逐步地放开一部分资本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是顺应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需要,也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技术保证。高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中间业务竞争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显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知识经济时代的“电子空间”创新各种中间业务。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陆续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先进金融服务方式,但是服务系统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服务终端遇到网上消费高峰期经常出现拥堵现象。如2011年的单身节网上促销活动,11日零时刚过十几分钟,就有三百多万的顾客点击消费,中行、建行、兴业银行等各家银行的网银都在不同时段出现“瘫痪”状况,顾客一度难以付款,甚至有一些银行网银恢复之后又再度“受伤”,从而不能满足顾客的即时消费需求。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与时俱进,紧跟“云计算”的步伐,开发出具有兼容性、安全性、畅通性等科技含量高的新系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网络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