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01 02:59:23

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科普基地应根据自身科普宣传内容及性质,选择与高校资源相结合,在宣传形式上走出基地、走入高校,在宣传手段和内容上利用高校教师资源和大学生资源,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充当科普基地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新力量,走出一条科普基地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上的新路径。文章就以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为依托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路径为中心进行探究,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科普基地科普宣传内容、更能高效、广泛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且适用性强的新路径。将科普基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由被动变主动上形式趋于多样化,社会影响最大化,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高校;教师资源;大学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政治理想以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内容,这些不仅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采众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少有的文化特质。从党的十八大到,多次发表讲话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案”中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章节,更是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见,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馆、文华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传播,在目前新的社会发展的局势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形态各异、方式方法多样的手段。

1山东的科普基地现状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及国家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规定,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在全省根据教育资源的不同建设了科学教育普及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科普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自2008年起,截至目前,全省已超400家,仅青岛市的科普基地也已达到40多家。这些科普基地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众场所;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天文台、气象台、野外观测站等;企业、农村等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展览馆等;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其中,多数科普基地依托某种特定的社会、自然资源,做为独立的社会机构存在。如:中国(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山东剪纸文化研究中心、青岛啤酒博物馆等。这些基地分别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剪纸文化、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科普基地性质的不同,很多基地的工作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正是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朱家强在《积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时展的根本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由人民群众传承发展的。而科普基地的服务对象也正是大众,这完全契合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初衷。然而受资源限制,部分科普基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存在着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受众面相对较窄的现象。因此,科普基地可与高校资源相结合,利用高校优质的物资和人力资源,探索科普基为依托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2科普基地与高校资源相结合的意义

高校作为优秀人才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不仅具备各学科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拥有先进的科学设备以及活动场所。高校里的教师和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可充当中坚力量。具有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的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为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动提供崭新的思路和素材,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的先行者。大学生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思路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透,无论在大学校园内还是走向社会他们都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在全国提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与高校相结合的社会科学教育普及基地建设可在有限的人力、物力的条件下,有效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及社会大众中的宣传和普及,这也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虽然这一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对其他科普基地的文化建设及推广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另外,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服务于基地,除了技术和人员上的支持外,也为基地的建设减少开支,做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3科普基地与高校相结合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

根据科普基地性质、内容的不同,与高校相结合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高校可为科普基地提供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上的各种资源,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上也呈现出多样性。青岛滨海学院“地球村”创建于2012年,2014年被评为青岛市科学教育普及基地,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科学教育普及基地。科普基地中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改基地的建设、维护、后续发展以及本基地的科学技术教育等的传播与普及工作。“地球村”位于青岛滨海学院校区内,凭借着大学的各种资源,每年在场馆内开展数百场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有些做法可为其他基地提供参考。事实上,无论基地是否位于大学校园内,其做法均可为一些科普基地提供可参考的蓝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开辟新路径。3.1文化宣传走出基地,走入高校。一直以来受科普基地宣传内容及条件限制,科普基地的工作宣传主要在基地内完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主要通过基地参观、参加基地活动、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等形式进行。这种形式虽然较直观,但能接纳的受众毕竟有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走出基地,走入高校,利用高校的物力资源可扩大受众人数,增强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如有些基地受场地限制,无法完成一些大规模展出,可选择与周边的大学合作,定期利用大学里的场地进行布展,并免费向大学生和周边中小学、市民开放。如可定期在大学校园内举办中国剪纸展、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书法展、中国红色文化作品展等,吸引在校大学生及周边市民参观。3.2利用高校师生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优势。高校师生作为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有着优于普通群众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大学生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拥有大量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式,懂得如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将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将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活动力的个性及追求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逐渐融入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自己掌握的网络及科技信息技术承传统文化上的,利用新媒体发挥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上的优势。3.3聘请高校教师加入基地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部在2018年11月份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三项中指出: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在第十项中指出:积极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树立正确义利观。顺应时展需要高校教师有义务和能力在校园内外传播优秀文化,高校教师为科普基地服务也是奉献社会的一种表现。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高校教师在科普基地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中可发挥重大作用。青岛滨海学院“地球村”有自己的专职工作和管理人员,除此之外,还拥有一个由高校教师组成的科普专家团队。这个专家团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科普讲座、开办传统文化的相关课堂、如中国剪纸、中国茶艺、中国篆刻、中国民乐欣赏、国学诵读等,并在科普基地场馆内举行相应的文化体验活动。教师不仅有专业知识,在课堂组织、体验活动中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还是周边市民都可在这些活动中成为受众。此外,该专家团队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可通过选修、在线课程等形式向在校大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科普基地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传播给大学生,让他们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能较快地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做好文化传承人的角色。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多样,不一定非要局限在科普基地内进行,利用高校和高校教师的一些便利条件开展可行性的活动可丰富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和专业资源开办社会化科学讲座、论坛、研讨会、座谈会、宣讲、对话等活动,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3.4吸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基地的传统文化传播活动。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在北京大学考察并与师生座谈,座谈中他寄语大学生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广大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他们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的参与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具有了多样性。大学生可通过志愿者的形式组成兴趣小组活跃在该基地的很多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中。如利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演出、知识竞赛等活动;将科普基地的宣传内容做成舞台剧、话剧等形式在校园里进行演出;成立兴趣小组,跟随科普基地的专家走出校门、来到中小学或社区群众中,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证明大学生作为科普志愿者为科普基地做服务也是十分可取的一件事。他们自发组织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可吸引周边的市民或中小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在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动中他们可以作为参与者带动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他们的参与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活力,让科普基地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更具灵活性、亲民性,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更具实效性。

4科普基地与高校资源相结合的可行性

科普基地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双赢模式,既可以解决科普基地在传统文化传播上人力、物力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同时也给高校的师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科普基地与高校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得益于高校教书育人和服务大众的社会职能,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校教师作为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一个环节,参与科普基地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凝练科研思路,提高教科研水平。科普基地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所,让大学生有机会将在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加入,为科普基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传承与传播的方式、手段,还是内容创新等都会让普及基地的工作事半功倍,收获良好的社会效果。另外,基地与高校教师合作编写、制作、出版社会科学普及图书、音像制品,拓展基地有关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教学任务,同时也有科研任务,且教学科研两不分开,编写、制作、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等是科研成果展现的一种形式。高校教师为科普基地的传统文化传播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将此列为科研内容之一也是不二之选。由此出版的社会科学普及图书、音像制品等既是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出一份力。

5结语

作为一个科普基地,硬件条件基本是确定的,但作为软实力的人力条件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每个科普基地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方针,认真研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的新路径。科普基地与高校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或许不能适合所有的基地,但在某种做法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高校资源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也可以扩大科普宣传的高度、力度和受众人数,尤其是吸纳大学生加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使科普基地的活动由被动变主动,活动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朱家强.积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R].河北日报,2020-01-22,007:知与行.

[2]蔡可欣,刘馨,方奇超.绍兴大学生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发挥研究[J].智库时代,2020(04):160-161

作者:高照慧 郭沛超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