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整合民族文化的解析

时间:2022-12-23 11:14:41

文化整合民族文化的解析

本文作者:代小红工作单位:新疆社会主义学院

群众的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其他的意识(如分裂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长期以来,“三股势力”始终用文化作为分裂的武器,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光碟、书刊等歪曲历史、歪曲党和政府的政策,大肆宣传反动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传播分裂思想,在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上与我们争夺群众尤其是下一代。要坚决抵制分裂主义,不仅要运用法律作为武器,更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多措并举,让先进文化进入群众的心里,融入群众的血液里,内化为群众的自觉意识,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抵制分裂主义成为群众的本能。

理念是反映人们社会意识并明确化、系统化,影响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指导行动、推动实践的先导,树立科学的理念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保证。树立科学的理念必须要立足中国国情实际。这种国情的实际,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而且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底蕴。这个文化底蕴,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标签,也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繁荣昌盛的内在源泉。“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新的观念、新的意识不断生成,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样、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以一元统领多元、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5],共铸国家共同文化的要求更为迫切。先进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民族生存的需要而创造和积累沉淀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6]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元一体”。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多元和一体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7]因为“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人类能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迎接各种挑战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因此必须全力保存这种文化多样性”。[8]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不仅在于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在于承认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相互之间可共生、共容、共荣、共融。我国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尊重差异,不是为了维持差异,而是为了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维护中华文化的同一性。虽然从形式上看各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上各有特点,但是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各民族的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各民族的文化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取舍、编织的过程,尤其是我国的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的过程,也存在“你来我去、我来你去”的现象,如“有的民族之间的文化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有的民族文化原本是一个,因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转折,导致多种文化的形成;有的民族文化原本不同,因某种条件的变化而汇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或相似的文化;有的民族就是在许多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出的新文化”,[9]中华文化不是56个民族文化加在一起的总称,它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的有机的文化整体。在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立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国情,既不能忽视“多元”的存在,同时要看到“多元”之间的界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又不能不顾“一体”已经存在及其发展的意义,片面强调“多元”及其界限,而是要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的基础上,构建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中国国家共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内为凝聚中华民族、陶冶人民情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对外发挥体现民族自尊、展示中国精神、丰富世界文化的重要功能。各族人民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保持警醒的态度和文化自信,敢于正视自己的民族传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民族文化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不能像古董一样封闭在玻璃瓶中供人欣赏”[10],更不能自我陶醉,而是要主动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把优秀的文化贡献给人类,也要善于反省自身文化的不足,主动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全面而深刻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既要防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行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又要防止用封闭的、固步自封的心态应对全球化、现代化,要把握好度。各民族如果一味地迷恋传统,用传统封闭自己,固守陈旧的传统文化模式止步不前,那将不利于民族的发展进步。当然,包容并不意味着不分良莠的万象共存,而是各民族文化必须要着眼于全球文化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潮流,必须注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文化相融合,必须突破现存的封闭状态,传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本来就具有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来自不同文化的营养,努力培养出多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文化系统,要以先进文化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各种积极因素,广泛地、普遍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创造出有益于自身和整个中国发展的新文化。

战略与策略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如果仅有战略,不讲究策略,势必影响成功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仅讲究策略,不注重战略,往往是鼠目寸光,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把战略和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第一,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特点,选择不同的主题教育内容。“以新疆为例,刚解放时,新疆自治区党委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地区特色的教育活动,曾进行过反对两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教育,进行过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60年代初开展了‘三个一’教育活动。20世纪80年代,针对新疆相继发生的多起打砸抢骚乱等严重危害新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事件,1982年11月,在自治区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自治区党委根据与会代表的倡议,决定每年五月集中进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活动,还相继开展了‘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宣传教育。自1998年初开始,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三爱’的教育活动。进入新世纪,针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新疆思想、文化、舆论、教育、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事实,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党委于2004年提出开展‘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2009年,自治区党委在全疆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2010年5月26日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又作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围绕‘现代文化’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11]第二,积极探索并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文化也不例外。在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遵循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巨大反作用的规律,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遵循文化转型慢、滞后的规律,制定前瞻性的、长远的文化发展规划;遵循文化可以融合的规律,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遵循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的规律,积极搞好文化创新工作;遵循文化具有传承性的规律,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现代化建设服务”[12]。用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眼光、辩证地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继承与创新、主旋律与多样化、弘扬民族文化与学习外来文化等重大关系。第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谐民族关系和民族交往就失去了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各民族加强交流文化能够促进相互了解、消除误会、增进友谊,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融洽。虽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往和文化融合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和民族关系和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我们一定要顺应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需要,既要充分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又不人为强化、固化公民的文化差异属性,要更加重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对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化、共通共融的宣传,反对任何形式的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不断强化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抵御民族分裂主义的免疫力。第四,用先进文化整合民族文化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民族利益协调是对有限利益进行规范、分配的过程,是对原有利益关系的调整。从一定意义上讲,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就是对民族利益不断协调的过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利益关系的真实反映和客观概括。我国调节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日益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政策体系:(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一个与社会各方面发生各种各样关系的过程。总之,在整合文化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整合不是同一化的取代,而是多样性的协调,是使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建立有机的联系,使其构成文化生态中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13]用先进文化整合民族文化是一个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先进文化在不断吸收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过程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民族文化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整合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使人们能够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风俗等差异,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中的引领地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充满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