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策略

时间:2022-04-15 04:24:03

音乐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策略

〔摘要〕高校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有着铸魂育人的重任。而江西苏区音乐文化是我国优秀的革命文化代表,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如何用苏区音乐文化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效能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江西苏区;音乐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一、江西苏区音乐概述

江西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党在革命的特殊时期主要军事驻扎地。一般认为,江西苏区开创于1927年同志带领工农红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其在北上抗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江西苏区的红色音乐是江西、赣南等30多个革命驻扎地的工农红军为联合群众斗争而创造的一系列的音乐形式。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江西苏区的音乐并非只是单一的歌曲形式,还包括结合一定的革命情境与革命意图创作所衍生出系列的歌剧,歌舞、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其带有鲜明的抗战特征,其歌曲表演与创作融合了人们的劳动情境,因而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抗战激情,极大推进了当时抗战的进程,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于2019年3月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将思政教育作为立德育人的重要课程。站在新的时途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新生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进行结合,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基本路线,也有助于培育我国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潜力与文化发展动力。江西苏区音乐在抗战过程中,最先将宣传与思想教育以一定的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结合,形成了我国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鼓舞了广大劳动人们的信心,因此对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的重新开掘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有重要意义。

二、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特征

(一)爱国性。强调振奋时代精神要着重关注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而江西苏区音乐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其音乐就包含了对于作战部队战斗精神的激励。尤其以《工农兵联合歌》《哥哥出门当红军》等为主要代表的苏区音乐,使演唱者的心灵得到震撼;朗朗上口且较为直白有力的歌词,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和工农革命军的战斗精神,提升打仗作战能力。江西苏区的红色歌曲凭借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朴实无华的歌词,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之心,以娱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挥到最大化。(二)地域性。目前,国内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在国际化形势下牢牢树立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我们强大精神动力的感召所在。而江西苏区音乐创作于人民的劳动抗战过程中,并结合了江西赣南等多地不同的文化,用方言演绎,传承与发扬了我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可怜的农夫》《天下最恶土豪心》等红色音乐是长期受压迫剥削农夫的心理写照,充分结合了当地实际,真切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打土豪》《团结一致》则用戏剧和音乐相融合的方式,结合当时的国情对人民受压迫剥削而有着强烈的凝聚力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并成为历史的镌刻;也因其振奋人心的曲调和带有民族意愿的歌词而充分调动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三)教育性。江西苏区音乐文化包含了我党在任何时期都进行教育反思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仍有关键的教育意义。例如《红军纪律歌》中平实无华的歌词将“行动听指挥,六项注意,三项规定”等鲜明地进行了表达,同时以较为浅显易懂的方式在党内进行相应的传唱,除了真实反映党的思想、政治、军事层面的规定之外,也潜移默化地对党员和相应的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塑造了我党自身严明,行为规范、爱护百姓的精神特质;更加紧密地团结了军心与民心。(四)创造性。由于当时国情的限制,众多劳动人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普及,而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力量需要人民群众的参加与支持,当时的主要宣传方式是印发相应的报刊和小册子,因此红色歌曲应时而生。江西苏区的红色歌曲借鉴了民间的歌曲唱腔,且民间劳动人民习惯在劳动期间哼唱小曲小调来抒发情绪,将宣传的内容以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有助于克服当地百姓理解力受限的困难,减轻宣传的阻力。同时以人们熟悉的曲调结合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行了“二次创作”,有助于减轻当时人们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对中国共产党的抵触力,更好地宣传革命的道理;同时结合不同的劳动特征进行不同歌词的改编,提升百姓的文化创作力;另外还结合了一定的人物表演和情节,创新了思想教育的形式,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江西苏区音乐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的策略

(一)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将苏区音乐文化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学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作为核心抓手和关键举措,整体布局进行思政课的推动与建设,必须落实“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推进思政教育新方式探索”。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在于体系化与科学化地建设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只是教师在进行讲义的讲解,即使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堂已经引入了相应的科技设备,但是依旧缺乏科学性与趣味性,不利于活跃思政教育课堂,也无法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将江西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引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有着科学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目前思想风尚的主流产生者,其拥有较快的反应与灵敏的思维跳跃度,将音乐作为知识教育的引导阀门,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且目前的大学生尚未完全建立自身的世界观与认识观,将江西苏区音乐文化引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在深化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帮助大学生树立一定的精神榜样。同时加以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江西苏区的红色音乐引入大学思政教育课堂可以构成相互连接的体系,结合科学的方式与娱乐的形式对大学生思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教育工作强调在多重文化的交合中结合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视强化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因此,应该将苏区音乐文化相关内容纳为教学计划,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江西苏区的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是当时劳动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充分合作的历史写照,拥有一定的故事性与历史价值,要多形式地引入苏区音乐文化,包括歌曲、歌舞、情景剧场等多元表现方式,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形式,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将相关的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进行差样结合,供学生多元选择。(二)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实现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探索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思政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相对深奥与难以记忆的思想政治内容与大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行相应的连接,建立新方法下的课堂教育模式,更好地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传唱中国歌曲,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应知识以学生听得懂、感兴趣、愿意看、记得牢的方式融入红色音乐。大学对于学生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成为大学教育的关键。将具有娱乐性质的音乐与严谨的思政教育进行结合,有助于活跃课堂情绪,推动学生的课堂互动与提问;将教学任务插入其中,有助于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多项能动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并非铁板一块的单一课程,将江西苏区的音乐文化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音乐资料搜集与课下成组讨论等方式可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实践性与学理性的统一。高校思政教育并非只局限于课堂,还应充分发挥教育情境的作用。思政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实践视野,历史视野”,要坚持在教学中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推进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的教育实践,需要结合课堂知识和校内校外活动,实现实践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红色教育主题展演,积极开展“红色天天唱、月月唱”等校园活动,实现课堂教育的转移;同时邀请“红二代”“红三代”进校园为大学生讲解红色故事,让学生接受对革命精神的洗礼。高校思政教育还可以将苏区音乐文化纳为党团活动的内容,组织党员生活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党团活动中通过听歌识曲、歌词接力等活动,在将江西苏区的音乐文化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化。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需要更强劲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探索的先进文化是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而江西苏区的音乐文化拥有独特的教育性、民族性与爱国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引入苏区音乐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体验,赢得大学生的心理共鸣,让大学生感受先进文化的力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乐强,高宁宁.新时代如何增强文化自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

[2]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冯刚,高静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

作者:陈雅萍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