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网络中家族企业分析

时间:2022-07-08 08:32:12

家族网络中家族企业分析

一、前言

Handler(1989)[1]指出家族企业的定义是缺乏共识的,而Littunen(2003)[2]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家族企业研究的迅速开展,不仅反映出诸多学者对家族企业盛行于全球并已成为多国经济支柱达成的共识,还反映出尚缺乏被一致认可的家族企业定义。家族企业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和实践领域(Habbershon、Pistrui,2002)[3]。为了给出一个清晰的、有操作性的家族企业概念,很多人进行了努力(Sharma,2004)[4]。许多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定义进行描述,试图吸收已有观点的精髓,概括出一个更加明确的家族企业定义,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能被广泛地接受的定义。当研究者和实践者各取所需地定义家族企业时,人们难以判断在某一特定定义下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此定义外的家族企业(查•克里斯曼,沙玛,1999)[5]。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者们定义家族企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二是受隐性知识的影响,许多学者在研究家族企业时候心里已经给了家族企业某种定位。不同的家族企业界定方法会对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政策制定者的思路和政策实施的范围(Westhead、Cowling,1998)[6],这将不利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发展。但是,确定一个简练的、可测量的、普遍认同的家族企业定义是一个绝对性的挑战(Astrachan、Shanker,2003)[7]。因此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家族企业概念是很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随着中国家族企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家族企业开始走上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为我们明确家族企业的定义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依托CNKI数据库,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定义的研究,再结合被国内学者所公认的家族企业进行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隐性知识对家族企业定义的影响,发现家族企业普遍与家族网络存在关联,进而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一些意见。

二、文献综述

Lansberg等(1988)[8]认为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家族企业研究知识库,要能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必须对家族企业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否则只会给研究带来种种困难。因此,笔者查找了国内外上百篇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将学者们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归纳总结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企业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9]的定义是:“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台湾学者叶银华[10]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提出以家族持股比率与控制董事席位比率为标准来认定家族企业:(1)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控制持股比率;(2)家族成员或具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3)家族成员或具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凡符合(1)与(2)或者(1)与(3)条件者就是家族企业。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潘必胜,1998)[11]。企业资本所有权只能证明控制人的存在,这个控制者也许不是政府、也许不是其他法人、也许不是机构持股者,仅仅是个人或个人团队。但如何说明这个个人或个人团队是家族呢?这就导致仅从资本所有权去定义家族企业,不能区分民营与家族。企业资本的所有权是出资人对其资产的占有、使用、转让和收益等一系列权利,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法存在着差异,因此不能用一个量化的标准特别是较高的控股权来统一界定家族企业。

第二,以经营控制权为核心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Drucker(1974[12])认为家族企业就是家族控制和管理的企业。Bernard(1975)指出所谓的家族企业实际上是由家族成员所控制的。Lans-berg、Perrow和Roglsk(1998)[13]从控制权的角度定义为:“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所有权享有法定的控制权。”金祥荣、余立智(2002)[14]认为,创造家族企业拥有控制权是家族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创业家族是否掌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作为区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基本识别标准。Ward(1987)也指出,家族企业的管理控制权必须在同一家族代代相传。这里的控制包括两种: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所谓的直接控制就是家族成员亲自出任企业的领导人,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发展;所谓的间接控制就是通过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充分的向下放权。笔者认为,以经营控制权为核心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有不完整之处。目前中国有部分国有企业也是家族化的经营,控制者没有股份。人和企业是一种契约关系,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的所有者存在大量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国有企业家族化的实质是国有资产私有化,即以不合法的手段来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以权力实现经济资源廉价或零成本转移。

第三,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界定家族企业。I-brahim等人对Quebecor这一家族企业的继承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强调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大规模的家族企业实施继承计划的重要性。Donnelly(1964)[15]认为企业至少与家庭的两代成员有紧密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对企业政策以及家庭的利益有共同的影响。Koenig也指出了继承的重要性,并将家族企业的继承计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理继承、所有权继承和通常被人忽略的意外管理继承。李蕾(2003)[16]将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分为表层传承(即职位传递)、深层传承(即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传递)和核心传递(即事业传递)三种类型。Churchill&Hatten(1993)[17]认为家族企业的一般理解是年轻的家族成员将要或者已经从年长的家庭成员取得控制权。在通常情况下,应该将创业家族具有代际传承的意图作为判断是不是家族企业的标准之一(Donnelley,1964)[15]。就目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来看,笔者认为把家族成员之间的代际传承作为判断我国家族企业的唯一标志有不妥之处。我国的家族企业发展较晚,大部分的家族企业仍然被第一代创始人控制,很多企业没有发生代际传承。

第四,从家族规范与家族意愿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雷丁(1993)[18]将家文化作为界定家族企业的一个重要维度,他认为华人家族企业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产物,所有者的亲属负责经营管理,并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对立于公正态度的人情至上等。陈凌(1998)[19]认为家族式经济组织是由非正式制度安排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家族企业往往是一个扩大的家庭,承担一定的经济功能,但它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与家庭无异。吕政(2001)[20]认为家族企业实际上是企业与家族的统一体,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文化伦理组织。Chua、Chris-man&Sharma(1999)[21]认为一家公司之所以是家族企业,是因为它的行为有别于其他非家族企业,这种行为源于特定的意图,该意图是指对家族愿景,亦即家族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追求。因此,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就被界定为家族企业:对企业进行管理或者控制的意图是为了筹划实现企业愿景;该愿景来源于企业中主导团体;并且可以通过家族代际传承使对家族愿景的追求得以长期持续下去(李善民、王陈佳,2004)[22]。从家族规范与家族意愿的角度定义家族企业的操作性较差,难以准确的界定家族规范与家族意愿。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其管理规则、组织行为、企业文化氛围基本不再具有家族色彩了。而且从家族规范与家族意愿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忽略了家族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这两个核心。

第五,从泛家族关系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当一个人创办和管理企业时,他所拥有的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由此延伸的泛家族关系网络自然成为他获取创业和经营资源的重要的渠道,在家庭生活的社会化阶段中已经习得人际关系技巧也自然成为他整合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的手段(储小平,2004)[23]。费孝通(1988)[24]认为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但家的架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汉密尔顿(1991)指出,中国的家族企业通过一系列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扩张或收缩的联系而表现出来,企业的界限是由通过社会性的关系使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来定义的。华人社会在传统上是比较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的,而从泛家族关系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把企业的界限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性的关系是人们联系在一起。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种泛家族关系也只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人际关系这个层次上,忽略了家族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控制权。但是它为我们界定家族企业提供了思路———从网络的角度去定义家族企业。

第六,以家族成员的参与管理程度界定家族企业。应该从家族参与和影响企业的程度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Astrachan,Klein&Smyrnios,2002)[25]。Handler(1989)[1]指出家族企业是主要运作和继任决策受到在企业中担任管理岗位或董事席位的家庭成员影响的企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唐纳利则认为,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目标又相互影响,且满足以下条件中的某一个或数个条件,即可构成家族企业:(1)家族成员借助他与公司的关系,决定个人一生的事业;(2)家族成员在公司的职务影响他在家族中的地位;(3)家族成员以超出财务的理由,认为有责任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4)即使家族成员正式参与公司的管理,但是他的行为却反射这家公司的信誉;(5)公司与家族的整体价值合而为一;(6)现任或者是前任董事长、总经理的妻子或儿子位居董事;(7)家族关系在决定经营管理权及权力的继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储小平(2004)[23]认为家族成员参与管理程度界定家族企业不一定是判断家族企业的标志。但是这种非主流的意见给了我们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家族企业的共性———每个家族企业都有几个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家族成员的参与成度所形成的家族网络来定义家族企业。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描述

(一)研究设计

本文之所以要要用文献计量的方法是因为许多学者在进行家族企业研究时候受隐性知识的影响。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因此,在学者们研究某个家族企业时候心里已经给了这个企业某种定位,笔者想去了解学者都是哪些角度去研究家族企业的,进而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文献计量法的研究目的是:(1)利用引用分析发现文献的研究价值;(2)利用共引用分析发现现有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引用分析计算出的引用频数是文献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共引分析的知识体系则可以划分各个知识领域及其关联。因此,本文设计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选取国内一些比较知名的家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二是筛选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剔除没有研究价值的企业,找出大家公认的家族企业;三是仔细分析每一篇文献是从什么角度提到所选取的家族企业,再把原因与前面的家族企业定义的分类相结合。

(二)数据描述

笔者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查询2007年以前上市的民营企业,共513家企业作为研究的初步样本。然后从CNKI数据库查询从2001年到2010年所发表的核心期刊中提到我们所选取的那513家企业。再选取提到该企业的总篇数大于一定的数目,和被提到企业的文献中涉及到家族企业大于一定的百分比,再剔除一些没有实际研究价值的文献,最后得到研究对象的具体数目的文献。在分别查询了提到该企业文献的总篇数和提到该企业并涉及到家族企业的文献篇数后,进行两者求比,选取被认为是家族企业所占比例大于10%的和被提到篇数大于100的企业作为最终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所选取的企业如表1所示。之所以选取这11家企业作为最终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是国内绝大数的学者所公认的家族企业,具有我国家族企业的典型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确定了最终的研究样本后,作者对上述的11家家族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仔细阅读了从CNKI数据库查询从2001年到2010年所发表的核心期刊中提到所选取的那11家企业并涉及到家族企业的文献,然后仔细挑选了认为所选企业是家族企业的具体文献,剔除了那些没有提到所选企业是家族企业和那些提到家族企业但没有提到所选企业是家族企业的文献,最后得到有用的文献数目结果如表2所示。然后把表2中每篇文献为什么认为所选择研究的企业是家族企业与前面家族企业定义的分类进行了归类,其中有的文献中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所选企业是家族企业,笔者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归类,这就造成了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不同角度定义家族企业的文献数目大于表2的数据。然后分别算出各个企业在某种家族定义下所占的百分比之和,这样做可以通过归纳统计的方法得到国内学者比较多的都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家族企业进行定义,因此,能比较全面的得出我国家族企业定义的角度,结果如表3所示。

四、讨论与分析

通过表3可以发现国内大部分学者多从资本所有权去定义家族企业(约占34.62%)。家族持有企业相当大的一部分股份,目前我国第一代家族企业家已进入交班年龄,据中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现有300多万家私营企业,其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未来的5年到10年是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为此也有不少的学者(约占29.49%)是从代继传承的角度去定义我国的家族企业。此外,从经营控制权和家族成员参与管理的角度定义家族企业的学者也占据不少的比例(大约占21.8%)。家族控制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只有小部分学者是从家族规范、家族意愿和家族关系的角度去定义我国的家族企业。综上所述再结合前面对家族企业定义分类的分析,进一步考察发现其中存在一个显著的现象,即不是家族单一成员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拥有,而体现为家族网络中多个成员对企业的涉入。家族企业都是和家族网络有普遍联系的。这里所谓的家族网络其实是由至少两个家族成员所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家族通过这种网络结构拥有和控制家族企业。事实上,我们的熟悉的如新和成董事长胡伯藩兄弟间接持股69.09%;传化股份徐传化父子持股52.5%;中捷股份董事长蔡开坚及其妻女直接和间接持股53.7%;杨启昭任广东榕泰实业的董事长,女婿为总经理;刘汉和刘沧龙兄弟的汉龙集团,都涉及到至少两个家族成员。从家族成员参与管理和从家族传承的角度去定义家族企业都涉及到至少两个家族成员,因此,他们可以看作是一种家族网络关系,根据表3可知从这两个角度去定义我国家族企业的学者至少占了四成。剩下的是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去证明家族网络的存在性,其中资本所有权分为家族网络控制和家族某个成员控制;经营控制权分为家族成员通过家族网络控制和某个家族成员独自控制企业。笔者再对那11家家族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分别求出了在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前提是家族网络所有和某个家族成员所有的百分比,结果如表4所示。因此,结合表3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绝大多数的学者其实都是从家族网络关系去定义我国的家族企业的。那么用何种定义来进行界定家族企业呢?笔者认为要定义家族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我国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资本所有权都归家族所有,家族控制企业大部分的股权;二是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历史比较短,大多没有完成第一次代际传承,只有一小部分完成了传承,但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三是我国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都参与企业的管理,控制家族企业的实际运作。以上三点都和家族网络有关系,而从家族规范的角度定义家族企业的操作性较差,从家族意愿与泛家族关系去定义家族企业都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笔者建议从以上三个因素去定义家族企业,因为它们更具有概括性、广泛性为广大的学者所接受。所以,笔者认为,家族企业可以定义为:家族企业是嵌入于家族网络中的企业。企业股权结构被家族网络所掌控,企业经营管理层级结构反映了家族网络关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传承发生在家族网络之内。

五、结语

考虑到认知个体内部思维、情感、直觉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提取客体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传递过程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对精选的260多篇国内学者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家族企业的普遍认识,家族拥有家族企业绝大多数的股权,同时拥有企业的经营控制权、计划把家族企业传承给自己的后代或其他家族成员。以上几点均与家族网络相关联,因此笔者提出了家族企业是嵌入于家族网络中的企业。家族通过家族网络持有企业相当大比例的股份,并通过家族网络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同时计划或已经把企业传承给自己的后代或其他家族成员。因此,家族企业治理要从家族网络展开,家族冲突、内部资源配置等都与家族网络存在重要的联系。家族社会资本也存在一种网络关系,把家族网络和社会资本相结合为研究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切入点,这个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与大家对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