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探究

时间:2022-06-04 10:12:35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探究

一、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价值

民居建筑是传统村落的核心部分。四川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在众多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中,居民房屋建筑格局大都秉承着穿斗木、斜坡顶、薄封檐的风格。村民们在修建民居时,既考虑因地制宜、出入方便,又兼顾大方美观、结实耐用。民居建筑往往就地取材,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普遍采用穿斗结构,具有抗地震作用;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部分村落建筑具有遮雨避日或抵御外敌等实用功能。如明清时期修建的犍为县罗城古镇,依据山顶地势而建,酷似“船型”,被誉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是中国惟一以“船型街”为核心的古镇。整个古镇,呈现出“十二道闸门”“九街四巷”“五宫四庙”的格局。“船型街”的两侧,是木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门栏窗格,雕工精美,罗城人管这排旧瓦屋叫“凉厅子”。街道两边的杂货铺、丝绸店、茶馆、酒楼、药房等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闲暇之余,罗城人就在这不怕风吹日晒雨淋的“凉厅子”下,乘凉、喝茶、摆龙门阵、掏耳朵,远离俗世的烦恼,享受人间数不尽的清福。醇厚、质朴的民风民俗浸润着整个古镇。又如理县桃坪村,是一座将古碉楼与民居合二为一的传统羌寨。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高数米到数十米不等,雄浑挺拔,屹立于阡陌交错的村寨中。碉楼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料混合建构,宏伟坚固、精巧别致,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是古羌建筑文化艺术的典范。寨内地下水网星罗棋布,四通八达。水渠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形成网状,通过暗沟流进家家户户,既可满足生活用水之需,又可用于消防、降温、灌溉之用,堪称功能强大。再如叙永县的木格倒村,民居具有非常鲜明的苗族特色。建筑多为苗族吊脚楼风格,房屋结构多为榫卯结构,依靠上千个榫眼,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建筑技艺之高妙令人称奇。这种建筑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能减小地震的破坏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有大批外来移民迁入四川,甚至有一部分外国人来到四川,他们带来了外省和外国的建筑文化。面对这些外来的建筑文化,四川传统村落在建筑设计上并不排斥,而是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风格。地处成都平原西部的大邑安仁古镇,民国时期受西方文明和外省文化的影响,兴建起大量的欧式建筑,如刘湘公馆、陈月生公馆、刘文彩公馆、刘元瑄公馆等等。其中原貌保存较好的公馆多达27座。这种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古镇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基础,又有西方文化的渗入,构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华洋杂处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景观。当然,归根结底,中华文明才是根性所在。安仁人始终保留着永不泯灭的根,这在古镇街坊里弄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整个古镇建筑,处处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质朴与和谐,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这里不断丰富和弘扬。传统村落的这些民居,在今天看来,不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还具有珍贵的建筑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曾说:“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城市古建筑是城市的文脉,传统村落就是乡村的文脉。保护好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的传统村落民居目前的情况是:被列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建筑和院落,原貌保存情况良好;未被列入者,则多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商业开发”“旅游开发”浪潮中,由于认识不足、保护不当、缺少统筹规划、居民空心化等原因,很多极具特色的建筑被拆建,被挪移了。新建的民居,常常呈现出千家一面、千村一面的情况,与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形成较大反差,破坏了传统村落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民居建筑的破坏,让传统村落文化失去了依存的基础,严重影响到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价值

在传统村落的文化构成中,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一方风土民情。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民俗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散溢出浓浓的“乡愁”之情。民俗文化作为每个传统村落重要的活态文化,因为地域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底蕴、物产工艺等等的不同,于每个村落都凸显出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地域标志性文化,也是这个村落的灵魂,如江油市青林口村的高抬戏,阆中市老龙村的“亮花鞋”民俗活动,青神县南城镇的竹编工艺,丹巴县莫洛村的“兔儿”锅庄舞蹈,叙永县木格倒苗族村的“鼓舞”和“花山节”,硗碛藏族乡的部级非遗项目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及省级非遗项目硗碛锅庄,理县桃坪村的羌族民歌“花儿纳吉”等等。江油市青林口村民俗文化积淀深厚,高抬戏[3]是村落民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青林口高抬戏起源于清代雍、乾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在文昌庙会上表演。一台一戏,以传统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片段为背景,在特制的长宽高都是1米的厚实方桌正中央竖起一根中间曲折的铁杵,将一对各种戏剧造型装扮的童男童女固定于铁杵上,巧妙地将铁杵下半截隐藏于戏剧服饰里。铁杵上方的女童腰裙下露出三寸金莲绣花鞋,以金鸡独立的优美舞姿站在刀、枪、剑、戟或其他道具上,惊险刺激,扣人心弦。2007年,由四川省民协组织选送的青林口高抬戏《白蛇传》《穆柯寨》,在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评奖活动中,一举夺魁,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同年,青林口高抬戏被公布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花鞋”是阆中市老龙村自古以来就代代沿袭的一种庆贺新年的民俗活动。当地女子们一般都爱在农闲时扎花绣朵,做花鞋和花鞋垫。花鞋和鞋垫做好以后,除了送给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外,就仔细收藏在箱奁中。过新年时,便精心挑选出一双绣花鞋穿在脚上,没有订婚的姑娘们还要贴身藏好一双花鞋垫,从四面八方赶到古街上,投入到“亮花鞋”的民俗活动中。他们通过抬脚、举步、伸腿等动作,比赛谁的女红和鞋儿做得巧、谁的鞋面颜色鲜、谁的鞋花儿绣得多姿多彩。渐渐地,“亮花鞋”民俗活动成了姑娘与小伙们表达爱情的契机。2009年,“亮花鞋”民俗活动被列入阆中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的名片。2018年,“亮花鞋”亮进了央视春晚。青神县南城镇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享誉世界。不论是日常生活用品,或是工艺品乃至收藏品均远销海内外,其造型美观多变,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竹条色泽温和明亮,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美丽的外表之下,竹编工艺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造物观”是其文化价值的深刻诠释,充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南城镇以陈云华、张德明等为代表的竹编手艺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创新、摸索、实践,在各自的领域中达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高度,成功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为全国专家、行家和广大群众所称道。其中,陈云华大师的竹编作品《苦乐清凉》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并且带动当地成千上万的农民通过竹编劳动致富。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青神竹编传统技艺。那些有生产、有生活,得到立体、活态保护的传统村落,它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极具特色,在今天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是,随着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周边城市,大量村落被空置,房屋遭遗弃,村落“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传统村落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依托于村落和村民之间的种种民间文艺和民俗活动等,将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个情况势不可挡,也是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保护和传承的行动刻不容缓。

三、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价值

四川的传统村落,大都选址在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山环水抱、林茂竹密的地方。其与周边的山水林地等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上非常讲究,小到房前屋后盆栽植物的摆放,大到村落中房屋建筑、生活广场、街巷村道等,甚至于村外的花草林木、梯田小溪都井然有序。它们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往往构思巧妙,经历长时间的传承,显示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智慧。如坐落于泸沽湖亮海畔的木垮村,依江油市青林口村高抬戏山面湖,环境优美,村内女神湾、情人湾、观景祭神台等都是泸沽湖景区的著名景点。木垮村的自然山水与摩梭文化融于一体,既带动了当地旅游,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成为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田园风光、诗意山水、沃野环抱、密林簇拥——传统村落独特的生态环境,在当今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川西坝子的传统林盘村落,在这方面堪称典型。林盘是川西地区乡村固有的一种生态聚居地。居住于林盘村落的居民,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在林下、溪边休息,用竹子编制生产、生活用具,用土地里产的粮食果腹,用人畜粪便施肥。树林成为雀鸟的栖息场所,雀鸟则成为庄稼地里的害虫的克星……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新津道中》一诗道:“雨后郊原净,村村各好音。宿云浮竹色,青溜走桤阴。曲沼擎青盖,新畦艺绿针。江天空阔处,不受暑光侵。”是诗描写川西林盘绿野平林的清幽环境,我们可从中看出村落生态价值的重要性。传统村落有山有水、有林有地的生态环境,在今天正是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康养产业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的场地,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绝好去处;农业生产的方式,成为人们科普、体验的时尚追求;农业生产的产品,成为人们渴求的绿色食材;农业生产的环境,成为人们体悟人生、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岳池县的传统村落顾县镇,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种植茱萸等中药材,走上了一条康养产业加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道路。

山清水秀的村落环境,不但是发展新兴农业的沃土,而且是培育名优农产品的温床。从国外看,法国的传统村落有许多以其名字命名的奶酪、香槟、红酒,成为了世界名牌。从国内看,目前以村落命名的最著名特产是西湖龙井。四川各地的传统村落,也有不少属于自己的名特产品,比如合江县先市镇下坝村的“先市酱油”、邛崃县平乐镇花楸村的“花楸贡茶”、青神县汉阳镇的“汉阳花生”、阆中市老龙村的“奉国大米”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川西林盘以及诸多的传统村落与外界的沟通越来越密切。村落与外界、外界与村落日益频繁的接触,促使生态旅游业的触角延伸至这一古老居住区域。这为传统村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旅游业的发展顺势而生。这些生态村落,不仅使村落本身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而且极大地改善着周边地域的空气、气候和环境。它们所具有的绿色资源,使城市森林得到了有效延伸,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的重要源泉。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许多传统村落无可避免地遭受到破坏,村落周边可用的土地少之又少,有地农民因此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耕地。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载体,是孕育各种非物质文化的摇篮。一旦没有了村落,没有了土地,农耕文化的传承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也会遭到很大的破坏。当代著名作家、民间文艺家冯骥才说:“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5]留住“乡愁”,就是留住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村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深沉的乡土情怀。

注释:

[1]冯骥才主编《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冯骥才著前言:《到田野去,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

[2]这是2002年习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为曾意丹著《福建古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话。古厝,即传统民居。

[3]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因最初由表演者高高抬着神像巡游演化而来,故名。在四川宜宾等地,被称为“高装”,广东等地则称为“飘色”“抬阁”等。

[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有句:“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转引自赵婀娜:《冯骥才:守望民间,拯救文化》。载《人民日报》2006年4月7日第13版。

作者:强华 单位: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