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氏家族文学综述

时间:2022-05-31 08:19:00

龚氏家族文学综述

明清福州通贤龚氏家族是一个以科举、藏书显赫一时,被后人尊称为循良世家、藏书世家的文化家族。关于通贤龚氏名称的由来,《福州通贤龚氏支谱》始祖条云:修字孟质,元处士,元末自莆田迁福州始居福建省城内南街通贤境巷,世称通贤龚氏。[1]现今福州市城区并无通贤境巷这个地名。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坊巷第二”中有“通贤境巷”一目,释称“内有通贤里社,故名。今但称境巷。有庙祀赵真君。南折通织缎巷,而达于南营”[2]。

“境”与“锦”同音。明清时,此间多有官办或民办的纺织缎锦作坊,以之名坊巷,这些作坊遗址名称至今仍留在民间。如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东侧有织缎巷、南营,织缎巷附近还有锦巷。因方言辗转演变之故,“通贤境巷”由后来的“境巷”变成现在的“锦巷”。即今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东侧的七星君境至锦巷、小锦巷这一地段。过去,这一带商店林立,十分繁荣,故锦巷还曾名繁荣巷。通贤龚氏家族前后共经历二十世,从明初至清末历时五百多年。四世龚福以读书成为明正统丁卯科举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是通贤龚氏家族第一个有功名的人。此后,龚氏代代为官。如:七世龚用卿中明嘉靖五年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左春坊、左谕德、翰林院侍读直经筵,预修《明伦大典》、《明会典》,尝出使朝鲜;再有入选《清史稿•列传》受赠“四世循吏”的十二世两淮盐运使容溪公龚其裕,十三世江西饶九南道澹严公龚嵘,十四世云南镇南州知州厚斋公龚一发,十五世甘肃兰州府知府龚景瀚,及十九世湖南布政使龚易图。《福州人名志》共收录十四位龚姓名人,其中有十位出自通贤龚氏一族。《闽县乡土志侯官县乡土志》“耆旧广录二•事功下”记述通贤龚氏八人。《清代古代刻书》中介绍了通贤龚氏从龚式谷到龚易图四代人的刻书情况。另纪果庵《清史世家略记》一文将通贤龚氏十二世龚其裕至十六世龚丰谷列为世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像通贤龚氏,从明朝到清朝末年,乃至近代,延续五百多年的兴盛实为罕见。这其中靠的是龚氏“孝友忠厚相传”的家风,和子孙恪守修谱、刻书、藏书的传统家学,注重家藏,诗文传家的强烈意识。然而也因时间跨度大,家族成员的许多资料散见于各典籍方志记载中,对龚氏家族的研究亦仅限于个别代表性人物的零星研究,笔者结合时代的发展,考量家族内部的变化,将龚氏家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述:

一、通贤龚氏前期代表人物:龚用卿

龚用卿(1500-1563),第七世,字鸣治,号云冈。明嘉靖五年丙戌科状元。由翰林编修,进左春坊左谕德,预修《明伦大典》、《明会典》。尝出使朝鲜。升国子监祭酒,整顿学生懒散的习惯,学风为之一变。由于体弱多病辞官归家,卒年64。著有《云岗选稿》、《使朝鲜录》、《玉堂稿山居集》。《全明词补编》收其词26首。龚用卿是通贤龚氏家族第一个有功名,并有文集传世的人物,所以他在整个龚氏家族有着独特的地位。龚用卿为后人关注较多的是他作为正使出使朝鲜所写的《使朝鲜录》。《续四库提要三种》介绍《使朝鲜录一卷》乃“录之以见国之在乎自强”[3]。《使朝鲜录》是明代较早的一部记载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的使臣记录文献。该书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明代中期中国使臣出使李氏朝鲜的各种礼仪,记录了明朝到朝鲜半岛之间陆路交通经过的重要馆驿地点,收入了与朝鲜官员、文人的唱和诗作,是了解研究明代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的第一手资料。龚用卿作为晚明状元,其生平被各种探讨状元的书籍所收录,如卢美松主编的《福建历代状元》中说:“龚用卿精举子业,有文才,诗文典赡有法,不尚浮靡;书法亦遒劲。”[4]《中国历代状元诗》收录其9首诗,评其“精通八股文,作古文诗稿,从不崇尚浮靡”[5]等等。龚用卿有词26首,多为赠答题咏之作。诗存567首,诸体兼备。七律清朗,艺术成就稍佳,如《山陵道中》:役旅风光未忍论,萧条茅屋数家存。荒城返照山当路,古渡横云树拥村。远寺疏钟风外度,遥空归鸟雾中昏。一杯浊酒堪乘兴,落叶残灯半掩门。这是诗人行役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清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孤寂的心境。寄情于景,意境清冷。总体上看用卿诗歌受台阁体影响较深,内容多为酬酢赠答和写景咏怀,极少反映社会现实,典赡不精,佳作不多。文165篇,义理相承,精理明辨。其中序77篇占近一半。赠别序,或借众人对“伸”与“屈”的不同评价,来引发作者对赠别人“大臣之望”、“大臣之器”、“大臣之体”、“大臣之量”、“大臣之道”的激赏(《赠大参玉泉王公荣升右方伯序》);或阐述教之本、教之道;或讨论事君与事父关系,实际上多是发挥自己人生见解的议论文,只在篇末点出对行者的劝勉、送别之意。《辽东志序》论述了志书的性质,认为“志,纪也,纪其事以为鉴,史之流也”。同时,他还论述了志书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作用,以及志书在保存地方文献上的重要意义。另有部分寿序,亦好发议论。其中所体现的,全是儒家的正统观念,思想纯正,立意正大,充满正气。读后让人想见其世功和品德。用卿文形式较为刻板。嘉靖朝八股文盛行,八股文极端刻板的程式化格式也影响到士人的思维模式。其文排比声调,机法圆熟,无不中规,显然受到苛严的八股比偶体式的影响。在八股文的影响下,龚用卿的文议论较多,缺乏生气,充满道学气味。

二、通贤龚氏家族中期代表人物:龚一发龚景瀚

龚一发(1715-1773),第十四世,字天磻,号厚斋。乾隆庚午科顺天举人,分别在河南宜阳、密县、林县、高阳县等地当县令,所到之处引泉溉田、法制豪强、修葺桥梁、创建书院、整治蝗灾等,颇有政声,官至云南镇南州知州,祀河南虞城县名宦祠。著有《梅石山房诗钞》、《迟阴堂诗存》、《厚斋日记》、《厚斋尺牍》,存于福建省图书馆。一发“为人忼爽喜自负,英气凌人。其为文纵横驰骋,极所欲言。遇虞城饥荒,作《常家洼》、《老人行》诸篇。读者谓元次山之《舂陵行》、郑监门之《流民图》,不是过也”[6]。诗凡123首,七律居多,古诗次之,绝句则仅十首。前期尤喜摹太白之醉后豪语,古诗亦有魏晋遗风,杂学白香山之浅易。后期诗文渐入沉郁之境,“陈其情”、“绘民艰”之类描写现实诗歌尤为可取。试看《徐家阁至常家洼》:朝行徐家阁,暮至常家洼。所行数里余,浩浩无津涯。十室不一存,两耳纷蝇蛙。水中有草屋,半圮夕阳斜。叫呼屡不应,白首困泥沙。两人扶之前,敝衣体不遮。瘦骨皮里束,肉干口楂枒。徐有身里迈,两子勤菑畬。厥田二顷半,秋收常满车。何官设涌洞,频年积潢汙。室庐一荡尽,八口常咨嗟。儿孙轻乡井,去去平兴衙。穷老闻账施,力疾自还家。岂意步不强,来时已逾瓜。进退两无據,祈死日犹余。我行五载吏,山中学种花。自谓幸太平,与民同休嘉。乍见此嬴老,无地成桑麻。传语官衙鼓,民困当先挝。整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手法将百姓悲惨景象刻画出来,“乍见此嬴老,无地成桑麻。传语官衙鼓,民困当先挝。”结尾掷地有声,为生活在暴敛下的百姓鸣冤。质朴中见浑厚。诗歌喜用典、好用僻字。另龚一发还编有《恩赐堂族范编》、《恩赐堂家训编》二卷。《恩赐堂家训编》是龚氏家族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是实践其家族教育的典范。此外龚一发还殚心搜讨,撰修了龚氏家族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家谱《通贤龚氏支谱》,其中《祠堂记》、《祠堂条例》、《传略状述》宣扬祖宗旧德,昭示后人,首创修谱垂训之风。龚景瀚(1747-1802),第十五世,字惟广,又字海峰。一发子。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四十九年授甘肃靖远知县,未到任,总督福康安知其能,檄署中卫县,判牍如流。五十二年调平凉县。嘉庆元年,随总督前往巡边征剿。这期间提出“坚壁清野”和建堡塞之策,这是镇压白莲教起义最终得胜的根本策略,颇得朝廷赏识。嘉庆五年,任兰州知府,七年送部引见,卒于北京,入祀甘肃兰州名宦祠及福建省城名宦祠。龚景瀚在文坛颇有声名,林昌彝、朱仕琇、陈用光等都称赞其文品与人品。

生平著作颇多,著有《澹静斋文钞》、《澹静斋外篇》、《澹静斋诗钞》,编有《循化志》、《孔志》。《坚壁清野议》一文还编入《皇清文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历代人名辞典》、《闽侯清廉人物谱》、《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等有小传介绍。龚景瀚所处的时代,是朴学与经世思潮碰撞交融的时期。在他身上,体现出了“朴学”和“经世”互相交织的双重气质,是一个深受朴学传统熏陶的学者、诗人。乾嘉时期,福建出现一批学者兼诗人,如龚景瀚、萨玉衡、谢震、陈寿祺等,他们的诗被称为“学人之诗”,开启近代闽派先河。[7]综观龚景瀚古文创作,“文为经世之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强调社会功能,以实学与切实的政治经济军事见解充实到古文内容中,反对摹古、拟古,不切实际、空发议论的文章,逐步突破了桐城文风的流弊,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如《陈时事疏》、《坚壁清野议》、《平贼议》、《甘肃会城议》、《上福大学士论台湾事宜书》、《上蒋布政使论盐法书》等,结构井然、条理清晰、论证严密,见解与政策极富有现实意义。陈寿祺、林昌彝对龚海峰的古文极为推崇,认为其“实用”见识在朱仕琇之上。陈寿祺认为“龚海峰之才干器重则诚足为世用”[8];林昌彝在《海天琴思录》中评价:“闽县龚海峰太守景瀚留心政治,具经世之才,凡古今因革损益,无不穷源竟委。……太守至,果如所言,发钼水涸。自是,平凉无冰雹灾。太守《浅浅子纪事》诗,可与昌黎《鳄鱼文》为千古二妙。”[9]其选《本朝十二家文钞》黜朱仕琇而取龚景瀚。龚景瀚一生羁于仕途,中年又经戎马,饱尝西北风霜之苦。乾隆五十四年(1789),与他同甘共苦、感情甚笃的发妻张氏病逝,不复再娶,孑然至卒。可以说,龚景瀚的一生是清苦而劳顿的,但正如古语所谓“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龚景瀚凭借其自身博古通今的学识,藉着其沧桑、复杂的人生阅历,写下了颇具特色的秀杰诗篇,取得了乾嘉时期很多学人所难以企及的成就。龚景瀚存诗442首,体裁多样;诗歌表现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正如诗人在《双骖亭小集寿朋赋长歌依韵和之》自谓:“有时吟咏取自适,渐铲奇险趋平和。”前后期的诗风也不甚一致,但若从整体观照,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稳定的特征,那就是“清平奇古”。“清平奇古”取自龚景瀚《金大文甫以诗草索序为题其后》一诗中“清平奇古从吾好,风云月露非所宜”之句,“清”者,谓其五言摹景诗的清新超拔;“平”者,意指其中年时所作诗歌内容的平和淡雅之态;“奇”者,指其年轻时为诗追求的豪宕奇崛之风;“古”者,或可指用语浅近、古朴。试看《沅江之岸有山削立,状特怪,未知何名也,为诗纪之》:大江东来山中绝,石壁屹立如削铁。乘风似欲飞渡江,回头却与诸山别。帝遣巨灵烁其骨,玉勒金韁相系緤。盘盘奇气郁不洩,怒目耽耽睨秋月。散作陂陀千万折,走入水中凹复凸。倒漳江流喷飞雪,千年万年斗不歇。诗歌气势跌宕,恣肆而不戾,平淡中见奇崛。后人常谓龚景瀚诗为“学人之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频繁用典,其中尤以咏史怀古诗为最。他的《考伪闽永隆石塔碑记》、《延平怀古》、《安庆谒余忠宣公墓》等诗歌用典精当,典故之含义、背景,皆与诗之主题切合,内容谨实,用句凝炼。所引用的典故多出自经史,体现出他厚实的学识功底与严谨的治学精神。由于频繁用典的缘故,其诗作中也免不了间杂用僻典以及用典不当的现象。二、以议论入诗。如《建溪滩石歌》:“吾今从此与汝辞,肩舆襆被周道驰。高山大岸俯视汝,汝威汝势将奚施?”诗末发表议论,明是写建溪滩石,实则景中寓情,情中寓理,深得宋诗之致也。此外,他还有一些叙事、教化之作,如《浅浅子纪事》其内容如一篇《聊斋》古文,但用诗歌的形式加以表述,用句精炼,叙述完整,显示出作者驱学从容自如的境界。

三、以考据学入诗。

如《九日登皋兰山作》:“皋兰山,远在焉支之西千余里,金城城外安有此。隋人不学误题名,毛氏偁州大类是。”诗篇开头就将自己的考据结果引入其中,批评隋人所记皋兰山位置之误,而兰州之名亦由此误中来。显示出作者对地方文献的精熟,非经过精心考证而无以道此句。龚景瀚的“学人之诗”显示了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韵律、思想之美的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但这种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诗歌内容的枯燥无味、晦涩艰奥。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多次表达对这种风气的不满,他批评乾嘉诗人中的某些人“引经添书,如涂涂附,杳不知其命意之所在”;“好填书一籍,而不加炉锤,别取真味;是以行肆之物享大宾矣”[10]。龚景瀚还是一位藏书家,曾藏书3万卷,这些书后来大多毁于战火,所剩无多。其诗《踪并示子侄令其无忘艰难也》:“三载赴纶城,学文始弄笔。韩苏各专家,万卷书罗列。自注:先君以韩苏二集分授吾兄弟,时又得彭方伯家书数万卷。”又秦瀛《小岘山人诗集》有《为龚海峰题<载书图>》:“海峰来京师,不羡官爵美。日向坊间购异书,夜向灯前繙故纸。前身应是老蠹蟫,性命总不离文史。典衣竟买三万卷,堆案盈籍富无比。”[11]此外龚景瀚学养深厚,在考据方面亦有贡献,著作有《说祼》、《离骚笺》、《祭仪考》、《禘祫考》、《邶风说》、《鲁都考》。通贤龚氏家族继龚用卿后,经过百余年的家族文化的蕴蓄,到十二世龚其裕开始,家族逐渐走向兴盛。龚景瀚继承了其祖父龚嵘、父龚一发所积淀的家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不仅成为龚氏家族中著述最丰富,文学成就最高、军事才能最盛者,在闽地乃至全国亦有相当影响。三、通贤龚氏家族后期代表人物:龚易图龚易图(1835-1893),第十九世,字少文,又字霭仁、霭人,号含晶子、乌石山房主人、东海移情客等。龚易图自幼熟读诗书,咸丰五年得中举人。咸丰九年进士,历官济南知府、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江苏按察使,云南、广东、湖南布政使。有《乌石山房诗稿》、《乌石山房诗存》、《龚氏四世循良传》、《龚霭仁自订年谱》、《参同契直解》、《谷盈子》、《西游记评注》、《时术斋古文选稿》、《相长编》、《乌石山房印存》等。生平事迹见谢章铤《布政使司布政使霭仁龚公墓志铭》、《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

据《乌石山房诗稿》、《乌石山房诗存》,龚易图存诗达1300多首。钱仲联在其《道咸诗坛点将录》中将其比作“地捷星花项虎龚旺”[12]。诗歌叙述诗人“生平骨肉离合之端,友朋言笑之乐,羁旅艰危之况,以及从军行宦踪迹之所至,名山胜境游览之所流连”[13]。龚易图诗歌中描写其军营生活的这类诗,内容沉郁,章节回转。这些作品直接来源于作者从军行宦的体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夷门守城》:“巨刃摩空孤月黑,鸱鴞夜叫云无色,旌旆萧萧刁斗寒,狙伏城头伺杀贼……戳力中原志未酬,风吹入幕吾犹病,十年奔走形骸隋,角声酬答谯楼卧,圆枕欹身不敢眠,仰看晨星如月大。”既摹战场之惨状,又抒己奔走之劳苦。以及在《杞县大战纪捷》中,斩敌十余万,积尸20里,“大风扬沙白日黑,杀声入鼓鼓皮坼”,“我亦从军匹马来,登陴落日惨飞埃”。雄奇愤张,洋洋千言,寻现战争之酷烈、军将之英勇、贼寇之胆丧。气局严整、开合自如,虽是排律而无拖沓堆砌之嫌。又如《戎车篇》:“戎车驾在门,病儿啼在阈。汝母牵我裳,问行何太逼。汝尚走呼爷,带儿同杀贼。”龚易图后期诗作多为闲居寓兴诗作,易图晚年悠游山林,吟诗作画,闲散终日。仅以自己园林为题的诗作便有三十多首。如:《环碧池馆春日杂诗》、《含晶庐杂诗十首》等等。诗句中出现园林名字更是有上百处。陈衍《近代诗钞》称他:“天资敏捷,自官文书以至词赋,下笔立就,不甚思索。诗才雅近随园,间出入于瓯北,身世亦兼似两人。弱冠入词林,散馆出宰滇南,四十余岁,罢官归里,腰缠百万,广筑园林,倘徉终老。”[14]徐世昌在《晚清簃诗汇》诗话评曰:“其诗出入苏、黄,健拔隽快,次韵尤所擅长,指事类情,无不达之辞。”[15]当指的是此类诗歌。综观易图闲居寓兴之作,与诚斋、随园诗歌风格颇近。如《园居秋日杂诗》组诗时而诙谐灵动,时而鲜雅自然:“蚊蚋撩人拨不开,芭蕉分影上窗来。西风冷后群嚣静,细雨和烟湿绿苔。”只叙琐事,无关史实,幽而有韵,鲜雅有趣。龚易图通禅理,知星卜,长于集句为楹联,书画学苏轼,苍秀冠时。《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评龚易图:“工诗文,善山水,别具风格。间写松、竹、兰、梅,笔致疏落。善结构园林,……盖其所结构,皆寓以画意也。”[16]《近现代闽侯书画集》、《山东书画家汇传》收有其画。此外龚易图兴趣广泛,“喜玩寿山石章,尝集手所刻治,及朋好所篆印蜕,为乌石山房印存”[17]。《闽中印人录》、《福建印人传》、《近代印人录》均有小传介绍。

此外龚易图还是著名藏书家。关于其藏书活动,近人笔记和方志中有零星记载。郭白阳在《竹间续话》卷四记载:“龚蔼仁先生,家世富裕。时其戚刘家镇聚藏经籍甚富。后人向之贷款,久无以还,乃将所藏书二万余卷偿之。先生遂并双骖园旧藏三万余卷,贮于大通楼,匾额曰‘五万卷书楹’。”作者郭氏曾经到过大通楼阅览龚氏的藏书,并记云:“楼厅广阔,重架连楹,中多麻沙及元明版本。”[18]以此可知,大通楼的藏书不仅数量可观,质量亦属上乘,兼具历史文物价值和文献学术价值。[19]龚易图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藏书家、军事家、园林艺术家、篆刻家、诗人等。他的身上聚集了通贤龚氏家族几乎所有的文化积淀,在他在世的几十年间通贤龚氏家族达到家族最辉煌的时期。而随着龚易图的逝世,家族在短短几年时间便家道中落。昔日的三山旧馆龚氏家园(现福州西湖宾馆所在地)也在历史更迭中荡然无存;然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遗风,诚不可任其淹没。以上仅就通贤龚氏家族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事迹、文学作品做一简单介绍。龚礼逸在《大通楼藏书目录》附录《龚氏家言》序曰:“先世著述,凡未刊行之稿,或已印行之原刊稿,及已刊行板稿均毁只剩存本,均编录於本目录卷之五附录(上),别以时统称家言。附於藏书目之末,以垂久远,藉使保存。”[20]依此家言,通贤龚氏家族共13人有文学创作,有文学作品四十五种。今仍保存的有三十五种。

综观通贤龚氏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于诗文词赋书画藏书皆有所擅长,就内容而言,作为循良、科举世家,其作品充满对社会政治、现实人生的关注,体现出政治家的胸怀。特别是从十二世龚其裕开始,后代多有从戎经历,颇有军事才能,可谓文武兼修,故其家族文学作品对战事、现实描写尤多,风格上也较刚健俊朗。除此之外,通贤龚氏家族晚年主动辞职归家的官吏占多数,诗文中亦有较多描写归里闲居饮酒赋诗之逸致,因此在其写景抒怀诗中风格多冲淡平和。通贤龚氏家族的文学创作还与社会文学思潮及社会政治变迁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文风与世风的变化。如龚用卿的诗歌有洪永遗风,是正德至嘉靖闽诗派中兴的重要人物;龚景瀚是乾嘉时期兼具“朴学”与“经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开启近代闽派先河;龚易图是闽派同光体的早期倡导者。当然,通贤龚氏家族成员中没有一个是以文字为生的文人,诗文作品亦只是作为“诗文传家”的工具,因此并没有产生全国范围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仍是在福建甚至福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