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教材内容的改革刍议

时间:2022-11-13 05:59:48

宪法学教材内容的改革刍议

本文作者:邹杨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所以,作为法学教材,不仅是传承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核心环节。但现阶段在高校法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设置与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作为法学核心课程的宪法学课程也是这样。目前许多宪法学教材,有不少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把宪法学界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教材,甚至连2004年全国人大对现行宪法第四次修宪的内容在很多教材中也少有阐述;许多宪法学教材,对法学中的热点、难点及其有争议性的问题避而不谈,对于宪法基础理论知识的表述也过于晦涩生硬,不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的教材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庞杂,偏重于大段大段的历史性和理论性阐述;有的教材结构松散,内容交叉重复,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宪法教材的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教材内容没有正确处理好理论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可以说,宪法学教材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必须改革宪法学教材的内容。而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教材与讲授内容的关系,这是因为宪法学教学内容改革总的原则就是少而精。因此,必须调整宪法学教材的内容结构,做到取、舍、详、略有所侧重,具体做到:

一、调整教材结构,突出教学重点

针对目前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宪法学教学应根据宪法学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各个学校对学生的不同培养要求,将多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只教给学生本学科最重要的知识,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诸如宪法的含义、特点和分类,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实施保障,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国体和政体,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职权,以及较难理解的部分,诸如对特定国家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以及应当如何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对义务的履行等难点问题要讲细讲透。而对于诸如本学科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词义演变,历史发展等非重点章节的内容,可以布置让学生课后自己看。这样既做到难点易解,又做到重点突出,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更新教材内容,补充漏点

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法律法规的出台、修改较快,所以,教师要注意本学科最新学术动态,每学期都应重新备课,对教材内容应及时更新,对于教材中没有的重要内容,讲授时应该及时补充。例如在使用《宪法学》教材,讲到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时,就需要补充2004年修宪内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相关规定;在讲到统一战线时,补充宪法修正案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为什么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包括的“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其含义有什么不同,其范围为什么一层比一层更广泛,以及如何理解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等内容;在讲到经济制度时,补充宪法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性规定的演变过程,由“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有什么法律意义上的不同,以及宪法为什么要将“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征收和征用、补偿和赔偿有什么不同;在讲到特别行政区时,补充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及澳门基本法的关系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补充,使学生既关注了社会和宪法学界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以及培养了学生对宪法学的兴趣。总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改变了学生知识滞后、学用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下,能够系统、深刻地理解宪法的内容,准确地掌握宪法知识;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学好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逐渐培养起对宪法的信仰。

三、编写、引进和使用高质量、有特色的宪法学教材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本科教学的质量。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高等院校恢复法学教育时的情况相比,目前我国在法学教材建设方面有了相当巨大的变化,法学教材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宪法学也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宪法学教材已达30余种。然而,教材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宪法教学质量的同比提高,因为,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着多层次及多元化的局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法学教育就不可能有相同的目标,反映在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上,就应该选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因此,针对我校为财经院校的特点,在选择教材时,应采取自主编写与引进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使用最新版本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权威教材(在讲授比较宪法和外国宪法时,应考虑引进和使用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的同时,结合本校特点,自主编写高质量的宪法学教材。在教学中既有主讲教材,又有辅助教材,这样,既能把本科法学教育的规范要求与作者的学术个性相结合,把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因时俱新相结合,又能把介绍通说与分析前沿动态、了解学术争点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宪法学教材体系。

四、注重案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也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大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应用案例教学就必须切实解决案例的编写问题,案例的编写是能否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就需要组织和编写适合于服务本课程案例教学的案例教材,通过案例教材指导案例教学,宪法学尤其如此。因为,宪法判例是连接宪法理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核心纽带,体现了宪法现实的变迁过程。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宪法学案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在日本宪法学界,芦部信喜主编的《宪法判例百选》,迄今为止已经再版数次,韩国目前也已经出版了30多部有关宪法判例的著作和教材,并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宪法判例研究会。我们也应该做好宪法学案例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宪法学案例教材。编写宪法学案例教材时,一是要注意案例素材的典型性,选择比较完整的,有代表性与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整理、分析与撰写,充分体现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状况与宪法的关系。二是要注意案例教材的规范性,力图使教材体例清晰,宪法原理明确具体,使学生能把案例探讨与理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注意案例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案例教材不是只对某一问题和某几个问题的案例分析,而是要对涉及到的宪法学课程的最主要的理论、原理与知识进行全面地对应案例分析。

五、注重网络教材等新型教材的建设和使用

美国的一位传播学专家约瑟夫多米尼克,在《大众传播动力学》一书中这样预言未来的教材:“你不用在校园书店的人群中挤来挤去,而是利用你的电脑联系一家在线的图书经销商。你搜索你要的那些书,点击几下之后,它们都已在你的购物车中。你输入了一个信用卡号码并再次点击,嚓一声,这些书都已下载到你的轻便易携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中。”约瑟夫多米尼克的这种描述虽然不完全是现实场景的展现,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应该是比较普遍常见的。因为网络技术的成熟,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凭借着计算机与网络的辅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学生不需要再受限于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从网络教材按需索取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网络教材的内容也可以做到及时的更新,以及与最新信息的融合,还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修订。所以说,宪法网络教材的建设,可以避免过去因为宪法教材结构的封闭性,不能及时吸收新知识、淘汰旧内容的缺陷,极大的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从而,既保证了学生能掌握最新的宪法知识,也使媒体所展示的宪法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所传播的宪法知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六、处理好“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以往的宪法学教材的编写,偏重于逻辑体系,较多注重的是那些宪法原理最有价值,较多关心的是学生应该接受什么,而较少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同时,由于宪法学理论味道较浓,再加之很多教材对宪法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表述往往又过于晦涩难懂,这对于初入法学之门的学生来说,往往觉得枯燥生硬,不易接受。因此,作为宪法学教师对教材的态度和使用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材内容只能说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对教材做一番剪裁,以期用最简明的语言准确地阐释宪法的逻辑,能够深入浅出地叙述宪法的精要,能够用最贴切的生活中的案例来表述宪法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教材”优化为“学材”,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教学中既学到了有形的宪法知识、宪政制度和宪政原理,而且,通过积极的参与及对相关宪法问题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培养宪政理念,养成法律思维,实现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的有机联结与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