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小额信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7:44:27

农户小额信贷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1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授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者,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行,授信对象也由农户扩大到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但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该制度摈弃了商业性金融“嫌贫爱富”、“抓大舍小”的思想,敢于将自己的服务对象瞄准中低收入农户并提供与贷款有关的一揽子服务。从我国10余年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在局部地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但客观地讲,小额信贷在我国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小额信贷理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信用社习惯于用商业银行信贷的思维模式来设计、运作和评价小额信贷,在实践中将小额信贷的功能扩大化,使小额信贷不能充分显示其应有的制度特征,偏离了推行的初衷,在有些地方小额信贷已经开始异化。正确地区分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信贷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澄清各种错误的认识,对小额信贷的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填补农村贫困阶层信贷服务体系的空白。

本文拟从制度视角来阐述两种信贷方式在假设前提、制度设计、风险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一)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1.需求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信贷资金,而是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金融工具。在这种信贷制度安排下,贷款能自动瞄准中低收入阶层,并且能针对农户小规模经营、缺乏抵押品的特点,为农户提供小额度、不需抵押品的款项。而商业银行信贷暗含的假设前提是借款者缺乏的仅仅是资金,至于资金以外的其它服务,是借款者自己的事,由借款者自行解决。

2.信用与风险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对农户信用与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三点:第一,农业社区的信用维护机制有效。由于农户缺乏有效的财产作抵押,因此贷款只能建立在农户的信用基础之上,而农户大多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区,并且社区的人员组成极为固定,农户之间的信息比较对称,信息传递较快,即使发生拖欠债务、恶意逃废债的现象,也极易被发现,并将为此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如受到周围人群的鄙视、无法取得下次贷款等),故农户的信用普遍较好。第二,农户还款具有双重保证。虽然农户以户主作为承贷关系人,但债权债务关系确定的是信用社与农户的关系,一旦户主发生意外,家庭其它成员要继续承担归还贷款的义务。第三,农户与小额信贷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轻。小额信贷机构一般深入农村,对农户的信用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农户基本上不存在商业秘密,因此农户违约的机会较小。而商业银行信贷则认为借款者恶意逃废债的概率较高,借款者与银行之间存在着程度很深的信息不对称,因此认为每笔贷款都具有不可预测的信用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借款者提供担保或抵押品。

(二)制度设计的差异

1.目标群体的差异。农户小额信贷以有一定经济活动能力的中低收入农户为贷款对象,是自然人贷款;商业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则遵循“择优”原则,以有良好业绩和偿债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为首选目标,其中企业法人贷款占主要份额。

2.贷款保障条件和操作程序的差异。贷款保障条件的差异。小额信贷是一种没有担保抵押的贷款方式,贷款完全取决于农户信用,通常采取小组连带方式或强制性储蓄来代替担保抵押。商业银行的贷款保障条件比小额信贷充足,有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其中担保贷款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又可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贷款操作程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程序较简单,无需提交各种书面材料。例如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只要求申请者填写一张纸的申请表,贷款批准程序完成一般为一周;多米尼加的ADOPEM一般需9天完成放贷程序;印尼人民银行的小额贷款申请程序最长两周,对再次贷款者只需3天;孟加拉乡村银行从贷款申请到发放贷款一般为1-2周。我国的基本程序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贷款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颁发贷款证—获取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程序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银行都规定贷款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因此贷款程序较为复杂,这些步骤主要有:贷款申请—贷款调查—信用评估—贷款审查—贷款谈判—贷后检查—贷款收回。

3.贷款额度、周期和还款方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远小于商业信贷的贷款额度。小额信贷采取持续性滚动式放贷以鼓励还款,贷款轮数越多,贷款额越大。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从一、二千元到几万元不等,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信贷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但从总体上看,贷款额度远大于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额信贷的贷款周期可分为固定周期和灵活周期两类,还款频率也可从总体上分为固定还款和灵活还款两类,而商业银行贷款一般在到期时一次还清。

4.利率的差异。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小额信贷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的存贷利率差高达8%—15%左右,但资金成本低的例外。我国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利率的确定比较简单,实行“一视同仁”的利率政策;而商业银行信贷利率则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央行的货币政策、贷款对象和贷款期限等因素,是灵活的、市场化的、有差别的利率,利率水平与受信者的信用等级状况挂钩。

(三)风险防范手段的差异

小额信贷主要采取3种风险防范措施:为贷款户提供配套服务(如培训、技术、信息等),以提高农户投资项目的成功率;采取分期还款的方式;采取连带担保制度,利用社会压力促使农户积极还款。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比小额信贷要复杂得多,因此风险的管理手段也要“先进”得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现代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用评分模型、信用风险模型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手段,如由早期的线性概率模型、线性判别等模型,发展到现在较为流行的信用矩阵法、信用风险加成法等更为复杂、精确的数理模型,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一般包括决策过程、后续行动以及监督报告过程。

(四)业绩评价的差异

农户小额信贷包括两个基本要义:一是针对贫困,为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广大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提供资金;二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使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上达到自立,这也是小额信贷项目追求的两个基本战略目标,所以对小额信贷业绩的评价也是将以上两个因素综合起来考察。

商业银行信贷的最终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围绕其盈利性和综合盈利能力来展开的。前者考察银行的相关财务比率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四类:盈利性比率、流动性比率、风险比率以及清偿力及安全性比率;后者则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结合起来对银行业绩作出评价。

进一步发展农户小额信贷的建议

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合理的利率是指能补偿管理费用、资金成本、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资金损失及贷款损失,因此小额信贷利率应该是商业化的利率。虽然我国目前执行高利率会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利率管制政策的挑战,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成本和供求决定的商业化利率将是小额信贷利率政策的最终取向。这是因为:即便是以福利主义著称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行的都是较高的利率政策;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尚处在供给不足的状态,若不以“市场价格”来配给有限的资金,则必然会引发金融机构的设租和寻租现象,其结果反而不利于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农户;在很多地方,以高利贷为典型代表的“灰色金融”还很盛行,农民尚且能承受“高利贷盘剥”,那么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则必然也能接受。有研究表明,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多样化生产带来的是极高的回报,在正常年景下,农户完全有能力承担市场化的利率水平。

建立商业银行信贷和小额信贷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我国尤其是农业银行)也涉及到农业领域,两者在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可以尝试实现农业产业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等微观层面资源的共享。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将一部分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客户及其信息“移交”到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机构也可以将经济实力增强后的农户“移交”到商业银行,两者相互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共享。

采用量化的风险防范手段。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会越来越大,单纯依赖传统的、基于定性信息的风险防范措施必然会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导致风险放大。因此,可模仿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防范手段,对小额信贷风险进行量化衡量与防范,比如使用信用等级评分模型。目前,该模型已在一些国家使用,如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对风险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小额信贷的成功率。但必须注意的是,等级评分需要详尽的历史数据,对我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户的征信体系。此外,等级评分模型也不是唯一的,由于借贷技术、客户群、竞争和总体经济环境的不同,以一家贷款机构数据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模型不一定适用于另一家,这也是小额信贷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刘文璞.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郑鸣.商业银行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鲍静海,尹成远.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2

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的产品。农信社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通过部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2.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宜春市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000多万元,蔬菜1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场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二、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1.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有19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3.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它既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我曾对宜春市某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00万增加到2006年的3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6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

三、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1.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

2.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与商业保险不同。

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西方国家社会实践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3]何广文.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2).

[4]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3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供给

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调查可以使银行针对这一资金需求市场设计出更加合理的信贷产品。本次调查所使用数据由2015年8月对杭州市萧山区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获得。在调查农户基本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农户事业发展对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了解贷款用途、事业规模、贷款需求量、事业运转周期、贷款需求周期、能够提供的抵押或担保等。另一方面是银行小额信贷服务的供给对农户需求的影响,包括贷款期限、附加条件、服务质量等。实发问卷60份,回收54份,其中有效问卷52份。调查对象均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能够对所提问题给予独立回答,从而保证调查所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接受调查的农户基本情况如下。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占比61.54%,女性占比38.46%。从年龄分布看,25岁以下的占比23.1%,26~35岁占比36.5%,36~35岁占比28.8%,46~60岁占比11.5%。从受教育程度看,大学及以上的占比36.5%,高中占比26.9%,初中占比23.1%,小学占比9.6%,小学以下占比2%。从收入来源的分布看,打工的占比51.92%,做生意占比21.15%,农副业与打工相结合的占比9.62%,还有17.31%的人收入来自其他渠道。从收入分布看,月收入在2500~5000元的占比40.4%,2500元以下占比21.2%,5000~8000元占比17.3%,10000元以上占比15.4%,8000~10000元的占比5.8%。受调查农户偶尔遇到资金短缺的占比61.5%,经常遇到资金短缺的占比21.2%,未遇到过资金短缺的占比17.3%。如果出现资金短缺状况,找同事、朋友借钱占比33.3%,找亲戚借钱占比32.1%,信用卡透支占比15.5%,向银行借钱占比10.7%,向小贷公司借钱占比6%,另2.4%的人走其他渠道。

一、农户事业发展对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

(一)贷款用途

在受调查者中贷款用于生意上的资金周转占据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6.5%,贷款用于购房的占比17.3%,用于开办农业企业的占比5.8%,用于从事农业活动的占比3.8%。还有一项归于其他类别的占比34.6%,用途比较分散,有用于子女的教育资金的,也有用于看病的医疗资金等。现在农村里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确实不多,尤其本次所调查的杭州萧山的农村地区,基本已经很少有人从事农业。大多数人都是以打工和开办第二、三产业企业为主,例如本次调查的主要地点新塘街道是以羽绒制造产业为主的。

(二)期望贷款金额

调查结果显示,贷款需求的金额主要集中在10万到30万这个层次,达到了38.5%。其次是1万到5万的贷款需求,占比25%。贷款需求少于1万元的和大于30万元的占比均为13.5%。5万到10万这个层次的贷款需求占比9.6%。可见,从贷款金额看,农户对金额在1万到5万之间以及10万到30万之间的贷款需求比较大。

(三)期望贷款期限

从农户对贷款期限的需求看,期望贷款期限在一年到两年期间的占比最大,达到40.4%。期望贷款期限为一年的占比为34.6%。两者加总在一起的占比达到75%,由此看出大多数农户希望的借款期限在一年到两年之间(含一年)。期望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占25%,这其中六个月到一年的占比13.5%,六个月以下的占比11.5%。

(四)期望年利率

受调查的农户认为可接受的贷款年利率在1%~3%的人数最多,占比48.1%。认为合理年利率应该在3%~6%的农户占比46.2%,该范围正大致是银行当前所执行的范围,可见还是可以被农户所接受。选择6%~8%以及8%以上的农户相当少,年利率提高意味着借款成本的上升,抑制资金需求。

二、银行小额信贷供给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

(一)农户看重的因素

我们分别提供审批速度、金额、利息、担保方式等选项,让农户选择在贷款时更看重的因素,可以多选。调查结果显示,利息排在第一位,占比67.3%。很明显大家选择农户小额贷款看重的首要因素是利息,利息的高低意味着借入资金成本的高低。排在第二位的是审批的速度,占比51.9%。因为有时资金短缺的情况往往措手不及,比如一些农户自办的小厂、小企业在遇到资金链周转不灵的时候,对资金到位的时间要求很迫切,因此对于审批速度的快慢有相当大的关注度。如若审批速度较慢,可能耽误农户借入资金的最佳时机。看重担保方式因素的占比为34.6%,看重金额大小因素的占比为32.7%。总体来说农户对四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利息、审批速度、担保方式、金额。

(二)实际贷款期限

根据受调查者在银行的实际贷款情况,贷款期限为一年期的占比为30.8%,其次分别是六个月以下占比25%,六个月到一年的占比21.2%。这三者合起来占比将近达到77%,为一年及一年以下的短期借款。看来银行这类短期产品比较多,比较支持对农户进行短期的小额贷款。贷款期限在一年到两年之间的占比11.5%,二年到三年以及三年以上的占比均为5.8%,可以看出一年以上的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多见。调查中发现农户的还款意愿一般都很积极,一旦手头有钱便会还掉,并不想背负债务时间太久。

(三)实际审批速度

从农户提出申请到实际拿到贷款的时间,从调查结果看,半个月以下的情况最为多见,占比达59.7%。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在半个月内便能让农户拿到贷款资金,说明审批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审批时间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占比17.3%,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占比15.4%,三个月以上的占比5.8%。这说明还是存在部分农户在申请小额贷款时审批效率不高、贷款流程存在漏洞和欠缺的地方,有待改进。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应该让小额贷款的审批时间超过一个月,毕竟贷款金额并不大。

(四)对贷款政策的满意度

在受调查者中,对银行小额信贷的贷款政策比较满意的占比51.9%,满意的占比44.2%,不满意的仅占3.8%。

三、对策建议

(一)改善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目前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户经济状况和信用记录不完整,使得银行无法真实准确地判断是否应该放贷。需要改善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对称性,完善农村征信系统,例如到农户家里实地进行走访,或者通过私下询问了解农户实际情况的熟人来获取相关信息,实时跟进。

(二)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与抵押物的创新

在调查中有将近47%的农户无法提供担保物,这对于他们申请小额贷款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与抵押物的创新。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土地房屋都是不允许抵押的,那么农户就基本无法找到抵押物。未来应该加快农村土地的确权,能够使其成为抵押物。还可以尝试考虑让农户用养老保险,财产保险等保险合同来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物。

(三)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户小额信贷宣传

在受调查者中,还是有一部分农户对小额信贷产品不太了解,这说明宣传力度不够。可以利用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传统方式,也可以考虑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宣传银行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服务。若条件允许,还可以直接与当地的村民委员会合作,开办信贷知识小讲座,采用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普及率会更高。

作者:陈雯婷 袁静 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荷花,李明贤,曹艺馨.我国农户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5,(08).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一)销售规模

小额信贷保险是专门针对在金融机构办理短期贷款的借款人遭受意外伤害身故的风险而量身定做的险种,既保证了银行贷款顺利收回,同时也为借款人一旦发生的人身意外提供了保险保障,开办以来业务规模逐年扩大。宁夏目前8家保险主体中有5家开办了小额信贷保险,其中寿险公司1家,产险公司4家。国寿宁夏分公司于2004年最早开办,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则从2007年才刚涉足这项业务。2006年各公司保费收入共计480.91万元,保险金额为13.97亿元,共承保47549人次;发生赔案70笔,赔款支出87.9万元。

从宁夏历年开办以来的数据看,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公司数量和销售规模逐年增长,但保费集中度较高,国寿、平安产险两家分公司的市场份额在96%以上。

(二)销售方式

目前各公司主要合作对象均为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因此投保人主要为办理小额信贷的农村居民。为便于金融机构销售,各公司都制作了卡折式保单,保费由上述机构代为收取,并转账支付给保险公司。各公司账面上支付给机构的手续费比例一般在8%-30%之间,多数控制在10%左右。

因强制投保属违法违规行为,各保险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一般不会明确强制投保。但银行出于增加中介业务收入和规避贷款风险的考虑,会积极引导贷款人投保小额信贷保险。到目前为止,保监局未收到有关强制投保的投诉。

(三)产品情况

在宁夏开办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5家公司中有3家使用专门的借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产品,2家使用普通意外险产品,但受益人指定为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

(四)承保和理赔情况

1、小额信贷保险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小额信贷保险的投保人是被保险人本人或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的其他人;被保险人为具备贷款条件并向金融机构申请并获得贷款的个人;第一受益人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可指定一人或数人为身故保险金的第二受益人,其中第一受益人是不可变更的。

2、保险金额情况。多数保险公司的小额信贷保险条款约定保险金额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不低于投保时的贷款余额。部分公司的条款确定了保险金额的上限。

3、赔款方式。如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赔款通常的操作方式是: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第二受益人(或合同中约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三方协商理赔事宜,如无异议,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以内,先将未偿还的贷款额直接支付给金融机构,如保险金额高于未偿还的贷款额,则将超过部分直接支付给第二受益人。

二、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发挥的积极作用

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属于典型的保障类产品,尽管保费低廉,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不容忽视,不仅可以达到借款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目的,更是在服务“三农”和创新银保合作模式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一)实现了借款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共赢

首先,借款农户一般都是家庭的支柱,因此一旦遭受意外,对其家庭的打击是致命的。而办理了小额信贷保险后,借款农户只需花不多的钱就能获得数万元的保障,大大减少了借款农户因意外致贫的可能,借款农户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他们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第二,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大部分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或农户联保贷款,通常如果贷款主体发生意外,则所借贷款极难追回,易成呆账。小额信贷保险可以帮助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有效转嫁贷款风险,解决了因借款人意外身故或伤残后带来的无力偿还债务、形成不良贷款的问题,提高了贷款安全系数,从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同时依法获得了手续费,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有效提升了经营效益和质量。第三,对保险公司而言,小额信贷保险赔付率较低,是典型的效益型险种。保险公司在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保费收入。

(二)探索了保险业服务三农的切入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保险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保险业应该而且可以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保险意识较差,如何在开发之初就精心培育好“三农”市场至关重要。要让农民真正信任保险、放心买保险,最关键的就是要满足农民的真实需求,让农民真正体会到保险的作用。小额信贷保险这种费率较低而保障较高的险种无疑能够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潜在风险

(一)强制投保风险

虽然目前保监局尚未收到关于强制投保小额信贷保险的投诉,但是金融机构出于增加中介业务收入和规避风险的考虑,小额信贷保险的意愿比较强烈,随着业务规模越来越大,金融机构与贷款人员数量越来越多,积极引导一旦超越尺度,违反自愿原则,将造成强制投保的法律风险。

(二)退保带来的成本支出风险

小额信贷保险的保险期间一般相当于贷款期间。当借款人提前还款并要求退保时,保险公司已按照保费收入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可能无法追回,给保险公司成本支出的核算造成不利影响。

四、促进小额信贷保险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扩大宣传,为小额信贷保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006年末,宁夏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就达到71亿元,为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按3.5%的平均费率测算,小额信贷保险的市场潜力达2500万元,可服务25万借款农户。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开展,一方面为保障金融安全、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经营效益,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效益险种。保险业应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宣传开展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意义,为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宣传典型案例,使农民深入了解小额信贷保险的保障作用;创造条件加强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妥善解决小额信贷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指导,确保小额信贷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小额信贷保险市场的经营比较粗放,竞争手段还停留在降低保险费率、提高手续费等方式。应加强指导,积极引导公司提高经营水平,如督促保险公司要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引导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公司积极参与此项业务;通过行业自律、现场检查的方式制止违规支付手续费行为等。监管部门还应积极关注小额信贷保险的市场秩序,避免引起新一轮手续费率恶性竞争问题。

(三)深化银保合作,严格控制风险

小额信贷保险业务费率低,保额高,风险的控制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小额信贷保险开展过程中的强制投保风险,可以引导保险公司按照《关于规范银行保险业务的通知》(保监发〔2006〕70号)的要求,加强对银行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素质,规范产品销售。对于退保带来的成本支出风险,可以引导保险公司与银行进一步加强深层次合作,约定手续费按照已到期保险费数额定期支付。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5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小额信贷在我国的生命力初步显现。宿迁作为江苏这个发达省份中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城市,在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陈集村,针对农户参与小额信贷业务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此次调查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地状况、农业经营、消费、信贷与储蓄等方面的信息。调查抽样方法为系统抽样。调查采取调查员直接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共收回问卷100份。

1.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所有接受调查的农户均有不同程度的借贷需求。我们对所有农户的借贷目的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根据调查,农户参与借贷的主要目的大致可以分为消费和生产经营两类,在消费类中,文化教育支出以43%的高比例排在首位。而生产经营类中,购买大型农机所占比例较高,为25%。

2.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100户农户中,参与了小额信贷的为84户,占84%。这表明当地相当多的农户参与了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普及度较高。

我们将所有农户以收入分为五组,分别计算各组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户占该组户数的比重,结果如下表:

参与借贷的84户农户,平均收入为16888.50元。从表中得知,各层次的借贷比重大致相同且略呈递减形式,其中5000-10000元收入组,借贷者比例88%,为最高。

二、影响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理论因素

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主要因素应包括、农户经营规模、农户收入、农户财产和自有资金状况、农户生产投资规模农户大额生活现金支出以及农户借贷利率等。

1.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

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对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越大,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就越大。

2.农户的收入、财产和自有资金状况

农户的收入、财产和自有资金状况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具有负向影响。收入水平越高,财产和自有资金的规模越大,农户发生小额信贷的可能性就越小,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就越小。

3.农户的生产投资规模

农户的生产性现金投资规模越大,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越大。

4.农户现金支出

现金支出又分为农户基本生活支出和大额现金支出。其中农户文化教育等大额现金支出会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5.农户借贷的利率

根据一般的市场机制,借贷利率与农户的借贷需求应具有负相关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借贷需求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二)影响农户参与小额信贷因素的计量模型

为得出各因素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程度,这里建立Logit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是否参与小额信贷,解释变量选取农户耕地面积、农户总收入、农户现金资产、农户人均基本生活支出、农户生产经营支出、农户文化教育支出、农户医疗卫生支出7个因素。

在介绍模型之前,对各因素进行定义:

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Y表示农户是否参与小额信贷,其余各变量含义见表4,β是各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β0是常数项。

(三)模型检验的结果

我们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100个样本数据进行了Logit回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用了逐步筛选法。计量估计的结果大部分与理论分析一致。

根据模型计量结果,将影响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主要因素、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归纳如下:

1.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即经营规模越大,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倾向越强,需求规模也会越大。这一分析结论与假说1相一致。

2.农户的投资和支付倾向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说明农户生产投资是形成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重要因素。

3.生产投资规模越大,其对信贷的需求规模也越大。农户的教育现金支出对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教育方面的现金支出往往超出了农户的现期支付能力,是造成农户举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分析结论与假说3、假说4基本一致。农户的现金资产状况对农户的借贷需求具有负向影响。这一分析结论与假说2基本一致。

4.农户收入对农户参小额信贷行为影响不明显。从模型的计量结果看,农户的总收入这个变量系数的统计检验不显著。这些结果与前面的假说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简单的结论和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行为受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农户的自有资金状况以及农户的大额资金支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对小额信贷给予政策的优惠和扶持,如在小额信贷机构的税费上予以减免等。二是简化农户办理小额信贷业务的手续,提高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三是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对农户进行培训,使之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效益。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2]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

1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产品。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589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9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增盈减亏33.86亿元。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与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1.2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山西省临汾市农户自2001年以来,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办起了几十个333.3~2000hm2大小不等的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药材基地,建成了果蔬保鲜中心,组建了销售中心。通过企业建基地、小额信用贷款扶植农户进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户也不会因贷款难而丧失追求农村新的经济增加点的机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武汉新洲区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000多万元,蔬菜1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汤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2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2.1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由19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有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2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2.3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其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但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笔者曾对浙江省某市的一家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00万增加到2004年的3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4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

3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3.1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

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公务员之家

3.2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

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了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都是与商业保险不同。

3.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

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研究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7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四川省;风险防范

1四川农户小额信贷现状

目前四川农户小额信贷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二是如小额贷款公司这样的商业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但基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商业性,对贫困农户基本不放贷,导致其业务发展有限。目前的大背景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小额信贷实施主体机构,其小额信贷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四川农信社自成立以来,发放贷款数量占各项贷款总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农户小额信贷截至2014年年末,四川农信累计发放涉农贷款4548亿元,较年初新增694亿元,同比多增67亿元。

2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

及时准确地找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对预防和降低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意义重大。

2.1外部风险

2.1.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不规则变化所产生的现象,进而危害到人们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者生命安全的风险。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不强。而且缺乏必要的风险转移机制。近年来,四川省农业因灾而绝收面积逐年上升。

2.1.2市场风险

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导致以农产品销售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借贷农户的收入出现不稳定,进而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形成小额信贷市场风险。由于农户在选择农产品时,具有从众心理,使得农产品种类相对集中且趋同,再加上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低等原因,必然导致同种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农户收入减少,小额信贷风险增加等问题。

2.2农户信用风险

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没能按期偿还贷款而给贷款发放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

2.3银行操作风险

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引起的,会造成间接或直接损失的风险。对于农户小额贷款而言,操作风险主要是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或寻租行为等形成的风险。

3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3.1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3.1.1建设自然灾害抵御工程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抗旱排涝能力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提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是重点,增强防洪和供水能力是主要出路。重点整治响水滩水库、大黑龙滩水库、白桥水库等病险水库。(2)助力地方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加强动物、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检验监督工作、控制扑灭工作,完善动物、植物病虫害防治物资保障系统,加快动物防疫体系、植保工程等工程建设。(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因地制宜,立足中大型拖拉机、多功能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型农机产品的发展,不断提高耕、播、管、收、运等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3.1.2实行农业保险制度

为建立农业保险合作机制,信贷机构可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可以开办农业保险的地方保险公司合作,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因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导致农户不能偿还贷款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农业保险。3.1.3强化政府支持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支持力度。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省应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政府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时,政府应根据农产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求得均衡价格和数量,进行收购。防止“谷贱伤农”,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2农户信用风险管理

3.2.1建全农户资信档案

(1)首先要制定出细化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体系。其次,对于符合贷款条件去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户,进行诚信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设定该农户的信用等级,并录入农户资信档案系统。(2)对农户信用档案实施电子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银行、部门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设立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维护、管理等由人民银行负责。单位、个人查询应提出申请,由人民银行提供查询服务。(3)实施农户信用状况公示制度,增强农户信用观念,树立良好的信用环境。(4)开展对恶意逃废贷款的公示活动,创建举报失信农户有奖制度,加强对失信农户的社会监督及舆论谴责,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3.2.2加强贷款跟踪检查

在贷款发放后,为及时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所贷款项的流向,信贷机构应做好贷款后的跟踪检查,并及时建立台账。信贷机构要派遣信贷人员下乡进村,对每个贷款农户进行回访。同时,还要向贷款农户所在村组干部和邻居进行走访,核实贷款农户所述自身情况是否属实。

3.3银行自身风险管理

3.3.1提升业务素质,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提高四川信贷队伍准入标准。选人和用人机制要公平、公正,以期选拔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不断充实队伍。二是加强四川信贷人员的培训工作。由省级政府部门组织并定期对信贷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业务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并组织相关考试,考核信贷人员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提升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信贷机构可开展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为信贷人员敲响警钟,杜绝信贷人员产生操作风险,从根本上防控农户小额信贷风险。

3.3.2规范业务操作,实现全程监督

一是规范农户贷前信用评级。二是加强贷中审核,审核贷款人的资格及手续是否齐全。三是强化贷后管理。贷后管理环节及贷后检查至关重要,通过跟踪监督检查贷款情况,制定完善科学的贷后管理责任分解机制,实施有效合理的不良贷款清收方案,保障贷款及时足额收回。四是创建审贷分离约束机制,制定和实行“审、贷、查”三岗分设、定岗定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作者:张欣 单位:攀枝花学院

参考文献:

[1]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10(9).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8

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的产品。农信社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通过部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2.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宜春市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000多万元,蔬菜1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场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二、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1.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有19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3.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它既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我曾对宜春市某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00万增加到2006年的3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6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

三、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1.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

2.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与商业保险不同。

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西方国家社会实践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9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不良贷款比例;面板线性回归;农村信用社

农户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解决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从发展历程上看,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NGO小额信贷扶贫阶段、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阶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阶段和商业小额信贷阶段。商业小额信贷阶段始于2004年,在此期间,作为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用社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对信用社业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小额信贷业绩评估评估引起了众多关注。现有研究以制度选择的理论研究为主,Manfred、Richard、石俊志和李莉莉等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进行了分析,梁森则对农村小额信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但总的来看,关于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证研究不多,对正规金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项目的研究还不够。周天芸和罗伟浩(2011)对广东茂名的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可以明显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净利润,并且还发现农村小额信贷同样也可以增加社会效益。廖翔翔、熊学萍和阮红新(2012)从农户的视角出发,根据湖北省295个农户数据,发现小额信贷可以明显改善农户的脆弱性问题。杨芝(2012)通过多元回归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侯佳萌(2017)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认为小额信贷对于农村的效益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却可以起到显著的降低作用。朱文胜和罗其琦(2017)在分析扶贫小额信贷的过程中发现扶贫小额信贷成本低的同时收益并不如理论上的那么高,回报期限也比较长。

1.基本模型

为了更好地研究农村小额信贷的业务绩效,本文以不良贷款率、净利润和小额信贷款金额为指标,从各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官网上收集整理了全国各省份和直辖市农村信用社2007年至2016年近十年的数据。基本模型为面板模型:Yi,t=αi+β1Xi,t+μi,t(1)Zi,t=γi+λ1Xi,t+νi,t(2)其中Y表示不良贷款率,Z表示净利润,X表示小额信贷款金额,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和γ表示截距项,λ和β表示系数,ν和μ表示随机干扰项。

2.数据分析

2.1平稳性检验。因为时间序列或者面板数据的不平稳性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回归,首先对时间序列或者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序列的平稳性。运用EVIEWS10.0统计软件,采用ADF和PP、LLC、IPS四种方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发现,对于不良贷款率Y,得到的P值分别0.000,0.000,0.001,0.000,均明显小于0.05,由此可以说明不良贷款率数据是平稳的;对于净利润Z,在四种检验单位根的方式下,得到的P值分别0.021,0.042,0.036,0.047,均明显小于0.05,由此可以说明净利润数据是平稳的;对于小额信贷款金额X在四种检验单位根的方式下,得到的P值分别0.001,0.000,0.000,0.000,均明显小于0.05,由此可以说明小额信贷款金额数据是平稳的;由此可以说明模型(1)和模型(2)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2.2相关性分析。为分析指标间的关联程度,运用stata15.0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发现,不良贷款率Y和净利润Z的相关系数为负且伴随概率小于0.05,说明Y与Z显著负相关,不良贷款率越低,则净利润越高;不良贷款率Y和小额信贷款金额的相关系数为负且伴随概率小于0.05,说明X与Y显著负相关,小额信贷款金额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净利润Z和小额信贷款金额X的相关系数为正且伴随概率小于0.05,说明X与Z显著负相关,小额信贷款额越高,净利润越高。2.3面板数据分析。利用面板数据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发现,模型(1)的拟合优度为0.71652,明显在0.5以上,说明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模型(2)的拟合优度为0.80187,同样也是明显在0.5以上,说明模型(2)的拟合效果比较好。还可以发现,在模型(1)中回归系数为-0.021972,说明农村小额信贷额对不良信贷具有抑制作用,同时P值为0.029,在5%的显著性水平内,说明这种抑制作用比较显著。模型(2)的回归系数为0.01565,说明农村小额信贷款对信用社的净利润为正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信用社的净利润,同时可以发现P值为0.032,在5%的显著性水平内,说明这种正向作用比较显著。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的业务绩效比较不错,信贷业务量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信用社的净利润,越可以有效降低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2.4各地区数据的面板数据分析。考虑到村镇银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进一步将村镇银行所在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这四个地区分类进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绩效实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模型(1)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模型(2)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以降低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提高信用社的净利润;而对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模型(1)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但模型(2)的回归系数为正却难以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以降低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但对信用社净利润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农户小额信贷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较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贷款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但农信社小额信贷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加深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的产品。农信社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通过部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2.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宜春市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000多万元,蔬菜1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场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二、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1.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有19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3.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它既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我曾对宜春市某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00万增加到2006年的3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6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

三、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1.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

2.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与商业保险不同。

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西方国家社会实践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