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下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10-29 03:17:33

城市双修下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

摘要: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建筑文化在血汗与智慧的点滴推动下走向辉煌。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干阑式住房,从陕北地区的土窑洞到广东客家族的土楼民居,从蒙古族的蒙古包到藏族的帐房和碉楼民居等等,形成了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建筑形式,独具民族地域特色。本文在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更新改造的潮流中,对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阐述,分析建筑文化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旨在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延续城市文脉,深化城市记忆提出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城市双修;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一、前言

所谓文化,是世间万物之间交流、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准确定义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类意志所支配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产物。换一种思维去思考,文化则是一种能够传承发扬国家、民族意识的被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而建筑文化则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实体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生活与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地域差异决定着建筑文化的内涵和风格。谈及文化,随之而来的便是传承和保护。对于建筑文化,同样有着其独特的传承保护价值,作为一种实体形态的文化传承,建筑文化保护的能动性看似很高,但是简单是的事情越容易被忽略。当前对于建筑文化的保护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传承也是不了了之。现今,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重提建筑文化保护,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政策引导下,重新为建筑文化的保护定义,旨在为传承保护地域建筑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转变对于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路,为能够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建筑文化这一实体意识形态提供新的指引。

二、研究背景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阐述了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使得对于文化这一无法描述捕捉的意识形态能够在城市这一可以称之为容器的实体物质中具体化。反之,有了文化的存在,赋予了原本空洞乏味的城市物质空间深层次的内涵,将城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这其中,建筑文化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筑文化增加了城市底蕴,丰富了城市的内涵,创造了形色不一的城市形态,让城市不再是简单的人们生命活动容器的物质,建筑文化让城市具有的了生命。换言之,在人的意识形态下的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是对于建筑文化的思考,把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必要工作去对待,对于城市以建筑文化以血液的生命延续有着无以复加的意义。当前城市双修作为政策引导的大背景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市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城市双修的重点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对城市当前所存在问题的综合治理,但是这种治理不能只是表面现象,作为城市非物质要素的建筑文化同样应该在这一次城市建设的大运动中被重视,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传承,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三、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现状

(一)城市文脉残缺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是一个城市发展延续的根本,城市文脉作为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在当下城市更新的政策引导下变得残缺,文脉失去了延续性。建筑是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区域,而建筑文化文脉的延续同样失去了应有的颜色,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以旅游为主体的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的重点,城市建设深挖城市文化,无限夸大以获得利益,本该成为城市标志的建筑在这种利益潮流中变得不伦不类,各种打着传承建筑文化旗帜的违背建筑文化应有内涵的城市运动在不断的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的一种病态骄傲。

(二)城市记忆流失

城市记忆是城市发展的记录,是城市形成变迁的真实印证,城市记忆对于一个城市生命力延续的直接促进。而现今,城市记忆在不断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城市记忆被人们遗忘,这是一个被忽略的价值。而建筑文化在城市记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被传承的名义摧残着,建筑文化是城市记忆的实体延续,是城市记忆传承的有力印证,但是建筑文化却没有受到正确的对待,肆意的模仿,抄袭,重缮有经济价值的建筑,让城市本该属于建筑文化的记忆看起来不在那么像是记忆,对于经济价值之外的那些,抱歉,他们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不需要,在这个价值主导的时代,流失的建筑文化不可重塑,城市记忆也在这种病态的城市更新中不在那么深刻,逐渐褪色。

四、建筑文化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决定论

并不是每个地域,每个城市,都有历史悠久,为人熟知的建筑文化,不能要求所的城市记忆都留有白墙灰瓦,飞檐神龛的痕迹。那些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样有被尊重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的认可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让人兴奋,这些建筑文化的价值由人的意识所主导,不为人熟知的则是不好的,是不需要传承保护的,这是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保护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价值决定论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益价值是人们追求的不变主题,而建筑文化则成为这种追求的牺牲品。在旅游利益的诱惑下,建筑文化被深挖其价值,对于能够创造利益的部分,进行抄袭,模仿,再现,建筑文化失去了他们应该有的颜色;而那些深挖之后人就创造不出利益的部分,则被当作无价值的无情抹去。城市记忆不断褪色,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被价值所决定。

五、城市双修中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一)明确建筑文化的界定和价值

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城市更新和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作为对立面存在着。以这种对立为基础,重申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明确建筑文化的界定范围,为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建筑文化的保护给出明确的价值定位,将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城市记忆的深化重新做为城市更新建设中的核心点来作为。

(二)深化上层政策的引导

1.顶层指导,明确要求制定明确的书面指导性文件确定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范围,针对现状保护锁存在的问题给予明确的要求,对于深挖、歪曲建筑文化价值以创造利益的行为给出明确的规定,深化保护工作的侧重点,指明建筑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具体要求,确立城市文脉和城市记忆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在地域范围内由上而下层层深入落实指导。旨在以地域性具有效益的指导文件对建筑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

2.明确目标,层层落实在指导性文件的指导下,明确建筑文化保护的具体目标,具体落实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采用政策引导和强制要求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建筑文化保护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通过抄袭、模仿有经济价值的建筑来创造利益的行为严厉打击;改变地域为了提升城市旅游经济而借助建筑文文化打造旅游噱头的行为;规范地域城市对于传统建筑的修缮,杜绝完全复制的行为。总之,要禁止任何有可能破坏城市文化,退化城市记忆的城市更新建设行为。

六、结论

每一个城市实体都有一个独属于她的以建筑文化冠名的城市名片,以建筑文化的实体内涵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建筑文化具有其特有的价值魅力,而这种价值魅力一直都是作为文化自信和城市底蕴的价值载体而存在。建筑文化的价值无须赘述,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建设中必须作为核心内容来考虑,为保护以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城市文脉完整,城市记忆延续做出全部的努力。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从传统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小燕.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文化——城市的脊梁[J].西部大开发,2017(10):136.

[3]王宏伟.基于文化价值回归的城市更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4):19-21.

[4]马炳坚.近百年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N].中国建设报,2017-07-19(005).

[5]谷鲁奇,范嗣斌,黄海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城乡规划,2017(03):18-25.

[6]罗淞雅.“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探析[J].南方农机,2017,48(14):147.

作者:张超杰 卓鹏妍 孙凌晨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