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研究

时间:2022-01-07 12:03:05

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村落逐渐解体,常德民俗文化日渐失去其传承主体和载体,在此背景下,常德地区传统民俗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面临挑战,如何创新保护、传承和推广的新路径变成当务之急。本课题以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等综合性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

关键词: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传承

民俗即民间文化,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发展当地经济及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民俗起源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是某个地区或民族中的大众所创造,其共享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群体生活的社会需要,在特定的族群、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并不断扩展和演变[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传统村落逐渐解体、具体表现在乡村文化日益凋敝以及乡村文化集体“失忆”等问题,传统民俗文化失去传承主体,其载体也日渐式微。因此如何加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变得非常有意义。有大量学者在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学者马妮在2019年1月撰写的文字《常德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中提出从数字化保护角度出发需构建互联网平台,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民俗文化保护的规范化;2014年学者张文刚、李云安撰写的文章《常德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屈原民俗及其保护》中提出建构屈原民俗生态场,并将其应用与常德文化名城的建设之中,从而使之融入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从他们的文献当中发现有学者考虑用数字化的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但当前网络上关于常德地区的民俗文化的信息较为零散,且以静态的电子化结构居多,还没有发现完整、全面的相关网站或平台。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前的“互联网+”环境,构建一个“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它将打破当前常德地区传统民俗简单、零散、静态的电子化结构,融入声音、视频、动画、等来全面、具体的展示常德地区的传统民俗[2]。

本文以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等综合性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常德民俗文化数据库、网站、公众号建设来构建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具体如下。

1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研究途径

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在留存和展现地域特色、区域文化、民俗风情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互联网打破地域疆界、流行文化的入侵,依托于特定地域、人文的文化表现形态随之变得脆弱,如何留存、保护和推广民俗文化成为重要的课题。通过对常德地区民俗数字化信息的采集、整理,构建民俗数字博物馆,可不受时空限制,实现民俗文化更为全面和自由的传播与推广,本研究中具体的研究途径如图1所示。

2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数字信息采集和数据库搭建

(1)民俗文化数字信息获取:借助数字摄影、虚拟现实等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及网络将常德民俗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当前现况等进行信息采集,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原始素材。将民俗文化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利于保持和传承,且查看和获取方便[3]。(2)民俗文化数据库搭建:设计合理的数据库需先了解民俗的类别划分,民俗类别划分原则是与其定义相关联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故我们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数据的逻辑划分,具体民俗分类为:类别1:物质生活民俗,含生产民俗(农、采、渔、捕、养殖等方面)、工商民俗(手工、服务及商贸等业)、生活民俗(衣、事、住、行等方面)。类别2:社会生活民俗,含社会组织(社区、社团、家族、村落等)、岁时节日(节庆、民俗活动)、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类别3:精神生活民俗,含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和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4]。通过文献查阅、网络搜索、实地采集将获取的常德地区范围内的所有传统民俗的图像、影音、文字资料等数字化信息按区域整理、归类发现,常德民俗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民俗;人生礼俗民俗、岁时节日及游艺和民俗等观念。同时一个民俗存在多个音视频或图片资料,按照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把民俗按民俗名称进行存储,民俗的相关资料单独存储,数据库实体联系图设计如图2所示。具体数据表字段设计为:民俗(民俗ID,民俗名称,区域,类别,图片,简介,民俗类别ID);民俗类别(民俗类别ID,民俗大类别,民俗小类别);民俗资讯(民俗资讯ID,文字介绍,音视频图片,民俗ID);民俗传承人(传承人ID,民俗ID,传承人姓名,介绍,图片)。

3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平台搭建

3.1栏目模块设计。在有效数据库搭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常德地区节庆、生活礼俗、曲艺传说及地区饮食文化,将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网站划分成曲艺传说、岁时节庆、生活礼俗、饮食特色五大模块,具体功能模块图设计如图3所示。3.2界面设计。界面作为用户与网站接口,对用户的浏览兴趣和心情举足轻重的作用,风格一致、简单明快、主次分明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界面设计的基本要求,采用HTML5+CSS3进行设计,做到美观、简洁、易用,首页效果设计如图4所示。

4常德民俗微信公众号设计

微信公众号依靠其用户群体不受到限制,关注率高,即时发送即时收到;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采用微信公众号来传播常德传统民俗文化能使其传播速度和广大的到很大提升,在本研究中设计了常德传统民俗公众号,其栏目设置为:关于常德(主要进行常德的相关信息接收)、传统民俗(含曲艺传说、岁时节庆、饮食文化、生活礼俗)、资讯(主要用于介绍常德地区相关的民俗活动),具体设计效果如图5所示。

5结论

通过常德传统民俗文化数字馆的构建不仅能促进我市民俗文化的保护,能加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推广,同时民俗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常德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将对我市经济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在信息化教育大背景下,也可通过传统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构建打破时空的限制,来加强对全市中小学生,尤其是乡村中小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妮.常德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J].品牌研究,2018(7):8.

[2]苏振华.“活态”视域下常德九澧渔鼓的传承价值[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26-129.

[3]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常德市尧乡坪镇舞龙运动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4]李云安,张文刚.常德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屈原民俗生态场建构[C]//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2011.

作者:周润苗 陈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