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增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3:50:41

农户增收

农户增收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户家庭收入

农户融资难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财政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也一直在加大。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此后,2005年至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把农村金融改革列入了重要位置。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真正在家庭增收上利用国家财政金融支持的农户数量还不是很多。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水平对我国全面小康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此,通过对河南省8个县共2137户农户的实地调研,分析其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利用情况,来探究国家财政金融对家庭收入造成的影响,分析确定如何进一步通过国家财政金融刺激农民家庭收入,对未来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1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很多学者和专家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王志等(2003)提出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谢琼等(2009)提出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在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方面存在负影响,当然这不能排除受指标、数据、或者模型等问题的影响。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在这几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成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均拥有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这方面的微观研究比较欠缺,本文基于此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农村金融对农户家庭收入的问题。

2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2.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对河南省6个县35个乡镇进行的关于《河南省小麦产区农户问卷调查》,其中重要指标整理于问卷中第四个部分《金融保险》和第五部分《家庭收入水平》,将部分无效的信息剔除掉后最终得到2137份样本。

2.2变量选取

2.2.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农户的家庭收入,并用Y表示。但考虑到样本及数据的内生性问题,将家庭收入处理为ln(Y)。河南省农户的家庭收入结构相对简单,所以本文没有再将其家庭收入进行细分,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等全部算入其家庭收入中。2.2.2解释变量。本文主要是从农户角度研究,考虑农户是否获得农业金融上的支持,包含有是否使用农业信贷、民间信贷、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及是否获得农业补贴这四个维度,获得则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2.2.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乡村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乡村特征是指该地区地形,即是否为平原地区;而家庭特征包含有户主年龄、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风险偏好及家庭劳动力比重。其中风险偏好共有5个等级,具体为1=确定获得1000元;2=一半机会获得900元,一半机会获得1600元;3=有一半机会获得800元,一半机会获得2000元;4=有一半机会获得400元,一半机会获得3000元;5=有一半机会获得0,一半机会获得4000元。

2.3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实证分析模型如下:lnY=a+bX1+cX2+dX3+eX4+fX5+gX6+hX7+iX8+jX9+kX10+u其中,ln(Y)表示被解释变量,即农户家庭收入;X1~X4为核心变量,分别为农业信贷、民间借贷、农业保险和农业各种补贴;X5~X10为控制变量,分别是风险偏好、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比重和地形。

3结果分析

3.1农业信贷

模型中将农户是否使用正规银行机构的信贷来衡量其是否获得农业信贷,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变量在模型回归结果中表现为“极显著”,且系数为正值,说明农业信贷是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是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利息低,优惠政策高等都为农户家庭增收带来了可能。

3.2民间信贷

模型中将农户是否进行民间信贷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日常生活中民间信贷常常作为农户财务经济上的一个重要补足。根据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民间信贷”变量回归结果中同样表现为“极显著”,但该系数为负值,说明民间信贷在农户家庭增收上产生负影响作用,不利于农户家庭增收。分析其中的原因,民间信贷在为农户提供金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成本,在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压力下不利于农户实现增收。

3.3农业保险

同理,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农户家庭收入起到促进增长作用。经调研发现,农业保险的投保金额相对于其他保险来讲微乎其微,但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为农作物种植带来的风险。河南省种粮农户中大部分的农业保险由政府购买,理赔数额也基本能够满足农户需求,但也有人表示,农业保险理赔无法涵盖减产,给种粮农户带来一些忧虑。

3.4农业补贴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河南省农业补贴目前主要集中在农业种粮补贴及土地流转补贴上,农户补贴覆盖率较高,但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农业补贴”变量在回归结果中表现为“不显著”,说明农业补贴对农户的家庭收入基本没有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补贴覆盖的范围比较少,且金额也相对较少。

3.5控制变量

风险偏好、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比重和地形是模型中的其他6项控制变量,在模型估计结果中均表现为“极显著”性,说明这些因素都对农户家庭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平均值为6.147,即大部分人在初中教育完成前就已辍学,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已经可以完成初中教育,甚至高中或中专教育及大学或大专教育,这些都是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重要性因素。但其中“户主年龄”对农户家庭收入产生的是负影响。统计分析,户主年龄平均为54.6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传统小农家庭式的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收入需求,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经营越来越多由老人小孩及妇女负责,即“386199部队”,相比较其他有更多年轻劳动力的农户来讲,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对家庭收入带来负影响。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以及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经济,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户的风险偏好平均值为1.572,即大部分的农户都是风险厌恶者,更多的会选择保守的理财消费方式,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更少的去借贷,不超前消费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同时也会减少增收的可能。

4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微观角度利用对河南省小麦产区农户的实地调研,从财政金融的支持视角去分析农村金融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规渠道的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增收。民间信贷对农户家庭收入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为负影响,同时农业补贴对农户的家庭收入没有造成影响。这些对国家在制定农村财政金融保险政策方面给予启示。

4.1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农业保险对于农户来说起到一定的防范风险的作用,种粮农户可以减少种粮受灾等风险,经营工商类农户也可以减少经营性风险,是保障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方式。对于此,政府应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对家庭收入的正影响,扩大其影响范围,鼓励保险公司推广农业险种。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份额提升,增强农户的农业保险购买积极性,以此增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农业保险覆盖面。

4.2扩大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

从研究结果上看,民间信贷会给农户家庭收入带来负增长,调研结果显示,农户之所以选择民间信贷是源于对国家金融机构的自我排斥,主要原因包括贷款程序繁琐、还款期限及方式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贷款额度低、没有抵押或担保人等。农户由于以上原因而选择更快捷便利的民间信贷,但同时也给农业生产生活增加了压力。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要结合农户实际需求,简化流程、对农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支持。

4.3扩大农业补贴的影响

目前河南省的农业补贴大部分集中在种粮补贴及土地流转补贴上,对于农业家庭增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因此,建议国家增加农业补贴的类型及补贴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农业种植或者农业经营。同时,也要严格审核农业补贴资格,减少补贴金额被占用,发挥其对农户增收的作用。

4.4普及农户的金融理财知识

风险偏好也是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农户对于金融理财知识知之甚少,通过对变量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出,风险偏好的平均值为1.57,可见绝大部分的户主都是风险厌恶者,这对于农户增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银行相关人员也应该增加对农户普及更多的金融及理财相关知识,在充分利用农业政策性补贴及农业保险的前提下扩大增收渠道,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韩旭东,刘爽,王若男,等.农业保险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效果—基于全国三类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06):946-956.

[2]赵健.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户贫困减缓:基于中部六省的经验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36(21):11-15.

[3]何慕萱.金融扶贫绩效及其可持续性探索—来自富川县的实证考察[J].上海商业,2020(12):56-59.

[4]张敏.农户家庭收入对金融服务自我排斥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J].经济师,2015(07):73-75.

[5]胡新艳,张雄,罗必良.服务外包、农业投资及其替代效应—兼论农户是否必然是农业的投资主体[J].南方经济,2020(09):1-12.

[6]韩丰骏,樊东鑫,郭亚军,等.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19):151-154.

[7]亓浩,吴本健,马九杰.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能否激发农村金融市场—基于银行贷款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11):101-112.

[8]陈卫洪,谢晓英.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贵州省1990—2010年扶贫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3(04):35-42.

[9]李明贤,周蓉.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非农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2):5-13.

[10]汪艳涛,高强,金炜博.农村金融支持影响家庭农场培育的机理与实效—基于金融支持来源视角的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5(09):34-41.

[11]张军伟,费建翔,徐永辰.金融支持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激励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06):91-98.

[12]张春梅,王晨.财政补贴与绿色农业生产效率相关性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20(02):79-87.

农户增收范文篇2

一、稳定增收对象,明确工作目标

(一)稳定增收对象。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去年政策已覆盖的人群保持相对稳定,重点是具有一定增收资源、劳动力条件和被带动能力的低收入纯农户。对已实现稳定增收的原低收入纯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新进对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照调查、公示、审核、确认的程序进行,操作上做到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按户建档。按照全区统一设计规范的式样,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项目申报制度。分别建立健全区、街道、村(含涉农社区,下同)资料档案,做到逐户定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帮扶形式。年终,对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措施、实施状况及增收成效的确认工作需由低收入纯农户签字认可。

(二)明确增收目标。20*年实现全区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建立长效机制。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农经办、市财政局〈20*年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办发〔20*〕2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覆盖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并举,坚持造血开发和扶贫济困并行,坚持“短平快”项目和长效增收措施并重,努力提升低收入纯农户的劳均效益和亩均效益,着力巩固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成效。继续落实分类施策、多免多补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今年起,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勤劳、自助、合作,充分挖掘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的内在动力。继续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带万户”等活动,提高帮扶水平。

二、突出项目建设,抓好整村推进

(一)积极建立增收项目区。按照有关要求,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财政补助资金中,将资金的增量部分和原有新建设施农业扶持资金及以奖代补资金相对集中,主要投向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村级项目区建设。结合高效农业规模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的村(社区)为重点,全区计划每年集中力量建设15个增收项目区。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村(社区)都建成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实现低收入纯农户整村脱贫。项目区建设实行申报制,以村(社区)为单位向区委农工办和财政局提出项目申报(较大项目区可以联村申报),由区审核,经市级批准后实施。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审批立项主要条件是:1、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村内低收入纯农户达到100户以上,或者人数占总人口7%以上。2、预期效果明显。项目村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其中实施的项目能带动50%以上的低收入纯农户增收。3、各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除市、区补助外,街道及村(社区)对项目区有一定的资金自筹能力。4、基础条件较好。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大户等带动主体有一定实力。5、基础工作扎实。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组织领导工作较好,措施落实有效,增收台帐健全,项目可操作性强,实施责任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规范。

(二)继续实施一般增收项目。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库,具备条件的项目可通过公示告知程序,由低收入纯农户自行选择实施,实现“菜单式”项目增收。将项目库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高效农业和转移就业上,鼓励低收入纯农户租用农业设施,扩大种养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加大种禽、种畜、种苗补助,提高低收入纯农户发展生产的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实施政府购岗安置,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纯农户非农就业。

(三)广开增收新渠道。鼓励增收项目区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确保低收入纯农户土地收益逐年有所增加。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优势,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纯农户吸收为会员,带动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区内各级财政投入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归集体所有,产生的收益或股份分红专项用于扶持低收入纯农户增收。

三、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各有关部门和街道要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相关部门应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与推进部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区级支农项目资金,积极做好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业务督导等工作。区和街道要积极组织各级干部,把挂钩帮扶落实到每个村、每个农户,并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增收措施落实到位。

农户增收范文篇3

一、帮扶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实施内容

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总体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行动计划、免费培训转移就业行动计划、扶持创业行动计划、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行动计划,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

二、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工作原则:

一是因户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明确低收入农户的类别,坚持与农村、农户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制订帮扶措施,做到对象更明确、工作更细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

二是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原则。镇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做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组织、宣传、政策引导、物质扶持和协调服务等工作。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低收入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自我发展。

三是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参与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积极引导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低收入农户、促进增收致富的浓厚氛围。

四是立足当前,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阶段制定实施规划,合理制定近期与远期目标,采取务实措施,有效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三、认真落实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帮扶各项措施

一要加大投入,改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发展环境。贫困群众往往相对集中,因而形成了不少所谓的贫困村。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投入力度,加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要将公共财政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预算安排纳入到法定的程序和轨道,以确保资金的到位。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低收入农户的创业扶持,帮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及低收入农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贫困农村建设,鼓励和支持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参与扶贫项目的实施,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要加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环境整治,优先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推广沼气技术和绿色环保养殖,积极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切实解决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脏、乱、差”问题。还要加快发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社会事业,提高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医疗卫生、教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快改变村社低收入农户集中会事业相对滞后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加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建和谐家庭、文明农家、文明新村,引导低收入农户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移俗,革除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要积极引导,优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及低收入农户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结合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实际,因势利导,引导低收入农户因地制宜地发展蔬菜、香菇、茶叶等特色产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引导低收入农户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优质精品规模发展的路子。要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与辐射作用,与低收入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三要高度关注低收入农户,为低收入农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低收入农户是农村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加上资金不足,收入增长的难度很大,迫切需要各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比重低,且绝对额少。要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有效提高这些农户的非农就业率。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要做到城市、农村统筹兼顾、政策统一,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要优先照顾,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培育发展农民中介组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产品,积极引导各类农村能人、龙头企业、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技术服务部门以及供销和粮食等流通组织牵头,大力发展兴办各类中介组织,从而保证纯农业户、无工作户、低保户和特困户等原因导至贫困的低收入农户的就业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要加强服务,引导低收入农户转产转业。从我镇实际情况来看,仅仅靠发展农业并不能彻底解决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因而要继续引导低收入农户非农化。一方面,要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对低收入群众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转移就业率和自我增收能力。要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通过各种短期培训班、基地示范、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围绕食用菌、茶叶、淡水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开展低收入农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工种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农民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和赴异地综合开发,以达到转移增收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低收入农户向山下转移。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下山脱贫转移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能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四要区别对待,分类扶持,提高促进低收入户增收的效率。农村低收入户的共性是主要的,但不同的低收入户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在低收入户中,主要是鳏、寡、孤、独、病、残等特殊原因造成:但有的是人口多而劳动力少造成的,有的是缺乏文化知识、技术、技能造成的,有的是缺乏生产资料造成的,部分家庭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惰性造成的等等。因而政府和社会在促进低收入户群体的增收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特点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因特殊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基本无劳动力的低收入户就应将他们纳入低保户,保证他们基本生活的需要,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对农村低收入户要定位到村、到户、以提高促进其增收的效率。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大户、民营企业主的致富示范和帮扶的作用。农村先富起来的能人,对低收入户的增收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而民营企业应大量吸纳当地劳动力进企业使他们得到稳定收入。有条件的企业也应吸纳部分残疾人员,让他们能自食其力,解决生活问题。

五要积极探索,完善低收入农户社会保障体系。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时有效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低保所需经费转移支付的力度,认真解决好农村低保的资金问题,进一步落实农村低保对象的救助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村低保对象“治病难”、“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参保意识。根据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尤其要引导低收入农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住房等保险。要加快完善特困农民的社会救济体系。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弱智、低能的特困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系统的救助机制,确保解决其温饱问题。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提标扩面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从去年起,凡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必须及时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真正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同比例增长机制,去年,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75元。用2—3年时间逐步将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提高到100元以上,对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给予特殊照顾。巩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成果,加强*敬老院建设,提升其品位和管理水平。对于遭受疾病或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的农村低收入农户,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给予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对于农村贫困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保证低收入农户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加大扶困助学力度,对就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低收入农户学生,学费实行减免,对中小学特困家庭学生生活费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到今年对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残疾人、农村特困党员、特困职工等五类特困户的入网费和基本视听维护费实行减免。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对低收入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费用部分,由地方政府予以全额补助,对低收入农户及时提供医疗救助。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改进和完善医疗救助方疗救助方式。着力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低收入农户切实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加强农村残疾人的福利保障。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集中供养、农民养老、医疗救助、农村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使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六要齐心协力,营造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切实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伸援手,共同帮扶。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我镇农村低收入农户现状,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帮扶低收入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要加强金融支农的力度,为农村低收入群众创业贷款提供方便,积极推行小额信贷扶贫制度,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第三,要形成扶贫帮困的强大合力。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帮扶,加强保障。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部门结对、企业参与的帮扶机制,加大产业项目扶持力度,拓宽帮扶资金筹措渠道。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开展“一村一计一部门”活动。发动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每名机关干部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落实领导定点帮扶、部门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切实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领导

农户增收范文篇4

一、稳定增收对象,明确工作目标

(一)稳定增收对象。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去年政策已覆盖的人群保持相对稳定,重点是具有一定增收资源、劳动力条件和被带动能力的低收入纯农户。对已实现稳定增收的原低收入纯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新进对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照调查、公示、审核、确认的程序进行,操作上做到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按户建档。按照全区统一设计规范的式样,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项目申报制度。分别建立健全区、街道、村(含涉农社区,下同)资料档案,做到逐户定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帮扶形式。年终,对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措施、实施状况及增收成效的确认工作需由低收入纯农户签字认可。

(二)明确增收目标。20*年实现全区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建立长效机制。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农经办、市财政局〈20*年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办发〔20*〕2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覆盖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并举,坚持造血开发和扶贫济困并行,坚持“短平快”项目和长效增收措施并重,努力提升低收入纯农户的劳均效益和亩均效益,着力巩固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成效。继续落实分类施策、多免多补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今年起,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勤劳、自助、合作,充分挖掘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的内在动力。继续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带万户”等活动,提高帮扶水平。

二、突出项目建设,抓好整村推进

(一)积极建立增收项目区。按照有关要求,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财政补助资金中,将资金的增量部分和原有新建设施农业扶持资金及以奖代补资金相对集中,主要投向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村级项目区建设。结合高效农业规模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的村(社区)为重点,全区计划每年集中力量建设15个增收项目区。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村(社区)都建成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实现低收入纯农户整村脱贫。项目区建设实行申报制,以村(社区)为单位向区委农工办和财政局提出项目申报(较大项目区可以联村申报),由区审核,经市级批准后实施。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审批立项主要条件是:1、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村内低收入纯农户达到100户以上,或者人数占总人口7%以上。2、预期效果明显。项目村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其中实施的项目能带动50%以上的低收入纯农户增收。3、各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除市、区补助外,街道及村(社区)对项目区有一定的资金自筹能力。4、基础条件较好。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大户等带动主体有一定实力。5、基础工作扎实。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组织领导工作较好,措施落实有效,增收台帐健全,项目可操作性强,实施责任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规范。

(二)继续实施一般增收项目。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库,具备条件的项目可通过公示告知程序,由低收入纯农户自行选择实施,实现“菜单式”项目增收。将项目库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高效农业和转移就业上,鼓励低收入纯农户租用农业设施,扩大种养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加大种禽、种畜、种苗补助,提高低收入纯农户发展生产的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实施政府购岗安置,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纯农户非农就业。

(三)广开增收新渠道。鼓励增收项目区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确保低收入纯农户土地收益逐年有所增加。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优势,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纯农户吸收为会员,带动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区内各级财政投入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归集体所有,产生的收益或股份分红专项用于扶持低收入纯农户增收。

三、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各有关部门和街道要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相关部门应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与推进部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区级支农项目资金,积极做好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业务督导等工作。区和街道要积极组织各级干部,把挂钩帮扶落实到每个村、每个农户,并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增收措施落实到位。

农户增收范文篇5

一、稳定增收对象,明确工作目标

(一)稳定增收对象。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去年政策已覆盖的人群保持相对稳定,重点是具有一定增收资源、劳动力条件和被带动能力的低收入纯农户。对已实现稳定增收的原低收入纯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新进对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照调查、公示、审核、确认的程序进行,操作上做到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按户建档。按照全区统一设计规范的式样,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项目申报制度。分别建立健全区、街道、村(含涉农社区,下同)资料档案,做到逐户定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帮扶形式。年终,对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措施、实施状况及增收成效的确认工作需由低收入纯农户签字认可。

(二)明确增收目标。20*年实现全区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建立长效机制。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农经办、市财政局〈20*年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办发〔20*〕2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覆盖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并举,坚持造血开发和扶贫济困并行,坚持“短平快”项目和长效增收措施并重,努力提升低收入纯农户的劳均效益和亩均效益,着力巩固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成效。继续落实分类施策、多免多补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今年起,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勤劳、自助、合作,充分挖掘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的内在动力。继续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带万户”等活动,提高帮扶水平。

二、突出项目建设,抓好整村推进

(一)积极建立增收项目区。按照有关要求,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财政补助资金中,将资金的增量部分和原有新建设施农业扶持资金及以奖代补资金相对集中,主要投向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村级项目区建设。结合高效农业规模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的村(社区)为重点,全区计划每年集中力量建设15个增收项目区。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村(社区)都建成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实现低收入纯农户整村脱贫。项目区建设实行申报制,以村(社区)为单位向区委农工办和财政局提出项目申报(较大项目区可以联村申报),由区审核,经市级批准后实施。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审批立项主要条件是:1.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村内低收入纯农户达到100户以上,或者人数占总人口7%以上。2.预期效果明显。项目村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其中实施的项目能带动50%以上的低收入纯农户增收。3.各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除市、区补助外,街道及村(社区)对项目区有一定的资金自筹能力。4.基础条件较好。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大户等带动主体有一定实力。5.基础工作扎实。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组织领导工作较好,措施落实有效,增收台帐健全,项目可操作性强,实施责任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规范。

(二)继续实施一般增收项目。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库,具备条件的项目可通过公示告知程序,由低收入纯农户自行选择实施,实现“菜单式”项目增收。将项目库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高效农业和转移就业上,鼓励低收入纯农户租用农业设施,扩大种养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加大种禽、种畜、种苗补助,提高低收入纯农户发展生产的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实施政府购岗安置,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纯农户非农就业。

(三)广开增收新渠道。鼓励增收项目区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确保低收入纯农户土地收益逐年有所增加。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优势,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纯农户吸收为会员,带动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区内各级财政投入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归集体所有,产生的收益或股份分红专项用于扶持低收入纯农户增收。

三、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各有关部门和街道要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相关部门应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与推进部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区级支农项目资金,积极做好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业务督导等工作。区和街道要积极组织各级干部,把挂钩帮扶落实到每个村、每个农户,并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增收措施落实到位。

农户增收范文篇6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推进大会,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总结前一阶段我县农户万元增收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农户万元增收工作任务。刚才,街道、镇作了经验交流,农超对接代表、龙头企业代表、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技术专家代表、万元增收示范户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会上,相关单位和农户签订了协议。王越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快速推进全县农户万元增收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艰辛起步,万元增收工程开局良好

农户万元增收工作,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经济工作,是打破农村经济规律的一项跨越式工作,极富挑战性。几个月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全县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大胆探索创新,历经千辛万苦,做了大量扎实、卓有成效的工作,呈现出决心大、信心足、效果良好、群众拥护的特点,有六个方面的工作值得肯定。

(一)组织领导有力度。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户万元增收工作,王越书记多次深入农村调研,多次过问工作进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世国县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也多次督促工作进度,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出台了实施意见,落实了专项资金,纳入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重要内容,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县里先后召开专题会议及工作会议研究落实,6月28日,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再次作了专题部署。县里制发了配套文件,出台了实施方案。各街镇也相继组建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明确了专人负责,抽调了专人办公,制定了推进计划和实施意见,我县农户万元增收工作真正成为“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重要工程。

(二)宣传发动有声势。全县各级各部门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发动,吹响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冲锋号。通过标语、横幅、广播电视、宣传资料、板报橱窗、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农民积极动起来、手中干起来。各街镇、村社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全面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县农户万元增收办公室发出简报11期,对各街镇农户万元增收工作的做法和部分示范点进行了通报。县内各类新闻媒体采集编发了大量新闻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逐步让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重大工程、民心工程。

(三)推进思路有特色。全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年以全县30个贫困村和10个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示范村为重点,确定了45个万元增收工程重点村,其中,10个村为县级试点村。确定了20个良种示范基地,200户县级示范户。确立了“县级领导挂帅、街镇‘一把手’负责、农业专家指导、县级部门包村、企业帮扶参与”“五联动”的工作机制,选派100名农业专家、确定91个部门和104个企业帮扶重点村,1000名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结对帮扶5万农户。

(四)基础工作有深度。组织相关领导和农户万元增收办公室人员赴武隆县考察,学习两翼地区农户万元增收发展经验,增强做好全县万元增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县农户万元增收办公室在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对我县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开展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摸清了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起草完成相关的调研文章。结合实际,下发了《关于确定县级领导、县级部门等帮扶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点村的通知》,起草了《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财政专项资金补贴暂行办法》、《县万元增收工程财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项目整合办法》等文件。帮助10个县级重点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规划》,设计制作了《村级万元增收台账》和《农户万元增收明白卡》。各街镇基本上建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由经发办或农业服务中心具体抓,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60%以上的街镇召开了动员会,启动了万元增收工作,、、、、、等街镇启动较早;30%的街镇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重点村规划。30%的街镇示范工程已经启动。

(五)农商对接有起色。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个层面的多方对接下,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的“农商对接”呈现喜人势头,一批企业纷纷投入到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行列,担当起了助农增收的社会责任。重庆地发农业开发公司、县万家福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美乐迪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民益养鸡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组织,都成为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商对接的先行军。各街镇采取“订单”和基地等方式,多方吸引龙头企业把基地延伸到村,把加工销售触及到村,保证农民生产的产品有销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今年签约入驻的民生村镇银行热心助推我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筹备组多次与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主动衔接,并于近日对接考察了多家农业龙头企业。

(六)艰辛开局有成效。通过全县20个街镇和县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万元增收工作从“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势拓展”。据万元增收办统计,全县种植业方面的万元增收业主或大户有80个2万亩;养殖业方面的业主或大户有100个,其中家禽养殖大户54户、出栏50万只,牲畜养殖大户56户,出栏1.8万只。瑞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木瓜下套种蔬菜930亩,地发公司猕猴桃下种黄豆1000余亩。镇鱼栏咀木瓜专业合作社木瓜下养鸡10000只,民益养鸡专业合作社布朗李下养土鸡20万只,带动合作社社员126户,有望今年出栏100万只。凤凰鸡、贵妃鸡、绿壳蛋鸡等万元增收品牌开始走向市场。

二、问题突出,万元增收工程任重道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我县启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来,一方面,由于这项工作还在摸索中前进,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个别街镇和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人力物力上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导致了工作进展不平衡,有七个方面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氛围营造不浓厚。个别街镇对万元增收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进展缓慢。有的街镇宣传发动流于形式,宣传力度、范围不够大,整体氛围不够浓,据走访了解,个别街镇的农户对万元增收工程知晓度低。有的街镇对增收示范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及重点村规划方案制定等完成不好,规划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甚至还有个别街镇没有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加之我县大量年青力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素质不高,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意识不强,温饱即安、过小日子思想严重,一些农户对万元增收信心不足,没有真正动起来。同时,对外宣传氛围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信息上报、网络宣传、上级报刊杂志等媒体方面,报道极少,外界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作的知晓度低。

(二)街镇队伍不健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要真正让万元增收工程取得实效,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在具体工作上,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来从事此项工作。目前县级、街镇在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导致此项工作进展缓慢,街镇万元办条件较差,没有落实办公设施、办公场所,人员力量布局分散,没有专心来抓农户万元增收工作。个别地方认为万元增收是“两翼”的事,“一圈”不搞,思想认识未高度统一,导致工作上不能同步。

(三)技术力量跟不上。加强种养殖业的技术指导,是万元增收工程中广大农户的普遍呼声。如果因缺乏技术导致农户种养殖过程出现问题,则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将毁于一旦,这是各街镇负责同志的重大责任,绝不能出问题。特别是当前,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工作的推行,技术支撑占据很大的份额,如果没有技术,盲目上马,稍有不慎,特别是市场和疫病风险共同作用,其结果可能血本无归。目前我县在这方面的问题突出,特别是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暴露出来。

(四)农户缺乏劳动力。农户万元增收工作是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福于民的工程。目前,全县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据统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2万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也大大制约着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开展。全县留守在农村的妇老幼群体“386199部队”难以承接万元增收工程产业发展的重任,对于部分农户家庭要真正实现“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为此,农民作为万元增收工程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销售渠道不畅通。我县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农贸市场,在主导产业销售区也没有建立配送中心和网络化连锁超市,加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脆弱,特别是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大多数林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周边都没有通公路,即使有的通了公路,其运行能力较差,通畅率极低,直接导致农产品无法运出,或发展万元增收的成本增加,农产品销售极不畅通,卖难问题成为万元增收工程的重大课题。

(六)农民增产不增收。这是年推进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有的一度跌至最低点或临界点以下,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万元增收所涉及产业生产投入成本大幅上升,已经影响万元增收工程的推进。上半年的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个别到了宰杀母猪的地步,养得越多,亏损越严重,有的已丧失了再养殖的信心,特别是在收购环节,出现生产养殖亏损或没有赚头,已从根本上动摇了万元增收工程的根基。

(七)项目资金比较少。按照市里规定,“一圈”所在区县推进万元增收工作不能享受“两翼”地区的政策,其项目、资金只能靠县里的政府性资金和上级涉农项目和资金打捆,加之,现实的情况是,项目资金分别由各部门按各自的管理办法和渠道在实施,不能集中投向特定的领域、制定的地区,相关补贴政策要在事先或实施过程中落实到位,如果是事后补贴有时将于事无补,个别项目手续繁琐,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群众投身万元增收工作的积极性。

三、攻坚克难,万元增收工程全面发力

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实现到2012年全县314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年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达到12000元,农户户均纯收入增收22800元,达到40000元的目标,各级各部门必须突出重点,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付出非凡之力,才能顺利推进,确保实现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林里养殖、林空养蜂、林间旅游);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两园、三业、一基地);大力培育品牌;大力开发劳务产业;大力推进改革促收;大力落实优惠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在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咬定目标不放松。一是锁定收入目标。到2012年,除五保户、缺劳力户外,95%以上农户人均纯收入过万元,这个目标丝毫不能动摇。今年是启动年,全县20%的农户3.6万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明年是攻坚年,全县40%的农户,7.2万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2012年是冲刺年,全县余下的40%农户,7.2万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二是锁定产业目标。“三业一基地”的结构调整目标不能动摇,30万亩蔬菜基地、100万头生猪、100万头草食牲畜、1000万羽家禽、10万亩木瓜、10万亩花椒、10万亩大蒜生姜等必须落实到地块,承包到业主,实惠到农户。“一区两大片”的产业示范目标不能动摇,10个万亩示范片、10个万头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0个种养业科技示范园、10万亩加工型辣椒、10万亩草蔸萝卜必须集中成片大见成效。“一园区一品牌”的产业链条延伸目标不能动摇,食品园区一期工程今年底要全部竣工,入园企业年底全部投产;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基础设施和入园企业厂房全面开建。“造”食品品牌走出,走向全市,县农委牵头,各街镇各显特色,包装100个以上农产品,争取今年底或明年初在解放碑或观音桥举办农产品宣传周,提高知名度,让有味道的城市传遍全市、享誉主城。三是锁定点线面分类指导目标。县里10个示范点,街镇各2—3个示范点必须尽快抓出成效,真正起到示范作用。45个重点村要成为一道风景线,其余269个村要作出规划,整体推进,跟上步伐,按照“一村一品”的格局形成各自特点。

(二)基础设施大会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万元增收工程当前急需,也是农民长期受益的“百年大计”。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提出了采取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国土整治项目等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目标实在,任务具体,农民拥护,县农委、县国土房管局、县水务局等部门要切实牵起头来,不折不扣认真落实、加快推进。利用“一事一议”、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搞好乡村便道建设,到年底,新修200公里,完成35个村的建设任务,切实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完成水利建设项目4500处,新增蓄水15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改善灌面3.36万亩,维修、改建和新建渠道200公里,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8处,解决5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启动刘罗坪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三)劳务产业再发力。争取上级加大“阳光工程”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开展引导性培训,规范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补贴标准,拓展实施范围,今年,必须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性培训2万人目标,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不断提高农民技能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年内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围绕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培训各类人员4000名以上。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群体自主创业,力争新增微型企业800户以上。

(四)品牌大培育。卖难问题是推进万元增收、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要通过采取“三品”认证、节会助推、经贸展示、包装推介“四个一批”,放大产品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着力抓好“三品”认证。目前我县有32个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91个产品获注册商标45个;17个企业获“三品”认证1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4个;获重庆名牌农产品4个,重庆著名商标4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下一步将加大无公害蔬菜、木瓜、生猪、草食牲畜等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力度,着力打造赶水草蔸萝卜、辣椒、木瓜、东溪米黄瓜、横山大米、叶类蔬菜、饭遭殃、郑胖子、多味多、都晓得、饭式钢等品牌,今年新增绿色食品2个以上、无公害食品10个以上、全市名牌农产品2个以上,到2012年达到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10个。二是着力抓好节会经济。围绕主城和周边县市大做节会文章,支持举办东溪辣椒采购会、赶水萝卜节、石壕糯玉米节、永新梨花节和采果会、樱桃节、垂钓节等各类节会,提速宣传,吸引更多主城和周边市民前来休闲观光,采购特产,把万元增收工程的所有产品销售出去,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着力抓好经贸展示。借助西部农交会、香港和马来西亚等食品与贸易博览会等平台,大力组织县内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参加部级、西部和境外等国际国内各类展会,不断提高“造”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四是着力抓好产品包装推介。对现有农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组装一批“造”产品,使其包装更精美、特色更突出,提高消费者对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同率。

(五)急需技术重突破。通过三个一批,提升农技服务水平,强化万元增收技术支撑。一是培训一批。选派100名农业科技人员,到国家或市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更新知识;以街镇或产业专业为重点,结合我县万元增收技术需求,组织开展种养业、经纪人培训班,不断满足农民技术需求。二是引进一批。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一批特色专业人才服务万元增收;立足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业技术型企业或高校研发中心落户,切实解决产业、良种、服务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三是提升一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要认真研究政策,对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予以优先晋升聘用,增强科技人员服务万元增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县、街镇、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六)项目投入组合拳。万元增收工程任务重、投入大、需要聚各级各部门之力,共同实施方能大见成效。县里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拿出3000万元用于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实施,县农委、县林业局、县商务局、县供销社、县国土房管局、县交委、县水务局等部门要在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土地整治和造地工程、农村公路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整合项目和资金,重点向万元增收工程倾斜和配套,优先安排产业规模经营集中地区。

(七)改革促收上台阶。研究出台《县农村承包地林地退出与使用补偿办法》,认真落实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权到户”,调动农民投入万元增收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大力促进规模经营;制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意见》,到年底农民专业合社达到195个,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以上,农民参合率达到26%以上。针对无劳力户增收难题,着力培育市级、部级龙头企业,推进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无劳力户的土地、林地等筹资入股,参股龙头企业和合作办法增收;加大种植养殖良繁体系建设,推动以良种繁育为基础的农产品结构优化,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健全农超对接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到年底农产品销售连锁市场4家以上;县农行、农发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民生村镇银行要围绕“三农”做文章,重点支持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切实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研究制定农户万元增收担保办法,县富源担保公司要主动参与万元增收工程,加大与市农业担保公司合作力度,解决业主急需贷款但条件尚不具备的问题,扶持壮大市场主体。要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和壮大扶贫资金扶助组织。

四、乘势而上,万元增收工程务求实效

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事关占70%的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县委县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为农民群众办的覆盖面最宽、实惠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大攻坚战役,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坚定信心,强力推进,方可早日见效、实现预期目标。

(一)坚定信心。面对三年年均增长30%多的既定目标,我县实施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肯定是一场硬仗、一场苦战,但这并不是“空中楼阁”,是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提出、需要我们必须“要跳起来才能摸得到”的目标。加上有我县通过近几年夯基立柱为农业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的保障,有“三产业一基地”的壮大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充分展示,一批龙头企业的茁壮成长,一批新引进的项目加快推进,我们有理由坚定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信心。各街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真抓实干、苦干实干,通过调研工作,摸清真实情况,开展具体指导,让农户、村社干部、街镇干部、县级部门、民营企业真正理解万元增收工程的概念、规划项目的内容,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才能消除农户万元增收“上头热、下头冷,党政热、群众冷”的状况,全面激发广大农户和社会各界的创造热情、创业激情,真正让农民群众心里热起来、手上干起来、早日富起来。

(二)加强宣传。各街镇、相关部门要沉下去,大力宣传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和实惠效益,进一步加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宣传,让农户当个“明白人”。县委宣传部外宣办、县新闻传媒中心要内外兼顾,在县级各类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加强典型宣传,强化舆论引导;在对外宣传上,要创新形式,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我县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典型经验,通过新闻外宣提高美誉度、增强吸引力。县农委、县商务局、县水务局、县供销社等部门要明确1名工作人员,负责把本部门涉及的农户万元增收工作上传到市级主管部门和县级的新闻、信息和网站等。对此项工作完成情况,县万元增收办要每月收集汇总并通报一次相关单位对外宣传和上报信息采用情况,对工作效果不佳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纳入年终相关工作考核。

(三)培育载体。以食品园区为载体,引进发展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林禽、林畜、林果、林菜等加工型龙头企业,到2012年,培育龙头企业300家以上,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5个。支持1000名小老板领头“万元增收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社会各界能人、民间资本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新包装农产品亮相主城,21万张农户增收明白卡全面到户。要不断培育载体,以蔬菜、木瓜、花椒、生猪四大产业为主形成规模展示片区促收,314个专业合作社助推,100名科技人员指导,20个种养良种基地种源保障,200个重点企业帮扶,200户示范户带动等为重点,大力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与新世纪、永辉、万家福等超市及与农校、农业科研机构对接,到2012年,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以上,农民参合率达到60%以上。

农户增收范文篇7

我局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增收部门对口帮扶工作,把对口帮扶工作纳入推进生态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居民增收计划,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其余局领导、天退办、林业站、林业站的同志为成员的对口帮扶工作小组。对实施居民增收计划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把对口帮扶工作列入林业局目标考核,明确天退办为牵头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狠抓居民增收计划落实,确保居民增收工作的全面完成。

二、具体开展情况

(一)实地调查了解

我局对口帮扶工作小组组长带领工作组的同志们爬山涉水,分别对乡村和镇林组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仔细聆听了村组同志对帮扶农户的情况介绍以及被帮扶农户的自我介绍,全面掌握对口帮扶调查网点居民收入现状以及他们发展经济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相应的帮扶办法和措施。

(二)采取具体措施

1.产业增收。紧紧围绕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加快发展竹产业,扩大竹基地规模;加强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开发二三产业链”的总体思路,我局拟在帮扶点(乡村)新建竹基地200亩(林业局通过争取项目采取政府采购竹苗和林竹专用配方肥配发给农户),鼓励农户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增加收入;针对帮扶样本点农户现状情况,我局拟帮助他们新建竹基地或依托大田村油茶基地建设发展林业产业,同时将扶持修建11个农户连接外面主要运输通道的生产便道,将他们的现有竹资源有效地开发出来,进一步促进竹产业发展,将资源转变为资金,增加农户收入。

2.科技增收。我局坚持把林业科技运用贯穿于加强林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始终。针对帮扶点实际情况,通过对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丰产措施,提高帮扶对象现有竹林的产量,从而增加收入。

3.改革增收。当前我县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目标,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资开发山林的热情和积极性。我局认真贯彻执行林权配套改革政策制度,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帮扶点林农积极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林下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有效盘活山地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4.政策增收。用足用活国家林业惠农政策,加快兑现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并积极争取林业政策扶持帮扶农户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户收入,解决帮扶对象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抓紧时间把林竹专用配方肥调运发放到帮扶点农户手中,尽快帮助帮扶样本点农户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落实扶持修建生产便道的补助资金。

农户增收范文篇8

一、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

调研的农户人均纯收入6700元,不同因素对农户家庭收入产生的影响是有较大差异的。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的影响。调研的山区农户,人均纯收入高达7100元,高于丘陵地区的6600元,更高于平原地区的5500元。原因在于,山区耕地少,无地可耕,不得不外出谋生,由此,导致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较多,如调研的泾县农户家庭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53.7%。由于非农收入较高,使得山区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也较高。

二是村庄类型的影响。调研村庄有农业主导型、观光旅游型、城郊型、工矿型四种,其中农业主导型村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900元,城郊型的7200元,观光旅游型的8200元,工矿型的9300元。农业主导型的村庄人均纯收入明显偏低,而观光旅游型、工矿型村庄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高。

三是耕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的,每个劳动力每年获得的纯收入不到1万元;而在10亩至20亩之间的,则在1.5万元左右;在20亩以上的,才有可能获得2万元的收入。一般来说,每亩地的纯收入不到1000元,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只有400-500元,而生产高效经济作物的可高达2000元。总体来看,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结构调整越好的,来自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就越多。

四是家庭人口结构及人口素质的影响。调研发现,家庭青壮年多的,拥有一技之长劳动者多的,收入明显偏高。如固镇杨庙乡田湖村一孟姓农户,全家6口人,爷爷、奶奶,2个儿子、1个儿媳,1个孙子。2个儿子和1个儿媳,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均在外打工,年纯收入5万元;2个被称为种田能手的爷爷、奶奶,年龄刚过50岁,身强力壮,在家耕作30多亩地,兼打点零工,年纯收入4万多元。这样,全家年纯收入9万多元,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

五是近几年出台的惠农政策的影响。粮食、抗旱、农机、家电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对增加农民收入整体是有利的,但有些政策的作用正在弱化。第一,有关粮补是直接补到承包户手中,而不是补到农业生产者手中,粮补政策对农业生产者的激励非常有限。第二,抗旱补贴标准较低,激励作用有限。去年冬天,地区每亩地抗旱补贴10-20元,浇灌后的小麦每亩至多增收100元;而一个外出务工农民为此来回奔波抗旱,包括雇机费、路费、损失的务工费等,远远超过实施抗旱所获得的收益,得不偿失,农民也就不愿意回家抗旱,只能“靠天收”。

二、主要增收渠道和增收潜力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增收渠道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一是劳务工资性收入,成为当前农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也是未来增收的最大潜力所在。在调查的22个农户家庭中,总的纯收入63.1万元,其中劳务工资性收入34.1万元,占54.1%,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渠道。另据了解,多数农户对劳务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潜力抱有很大的希望。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当前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增收潜力十分有限。农业经营性收入,仍是当前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调研农户农业经营性收入18.7万元,占29.6%。其中,来源于粮食生产的为4.98万元,占总收入的7.9%;来源于非粮生产的为13.7万元,占总收入的21.7%。以花生、棉花、烟叶、瓜果、苗木花卉等为主的特色经济增收效果十分显著,而以小麦、水稻、黄豆、油菜等为主的大宗农作物生产增收效果较差。未来一个时期,必须稳定粮食生产,这是不容置疑的,不可能也不允许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过多地发展特色经济。鉴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农业生产经营增收潜力有限。

三是农村服务业收入,是当前农户家庭收入的第三大来源,更是农户家庭增收的重要潜力所在。调研农户来自开超市、开饭店、办旅游、跑运输等服务业的收入为6.9万元,占总收入的10.9%。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大量的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将涌现,这为农村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四是家庭工业收入,是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传统手工艺品、净菜食品、轻纺玩具、机械零配件等家庭工业领域增长前景乐观。本次调研的农户家庭工业纯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1.9%,比重不大,但发展前景较好。如泾县有不少农户家庭传承手工艺技术,加工生产宣画纸,制作宣笔、笔筒以及其它旅游小商品等,市场需求良好;还有一些地区围绕给大企业或为市场配套,发挥家庭生产的优势,加工机械零配件、轻纺玩具、净菜食品等,前景也比较乐观。

五是家庭财产性收入,不确定性最大,如措施得当,有可能迅速成为增收的主渠道。对于大多数农户家庭来说,主要财产有农地(耕地和林地)、宅基地、房屋。目前,多数家庭是将农地无偿地让亲戚代耕、代种,农地流转收益极少,耕地和林地的资产价格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宅基地,面积较大,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宅基地换住宅、换保障”等做法,在城郊因拆迁、征地补偿标准高及相关政策支持,效果明显。如泾县县城在实施拆迁时,除了“一还一”外,还另外增加每平方米800-1000元的补偿,多数家庭因此不仅会得到一套自住房,还能置换拥有一套门面房。这套门面房,将成为这些农户家庭未来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高、中、低收入户收入来源及其增收潜力的差别

按人均纯收入高低,我们将调研农户人均纯收入8000元及以上、8000元至4000元之间、4000元以下的,分别划分为高、中、低收入三种类型家庭,他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差异较大。

一是高收入户家庭来自非农生产收入的比重高达86.6%。调研的5户高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高达1.38万元。其中,劳务工资性收入占68.6%,服务业经营收入占18.0%,农业生产收入仅占13.4%。

二是中等收入户家庭来自非农生产收入的比重达73%。调研的12户中等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5160元。其中,劳务工资性收入占58.3%,服务业经营收入占10.2%,家庭工业收入占4.5%,农业生产收入占24.1%,其它为各种补贴等。

三是低收入户家庭来自非农生产收入的比重不到50%。调研的5户低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1980元。其中,劳务工资性收入占42.8%,农业生产收入占30%,其它为各种补贴等。

可见,高、中、低收入来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劳务工资性收入和服务业经营收入的差别。凡是劳务工资性收入、服务业收入占比较大和从事非农生产劳动力较多的农户家庭,收入也较高,如泾县昌桥乡一谢姓村民家庭,家庭人口4人,2个孩子在外打工,去年底上交给父母3.6万元,另外父亲在当地打零工还挣1万元,这样,劳务工资性年收入即达4.6万元,成为该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部分农户家庭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

从调研情况来看,中高收入农户家庭增收办法多,增收潜力大,而贫困家庭增收办法少。造成贫困家庭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不能干,干不动”,年老体弱病号者,最可怜。长丰县岗集镇一郑性农户,4口人,爷爷72岁,儿子去年因肝炎去世,媳妇患有癔病,每年仅医药费就在2000元以上。孙子、孙女还在上学,在未来3-5年里,这一状况将很难改变。泾县昌桥村一姓张农家,3口人,丈夫长年坐骨神经疼痛,妻子患有心脏病,女儿在上大学,加之山区土地稀少,只能打点零工,全家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主要靠救济生活,非常艰难。

二是“走不开、离不了”,留守照顾子女老人者,最着急。长丰县水湖镇一杨姓农户,家庭人口6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一双儿女,都需要照顾。夫妻两人,包括代耕亲戚的田地在内,共耕作10多亩地,主要耕种小麦、水稻和少量花生,家庭年纯收入仅在5000元左右,在当地算是贫困户了。问到今后怎么办时,夫妻俩也非常着急,说家里有4个人需要照顾,虽然很想和别的村民一样外出务工,但实在走不出去。

三是“不会干、干不了”,知识技能短缺者,最无奈。目前,农村增收主要靠务工,发展高效农业,或从事服务业。务工需要有一技之长,否则纯体力性的、简单的劳动,收入很低,且不稳定;发展高效农业,更要有丰富的农技技能;从事服务业,虽然不需要太多的专门技术,但也要有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市场信息搜索能力等。我们在固镇就遇到这样一个家庭,家庭人口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只能帮助料理一些家务;夫妻两人都有点木讷,别人会“瓜套棉”、增加收入,而他们却认为太麻烦、不会弄;两个男孩,在外打工,也因为缺乏技能,别人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而他们每个人只能挣1000多元。全家年纯收入也就2.5万元,人均4100元,在当地算是收入偏低的农户了。

四是“耕地少,产出少”,传统农业惯性思维不变者,最可悲。固镇县田湖村一农户家庭,家庭人口3人,夫妻俩,加上一个在上小学的儿子。妻子只接送小孩上学,洗洗衣服,做点饭,丈夫就在家伺弄6-7亩农田,以耕种小麦为主,家庭年纯收入不到4000元,生活非常艰难。我们在调研时,建议他外出打工,他说不愿意离开家,做农田习惯了。这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惯性思维的结果,没能及时地转到非农生产经营方面,仍停留在小农经济年代。

五、对策建议

总体看,未来几年农户增收潜力较大,必须进一步创新增收思路: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探索增收新渠道,加快由大宗农产品生产向特色农产品生产、由一产向二三产经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一是必须促进土地流转,让职业化农户从农业规模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高的收入。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现有的广大农户大致将向两个方向转化:一种转向职业化的农户,但人均劳动力必须拥有20亩左右的土地,才能保证务农收入与在外从事非农生产的收入大体相当。另外一种将转向非农农户,即居住在农村、但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些农户家庭的承包地也必须转让给职业农户家庭,才能确保自己能够集中精力专职于非农生产。因此,无论是对职业化的农户而言,还是对非农农户而言,都需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二是必须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尽可能挖掘劳务工资性收入的潜力。劳务工资性收入是当前的最大收入渠道,未来几年增长潜力可观。目前,留守在农村,没有能够外出打工的,多数都是因为要照顾父母、子女的,而这部分家庭恰恰又是收入较低的农户。因此,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诸如加快建设老人看护中心或幸福院、农村幼儿园、农村寄宿制学校等,将有利于解决这部分农户的后顾之忧。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外出打工,这是提高部分低收入户收入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三是必须推进农村社会化分工,将农村服务业培育为新的收入增长点。未来一个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必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是,农村地区,特别是集镇和中心村,更多地将向社区化方向发展。农村社区将成为广大在外务工者回乡探亲、节假日居住和留守农民的生活乐园,更是农村社会化分工、专业化服务最为明显的场所。另外,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购买能力也将持续提高,由此,农村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农村服务业前景广阔。目前,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将农村服务业培育为部分农户增收的主要渠道。

四是必须采取带有牵动性的办法,让农户家庭财产市场化,培育成为农户家庭大幅度增加收入的新渠道。制约耕地、林地、宅基地等农户家庭财产流转和增值的因素非常复杂,但最关键的还是耕地、林地、宅基地的真实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为此,必须尽快探索建立农地、宅基地的流转市场,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发现农地、宅基地的真实价值。建议尽快在地区选择3-5个具有一般代表性的乡镇,分别建设农地、宅基地交易中心,率先进行试点,摸索经验。

农户增收范文篇9

为此,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区农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当前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交流、走访,对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中央连续多年对农村发展发了“一号文件”,区委、区府也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全区据8个镇,5个开发区,277个行政村,3185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总数14.68万户,农村人口37.28万人,劳动力23.65万人,2005年全区实现农民所得28.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所得51746万元,第二产业所得179045万元,财产性所得23360万元,转移性所得27542万元。分别占所得总额18%、63.6%、8.3%和9.8%。农民人均收入7556元,与1996年3089元相比,十年间我区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农民工资性所得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财产性和政策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小视的支撑因素。

在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1996年我区农民劳均收入5425元,和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9035元相比,差距比值为1:1.67;2005年尽管各方重视“三农”问题,农民劳均收入虽然达到11912元,而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0461元,差距仍扩大到1:1.72,收入差距绝对额由3610元扩大到了8549元。各村的农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最高的与最低的差距达3倍,全区1/4的村农民收入低于人均6000元水平,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更大,低于收入保障线的农户依然存在。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民增收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没有形成。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一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尽管近年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再加上国家对粮食的直补,粮食生产产值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跟着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好处。并且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继续提高的潜力不大,进一步从粮食中提高纯收入的余地很小。二是,农民发展新型高效农业困难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原创:近年来,我区大力在发展特色养殖、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农业加工等高效种养业。虽然农业结构逐年调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面对市场,农民对种养什么能赚钱仍然把握不准,特别是由于我区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单靠农民的力量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化,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机制和手段不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业收入风险加剧,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农民从土地上增收余地很小。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大多数农户以一家一户的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商品率低,市场竞争缺乏,再加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从现有承包土地上获得增收能力很小。

2、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从财政的角度看,近年来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取消了农村劳动积累和义务工等政策,不少地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减少,有些村、组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退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此外,随着城乡一体的发展,镇村道路建设、教育、公益事业,还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靠农业自己是不可能达到有效投入的。

3、农村劳力转移艰难。近年来,我区通过招商引资,大批工业企业落户我区,虽然政府通过培训、推荐等方式来引导农民非农就业。从劳动力转移来看,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或有一定技能的农民都已经转移出去,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4050”人员,进一步转移的难度较大。由于这部分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如果转移也只能从事脏、累、重等一些强度高、报酬低的体力劳动,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尊重和维护,各项劳动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同时,农民择业观念差异,造成一些农村劳动力无法转移,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有些年轻劳动力择业观念不正确,不愿吃苦、创业,“等、靠、要”思想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非农就业转移难度。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目前我区相当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总量较低,集体存量资产很少,尤其是可经营性的资产更少,据统计全区有近1/3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正常经费开支都非常困难,自求平衡都成问题,更本无力进行本村的基本建设投入,更谈不上为农民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中得到再分配收入,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

5、农业龙头企业缺乏。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化水平不够高,真正能带动本区农民直接增收的更少。特别是以本地区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缺乏,与农户紧密联系,有合约、风险共担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对能带动本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大,缺少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

6、收入增长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农民增收制约较大。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完善。三是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从现实的角度,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此,我们必须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全方位的审视农民增收问题。要在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做足做好,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其次,要在努力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就业上下功夫;另外,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确保粮食稳定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粮经结合、果蔬结合、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等多种形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升农产品质量。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提升绿色农业,优先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注重农业科技品牌增值。要深化科技联农扶农政策,改善农科人员工作环境,增强农科人员服务意识,让农业科技加速有效得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效益。要不断调优调强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的认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通过抓质量,创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市场占有率、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户在农产品生产上出现的“卖难”问题,增强农业产业化内在发展动力。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抓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为农民增收搭建产加销平台,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4、提高农业招商引资水平。招商引资要与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对农业重点招商项目要加强指导、搞好服务,确保招商引资显成效。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社会、外资广泛参与的农业投资机制。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先行区建设,让园区和先行区成为吸引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兴业的示范窗口,带动全区农业发展。

5、发展农业专业化组织。要稳步、有序、规范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已建立和运作的农民专业社,要加强指导规范动作,严格遵守章程。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合作社社员土地产出效率,同时不断完善合作社分配机制,发挥合作社在维护农民利益、扩大生产经营、沟通市场信息及销售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直接和间接收入。

6、规范农村农用土地流转。要在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鼓励农户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要规范农用土地流转行为,流转合同必须规范,形式必须公开,定价必须合理。对于农户委托村级组织流转的土地收益,要全额支付给农户。对于不属于农户委托村级组织流转的土地,除政策允许的5%机动地外,其余土地流转收益的80%要分配给有资格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增加农民收入。

(二)、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要全方位的促进农村非农就业。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择业观念的宣传,鼓励和支持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新型农民。

二是,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政策”,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转移农民关键是改变和提高农民的择业观念和技能。为此,要大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择业理念,分行业、分工种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免费转岗就业培训,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

三是,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要广覆盖,广宣传,使中介机构对用人单位信息及时到输出对象,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二、三产业中充分就业,获得较高、较稳定的工资性收益。各镇、开发区、园区要加快万人、千人、百人就业项目整合和扩容,多管齐下,通过市场就业、政府推荐、行政推岗、企业吸纳等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

四是,政府要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扶持,一方面鼓励本区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对本区企业新吸纳本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并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关系的,政府给予企业一次性每人补贴资金2000元,并对吸纳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地方税收上给予一定的返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法,化二年时间消失本区现有占农户总数15%的纯农户,解决农村纯农户的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纯农户实现“一户一岗”,提高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

2、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改变城乡目前的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城乡就业、城乡规划、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农村的水利、水环境、道路、桥梁、农村电网、广播电视、文教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事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投入和管理范围,减轻村级组织为社会服务的支出压力。

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是农村最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村级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清理,明晰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加大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提高集体资产的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一是要探索村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改革村级资产分配方法。

二是要加大村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对经济薄弱村从区外的招进的注册型企业,给予区镇二级税收所得的全额返回。

三是要建立“企村结对、企村合作”工程,政府要鼓励企业(公司)与对经济薄弱村结对,帮助村进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村的“造血”功能,并充许企业对经济薄弱村的资金支持在税前列支,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目的。

四是要减轻村级组织的负担。对于村级组织履行政府公共(社区)管理事务的开支,如医疗卫生、计生、治安、环保等费用,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以减轻村级组织的经济负担,提高村级为农民增收服务能力。

五是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特别是对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的历史性债务优先处置或核销。

六是要推行征地留用地制度。政府在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要给予村级集体组织发展空间,留出10%土地面积指标,让有能力村进行自我开发,或通过其他经营方式获取长期稳定的资产收入,让村集体多享受一些从土地征用中得到的增值回报,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民增收扶持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政府财政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财政扶农基金,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和减少行政经费支出来健全财政扶农基金稳定增长机制。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正在融入城市,村级服务社区的义务范围不断扩大,村干部不仅要为村民服务,而且有些村更多的在为社区服务,为此应加大财政对村级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要将村在岗主要干部作为农村事业人员,对村主要干部的养老保险费除个人部分外,列入区、镇二级预算,并对基本劳动报酬给予保障;另一方面改革村主要干部考核分配方式,将本村农民增收列入村干部考核内容。

2、建立农民利益补偿长效机制。要加大财政对农业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之制度化,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要继续落实政策性直接补贴,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农持续增收。

二是要扩大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内容,探索实行以价差为基础的农民收入稳定性价格补贴。

三是要降低种粮成本,对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行补贴,同时调整农业结构的良种补贴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农机具购置和作业补贴。

四是要鼓励土地规模经营,特别是对于农户支持国家,自愿委托村级组织流转并形成粮食规模经营的农户,因流转费比其他农业用地价格低,政府要从粮食等补贴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支持种粮流转费补贴每亩每年200元,以缩小农户种粮流转费与平均流转费之间的差距。

五是要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增加市、区二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标准。

3、建立农民增收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构筑农村低收入群体保障体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农村纯农户、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是实现农民整体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应着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要提高农保标准。农村老年农民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应与城镇居民一致(男60周岁,女55周岁);养老金由现在的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以上。

二是要探索农村退养老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制度,对于农村退养老人自愿把承包土地交回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每人每月

再增加100元的生活补贴。

三是要实施农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减少个人投保费,对老、弱、残、低能者和贫困户的个人投保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扩大农村医疗报销范围,提高重大疾病的报销额度,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就医贵”问题。

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帮困机制。完善“五保户”供养,增加贫困户、纯农户和弱势困难群体的救济定补额度。

五是要探索农民失业保险,对“离土”农民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线。

5、培育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原创: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一个灵敏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宽农业服务领域,减少农业投入成本,为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提社会化服务。要在一定区域内(5000亩左右)建设一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技术流等全方位服务,提升农业服务社会化、综合化效率。开展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加工、运销、以及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指导、人员培训。确实解决农户连接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服务等综合性问题。

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本,加强综合服务站的硬件建设,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市、区二级政府对综合服务站人员的报酬给予补贴,使其以无偿服务为主。

农户增收范文篇10

一、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肯定成果、正视差异

大力实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中,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对瞅准的事,坚持不懈,扭住不放;对定了事,不遗余力,一抓到底,干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要事实事。

(一)宣传发动得力。各级各部门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在受灾群众中广泛宣传助农增收政策。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使广大受灾群众主动投身到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中来。日报等媒体开辟专栏做了深入细致的报道,特别是对典型事例、先进个人做了专访,对落后的地方充分曝光,使“助农增收、致富还贷”相关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摸底排查完全。市级各部门依照市委安排安排。会同乡镇干部进村入户,与村、组干部进行了拉网式”逐户调查,对地震受灾农户特别是农房重建户的人口状况、劳动力状况、经济收入及构成状况等情况,一户一卡”进行了登记,建好了电子档案。完成了地震受灾农户重建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地震受灾农房重建户灾后重建与发展规划表》等统计,就助农增收、致富还贷总体目标中的五个一”和“不欠贷”基本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摸底排查。

(三)规划科学具体。各县区围绕受灾农户达到五个一”和“不欠贷”目标。结合区域发展产业布局,以户为单元、村为基础、乡镇为单位作了专业规划,把“五个一”内容规划到户、项目、年度。实行了以户建卡、以村造表、以乡造册、以县汇总,做到一户一卡、一村一表、一乡一册。

(四)责任落实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了工作主体作用。见到实效,各县区采取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方法,落实了帮扶措施;市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了专门领导和专职干部驻乡抓帮扶工作;市县区农工委对全市“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进行了综合协调、指导考核,打好了总体战。

(五)五个一”发展效果显著。全力攻坚,助农增收效果显著。截止目前,全市农民灾后重建贷款总额38.96亿元,还款15.22亿元,共培育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23万人、建立经济园18万多亩、终年转移输出务工人员78.8万人,户平年增收1万元以上。

(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各县区在认真实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中。有效地推进了工作开展。特别是剑阁县委、县政府抓“助农增收、致富还贷”工作有目标,有思路,有措施,有效果。上午大家都参观了现场,看主要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现了多渠道增收;二是突出了产业发展主题,烟叶、蔬菜、畜牧、旅游等产业发展都卓有成效;三是助农增收工作的领导力量强,责任得到具体落实;四是农户增收还贷信心足,积极性高,效果好。其他县区也分别在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我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实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以来,总之。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为灾后重建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一分为二地看,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差别和不足,局部工作效果还不够理想,县区与县区、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加快发展的压力巨大。

全市累计发放农房重建贷款38.96亿元、154347户,一是农房重建不良贷款数额较大。截至2010年4月末。其中:贫困农户建房贷款10.07亿元、35712户;累计收回农房重建贷款15.22亿元、48696户。随着前期发放的局部农房重建贷款陆续到期,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农户日益增多,农房重建贷款风险逐渐显现。截至4月末,逾期贷款9548万元、农户5083户,分别占当期农房重建贷款余额和户数的4.8%和4%未按期结息的农户46500户,占当期贷款户数44%拖欠贷款利息3937万元,欠息率32.9%其中,欠本欠息农户4575户,拖欠本息8972万元。从贷款质量看,4月末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4210万元,占当期该类贷款余额的1.78%分县区不良率看,元坝区5.1%苍溪县4%朝天区3.4%剑阁县2.1%利州区2%旺苍县0.7%青川县0.07%分乡镇看,青川县的骑马乡、旺苍县的燕子乡、元坝区的卫子镇、剑阁县的上寺乡、朝天区的马家乡不良率较高。

特别是局部乡镇存在大面积的欠息,二是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的助农增收工作之所以滞后。台账建立不完善,这与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表示在工作中,就是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深入,害怕和群众打交道,工作效能低下,对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工作拖拖拉拉,工作节奏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必需引起各县区、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研究,着力解决。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下阶段工作

致富是目标,开展“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增收是核心。还贷是义务。扎实推进“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下阶段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局,掌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坚持“五个一”基本思路,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突出提速加快、又好又快主基调,把“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同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发展农业产业化等紧密结合,整合资源,整合项目,统筹推进。力争今年底基本实现“五个一”即:有一至二个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建立一个经济园、有一至两个农业增收项目、终年转移一至二个务工人员,户平年增收一万元以上)2011年巩固提高,2012年全面实现预期目标。

要坚持多措并举,打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下阶段攻坚战。努力开辟增收途径。

(一)抓核心。

增加经营性收入。要充分依托绿色、特色、生态农产品优势,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不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区域性特色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市场、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服务。各级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协助开辟农产品流通市场,主动参与农产品流通,充任经纪人,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增加劳务性收入。去年全市劳务收入47.2亿元,扎实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市农民人均年实现劳务收入1919元,同比增收139元,劳务性收入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今后要进一步层层落实责任,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劳务开发。认真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扩大、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和质量,促进农民特别是受灾群众有序转移。努力营造全民守业氛围,吸引、鼓励和支持更多有成就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行动中来。

增加财富性收入。充分用够、用好、用活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级试点市先行先试的核心政策资源。凡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得实惠、农民群众满意的改革探索,有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都要鼓励支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力推进农村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改革,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水面等经营机制方面大胆探索创新,为农民享有财富性收入发明条件。重点是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维护,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同时要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进行探索,激活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努力增加农民特别是受灾农户的财富性收入。

增加政策性收入。要及时、全面兑现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灾后重建扶持政策。同时,认真兑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受灾农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已就财政支持、项目资金布置、金融信贷、劳动保证、民政救济等方面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扶持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同时,还可以结合各地实际,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二)抓根本。

市优势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明显。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实现产值55.37亿元,近年来。同比新增纯收入3.54亿元,为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148元。今后要进一步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七绝为核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米仓山茶叶、朝天核桃等为重点,加快“七绝”整合重组。要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各类专合组织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深入推进农业规范化生产,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品牌认证工作。

(三)抓主线。

推进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工作抓手和主线。要强化规划导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优化规划布局,加速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产业基础,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强化资源整合,重点整合土地、产业、资金、科技等资源;强化农民主体,使农民成为基地和园区的建设主体和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强化统筹结合,实现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相配套,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统一,提升建设综合效益。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园区农业与庭园农业共生互促”建设模式,走好“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路子,带动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发展。

(四)抓重点。

当前全国、全世界正在大力建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农业。低碳农业不只要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激进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而且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森林经济。去年全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森林蔬菜业、森林果业、森林畜牧业和森林加工业等林业特色产业,实现林业产值39.8亿元,山区农民人均从林业上的收入达680元,同比增加80元。今后要继续依照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林业资源转化的要求,紧紧围绕“6+3特色林业产业体系,充分考虑绿化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推进低碳农业继续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效果转化和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建议低碳生活,搞好老式沼气的改造和新式沼气的大力推广,利用好“家电下乡”搞好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既维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又增加群众收入。

(五)抓机制。

做好每一户产业发展、增收致富还贷工作。市级各部门要继续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认真落实专门领导和专职干部驻乡抓帮扶,各县区要继续采取县级领导包片包乡、部门包乡包村、乡干部包户、党员和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的方法。完善帮扶机制,搞好指导、协调、督促,有效开展工作。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具体任务,使帮扶工作不走过场。通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扶贫解困明显推进、灾后重建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

(六)抓导向。

重点宣传农房重建贷款性质。向农户讲明农房重建贷款是商业贷款,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内容上。而不是财政补助、扶贫资金;要强化农户诚信知识,增强欠贷必还意识。对象上,要做到对所有农户全覆盖。重点针对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建房农户群体,特别是有钱不还和等待观望的农户。同时要树立积极还贷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方式上,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广泛、集中开展大规模、有声势的诚信和政策宣传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保证继续、有力度、全方位的宣传。措施上,要开展一次全市范围农房重建贷款的调查,完全摸清贷款农户目前家庭收支情况、信用状况和还贷能力;对到逾期贷款和欠息农户进行逐一排查,根据调查资料划分出无力偿债农户、有一定收入但暂时还款困难农户、有偿付能力而还款意愿较差农户,采取“一户一策”制定清收措施;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贷款管理责任制,及时完善相关贷款手续和档案资料,确保每一笔贷款责任落实到人,并加强对农房重建户经济活动跟踪,建立相关记录并加强农房重建贷款贷后检查,定期进行分析评估,做到对风险心中有数。

三、逗硬作风,加强领导。确保完成“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目标任务

摆在突出位置,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助农增收、致富还贷切实纳入灾后重建、全面夺取双胜利、重建美好新的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抓关键环节、抓重点工作、抓带共性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发挥作用,积极为继续深入实施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出实招、下真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