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3-04 08:49:24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

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具有严重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不能根据高校本身的教育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自己的培养方案,甚至照搬照抄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仍是教72师通过开展课堂教育,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服务技能的培养,教授的知识虽然能够优化学生思维模式,但是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弱。为此,一些高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但是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缺乏系统的衔接。企业之所以愿意与高校合作仅仅出于实习生的人力成本较低的角度考虑,没有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三)素质教育有待强化

酒店行业一般来讲对从业人员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知识方面,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修养;二是伦理道德方面,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三是能力方面,要求酒店管理人才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和谐的团队精神及压力与挫折管理的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偏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轻职业道德、情商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因自负、孤傲的个性,使学生感到自我压抑并最终转行。

二、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路

(一)制订能反映酒店行业动态的培养方案

目前高校在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时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到国际著名酒店集团进行市场的广泛调研,根据国际游客的需要,调整办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同时,也要到国内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调研国内游客的需求,据此超前预测分析工作。根据岗位需求情况,设置或调整专业,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行业需求。[1]

(二)制定兼顾能力与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管理院系应该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起,探讨酒店经营管理的组织结构,分析各部门的岗位设置,研究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极其职业修养,所需哪些服务技能。在方案的制订中贯彻适应性、整体性的质量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能在知识、能力、素质都有所反映的综合性、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的举措

1.坚持既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又充分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在开设公共课时,应尽可能把涉及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安排充够课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的理论,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职业技能课程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借助餐饮、客房、前厅等试验室进行试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需要强调的是,酒店管理专业一定要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大胆改革,所讲知识应该反映先进性、时代性,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学生政治观念;酒店管理专业还要注意人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塑造人文精神、健全人格为宗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搭建反映专业能力的职业课程方案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根据这样一个学科特点,高校在构建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时应该围绕能反映酒店的经营与管理能力、岗位技能、公关礼仪、职业道德、服务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表达能力、旅游法规的理解、酒店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结构来开设相关课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努力摆脱本科院校“学科本位”的思想的束缚,建立以“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开设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服务等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3.开展能够反映专业特色的酒店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目前高校的课程开设应该跳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的传统课程开设思维。在提高学73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具备做好酒店不同岗位的技能和能力,课程开设应该突出酒店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为此,加强与旅游酒店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优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酒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再次,在科研方面校企应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编著与行业贴近的应用型教材,教师的讲义也应在与旅游企业能手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编写。[2]校内教育不是“填鸭式”的“读背考试”,校外教育不是单纯的劳务实习,以“实习基地”为名号的部分旅游用人单位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仅不能履行校企双方最初制定的教学计划,反而将学生培训成从事单一重复工作的熟练技工,这不仅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错误认知,形成旅游专业就是“刷盘子、端碗、看人脸色”的错误观念,而且导致学生对学校和旅游用人单位的不信任,最终将损害校企双方的利益和声誉。

4.以反映行业前沿发展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深入走访酒店企业,与酒店从业人员座谈,以反映酒店专业的能力要素为抓手,对目前课程进行重组和调整,以模块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公共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四大模块。调整《餐饮服务管理》和《客房服务管理》两门课程的讲课重难点,将技能演练与中级餐服、客服考证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性。

(四)培养酒店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所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是旅游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造就卓越的学生群体。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既能讲授课程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综合技能。结合校企双方意见,制定人才引进的特殊标准,所谓“特殊”就是不单纯看学历,应根据课程设置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多渠道引进人才。此外选拔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还可以发展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另外,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到其合作企业参与经营、管理活动。[3]

(五)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硬件建设与项目

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应该邀请国际知名酒店管理经营层和服务一线员工参与规划、设计、建设各类酒店实验室、酒店各类实训中心,每开发一处实验项目都应改有针对性的能力结构,通过实验课的开设,真正达到培养某种能力的目的。努力与更多的国内外著名酒店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既利于本专业学生实习,又可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各实训室的建设。教师、企业家、行业标准应“三力并发”,也就是利用旅游行业一线操作人员、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旅游专业教师三股力量合力对教学以及考核进行判定,通过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明白“课堂”和“企业”的结合点。[4]

(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学相结合的探索及措施

1.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考虑酒店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培养自我的实践技能。但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程,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专业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酒店专业学生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网络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技能训练、情景模拟演练等,改变注入式的满堂灌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推行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74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的酒店知识,而且还能获得独立思考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2.开发学生潜能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教育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显能的培养,更要注意潜能的培养。目前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中存在重显能、轻潜能的问题。实际上,酒店行业是一个人与人频繁打交道的一个行业,工作人员对服务态度、人际技巧、情绪控制等非智力因素的把控要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为重要。一些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受不了一点委屈,受了委屈就中断实习,甚至转行,这都与学生的潜能的培养有很大关系。所以酒店管理院系要在学生显能开发的基础上,加强潜能的开发。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情绪控制的能力、自我激励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认知他人和理解他人、忍耐力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的心理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潜能,学校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积极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积极自我调适,坚韧不拔。

3.培养综合素质,加强创新意识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酒店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健康的心理,增强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较强的组织纪律性。这样的学生才能够有条件在酒店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学校要积极引导,例如通过对客服务,使学生主动意识到为不同身份、不同消费水平的客人设计住房标准和个性化菜单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到四年级上学期第三次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第三阶段的教学计划应重点放在“细节管理”方面,应在领班、主管、部门经理和副总经理指导下,学习各层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以及投诉处理的工作程序及领导艺术,参与一些重要管理和决策活动,把握酒店市场形势和动态。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课都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及课时的保证,达到“系统实习”“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目标。[5]旅游人才的培养应从需求结构和素质要求的新变化出发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目标,多维度地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旅游行业新业态的新变化。因此,在酒店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掌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作者:李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