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6-08 17: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

篇1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整风险管理操作等。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根据一些相关利率风险研究的文献可归纳出,事实上许多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仍沿用最基本的传统方法,即动态模拟分析、持续期分析、期间缺口分析等资产负债管理。只有知名投资银行、综合银行愿意不计代价,花费巨资自行构建风险控管系统。但传统分析方法在信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帮助之下,渐趋精致化、个别化。举例来说,期间缺口分析,各期别越分越细,所得出的数据越详细,对利率风险管理也就越有利,所能掌握的风险值应该越正确。时间性的掌握也是另一大突破,借助实时信息导入,立即运算相对利率风险,使管理者可以随时取得报表,就最实时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风险头寸调整策略。

总而言之,有系统地评估实施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结合内部信息部门与外部力量的帮助,使利率风险的衡量与决策过程更流畅更有效率,是我国商业银行应付日益竞争的环境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注入风险值管理观念,建构导入风险值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应该是一般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莉.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2.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

3.ReneM.Stulz.殷剑锋、程炼、杨涛译.风险管理与衍生产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篇2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75-03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的波动因素的增加,市场风险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挑战越来越大,市场风险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风险来源之一了。同时,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增加了。2014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存款保险制度的草案,这一草案的颁发则意味着中国的商业银行允许破产,而这一消息也让许多中小的商业银行感到压力重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规定,如果商业银行破产,顾客的银行存款赔偿最高额度为5万。这意味着如果客户在一家商业银行的存款金额大于5万,一旦该商业银行破产,顾客获得的赔偿额为5万。因此,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如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中国人民银行还颁布了央行降息的通告,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将大幅下降。虽然许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但是存款利率的下降已成定局,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又进一步的增加。日前,证券行业的良好涨势,上证指数的持续上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加不容忽视。

一、我国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属于杠杆率比较高的企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离不开利率。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和重要的业务,因此存在大量的存贷款期限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以及未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向市场提供大量的表外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都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风险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中最为主要的一种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为外汇风险或者称为外汇暴露,是指由于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之间的币种的结构不平衡而产生的,由于汇率的不利波动而导致的风险。随着我国外汇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随之变大。

我国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组织架构主要是由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决策层构成。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运用的方法有缺口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久期测试、压力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

二、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对待市场风险不够重视

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消极的。虽然,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比较多样,风险管理人员主要是运用VaR的方法,简单地将最终得到的结论向委员会上报。虽然,运用VaR的方法获得数据简单易懂,但是,这种过于简单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也将是过于简单,最终导致风险管理的不完善。因此,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员对待市场风险的不够重视从而导致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产生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较为落后

中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小型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比较单一,有些甚至都没有专门的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系统,在数据积累的方面严重存在不足,缺乏数据的规范性,而且数据的质量也不高,有的甚至存在明显失真或无效的数据,因此运用这些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于防范和解决市场风险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即使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中小银行(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等),虽然它们运用的方法是比较多样的,但是这些方法比较杂乱,没有系统性,因此在数据采集和信息收集等方面,中小银行面对复杂多样的数据和信息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同时也会因此拖延汇报分析的结果,从而导致市场风险管理的延迟。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的比较为例,从多个角度反映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在总体上较为落后。

(三)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因此中小银行在抗风险的能力上比较差,同时在银行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和缺陷。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主要是由董事会、高级的管理层以及决策执行层组成。然而,董事会等高管层对于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往往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高管层所制定的对市场风险进行的限额管理以及一些风险控制的政策也是存在问题的。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内部控制的安排上不够完善,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分工不够明确,相关职能的分离也不够清晰,市场风险在管理和业务经营这两个职能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不明显,存在着冲突。

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

市场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风险管理人员熟悉银行的业务以及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熟悉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业务,更加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风险管理人员来对市场风险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评估。由此可见,对于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来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它们的风险管理人员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这也导致了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缺漏。

(二)中小商业银行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相较于五大国有银行起步较晚,因此,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架构上不是非常完善。中小银行基本上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这虽然能够避免像国有银行只有董事会一家决策所产生的独断性,但是由三方共同决策也会由于达不到一致的观点而错过实施决策的最好时机。其次,中小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建立各个部门的专业委员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需要听取各个委员会的汇报,并且将汇报的情况综合起来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这也导致了制定正确策略的滞后性,同时也会延误最好的实施时机。

四、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和团队

1.加大对原有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首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组织市场风险管理人员参加有关市场风险管理知识以及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此来增强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其次,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积极加强与国有银行以及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银行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如何更加完善地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工作。最后,建立完善的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的制度以及定期考核制度,对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以此来促使管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知识以及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2.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在加大对原有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的基础上,中小银行也应该积极引进其他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例如一些有足够经验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或者是在海外从事一些市场风险管理的人才。只有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人才可以向银行提供一些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银行也可以从这些经营中获得新的市场风险管理的思路,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更加有效地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

(二)提升我国一些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1.选择正确且多样的计量方法。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己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市场风险的管理计量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且有些方法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在选择的时候,要深入了解每一种方法,选择适合自己银行实际情况的方法。选择的方法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是应该注重是否适合银行自身。但是,也不能仅仅选择一种方法,如果只选择一种方法,就会有局限性,不利于对市场风险的分析,最终影响市场风险的管理。

2.建立正确且全面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中小银行为了实现市场风险管理计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同时也需要选择一个正确而全面的风险管理数据库。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银行都有属于自己的风险管理数据库,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都是由银行的历史数据构成的,而且这些数据都是真实可信赖的。但是,由于几乎所有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库都是保密的,因此,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建立具有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能够准确、完整体现出市场风险的数据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以此来提高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银行资金的统一管理

1.确立董事会的最高决策的职责。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像国有银行一样,首先应该明确银行董事会等高管层的职能,加深高管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能够有效地认识、分析、控制以及防范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然后向银行各部门下达防范市场风险的目标,对银行各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最后确定准确的防范市场风险的方法。

2.明确银行各部门的职责。银行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增强各部门工作的独立性,以便于建立完善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规程。在争取建立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监管董事会的组织架构的同时,银行其他的部门也应该各司其职,通过各部门的独立运作,以实现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体系。

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的资产规模较国有银行要小,资金实力也没有国有银行雄厚。面对如此恶劣的发展条件,中小银行既要严格控制风险,又要不断地发展,其中的挑战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管理办法。中小银行应该针对现在国内外的金融大环境,适当调整有关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积极地应对市场风险所带来的一些挑战,从这些挑战寻找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鹏.对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控问题研究[J].金融之窗,2011,(17).

[2] Bejis.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梁莉,李晨保.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

[4] 陈撼.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Korloy,Gallay,Mark.The Essentials of Risk Management[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6] 袁岗,罗良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5).

[7] 杨鹏.国内中小城商行市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Chris Marrsion.Fundamentals of risk measur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0 引言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并起到了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间的桥梁作用,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能够使得利率形成和变化中是以市场作为决定因素的,这对实现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就有着很大促进作用。从现阶段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来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逐渐凸显出了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此加强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 利率市场化特征及对利率风险防范影响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特征分析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意义的利率市场化不只是指对利率管制的取消,还是对利率杠杆的利用并建立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制,从而将资金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利率市场化所涉及到的内容上也比较多,首先是确立针对融资活动风险定价的制度流程进而来引导资金供求双方在利率水平及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等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所决定。还有是体现层次化以及范围化等实施原则,要能确立市场利率体系当中集中基准利率,一般情况下市场也不是完全有效所以不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对利率决定,这样利率就要受到央行及政府的调控限制并对基准利率趋势加以引导实现经济的增长,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特征分析对风险的防范也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防范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有着一定的影响,处在利率管制的大背景下,央行调整利率水平所引起的政策性风险是商行利率风险点的主要原因,利率市场化对商行的重新定价风险管理层面的难度就会得到增加。我国的商行或其存款及中长期存款占比不断上升,这就会造成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短期资金的利率一旦上升商行在收入减少的风险上也就会发生。再者利率市场化对基准风险的管理也会受到冲击,会给商行的经济价值及整体收益带来影响,这就在风险管理的难度上有了增加。在收益率曲线风险管理水平方面会面临诸多的考验,期权性的风险管理也会面临诸多的发展挑战。

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风险变化特征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看,商行外部环境会发生变化,在市场利率前央行对利率实施比较严的管制,商行在经营中就会受到央行政策上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在利率水平上就会通过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在受到央行政策的管制力度上会得到降低,并有利于对金融市场的完善形成。同时也会使得商行格局分化,在利率市场化所给予商行一定的资金定价权基础上,对于不同商行的存款定价也会有不同的阵营,从而就使得银行格局的分化情况发生。利率的市场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增加,在信用风险层面会增加,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潜在流动性的风险,造成金融的加速脱媒等。

除此之外,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微观影响层面来看,主要是对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在竞争模式的转变下也会使得商行资金定价能力受到影响,在利率的风险上也会成为商行最主要的风险。在经营的模式转型压力上会突然增加。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特征分析

处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在风险变化上也会形成鲜明的特征,利率的风险上更多是体现在银行个别的风险上。在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主要是制度性风险,有着系统性风险特征,这一层面的风险能够对冲但不能完全分散。在利率市场化作用下会对利率的风险得到相应增加,还有是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利率风险的种类因此而增多,长期的利率监管环境也会造成商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弱化,在风险管理的人才上匮乏等。

3 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将利率风险的方法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使用要结合实际,按照其自身的适应性。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前对风险管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这一方面的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将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在利率风险发展阶段中的应用比较适合。从当前的利率变动情况来看,对商行实际利率风险的影响有着时滞性,利润大部分是来自存贷利差的收入,而在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上并不是很高。另外将持续期缺口分析在利率市场化后的国内金融市场上加以应用也比较适合。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探究

(1)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能对风险内控机制进行逐渐完善,然后分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可从几个重要层面加以实施,通过专司风险管理部门及委员会制定风险管理的办法细则等,风险管理部门对管理小组的数据分析要及时,然后在数据的比对下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再结合实际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规范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的选择,对利率风险测度新技术应用要进一步的进行探索,建立健全高效的风险管理人才吸收培养机制。

(2)对金融市场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只有扩大了规模以及覆盖范围,将运行的效率得以提升,才能加强影响力,对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利率信号才能得以反映。另外对利率现货市场的完善也要加强,现货市场完善是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商行持续期缺口管理的一个基础,这就需要在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品种方面得到有效扩充,以及大力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培育,从而择机推出利率衍生品。

(3)构建商行利率体系,在利率风险防范组织机构方面进行建立,由于我国的商行分支机构在数量上比较多以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建立由总行直接领导管理的利率风险防范体系。对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要能进一步完善,在风险防范组织机构建立后,就要在相关制度上加以安排,对风险防范策略加以确定。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波动会比较频繁,所以商行要综合运用表内风险控制方法及表外风险控制工具实施管理,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利率风险防范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4)可以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进行提升,我国商行要及时的转变角色,所以要能从被动控制风险型转向主动稳健经营风险型。同时也要能够对计量利率风险充分认识下对金融工具动态调节利率风险灵活的运用,把商行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战略和行内资产实施有效匹配。对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完善化,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增强利率风险管理对市场及客户的敏感度,并要能够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信息。

(5)对利率风险计量及检测的系统要实施改进优化,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在对本行利率水平及结构掌握下,构建利率预测系统以及风险评价系统。在利率预测系统方面商行利率风险防范要根据科学准确的利率预测,在宏观经济政策及指标变化对未来利率的变动方向进行预测。对风险的预测分析中要按照相应的方法,通过基本分析法以及技术分析法和模型模拟分析法都可以。

4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利率市场化会会商行的经营发展有着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积极有效的预测,商行方面也要从多方面制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对自身的运营安全稳定性得到保障。此次主要从利率市场化对商行的影响以及措施的实施等重要层面进行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商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5)11-0057-03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整风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根据一些相关利率风险研究的文献可归纳出,事实上许多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仍沿用最基本的传统方法,即动态模拟分析、持续期分析、期间缺口分析等资产负债管理。只有知名投资银行、综合银行愿意不计代价,花费巨资自行构建风险控管系统。但传统分析方法在信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帮助之下,渐趋精致化、个别化。举例来说,期间缺口分析,各期别越分越细,所得出的数据越详细,对利率风险管理也就越有利,所能掌握的风险值应该越正确。时间性的掌握也是另一大突破,借助实时信息导入,立即运算相对利率风险,使管理者可以随时取得报表,就最实时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风险头寸调整策略。

总而言之,有系统地评估实施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结合内部信息部门与外部力量的帮助,使利率风险的衡量与决策过程更流畅更有效率,是我国商业银行应付日益竞争的环境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注入风险值管理观念,建构导入风险值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应该是一般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莉.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2.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

3.ReneM.Stulz.殷剑锋、程炼、杨涛译.风险管理与衍生产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4.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

篇5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信用活动中,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最大。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最后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究其根源,就商业银行而言,作为贷款人放松了审慎经营原则,扩大了次级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

由此可见,严重的信用风险不仅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安全,还有可能冲击整个银行信用体系的稳健,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应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处理和评估,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在一定收益水平下使信用风险最小化。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管理,建立全面的、高质量的信用数据库,提供更多有关损失发生时的资料,以形成有效的量化分析。在执行层面上,要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管理结构应兼顾风险控制的任务目标和以客户为中心、市场盈利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在决策层面上,商业银行要建立以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监控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风险决策体系,坚持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在评价层面上,商业银行通过内部和外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检查,了解确认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此外,在加强商业银行现有评估系统的同时发展独立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外部力量加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与评估,以增强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商业银行要完善信用分析制度,即确定贷款质量和贷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可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提出的6C原则,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连续性(Continuity)。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特殊情况拟订一套完整的评级方案,并设立专门部门对企业进行评级。其次,商业银行要注意企业的贷前量化分析,即对贷款的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分析预警体制,合理的分析预警体制可以帮助其有效地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小银行潜在的风险。同时,银行也应避免贷款的过度集中,尽可能分散化地选择客户,从而将信用风险进行分散,确保稳健经营。最后,商业银行要严格依法放贷,保证贷款资金的保值。

(三)调整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要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来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规定要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将表外项目通过信用系数转换为对等数量的银行贷款。一些信用转换系数较低的业务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往往是能为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优良业务,并且获得的利润能转增资本金,这样商业银行能通过大力开展这些业务提高资本充足率。此外,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则可以把风险加权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总额,相应地提高资本充足率。

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风险因子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将会带来市场的广化和深化,这两种情况会造成商业银行资产组合日趋复杂,组合市值的波动将更加明显。同时,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化、复杂化。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来控制市场风险。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规避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回避策略即指商业银行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例如在无法准确预测利率变动趋势以及不可能完全自主地控制资产负债结构进而改变资金缺口时,商业银行应采取缩小资金缺口甚至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来规避利率风险。

同样,也可以通过轧平外汇头寸以避免外汇风险敞口,或利用货币、汇率互换来避免汇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散策略是指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要通过确定组合管理目标、制定组合管理政策、构建证券组合、修订证券组合资产结构以及对其进行业绩评估来分散风险。例如,在债券市场中,银行应分散地投资多种债券,可使银行盈亏相抵,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总体上将缩小。对于外汇风险分散,银行可以通过采取持有多币种外汇头寸(或黄金头寸)来实现,这样就可以用其中某些外汇汇率上升的收益来弥补某些外汇汇率下跌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转移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转移策略是指银行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将其承受的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这些金融衍生工具能帮助银行消化系统风险,为现货市场提供了一条转移价格风险的渠道,从而将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风险从正常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

操作风险控制策略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存在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其列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操作风险日益成为银行业监管的重要领域。与其他风险不同,操作风险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并且几乎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活动被有效地理解和执行。采用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职能型组织架构,在操作风险战略决策的制定和管理上实行最大限度的集权,在风险控制的具体实施上设立多个部门联合操作,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形式。同时,商业银行应注重基层机构的管理,以其执行效果作为评价、验证管理绩效的标准,全面提升整个系统的管理水平。

(二)开发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商业银行应由粗放的检查控制手段转化为细致的管理风格,即深入了解分析风险要素,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并对关键环节实行日常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制定重大风险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此外,商业银行要致力于进一步开发包括操作风险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用计算机代替大量简单重复的、低效率的手工操作,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硬控制。

(三)加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督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对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控制流程以及制约机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更要求对这些制度、流程、机制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外部监管部门应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操作风险控制体系、防范机制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上。同时,监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操作风险监管标准或业务指引,帮助商业银行在管理操作风险时明确方向。监管部门还应改进监管方式,定期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对潜在的操作风险迹象及时预警。

综上所述,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保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要保持良好的经营理念、超前的风险意识,创建先进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的考评机制,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处理控制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许多,蒋正军.多渠道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国金融,2004(4)

3.苏春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A].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4.柳永明,李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成俊.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及成本收益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利率风险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管理研究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期权风险和其他风险等。选择市场基准利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构造及进行利率预测,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1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问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打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牛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

(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组织。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利率管理办法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研究央行、市场利率走向及对本行经营成果的影响;制定系统内往来利率和外部资金基准利率;指导和检查利率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二是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并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避免“扯皮”现象发生。如计财部门作为利率主管部门,负责基准利率的确定。各对外业务部门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业务风险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上下浮动,制定对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差别定价。当然,这些必须经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审议后执行。三是科学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程序。利率主观和利率执行部门要定期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部门负责人提交分析报告及建议。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提交议案后执行。

(六)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吸收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技术,结合国内利率风险实际状况,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贷扩展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②业务状况评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针对这几点本文不再做详细的讲解。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人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篇7

【关键词】财务金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国内银行

一、概述

银行是一种具备金融性质的企业,其生存方式是以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为运营发展方式,并且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多样性的综合。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同样具备企业的普遍特点,因此银行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财务的管理能力。银行只有不断加强银行企业对其资金进行规划运筹和控制,才能进行更加有效的投资以及企业盈余的分配等问题,从而实现银行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知,银行企业财务金融活动已成为银行运营的重要基础,也是所有金融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部分,一个金融企业其财务管理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价值。

二、银行财务金融的核心问题分析

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银行的资金进行规划运筹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成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经营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各种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导致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如全球经济环境、政府战略决策、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银行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进行风险管理。

(一)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与银行的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类型和功能;(2)金融市场和中介与银行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点:

1.银行的资金融通管理。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资金融通主要包括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两个过程。银行资金融通的筹资决策中主要关注筹资的途径、对象以及资本等,由于银行性质的不同,其对于金融需求的条件也就不同。因此银行必须依据自身的发展以及周围的社会经济环境详细地研究不同条件的金融需求,详细分析其所筹集的资本是否能供应各种金融需求,从而制定有效的筹资方案。在银行资金融通的投资决策中,其内容主要包括商业租赁投资、各种证券投资、金融信托投资等。

2.银行的资金管理。银行的资金管理主要包含银行现金交易、银行资金交纳管理、银行资金贷款管理、不动产管理等行为。其中银行贷款是银行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属于银行进行经营活动获得效益的主要手段。对于银行整体的管理而言,资金管理是整个管理流程中的重要核心部分,银行只有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确保银行运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盈利性。

3.银行的风险管控、成本管理。银行运营与投资的风险管理以及全流程的成本管理也就是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由于银行属于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从创建伊始就决定其自身性质具有高风险性,因此,企业有必要正确地识别公司当前面临的各类风险,客观地评价各种风险给公司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继而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交易策略。因此风险管控的作用很大,是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银行企业的市场化,其内部控制管理的成本成为了一项主要控制对象,银行只有不断提高加强对其成本控制的管理水平,将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风险的有限性),才能有效地增加银行收益,实现银行的运营目标,进而提高了银行自身的价值。

4.银行的信息管理。银行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财务信息管理和表外业信息管理。银行财务管理又可分为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以及财务预算管理等。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管理主要是指银行对其在一段时间内所实施财务活动的计算、汇总、预测及分析等进行管理,而财务分析则是以财务活动文件、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为参考对象,通过具体的优化分析方法,对银行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财务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运营结果并分析资金流动趋势,研究潜在的银行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资金增长,实现运营目标。此外,银行需要对不列入银行内部的负债资产进行管理,而这项管理一般称为表外业管理。

(二)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由于银行财务运营流程主要关注重点是其风险运营环节,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银行虽然是金融机构,同其他企业相似,其资金也是以货币形式呈现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融通性、共享性、投资性、风险性等。

从融通性的角度考虑,银行为了避免因融通性过高而导致其所获利益降低的风险,可采用减少贷款要求,促使信贷几率增加,但又可能导致信贷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产生。

从金融市场的功能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创造、风险规避、资金融通和控制权市场等功能与银行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金融的视角看,银行的融资活动需要持续地从内部或外部取得成本尽可能低的资金来源。来源不同、融资渠道方式不同,其财务风险特征和融资成本也必然不同,并将构成不同的资本结构。

资金预算是银行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在银行的资金预算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资金计划进行处理,需要保证资金充足从而满足银行发展需求;其次银行需要提高财务运营过程中资金的流通率,在基本资金保障的前提下,运用财务管理技术,分析和预测银行未来运营方向,制定发展对象提高管理效率。此外,银行的资金预算是时态成变量的流动环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

三、我国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有银行转型、财政资金有限的背景下,我国国有银行面临着国家整体市场化的推进,国有银行正沿着股份制改革、业务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加大银行内部管理以及提高防风险意识等思路和步骤进行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首次将资本利率进行市场化,通过资金融通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

债务危机以及对全能型银行的支持导致混合型银行运营不断产生,通过金融开放式结构使银行的运营规模得到了扩大,且提高了银行在资金融通方面的资金利用率以及利益,为银行的运营带来更多样的业务活动以及战略规划等。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人类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采用大数据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积极推进并建立起数据驱动型发展方式,将对今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精细化管理、服务创新与风险管控,提高银行竞争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很多境外银行也成为我国银行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例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这些外资银行针对中国市场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不断探索具有高利润的新市场,不断深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国内银行应正视外资银行的挑战,调整思路。目前,国内银行在资金融通、银行自身内部机构管理、业务扩展等方面不断探索,从而挖掘出潜在优势。

四、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发展的关系

(一)完善金融市场及其制度

如今国内的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证券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使得金融市场逐渐多元化,业务活动也不断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服务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市场完善程度上仍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结合具体的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寻找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与机制。

应加快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股份化组织体制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符合市场体制内要求的基本经营方式,同时也是现代金融企业的一种基本制度。银行实现股份制逐步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和其他大量国有股份制银行为左右两翼、适度竞争、共同发展的银行体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金融制度。

(二)完善金融基础保障体系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仍然不够全面,例如随着不动产质量的下降、银行的运营风险不断增加、由于缺乏有效预防挤兑措施,极易导致支付危机的产生。另外,银行支付计算系统比较落后以及社会的信誉度不足,导致银行的运营风险增加,例如一些刚刚建立的信用银行,没有很好的信誉意识和观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诚信获益机制,从而影响了银行的运营与发展。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就是法律法规,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就会导致银行在运营、监管、投资、筹资、合作等等一系列活动中失去安全依靠,因此,必须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银行金融与财务监管

在金融监管方面,首先可以建议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有效地处理和协调突发事件产生;其次建立银监会与证监会的管理机制,形成统一监督管理;最后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之间建立监管合作机制,吸取多元优势,从中获得共同利益,达到互利共赢。

在财务管理方面,银行应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完善财务收款控制机制,并且对财务信息处理加强监督和控制,要加强审查、统计、审计、监督等环节,完善并购管理上的法律,比如出资方式、法律等。

(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预警机制。要明确风险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确定风险管理对象的范围状态;分析风险成因,制定风险防范策略;建立风险规避系统,实现对风险进行预警防范控制和应急;利用丰富经验的积累,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将风险减低到最大限度,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个运营状况,提高银行业的企业价值。

总之,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到四点:(1)完善金融市场及其制度;(2)完善金融基础保障体系;(3)加强银行金融与财务监管;(4)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做到这四点,才能有效降低银行业的财务风险,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的发展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银行发展与财务控制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

篇8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房地产业,预警体系,预警指标

 

一、引言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银行业长期处于高垄断地位,从目前来看,国内贷款仍然是房地产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99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贷款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从1998年的953.3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293亿元,2010年1-9月,国内贷款9398亿元,增长27.2%。虽然,近几年“国内贷款”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占比有所下降,到2009年只有15.87%,但在“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中有很大比例来自银行对个人的按揭贷款,加上这部分资金,房地产开发中使用的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0%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程度依然过高。

从银行角度看,银行对房地产信贷投入如此积极的主要动力则是房地产信贷的高额回报。当前,我国商业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为6.14%预警指标,扣除2%左右的资金来源成本,不考虑不良贷款损失,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业务至少都有3-4%左右的收益。

然而,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高风险特性,银行大量持有房地产信贷必然导致行业风险向金融机构的转移。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在国家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几轮调控的压力下,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风险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银行对额度授信预警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缺失,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额度授信预警体系,确立房地产业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在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提高银行风险――收益优化能力。

二、商业银行房地产业授信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银行与开发商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贷款人在进行信贷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采取隐瞒信息、挪用贷款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产生了“道德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不能充分掌握贷款人的信息,不能合理估计其偿还能力及贷款的风险,不能对其信用进行评估。

2、操作风险。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近几年的持续高温和高额利润吸引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量进入。恶性竞争使得各商业银行不惜违规操作或放松信贷条件发放房地产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房地产投资中的不良倾向,也促使了金融腐败的滋生,而各种违规操作和金融腐败导致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随时都有发生灾难的可能杂志网。

3、抵押物风险。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主要以抵押形式发放,银行对抵押物价值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交易价格和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交易价格由于不对称性信息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由于国内房地产价格评估起步较晚,评估机构未能通过充分竞争形成品牌信誉,缺乏公信度。一旦抵押物价值下跌,银行信贷风险将被放大。

4、市场风险。由于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投资成为了一个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行业,很多开发商乘机进行投资,或者说是“投机”,加快了投资的迅速发展,市场泡沫严重,加大了商业银行房地产授信的风险。

5、政策风险。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1998-2002年,房地产业的政策处于宽松期,尤其自2001年开始,房价一路上涨预警指标,导致了通货膨胀等其他经济矛盾,国家立即推出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投资过热。2003-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业进入收紧期,直到2008年三季度房价出现环比负增长的态势,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期,政策开始回暖。2009年从年初的一片萧条,到3、4月份的“小阳春”,再到下半年的量价齐涨和年底一反常态的爆发式“冲量”,亢奋的楼市终又招来政策的严厉打击。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十一条”等调控政策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见,政策的变化影响着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走向,从而也严重影响了房地产授信风险。

三、构建房地产业额度授信预警体系

构建房地产业额度授信预警体系,能够使银行有针对性地监控房地产业授信风险,在第一时间作出控制风险的决策,并使用更有效的措施化解风险。具体而言,房地产业额度授信预警体系中应包括预警指标和预警处理机制两部分内容。

(一)预警指标

1、财务因素预警指标

财务因素预警指标重点基于财务报表,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抵押物价值变动情况。

(1)开发商财务状况预警。银行应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与比较,及时发现项目建设资金不足、施工计划重大调整、销售严重滞后、未按销售比例归还贷款等可能影响银行贷款安全的情况。尤其对于开发周期较长的大型项目,要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项目开发经营成本、租售收入、投资期限、租售期限等因素的综合测算,得到项目的总投资利润率、自有资金利润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项目投资回收期等静态和动态指标,并对项目还款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对项目动态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确定租售收入、租售成本、开发周期等敏感性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特别要关注借款人的以下风险预警信号:股票价值不断下滑、市值缩水,应收账款和存货呈递增态势、存货中存在积压和内亏现象。

(2)开发商经营状况预警。对有兼并、合并、分立、合资(合作)、债权转股权、股份制改造意向的信贷客户,银行应加大跟踪和监测力度,主动介入改制工作,积极参与改制方案制定、产权界定、清产核资和债务清偿工作。信贷客户如实行改制后,要相应变更信贷合同和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合同,以保证银行的债权安全。对于经营陷于困境、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信贷客户,应敦促其改制,实行债务重组;对于企图通过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信贷客户,要及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银行债权。特别要关注借款人的以下风险预警信号:经营状况不理想,产销和盈利能力呈下降态势,市场份额明显下滑、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3)抵押物价值预警。房地产贷款的最后安全性保障主要来自抵押品,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贷款抵押物的足值、有效和权证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审核和管理。尤其在房地产价格步入下行通道,部分地区房价波动较为剧烈的情况下,一旦市场出现大幅、持续的回落预警指标,则前期投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其抵押物如依据当时的市场价值进行估价,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抵押物缩水、市场变现力下降的现象,从而影响银行贷款的受偿。因此,银行要慎重释放抵押物权证,确保剩余贷款抵押物价值足额。要根据不同区域房价变化的情况,选择房价较高或降幅较大的地区和城市,对开发贷款押品价值进行全面重新评估,将销售面积超过50%以上的项目作为押品价值重评的重点。尤其要密切关注抵押物质量和变现能力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和变更担保和抵押,以确保抵押担保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2、 非财务因素预警指标

非财务因素预警指标重点参考政策及市场波动、企业贷款用途及项目进度、企业诚信度情况。

(1)政策及市场波动预警。加强房地产的政策研究、市场研究和客户研究,密切关注房地产业发展周期走势及房地产市场、客户发生的新变化,预先研究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和房地产行业拐点,建立与政府土地规划部门、人民银行、统计局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对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整及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广泛搜集房地产市场信息,建立动态的统计、分析、监控体系,加强对全行业、各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建立房价、空置率、投资额、销售面积等关键指标体系,及时分析掌握行业发展态势和区域特点,为规避行业系统风险、区域性房地产信贷风险提供依据杂志网。

(2)贷款用途及项目进度预警。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开发企业资金链较为脆弱的情况下,一旦贷款资金被开发企业挪用,银行贷款将面临较大风险。因此,要做好资金使用监管。加强与城建、房管、土地等政府部门的横向交流沟通,及时获取最新项目信息。要全面介入整个项目建设销售过程,随时关注项目建设、销售进度情况,对项目建设进度销售变化情况和周边市场的竞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项目是否存在“烂尾”及销售风险。要根据房地产项目已经实现销售收入情况及企业现金流情况,督促开发商按销售收入比例及时还贷。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要设立专户管理,首付款以及项目其他销售资金也应尽可能纳入专户管理,保证开发贷款的收回。

(3)开发商诚信度预警。银行应高度关注开发商的信用状况,对涉及金额较大的经济法律纠纷,或高级管理人员涉及法律诉讼,或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却以种种理由有意拖欠应偿还的到期银行贷款等信用不良的开发商应列为高风险对象,予以重点监控。

(二)预警处理机制

预警信号出现后,银行应立即查明和分析原因,尽早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指标,控制信贷风险的蔓延。要深化非现场监测的工作范围和监控重点,建立分层次监测管理机制,将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工作详细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既要全面覆盖又要避免重复,提升风险监测、分析、预警能力。要盘活风险贷款,积极化解项目风险。对因市场变化、销售低迷造成资金紧张、出现停工甚至存在烂尾风险的项目,要借助银行的信息优势和客户优势,帮助企业寻求新的投资人,通过出售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积极化解风险。

四、保障预警体系实施的措施

1、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要通过开展多层面的业务培训,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培育一支熟悉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能够及时捕捉风险预警信号,准确评估风险损失,制定有效风险控制和化解措施的客户经理队伍,为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设立专门的贷后监督机构。基层行贷后监督岗位要做好贷后的日常管理,客观真实地评价贷款风险状况;上级行贷后监督检查部门要通过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下级行的贷后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分考核,及时采取风险管理预案,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

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相应的奖惩办法,以及合理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把预警预报过程纳入房地产额度授信工作整体考核范畴,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机构管理水平、管理者素质和业绩的重要标准。

(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项目编号:11541065)

参考文献:

【1】周志鹏.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与控制探析.金融广角.2007(4).

【2】王瑞虎.如何提高贷后管理的实效性.现代金融,2010(4).

篇9

关键词: 体制改革;风险;外汇管理

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

从建国到现在,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外汇市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商业银行的外汇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没有自由交易的公开外汇市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到1994年,是外汇调剂市场与官方外汇市场并存的阶段。此阶段实行外汇调剂制度,允许外汇留成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外汇转让给需要用汇的单位来调剂余缺,商业银行依然游离在外汇市场之外,不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活动。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从此商业银行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外汇市场。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结售汇业务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头寸余缺调剂。此时商业银行完全是被迫进场交易,其行为从属于政府在经常项目开放情况下稳定汇率的目标,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意义,汇率变动的风险完全由我国中央银行承担。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结售汇体制也逐步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外汇市场逐步活跃,商业银行与企业的汇率风险随之暴露。针对这种状况,2003年外汇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延长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允许银行进行双向交易、增加欧元交易品种。伴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摆脱作为政府实行经济政策工具的角色,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以便规避风险、获取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与自由兑换进程的加快,2005年,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月,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启动;7月,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8月,远期结售汇范围扩大,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向灵活汇率制度转变,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扩大,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也势必与外汇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深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后,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增大,变动频率比过去加快。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

1.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成因

汇率风险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经济主体资产、负债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是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造成汇率变动的最根本原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的波动导致商业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形成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产生的两个来源是持有外币资产负债和进行外汇交易:①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往来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外币融资服务使得银行持有更多外币资产和负债。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外汇交易日益成为一个主要的交易品种,银行根据外币价格的变化进行投机以获利,使商业银行成为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客户提供外汇服务和在外汇市场上投机都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均产生外汇头寸。随着汇率的变化,该头寸的价值发生相应变化,造成银行收益的不确定,表现为汇率风险。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汇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1)资产负债的汇率敞口风险。我国企业对外汇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却没有相对增加,外汇资金供应紧张,造成商业银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人民币购买外汇以发放外汇贷款的现象,这会导致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之间的敞口风险。

(2)引入OTC交易方式后,商业银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汇率风险增加,可能出现平盘价低于对客户结算价的情况。

(3)远期结售汇业务等外汇衍生产品给国内银行带来更多风险。

(4)汇率的变动也给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带来风险。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通过境外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融资形成的外汇资本金容易受汇率波动的影响,造成折算成人民币后的资本数量发生变动,从而影响资本充足率。3.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衡量

对汇率风险的衡量应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确定风险敞口,然后衡量在受险时期内汇率发生非预期变动的概率和方差。汇率风险敞口需要确定受险货币、金额和时间。银行所持有的每一种外币的净受险头寸=外汇资产-外汇负债+买入外汇-卖出外汇=外汇净资产+净外汇买入头寸。受险时间内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的概率反映了汇率风险的大小,方差反映了汇率波动范围的大小。在一个较长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在汇率风险中的损失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概率。汇率波动方差的大小决定了产生经济损失的程度。商业银行对汇率的预测可以采用基础因素分析、技术分析、模型预测以及主观分析等方法。在确定风险敞口和汇率变动的概率和方差后,可以衡量出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中外汇敞口潜在的损失,即等于净受险头寸与汇率波动概率的乘积。另外,对于外汇风险的衡量存在各种计量方法,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

三、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

1.汇率风险管理的原则

(1)外汇风险管理服从银行经营的总体目标。一般商业银行的目标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外汇风险管理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并固定未来的收益,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在外汇风险管理中,收益最大化目标要求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报酬、风险损失和管理成本做出精确的核算并进行比较,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

(2)商业银行在外汇交易中要对交易的币种进行管理,一般选择较为熟悉的有完善历史资料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与原有债权债务相匹配的货币,或者加列货币保值条款。

(3)管理多样化原则。外汇风险的成因、管理方法和成本多种多样,所以对不同外汇风险的管理措施应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法。同时,要注意防止由于考虑不周全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篇10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马考勒(1938)在研究利率的期限结构时,提出了久期的概念,随后,希克斯(1939)在其基础上加入了当期收益率因素,提出了当时普遍应用的修正久期。J.P摩根公司(1983)将资产与负债分为不同的期限,得到各期限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及负债,并最早提出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概念及度量方法,为测量重新定价风险作出了极大的帮助。考夫曼(1988)证明了债券价格与收益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得出凸度的概念。1993年,巴塞尔银监管理委员会对以J.P摩根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提出的VaR模型表示高度重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先后与1997年9月及2004年6月分别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及《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前者对利率风险的来源、管理技术、组织体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建立了银行业利率风险衡量与管理的基本框架;后者则增加了关于资本充足率,风险披露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衡量与管理的框架。

(二)国内研究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状况进行探讨。吕耀明、林升(1999)提出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基于资产负债管理角度的若干措施。黄金老(2001)分析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两类利率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及恒久性风险,并指出利率风险的控制需要商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王宪锋(2003)用一个具体例子介绍了久期的概念、特性及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的基本算法,并指出其局限性。王强(2007)根据商业银行四种利率风险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李百吉(2009)利用2006~2007年数据,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调整速度赶不上利率变化的趋势。刘新宇(2010)专门针对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及对策。谭慧敏(2010)选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5~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目前传统业务占比较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可能使得经营利润受到影响。张存(2011)利用久期模型对我国四家商业银行2007~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可以采用久期-凸度或引进先进国家利率管理基础来进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

(一)银行业务利率敏感性分析 本文共选取我国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年报的资产负债数据及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历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数据来源。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深发银行于2012年6月14与平安银行合并,并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及宁波银行,选取全部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对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更具有代表性。

表1为笔者整理各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7~2011年,这十六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基本逐年降低,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规模较大的银行,近三年来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均达到50%左右,但其余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净利息收入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基本要达到80%左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越高,说明银行的经营效率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越明显。而这十六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未来我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的发展趋势,表外业务会逐步加大规模,但传统存贷款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龙头业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利率敏感性普遍比较强。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从央行1991~2012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情况表可以看出,从2007~2012年间,人民银行加大了利率的调整频率,2007~2008年两年间就有12次基准利率调整变动,因此,在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大背景下,选取2007~2012年作为考察期,根据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数据来分析所选取的十六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调整与利率调整的吻合程度,并判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

由表2可以看出,2007~2011年,各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利率敏感性系数分别为在1左右;说明总体上,十六家银行的一年期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大致相等,这十六家银行采取的均是资产负债平衡型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三)久期及凸度分析 本文选取了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度及季度的资产负债数据,及2011年末的实际利率来进行此次分析。其中,资产方面包括现金、短期贷款及中长期贷款;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款项及存放在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因其流动性较强,故将其计入现金类;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目前银行拆借资金最长的期限为不超过一年,因而,将拆出资金和贷款和垫款总额计入短期贷款的范畴;而将受利率影响比较大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两项作为中长期贷款;由于缺少存贷款现金流的具体期限等数据,将现金、短期贷款及中长期贷款分别按活期、一年期及五年期计息并计算久期。负债方面包括现金及存款两项。将流动性较强的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计入现金范畴;而将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客户存款等计入存款项。分别按活期及一年期计息及计算久期。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凸度缺口的正负号,会影响银行净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若久期缺口为正,利率下降会使得银行净资产价值上升,通过增大正的凸度缺口能够使更进一步扩大银行的净资产价值;反之,若久期缺口为负,利率上升会实得银行净资产价值下降,通过增大正的凸度缺口能够减少银行净资产价值的萎缩幅度。

从表3中,得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及宁波银行在2011年有拥有正的久期缺口,因而这十二家商业银行在2012年净资产的价值将上升。而表4中的数据也表明该十二家商业银行在2011年度也拥有正的凸度缺口,由于这十六家商业银行有正的久期缺口及正的凸度缺口,利率的下调会使得以上银行的净资产价值增加,银行亦可以通过增大凸度缺口来进一步扩大银行净资产的价值。

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如宁波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其凸度缺口为正值且较大,说明这四家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变动的限制作用较为明显,而如深发展银行,其凸度缺口为很小的正值,说明深发展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变动虽有限制作用,但作用相对较小。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银行这四家银行由于有负的久期缺口,在2012年利率的下调的情况下,该四家银行的净资产价值将会有所减少。其中,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这三家银行均拥有负的凸度缺口,在2012年利率下调的情况下,由于这三家银行有负的久期缺口及负的凸度缺口,其蒙受的净资产损失可能会更大。由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及兴业银行有较大的负缺口,其对利率风险的变动没有起到限制作用,反而有阻碍利率风险的控制,在利率下调的情况下会使得银行净资产缩水幅度变大,为了缩小银行净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这三家银行可以适当减小其负的凸度缺口。而深发展银行有负的久期缺口,利率的下降会使得深发展银行的净资产价值有所下降,但其正的凸度缺口可以起到限制利率风险变动的作用,故在2012年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其净资产价值的损失风险得到了缓解,深发展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其正的凸度缺口来进一步减少银行净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应对策略

(一)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还尚未达到能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资产证券化等技术来对冲利率风险的程度,所以利用资产负债缺口管理来控制利率风险是一个现实可操作的方法。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扩大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增强调节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能力。在资金来源方面,对我国来说,构建稳定的储蓄机构仍是大银行稳定资金来源的首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使资金在银行内部运转,增加资金的稳定性。在资金运用方面,可以适当地降低现有的贷款比例,以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此外,还可以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善资产质量。

(二)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推行业务结构多元化 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仍然占有高达80%以上的比重,而传统存贷款业务受利率波动影响较大,不利于利率风险的管理。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存在收入占比低、业务品种少、业务规模小、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业务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满足市场需求,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较小风险及较低成本的中间业务,或有很大潜力的零售业务,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三)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 由于我国利率风险管理受货币政策和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较大,因而,我国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变动、国际汇率动态等信息,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信息的分析,更好地把握利率走势,并利用先进方法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科学预测。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的前期,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尤其中小型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资产负债表结构剧烈变化,流动性困难等, 面临生存危机。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市场化的金融保障制度来保障储户的利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但对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的信心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邓秀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青海金融,》2012年第4期。

[2 ]黄 金 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3]李百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4期。

[4]刘婷:《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利率风险》,《财经论坛》2010年第8期。

[5]刘伟雄:《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面对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