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阅读推广

时间:2022-10-29 03:23:07

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阅读推广

[摘要]文章用实例法分析了流动人口对图书馆利用率低的成因,从阅读推广的角度就培育流动人口社会组织,为流动人口定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建立图书馆社区流动站等方面阐释了图书馆的各项推广服务。通过专注于流动人口的阅读推广活动,极大地促进流动人口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从实践意义上丰富和推动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流动人口;公共文化;阅读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流动人口对于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合成因素。流动人口由于受户籍限制、自身文化程度、子女就学门坎、身份歧视等因素,导致其社会地位地下,享有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受限,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城市的障碍,成为了和谐社会的一大隐患。

一、流动人口对图书馆利用率偏低

有研究数据显示,在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只有10%的人经常去图书馆。流动人口一般分布在建筑工地、商业、服务业、工厂等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行业之中,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更多的是想好好休息一下,以储备精力应付次日的谋生之路。至于到图书馆汲取知识,获纳新鲜的血液反倒成了对生活的一种奢望。为了节省房租等消费,流动人口一般租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城乡结合部,交通相对不便。而我们目前现阶段的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的覆盖面还达不到如此宽泛的范围,这给流动人口利用图书馆造成了现实上的障碍。阅读推广是一种新型的、介入式的图书馆服务,其目标人群是全体公民,重点是特殊人群,活动化、碎片化是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使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3]。近年来,图书馆虽然也做了些阅读推广活动,但推广的目标人群很少触及到流动人口这一群体,使得流动人口对于图书馆的概念模糊化,认为壁垒很高、鸿沟很深不可跨越,对图书馆望而却步,更别提主动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了。

二、针对流动人口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策

(一)培育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创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

流动人口社会组织是流动人口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自发建立的,成员加入以自愿为原则,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功能,并能更好地保障其自身合法权益的新型组织形式。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由于其自发性和非正式性,使得这一社会组织更接近基层,深入群众内部,深层次的了解民众的诉求和反应。在流动人口中存在着一些稀疏的非正式组织,比如“老乡会”、“维权会”、“同乡会”等,这些组织是流动人口倾诉心声、交流信息、缓解压力的重要管道,但是由于这些组织是非正式的自由组织,可利用的社会信息和社会资源有限,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当遇到劳资纠纷等敏感问题时甚至会采取游行、示威、罢工、围堵公路或国家机关等极端行为。把这一组织加以整合和规范,使其成为一个规范的协会,有行为准则,有组织领导。图书馆推出的针对流动人口的信息服务可以通过这一协会形成有效信息流传递出去。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使流动人口对图书馆信息的信息资源产生信任和依赖,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以达到阅读推广的终极目标。

(二)为流动人口定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1.取消流动人口进入图书馆的门坎

取消图书馆进馆办证户籍本地化制度,打破户籍限制,只要缴纳一定的押金就可以办理图书馆的一卡通证件,区别在于缴纳不同的押金获得的借阅权限不同,流动人口只要凭本人身份证即可快速的办理图书馆借阅证,在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以自如地进入到图书馆地各个开放空间,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合法的利用。

2.图书馆要提供个性化、精准性高的专门面向流动人口的信息服务

重点强化就业方面的服务,助力流动人口稳定就业,因为就业糊口是流动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也是终极迫切的第一目的,所以要尽可能的搜集各类的招工信息,为流动人口提供诸如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职业规划等免费服务,使流动人口的迫切信息需求在图书馆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3.举办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书展

利用“世界读书日”和“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契机,可以适时的推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活动,比如举办“外来工开放日”、“外来工读书节”、“外来工权益讲座”等,还可以与外来工集中的外资或三资企业合作组织送书上门服务。图书馆举办的书展每期都有相应的主题,针对流动人口的主题书展可以说少之又少,为了做好阅读推广,图书馆可以不定期的举办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广义上的书展,包括图书、影像、网络资源等等。为流动人口就业和自主谋业创业提供信息上的开拓和支撑,使流动人口开拓了视野,增进了见识,为其自己的发展集思广益。

4.开通流动人口电子阅览室

流动人口流入到城镇,基本都是租住在城中村或者城乡结合部等条件较简陋的地区,计算机上网条件不具备,从计算机上获取开放的信息资源条件受限。基于这种现实条件,图书馆应提供给流动人口电子阅览室,为其提供上网浏览网页和视频的基本硬件支持,使其可以无壁垒无障碍的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5.举办交流互动活动

图书馆举办交流会,与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阅读推广馆员与读者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提供的温馨服务能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是精细化阅读推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交流活动,可以精准地得到流动人口对于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回馈情况,从而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做出评价和调整的依据,以达到图书馆和流动人口双赢的目的,也使图书馆的服务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无效劳动和资源的浪费。

(三)建立图书馆社区流动站

在流动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城市边缘小区建立图书馆社区流动站。在我国现行的体制模式下,有的社区存在有社区图书室,但社区图书室问题很多,正如李国新教授所言:家底不清,基础不稳,能力不强。图书室内图书陈旧、内容多为文艺休闲类,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指导和技能提升难以提供资源支持。基于此,图书馆应抽调出力量对社区图书馆的图书、音像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定期的调整,使社区图书馆能够“活”起来,真正意义上被流动人口利用起来,而不是作为一种形象工程而存在。

建立流动图书馆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受众群体的多重因素,制定十五分钟半径原则,即方圆15分钟路程为半径进行流动图书馆点位的设置和流动。确定了服务点位之后就要对周围的流动人口进行精准的摸排,制定具体的图书配置方案,并根据流动人口的阅读利用情况适时的调整图书流通的周期,以最大限度的使图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也最大化的满足流动人口的信息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顺东,等.昆明地区农民工文献资源共享权益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09(S2):112-115.

[2]谢蓉、刘炜、赵珊珊.试论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9):87-98.

作者:韩超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