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并购利弊动因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9 03:19:00

银行并购利弊动因分析论文

提要银行并购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银行并购如火如荼,但并购后的绩效却并不理想,不能够支持银行并购的实践。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背离,使得银行并购理论主要侧重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银行并购;绩效;动因

银行并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银行并购指发生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并购;广义上的银行并购指所有涉及银行与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的并购。本文的银行并购是指狭义的银行并购。本文的银行并购理论主要讨论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和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历史上,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总是紧随着银行并购实践的发生。全球银行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并购近年也渐渐活跃起来,相应地,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活跃起来。

一、银行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在实践中,由于银行并购存在着过高的并购失败率,使得理论界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银行并购的动机上。理论界通过对美国等许多国家大量银行并购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仍然是银行并购的主要动因。

(一)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发英国,逐渐扩散到欧洲大陆、美国、日本等国。在这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中,主要发生的是以减少同业间竞争程度为目的的横向兼并。随着发达国家银行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许多银行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基于这一并购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目标是达到并购双方银行经营上的协同。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只会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导致垄断利润。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银行市场份额,这些银行将趋向“合谋”。结果银行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除了规模经济的解释之外,经济学家们还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主要观点是银行横向联合,将银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银行通过并购,可以使其拥有的专属管理能力向被并购银行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银行管理间的协同。

(二)第二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第二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一浪潮的前期,对银行并购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多样化经营、财务协同效应以及管理学角度出发的诸多理论。多样化经营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实现,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实现。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银行拥有超额现金流;有较低内部现金流和大量投资机会的银行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这两个银行的合并可能会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另外,基于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从管理学角度来解释银行并购的诸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管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问题。

在这一浪潮的后期,对银行并购活动的理论解释主要有q值理论和自由现金流假说。q值理论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下,当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的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可能发生。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给股东,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这时只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管理层也会受到来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因而,并购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

(三)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同步进行,持续至今。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银行业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又迫使世界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这就给银行并购创造了较有利的银行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跨国银行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成为领导力量。这一时期对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并购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

二、银行并购绩效实证研究进展

银行并购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业绩比较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两种方法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尽管平均来看,银行并购具有产生巨大效率收益的潜力,但银行并没有从并购行动中得到预期的令人满意的价值和表现,并购还可能导致银行收益和价值的减少。并购绩效实证的结论不能支持与银行并购迅猛发展的现实。

(一)采用业绩比较研究法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业绩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银行并购前后的业绩以及比较合并后的银行与没有参与合并的银行的业绩来考察并购对银行绩效产生的影响。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会计操作性强,数据容易获得且很容易理解,可直接运用合并前后的数据来分析和衡量并购行为的绩效是否发生变化。然而,对财务数据的研究有几个缺陷。尽管财务数据被设计来测算实际表现,但它们在经济意义上可能不准确。财务数据主要是基于历史数字,常常忽略了现在的市场价值。而且,并购前和并购后银行绩效的变化,并购可能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事件在并购期间也可能发生,所以如果不能更准确地说明这些额外事件与并购相关的变化,可能导致不适当的结论。公务员之家

大部分采用业绩比较研究法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获得的会计数据得出成本效率的变化,以此衡量绩效的变化。许多研究分析了通过财务变量显示的业绩变化,还有一些研究考察了银行并购前后成本和利润效率的演进,但多数研究结果却令人感到意外。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银行并购能提高银行的X效率。但相当多的研究结论是并购的潜在效率收益几乎没有实现。

(二)采用事件研究法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事件研究法检验的是合并公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过调整针对所有股票市场演进变化的市场模型,检验银行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综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提供了对未来合并后银行利润并购期望效应所产生的估计值。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率的,股票市场的反应应该是对并购所产生期望业绩的良好指标。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行为消息的反应,获得更多的是市场数据而不是会计数据,而市场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出两个原本独立的公司合并的价值。实际上,他们认为会计数据是不可靠的,而市场反应可以成为一个较好指标,并购双方非正常回报总和的加权价值是衡量源于并购活动总收益的恰当手段,这种度量方法能够量化那些市场认为是并购活动产生的价值创造。虽然运用事件研究法能够不受财务数据的潜在误导,对任何测算而言,市场价格研究本身是准确的,但是由于大多数研究仅仅计算并购公告期短时间的回报,而且分析仅仅基于对未实现事件的市场预期,因此也是有缺陷的。基于这种方法的研究同样也没有发现源于合并的总收益增加,就对美国银行并购的绩效研究而言,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发现并购能够产生巨大价值增长。

三、中国银行业并购问题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活跃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金晓斌所著《银行并购论》(1999)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银行并购的内在本质、运行机理、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并购对经济的影响;孔永新的《迎接全球银行并购浪潮》(2000)收集整理了全球银行并购的经典案例,并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分析;李富有的《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2001)广泛的收集了国内外金融业并购重组的案例,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金融业并购规律以及各类并购重组的原因及特点,对中国的金融业并购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构想;周林的《企业并购与金融整合》(2002)在对企业并购与整合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发展及并购战略;吴韦华的《银行并购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3)对国际银行业的并购重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了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银行并购经验为中国银行业所用;曹军的《银行并购问题研究》(2004)通过分析国际银行并购的成本和收益的实证结果,对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峰.银行并购后绩效问题研究综述.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2]范锐.论银行并购的效益.国际金融研究,1999.4.

[3]刘志军.银行并购的风险效应分析.金融经济.

[4]陈璐.银行并购实证研究的发展及方法论演进.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