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信贷需求状况研讨

时间:2022-05-02 05:31:00

农户信贷需求状况研讨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辖区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的4个乡镇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调查结果显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过融资交易的调查对象81个,占样本总数的84%.其中农村信用社为76个,占样本总数的78%。

(一)农户贷款需求情况和贷款满足度情况。

①农户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97户农户中,主要收入来源按行业划分,其中种植业占36.08%,养殖业占18.56%,加工、贩运占15.46%,商业经营占30.93%,外出务工占28.87%,农村生产经营已从传统单一农业生产逐步转向多元化方式。②农户贷款需求加大。在调查的97户农户中,全部都有过借贷行为,有82户向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占样本总数的85%,没有在金融机构过贷款的农户仅为15户,占样本总数的15%,有过民间借贷的农户47户,占样本总数的48%。,农户贷款需求Et益旺盛。③农户贷款的满足度较低。调查显示,97户农产中获得过贷款的有82户,占样本总数的85%,然而借款需求完全满足的仅有25人,占样本总数的26%;满足度达到80%的27人,占样本总数的28%:满足度在50%以下的29人,占样本总数的30%,农户资金需求大而满足度较低。

(二)农户借款来源、用途、额度及利率情况。

①农户民间借贷频繁。发生借贷行为的82户农户中,有81户贷款主要来自农信社,其中53户以上有过民间借贷行为,54.64%,2011年前8个月期间民间借贷总量达到165笔248.5万元,户均达到3笔4.69万元。表明现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农户转向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民间借贷行为的活跃。②农户借款用途广泛。农户用于种植业的借款比例为22.62%,养殖业的比例为24.74%,加工、贩运、商业经营的比例为45.51%,建房、日常生活等消费的比例为7.13%。农户生产经营呈现多元化,借款用途也呈现多样需求。③农户借款频率增加。一年内,与金融机构发生过借贷行为的农户为82户,占比84.54%,根据总的借款次数、借款金额和被调查的样本户总数,计算出我市农户年均借款次数为1.47笔/户。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品种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农户借款额在1—5万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表明农户需要通过多次借贷或民间借贷来满足融资需求的趋势日益明显。④借款利率上浮幅度大。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对农户不同担保方式的贷款利率定价采取比较粗放的方式,多采用固定利率,上浮幅度集中在50%一120%之间。82户农户中,贷款利率全部上浮,其中:上浮在50%以内的有3户,50%一80%之间的10户,80%一100%之间的47户,100%以上的22户。农户认为贷款利率偏高的占83.27%,适中的占16.73%。

(三)农户贷款难度增加。

有75.61%的农户认为贷款难,16.8%认为比较难,7.59%认为不难;有57.62%的认为贷款条件高,43.3%认为贷款的手续繁杂,23.71%认为贷款审批时间长;贷款未满足的57人中,有40.2%是因为还款能力受质疑和抵押担保不足,28.87%是由于金融政策约束和信用社资金紧张,6.19%是贷款项目前景不被看好和用途不被认可,5.15%有不良信用记录。

二、制约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

目前,石嘴山市仅有4家涉农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联社3家,村镇银行1家。3家联社2011年上半年贷款余额81.8亿元,占涉农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比重为96.6%。农信社在农村地区资金供应市场仍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农户只能被迫接受信用社的高成本资金,或者转向民间借贷,是目前农户信贷需求难以满足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农信社利率定价机制僵化。

据调查,辖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由联社统一确定,基层信用社没有利率定价的权限。这种简单的利率式定价方法虽然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的多层次需求,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利率的高位浮动虽然可以给信用社带来更大利润,但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加重了贷款农户负担

(三)农信社涉农产品创新不足。

一是大额农户贷款;二是一些涉农企业贷款;三是小城镇建设资金;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五是助学贷款;六是中介业务。但辖区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农户贷款业务主要是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这些业务贷款年限一般为1年,且金额多为l一5万元,针对当前农村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农信社信贷产品创新明显不足。

(四)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不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而当前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有限,大量支农贷款风险难以得到补偿,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致使农村金融供给意愿受到限制。

(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对借款人资信调查的成本高,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

建立对涉农金融机构的约束性法规,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积极发挥财政在激励需求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扩大财政扶持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引导金融资源向流农村。

(二)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精细化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贷款对象、方式、担保物、期限、信用记录、客户承受能力及对农信社贡献度等因素,科学合理的定价利率标准,适当加大对乡镇基层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执行过程中的自主性、灵活性。

(三)加快完善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针对当前农户贷款的多样化需求,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完善现有农户小额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在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创新授信和抵押担保等方面加大力度。

(四)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保障补给政策。

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充分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

(五)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搜集农户信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规范农村信用秩序,为农村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