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宪法探索

时间:2022-11-06 05:47:57

企业的经济宪法探索

本文作者:朱狄敏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反垄断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宪法,在企业发展保护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就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形式来说,平等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经营管理性质、企业组织规模等客观因素在融资、税收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享受到不平衡的对待,这使得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处于中小企业与大规模企业、第三产业企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反垄断法》的出台与执行旨在于规制市场参与竞争过程中各类型企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问题,兼顾各类型企业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问题。笔者现就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经济宪法保护企业发展具体制度的域外经验分析

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来说,这一部经济宪法立法最根源性的市场基础在于它将中小规模企业与大规模企业视作了整个市场经济中完全平等的参与主体,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及合作。因此,《反垄断法》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中更多地偏向于通过规制大规模企业的竞争行为,以保护中小规模企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个反垄断法推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的先进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明令禁止大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国家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均将大规模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作为了明令禁止事项的核心,这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是一种约束,对于中小规模企业而言更倾向于一种企业发展的保护性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大规模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以其特有的经济优势来限制或制约中小规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这显然违法了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的基本规定。各个国家《反垄断法》在深入践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为中小规模企业赢取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限制了大规模企业的垄断性发展趋势。2.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豁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在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规范当中,往往只有大规模企业才能够通过限制竞争协议来有效调整与控制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这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平等也是不利的。为确保全体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平等性发展,《反垄断法》明确作出了豁免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中小规模企业在市场参与过程中的限制性竞争协议,意图通过此举来实现市场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经营利益的公平获取。3.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规制企业合并市场份额的相关规定一般来说,按照合并形式及合并结构的不同,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划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以及混合型合并这三种基本形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合并形式,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确保合并企业之间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及发展。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大量的企业合并势必会使整个社会经济市场面临着寡头企业垄断市场的威胁,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各个国家在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中都将企业的合并性问题作为最关键的反垄断问题,合并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划分来规制各规模、各经营性质企业之间的合并趋势,以此实现整个市场经济的“反垄断”。

二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国当前所执行的《反垄断法》是在充分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程度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反垄断法》优秀经验而形成的。市场经济参与行为主体均是我国《反垄断法》现阶段所保护的对象。从《反垄断法》的基本制订角度来说,我国同国外一样,针对现阶段市场经济竞争与参与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垄断性协议达成问题、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问题、带有较为明显限制竞争色彩经营管理者相关行为活动的禁止性措施,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最关键的实体性企业发展保护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还在原有市场参与及竞争规范文件的基础之上,对其经济保护性能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与细化。我国现阶段的《反垄断法》形成了横向协议与纵向协议平行管理与执行的基本方式。以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性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所参与的竞争市场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与细化,以此作为市场主体支配地位滥用及滥用程度的界定依据;以企业合并性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和并行问题的施动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内资企业扩大到了内资外资企业范围内,拓展反垄断法企业发展保护的保护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程度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如行政垄断、企业规模界定以及企业合并豁免性等内容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作用的发挥,需要采取相关手段与措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的立法完善措施分析

需要认识一点,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与状态,更离不开经济宪法从法律及政策角度给予企业一定的保护。这也是我国制定经济宪法的最根本市场原因。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因素制约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误差性分析会使《反垄断法》在某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需要我们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对其立法加以相应的改进与完善。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需要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融合方面进行完善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主体式的竞争政策。《反垄断法》在探求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融合问题。这使得我国《反垄断法》在践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问题。以市场经济参与及竞争背景下企业的合并问题为例,《反垄断法》过分地关注与企业市场份额的控制性问题,并未对整个市场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政策给予足够关注。这往往会使得合并企业在市场占有份额不断细化的作用下,盲目扩大销售,以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获取市场占有份额的提升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随即而来的风险性问题会使得整个合并企业陷入经营管理的行为误区。而且,合并企业在申报合并相关程序的过程中没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行业划分及界定问题,企业盲目的合并最终会加速寡头企业市场垄断问题的形成。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反垄断法》在制定及执行中需要兼顾国家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企业合并的行业及领域分区问题,以此化解企业在合并中所形成的风险性问题。2.《反垄断法》需要在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方面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而言,它在基本规章总则中就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就是指那部分从事商品生产、销售以及提供各种服务的自然人、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经营管理组织的统称。但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规模的划分与界定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换言之,在当前的《反垄断法》背景下,我们无法明确划分大规模企业与中小规模企业。也就是说,《反垄断法》对于大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与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失去了基本划分标准。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需要将这种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界定标准的制定作为一大关键问题。有关企业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除了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独立性与市场费支配地位进行衡量以外,还需要通过企业全体员工人数、企业年均销售总额以及企业资产总额这三大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规模作出进一步的细化,以此使经济宪法更具针对性的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保护。3.反垄断法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因执法机构错误决定蒙受损失而获取国家赔偿的权利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其第七章明确指出了市场经济各方参与主体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总体上来说,《反垄断法》第七章当中的从第四十六条直至第五十三条,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均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仅在第五十四条当中提到“反垄断执法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徇私舞弊或人为泄露执法过程中悉知商业机密,进而构成刑事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使得反垄断法当中的刑事责任追究有着较为强烈的偏向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因反垄断执法机构错误决定所承受损失的索赔权利进行说明。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应当注重这一问题的完善,在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法律义务的同时赋予他们相应的法律权利,并就赔偿性质,赔偿标准及赔偿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进一步强化《反垄断法》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保护。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目标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规模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要求。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对企业发展实施保护,最关键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性宪法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型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经济宪法在企业发展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加大对其的研究与探索力度有着极为深远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