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占有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11-15 08:44:53

刑法占有制度的完善

一、刑法中占有概念的重要性

(一)占有概念在刑法中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某些似是而非的财产型案件,尤其是当涉及盗窃罪与侵占罪等类似的财产性犯罪时,更是容易被案件表象所迷惑,导致出现错误的判断。如何正确判断某一行为究竟是构成此罪还是构成彼罪需要人们共同探索。在财产型犯罪如此多发的今天,现有的一些关于占有的理论研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刑法学者们纷纷对财产犯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盗窃罪、侵占罪等财产型犯罪就理所当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司法实践中,与占有概念有关的财产型案件比比皆是,可见,刑法中的占有对于刑法实践的影响极其重大。(二)占有概念的适用现状。目前我国的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并没有专门针对占有概念进行解释或说明的规定。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个案件,法官和学者们往往根据以往的办案或研究经验、主观认识对占有作出多种甚至完全不同的解释,并依据这些解释去处理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件。显然,这种现状有悖于法律严肃严谨的精神实质,也不利于我国财产型犯罪的解决。

二、相关理论及案件的定性

(一)案件的引入。占有概念在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呢?该如何界定它?下文将通过分析相关案例,突出占有的概念在区分盗窃、侵占等类似的财产型犯罪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案例一:甲新买了一台冰箱,商场人手不够不能为甲提供配送服务。于是甲雇佣工人乙对冰箱进行运送,冰箱主人甲随行。在运送途中经过小商店,甲突然想到有东西要买,便让乙停车在外面稍等一会。甲进商店之后,乙趁没有人看管冰箱,便匆忙开车离去,将冰箱运到自家并使用。案例二:乘客丙因急着下车,将装有一万余元现金的钱包忘在出租车上,乘客丁上车后发现该钱包,遂在下车时将该钱包据为己有。案例三:假如在案例二的基础上,出租车司机率先发现乘客A落下的钱包而据为己有,此案又将如何处理?(二)盗窃罪和侵占罪的概念。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①侵占罪在国外是一种常见的财产犯罪,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法。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据不退还的行为,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本罪的突出特点是,将自己占有或者无人占有的财产非法地转变为自己所有,没有侵犯财产的占有权。②(三)对以上案件的定性分析。案例一中的乙究竟构成盗窃罪还是侵占罪,这取决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冰箱在乙采取犯罪行为时是仍被所有权人甲占有,还是已经转移为乙占有。在本案中,如果甲将冰箱交给乙,并给了乙自家的地址,让乙独自把冰箱运送到家里,则可以认为甲和乙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而乙则基于该委托关系在事实上占有了冰箱,此时乙把冰箱占为己有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侵占罪。但是本案的情况是甲一直和乙在一起,冰箱一直在甲的控制范围内,所以该冰箱始终由甲占有。在甲进出商店的极短时间内,不应认为财物已经转归乙占有,冰箱依然处于甲的控制范围,并且甲也没有明确表示放弃或转移对冰箱的占有,所以冰箱仍处在所有权人甲的占有之下。因此行为人乙将冰箱占为己有的行为损害了他人对自己财物的占有权,应成立盗窃罪。案例二的情形和案例一有所不同。财物的所有权人丙将自己的钱包落在出租车上,由于出租车属于封闭空间的特点,丙丧失了对财物事实上的支配,即对钱包已丧失了占有,但是钱包并不因此而成为遗忘物,而是转移到该场所的管理者或者该场所的所有者占有。因此本案中,在乘客丙丧失对钱包的占有之后,其钱包自动转归出租车司机占有,丁拿走车上的钱包的行为等于是把他人占有的财物非法据为己有,因为其本来就没有占有该钱包,所以不可能构成侵占罪,只能构成盗窃罪。由此可推,案例三中出租车司机将自己占有的他人钱包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应构成侵占罪。

三、占有成为认定罪行的关键性要素

(一)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侵占罪与盗窃罪在主观方面都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都是出于直接故意;主体上都是一般主体,只不过侵占罪的主体在把财物据为己有时已经率先占有他人财物。两罪的犯罪客体均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只不过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是行为人在犯罪前没有取得占有的他人财物,而侵占罪则以自己已经占有的财物为犯罪对象。两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有很大的行为差异,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秘密手段将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其秘密手段仅限于自以为的秘密窃取,而不以财物控制者不知情为要件,并且限定于窃取行为的过程。此外,盗窃罪的行为还必须和平地非暴力地破坏财物所以人的占有,即用和平手段破坏原占有。而侵占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侵占行为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并且拒不归还、拒不交出,即行为人合法持有他人财物,变占有为所有。(二)占有在财产犯罪中的认定。我国刑法很早就有关于盗窃罪和侵占罪的表述,对二者的区别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一个侵财行为不可能既构成盗窃罪又构成侵占罪,二者之间有较为明确的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司法实践中对盗窃罪与侵占罪的认定也出现一些问题,一般的案件根据二者的犯罪构成即可进行区分,但是在一些非典型案件中,由于犯罪行为客观表现极其复杂,给司法操作带来了困难。从侵占罪与盗窃罪的上述区别可以看出,对占有概念的准确分析正是区分这两种财产型犯罪的关键所在。行为人拿走的是自己没有建立占有关系的财物就可能构成盗窃罪,但是若拿走的是自己已经建立占有关系的财物则可能构成侵占罪。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当司法实践中遇到一些疑难案件时,判断财物究竟受谁占有由谁控制绝非易事,类似案件不在少数,抢劫、诈骗、抢夺等财产型犯罪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对占有的准确把握是研究财产型犯罪的必经之路,对正确认定罪与非罪,盗窃罪与侵占罪等类似财产性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四、刑法占有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占有型财产犯罪认定标准的构建。当审理占有型案件时,应当先明确案件的性质,判断行为人是否在客观上对财物进行了占有,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占有权,确定之后方可用刑法对案件进行处理。紧接着对占有的类型进行认定,之后再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从细致的操作来说,则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占有型财产犯罪认定标准。首先,公、检、法三机关在收集证据和采信证据时应尽可能达到统一的标准,确保法院正确定罪与量刑。其次,除了运用现有刑法典对司法实践进行指导外,还应当针对一些相关刑法典未涉及但是实务中常见的问题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从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最后,在一些有较大争议的案件上,为了避免耽误时间,公、检、法三机关应当建立联动机制,在对有关案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承办单位,确保受案机关的准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提高办案的速度,避免案件无限拖延。(二)刑法典相关规定的明确与细化。1.完善刑法典相关规定。我国刑法对盗窃罪与侵占罪的规定并没有占有的认定,法条中仅涉及二罪的犯罪形式和表现及刑罚,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占有判断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相关案件的处理常常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后一判决结果推翻前一判决结果的案例层出不穷。日本学者西原春夫曾指出:“不应当以国家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必要性作为刑法解释的前提,而应当求诸于国民的预测可能性。”③即法条的表述应该为一般大众所理解,是普通大众能够认可理解,预料和感知的。我国刑法典对具体罪名的规定没有实质的判断标准,条文的笼统和模糊使得一般大众对一些犯罪的预测可能性降低,这就增加了普通民众触犯法律的可能。因此,我国刑法典需要对各罪名具体的规定进行完善,并且将占有制度写入刑法典,使法条更加明确与细致。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司法解释时,明确占有型财产犯罪的认定标准,以明确两罪的界限。2.完善刑法分则体系。盗窃罪、侵占罪等占有型财产犯罪在我国刑法典中被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五章的财产性犯罪中,此章还有夺取型和毁弃型的财产犯罪。虽然它们大体上属于同一类型的犯罪,但是它们所侵犯的客体类型并不完全相同,分布在刑法分则同一章中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因此有必要在刑法典的章下设节,将侵犯同类客体的犯罪进行有目的的统一规定,以增强刑法分则的体系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刑法的功效。(三)审判环节专门化程度的完善。目前,我国各级法院均设立有刑事法庭负责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现有的审判模式是在法院将刑事庭分为刑一庭、刑二庭,侵犯财产类犯罪由刑二庭审理。人民法院刑二庭除了审理侵犯财产罪外,还负责审判其他类型的案件,因此,法院刑事二庭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案件涉及面广,让审判人员过于疲惫或难以胜任,因此导致了案件专业化程度降低,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审判质量。由于司法实践的复杂性,案件类型的多样性及专业性,单一的审判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案件类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法院对这些案件进行专业化对待、专业化处理,提高案件审理活动的专业性。占有型财产犯罪是财产型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罪,对占有的认定、判断直接影响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对专业性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先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法院的刑事法庭中展开试点,设立专门处理占有型财产犯罪案件的法庭,提高案件审判活动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法院办案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公正公平,使法律的规定落到实处。

五、结语

财产型犯罪表现多元化,使司法机关在认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区分财产型犯罪,认定占有的形式成为关键,但目前我国的刑法体系中还没有关于占有概念的界定,因此,国家应完善相关立法,明确占有的概念,使公、检、法三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有据可依。

作者:燕倩 朱一鸣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