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及路径

时间:2022-01-11 03:23:52

试议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及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既有着自己的城市梦想,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显歧视和潜歧视中。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失、精神支持系统的缺乏和新生代农民工产生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新生代农民工找不到心灵归宿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与城市的名类繁多的成人继续教育相比,农民在农村普遍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学习各种技能的机会,最累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而且收人很低。我国的城乡二元制度使职业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的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镇体制之外,他们虽然在城镇务工,但又能真正融进城镇;虽然进入城镇的第二、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但又被不城镇社会所认同,仍就保留着原来的农民身份。所以,这就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与实现可能之间产生了冲突,从而使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处于一种非乡非城、进退两难的“双重边缘人”的尴尬状态,从而导致他们的身份认同混乱。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欠缺使新生代农民工失去良好的心灵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曾是“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的父母是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从小只能跟随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儿时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在城市或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里流动,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各种限制,他们的教育也面临诸多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同龄人相比,普遍偏低,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力不强,文化知识也比较低,社会经验匮乏。他们往往只能从事比较辛苦的工作,并且常遭到其他人的歧视,再加之来自大众传媒的不良社会影响,从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极易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三)精神支持系统的缺乏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灵无处安放人际交往是维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经典著作《自杀论》中说,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他就越可能自杀,而集体力量是遏制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的生活并没有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良好的转换环境,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镇,但是他们的精神心灵上却从来没有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总是一个孤独的群体,他们在工作之中的人际关系比较淡漠,遇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无人诉说、解决时,往往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问题和情绪不断地累积和叠加,一些敏感、脆弱的新生代农民工无法承受压抑时,往往就会选择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和解决。

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摆上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议事日程。而心理问题也正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素质,探索有解决效途径已经刻不容缓。

(一)改善制度和体制,制定实施有利于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新生代农民工是否能安心生活和定居在城市,除了自身的意愿和努力外,最关键还在于制度。“当前各地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尝试,以改变进城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享受等方面权利的现状。因此,政府应该及时扫清造成农民工消极心理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制定有利于改善他们弱势境遇的政策,并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这些政策,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例如,城市应该放宽对农民工获取城市户籍的限制,并逐步废除户籍制度,消除身份差异;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保护他们的平等竞争权;将农民工子女也纳入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中,保护他们子女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农民工集中的社区建立农民工自治组织,让农民工行使自身的权利,不仅有利于农民工权益的表达和保护,同时也方便政府对其的管理。

(二)优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心理基础新生代农民工所反映出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让整个社会反思,我们不仅要解决这一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也要预防下一代农民工重蹈覆辙,因此,我们要注重农民工童年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上,要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组织一切可能的宣传,比如可以在农民工群体比较集中的企业开展亲子讲座,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观念。不仅要注重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怀他们的精神需求,这无疑需要我们利用社会力量去宣传,如老师家访,开展社会活动,利用报纸媒介、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再是摆设,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健康快乐成长,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学会团体生活,对于那些表现出不合群或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及早进行干预、治疗。“让他们悦纳自己,悦纳自己是农民工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农民工是一个勤劳朴实、值得人们尊敬的群体。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自尊、自爱、满怀感恩、充满幸福的人,让他们在一种爱的氛围里成长,开发积极的心理能力。”

(三)构建精神支持系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首先,各级党团组织、工会组织要耐心有效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要建立心理咨询、社工服务等一系列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其次,要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组织各种与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相适应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展他们的视野,使心情保持愉悦。最后,大众传媒应该本着积极正面的角度引导大众看待农民工,引导城市居民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打破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隔膜,关爱农民工,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对城市产生一种家园感和归属感。除了这些外部的精神支持系统之外,还要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积极心理能力,学会自我调适,“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学会形成自己稳定的交际圈,如有心理困扰,可以在与老乡和同事的聊天中,排解压力,严重时要有意识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疏导。积极心理学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增加归属感,减少孤独感,从而减少心理压力。”新生代农民工是当今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心理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并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从政策、制度上来保障其各项权益,更要从人性的角度给新生代农民工以心灵上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同时还要培养和激发他们自助、自强的精神和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作者:刘淑颖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