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02:44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范文篇1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流动人口对我市经济社会参与程度不断加深,维护其自身权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求不断增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加强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政策制度,为全面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二、完善服务管理体制。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资源有效整合”的总体要求,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社区结合实际分别设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

(一)成立金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见附件)市公安局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处和流动人口信息中心。

(二)流动人口较多的县(市、区)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设立承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不设立专门服务管理机构的县(市、区),应明确相关部门履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责,加强工作力量。

(三)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街道)可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由乡镇(街道)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兼任所长,所在地派出所副所长兼任服务管理所副所长,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工作力量。

(四)流动人口超过200人的社区(村居)、超过100人的用人单位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点),依托社区(村居、企业)综治工作室和社区(农村)警务室开展工作。

三、构筑信息共享平台。由市公安局牵头,市人事、劳动保障、人口计生、教育、卫生、建设等部门参加,依托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对现有公安暂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建成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汇总全市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市级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数据库(设在市公安局),由流动人口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库的建设维护和安全运行。

流动人口范文篇2

随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情况逐渐趋于多元化,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工作需要。同时还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职责权限不明确,相关职能不履行等问题。更加制约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强化与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方面,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中,应明确规定公安、工商、劳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应承担的目标任务,同时严格规定职能部门内部的垂直负责制,强化层级管理和内部考核,从法律角度来规范管理和服务内容,建立起依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综合治理的新机制;

二是在市、区级应建立公安、工商、劳动等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了解掌握各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新的各项政策,便于及时调整计生工作内容,指导基层计生工作开展,避免因计生部门的不知情,给日常管理造成被动,服务缺乏针对性。市、区级召开联席会议,职能部门可以将会议精神直接贯穿于各级基层单位,使各职能部门的基层单位对计生工作成为知情人,直接履行相关职责。解决街道层面在工作协调中,因职能部门的不知情,或与各职能部门无隶属关系,无考核权利、无制约力等而形成的尴尬局面。

三是应建立计生、公安、劳动等部门组成的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的流动人口专门管理机构和专管员队伍,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站,方便了流动人口,又使各部门形成管理合力。同时应实行暂住证、婚育证明查验、劳动务工证等的“多证合一”,通过一个证,实现流动人口证明的综合管理和信息共享,方便了流动人口,也便于居住地的统一管理。

四是应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在实行“属地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同时,对长期不配合现居住地管理,或者在现居住地出现违法生育的流动人口,市、区应建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或队伍,依法给予强有力的处理,帮助街道因执法力度不够,不足于给违法者以震慑力,而出现的被动局面。

流动人口范文篇3

昨天,大会表彰了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传英同志代表省人口计生委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并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今天上午,参观了*市的工作现场;下面,我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人口流动状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是一个必然的长期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呈不断扩大的势头。*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21亿,其中,省内流动7865万,占65%,跨省流动4242万,占35%。到*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1.4亿,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10%。我省*年流动人口746.8万,其中,跨省流动213.5万,占28.6%。*年1%抽样调查显示,我省跨省流动人口已达510万,其中外省流入人口262万,占51.4%,流出省外248万,占48.6%,增长幅度迅速扩大。一方面,人口的流动对于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调整城乡劳动力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流动人口流动的多变性、管理的交叉性(现居住地、户籍地、各部门),也给计划生育等工作管理和服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课题。

(一)充分认识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人口管理与服务对象,实现从户籍人口为工作重心向以常住人口为工作重心的转移,重塑新型人口管理体制,构建崭新的服务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到制度框架中来。政府不但是城市常住人口的政府,为常住人口提供服务,同样也是城市中流动人口的政府,也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同城市常住人口一样的服务,履行政府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个目标中,最基本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它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寻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和谐是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流动人口(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就流动人口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指出了国家相关政策方向和解决思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涉及流动人口(农民工)利益的问题。明确了做好流动人口(农民工)工作的基本原则,即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亦工亦农的现象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减少了农村人口,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只有让更多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才能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才能富裕农民、发展农村,促进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我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10年全省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使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把一半左右的农民逐步从农村转移出来,解决好流动人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问题,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走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进而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二)充分认识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要求。“*”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违法生育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中,约占各地统计计划外生育总量的5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高达80%。这既反映出“外出躲生和在流动中超生难追回”是“十大难题”的难中之难,也反映出对流动育龄妇女在计划生育管理上不到位,在生殖健康服务上也不到位。此外,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和规章上的缺陷,导致流动人口孕妇比较容易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已成为直接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特别是对提高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升高,确保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充分认识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和《纲要》,加快建立完善新机制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各项改革都在不断深入进行,尤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的改革等,都使过去采取的行政制约措施大为弱化,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各部门改革措施不协调,综合治理难;二是管理服务经费保障有原则无制度,经费投入保障难;三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满足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管理和服务需求难;四是底数不清、孕情不明、信息不灵,控制流动人口计划外妊娠和违法生育难。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决定》和两个办公厅印发的《纲要》,审时度势,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积极有效地应对挑战。其中明确提出,全面建立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为主、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维护合法权益”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制。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指明了通过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开拓前进的道路。

二、坚持改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根据我省流动人口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按照国务院《若干意见》、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决定》及《纲要》有关要求,我们在认真分析形势,共同研究提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改革思路、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依法维权、综合治理为特征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体制,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能力,满足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需求,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一)全面落实属地化管理,创新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规定,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负责的基础上,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做好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

我们要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建立由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要把流动人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工作制度,落实管理和服务经费,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地要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暂住人口登记、警务责任制、出租屋管理、住宅物业管理、劳动用工管理等项工作结合起来,协同社区警务室、社区居委会、流动人口协管员和群防群治组织,构建流动人口合署办公平台,共同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公安、工商、城建、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管辖谁服务”的原则,抓住办证、租房、节育措施落实和医疗保健等环节,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对失业、无业、自谋职业、人户分离及口袋户等特殊人群,应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单位与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搞好衔接和工作落实。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与输入地相对应,户籍地作为流动人口的输出地,能否把好“出口关”尤为重要。统计数据显示,20—34岁处于生育旺盛期年龄段的育龄妇女占流出育龄妇女的75%以上,且绝大部分属于农村育龄妇女,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影响,其中以生育为目的的流动人口会有意逃避户籍地对其生育行为的管理,寻找流入地区管理上的漏洞,实现其外出躲生、计划外生育的目的。流出地政府如果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从源头抓起,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待政策,不与现居住地密切配合,加大对这部分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堵塞漏洞,任其发展下去,则流动人口的超生势头不仅影响现居住地管理水平的提高,更会反过来严重影响户籍地常住人口低生育水平的保持和稳定。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健全流动人口双向管理、双向考核制度,是实现现居住地为主、无缝隙覆盖、无漏洞管理的基本条件。

(二)大力推行市民化服务,创新服务机制。应该看到,大多数流动人口主要以务工经商增收致富为目的,已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29岁左右,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壮年贡献给了所流入的城市,却把成长与养老医疗的负担都留在了农村老家。认识上要由过去的“是包袱,要限制,要管理”,逐渐转变为“是财富,要尊重,要服务”。总体而言,流动人口仍属城市的弱势群体,工资低且常被拖欠、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生活环境恶劣、合法权益无保证、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生存状态较差,亟需政府相关部门的善待。

各级政府在履行流动人口工作职责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流动人口在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提供“同样获得服务、同样参与管理、同样获得救助”的市民化待遇,寓管理于服务中,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偏向。首先,要使流动人口尽快享受法律规定的基本项目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足额及时发放相应的各种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费。其次,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宣传教育、优生优育、避孕药具、查环查孕和生殖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服务。第三,要最大限度地简化流动人口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收费,为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减少障碍。第四,要积极建设社区服务阵地,本着资源共享、方便群众的原则,将计划生育服务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区相关资源和综合服务体系,组建融办公、宣传、咨询、服务、监督“五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社区育龄群众实施及时、有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管理服务手段。实现对全省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和服务,必须改变户籍地与现居住地信息交流手段滞后、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率低、信息不准确,导致两地协调、合作机制难以真正形成的问题。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完善及时、准确、简便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真正形成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我省“*”人口信息化建设规划,将建立完善以WIS系统为主,涵盖流动人口管理、行政执法、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村民自治和人财物在内的综合统计应用信息平台,加快建立信息快速采集、动态监测的信息观测网点系统,尽快实现信息指导管理、引导服务、辅助决策、支持考核、提速增效的要求。全省正在应用的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和流动人口信息联系平台,加上与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的联网,加快了户籍地与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省信息中心新开发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FPIS),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跨市、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流难的问题,要认真抓好在*市的试点,积极稳妥地搞好在全省的推广工作,切实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把加强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作为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依托社区和行业信息管理载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做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要坚持横向联网、纵向延伸的发展思路,推行县(市、区)级人口计生、公安、工商、房管、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联网,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异地查询系统,为高效管理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在我们系统内部,各市、县(市、区)之间更要加强配合与协调,确保信息交流与反馈及时、准确。同时,要树立流动人口全国“一盘棋”观念,重视与兄弟省(市、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努力提高我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省际信息交换平台工作运行的水平。

(四)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树立以民为本、公开透明、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政府管理理念,对流动人口要做到与常住人口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生育权利,依法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各地要严禁强迫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严禁流动人口户籍地跨省设立孕检站点乱收费,严禁户籍地无正当理由拒绝承认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接受服务所出具的情况报告单。要严格禁止并认真查处侵犯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侵权案件,把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作为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抓实抓好。

(五)加大齐抓共管力度,搞好综合治理。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单靠人口计生部门自身的努力难以奏效,必须实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尤其基层反映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难沟通、环情孕情难掌握、优质服务难开展、节育措施难落实、外出躲生难追回、处罚措施难到位、人口统计难准确等难题,仅凭计生部门唱独角戏效果不佳。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依靠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团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人口计生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总体方案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部门之间联系、协查、配合、通报制度,做好融入、渗透、搭车、结合的文章,善于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管理与服务,及时了解和把握相关领域改革的新动向,抓住机遇,加大各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今年,省人口计生委加大协调力度,经过多方努力,于4月初与省综治委、省公安厅等9个部门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年活动,方案已发到各市、县和有关部门,这是我们坚持把资源整合、把责任分开,通过联合调研、联合发文、联合开会、联合检查考核、联合表彰奖惩等形式,促进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的有力推动,也为下一步建立有关部门流动人口和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联系会议制度打下了基础。各市、县(市、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建立有关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联系会议制度等长效机制,认真扎实地组织开展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年活动,在流动人口问题综合治理上迈出更大步伐。与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相衔接,要在全省积极开展创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先进县(示范县)活动,以促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六)支持开拓创新,鼓励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应当看到,在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大环境尚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克服诸多困难,真抓实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做法,确实难能可贵。同时,也要正视我们面临的现实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改革大局,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攻坚克难,进一步完善管理,突出搞好服务,保持工作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只要是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新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计划生育率,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有利于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创。

三、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开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新局面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和变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开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重大课题。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要抓住国务院《若干意见》的良好机遇,从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高度,正确认识人口流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正确认识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意义。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更新管理和服务理念,明确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工作安排,要亲自抓决策、抓协调、抓保障、抓考核,并要切实抓出成效。要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制度,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业务机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任务,通力协作,并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做到认识到位、决策到位、保障到位、监督检查到位。

(二)要建立健全机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切实解决符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际需要的工作保障条件,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省人口计生委争取省政府同意,已于去年6月成立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处。绝大多数市和大多数县(市、区)也设立了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工作。目前还没有成立流动人口专门机构的市、县(市、区),要积极争取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配齐配强必要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以承担起越来越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日常工作。

(三)要努力保障投入。国务院《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争取协调当地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的规定,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支出范围,争取将流入人口数量纳入当地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人口基数计算,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等所必需的经费。各地要积极争取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经费,列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中。

(四)要发挥群众团体作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关键在于做好基层基础工作。要为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性团体参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创造条件和环境,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管理和服务,融入流入地和流出地村(居)民自治活动中,加快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步伐,引导流动人口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参与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有关决策,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进程。要注意发挥劳务市场、集贸市场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拓宽信息、管理和服务渠道,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责任制,配合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充分重视群众团体在政府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桥梁作用,传达政策信息,听取流动人口呼声,维护流动人口正当权益。

(五)要抓好考核评估。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考核评估对各级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监督作用。要制定科学的流动人口双向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两地管理职责和“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工作原则的落实。为检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常态管理和服务水平,可以将年底考核评估与平时抽查评估结合起来进行,加大平时工作的权重,尽量降低应付考核不实因素的影响,引导鼓励各级把功夫用在对流动人口经常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上。

流动人口范文篇4

一是实行流出与流入地有机结合,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双联机制。要根据流动人口的流动特点,加大社区、企业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属地化管理体制和双向联系制度,做到双管双治,责权利相统一,运行机制有序。同时,在国有、集体及民营、个体企业,都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管理机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到有机构、有人管,认真担负起作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

二是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大格局。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关联着计生部门职责,在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又涉及到公安、工商、劳动、卫生、交通、民政、建设等部门。因此,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人口计生部门是绝对做不全面的,必须实施“整合社会资源、部门协作共管、责任明确到位、实行综合治理”的措施,形成社会化管理网络。

三是强化职责落实,建立企业法人计生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企业法定代表人计生工作责任制,是做好企业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类企业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企业法人人口计生责任制,设置必要的精干的计生工作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自觉承担起抓好计生工作的责任。同时,要把企业计生工作纳入各级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强化责任机制的落实。

流动人口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离开户籍所在地,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且居住三十日以上的育龄人口。

学习、旅游、就医或者因公从事其他活动者除外。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综合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

第四条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建设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六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第七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主要职责是:

(一)对流入的育龄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查验流入育龄人口的婚育证明,建立流入已婚育龄人口计划生育档案;

(三)与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通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

(四)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以下统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为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五)对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主要职责是:

(一)对流出的育龄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为流出的育龄人口办理婚育证明、生育证明材料,建立流出已婚育龄人口计划生育档案;

(三)与流出的已婚育龄人口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并与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联系,检查责任落实情况;

(四)落实对流出人口中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有关奖励和保障措施。

第九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条育龄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持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及生育状况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由国家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简称婚育证明)。

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审核办理。

第十一条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节育措施。

第十二条育龄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居住满三十日的,自期满之日起七日内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十五日内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告知现居住地地址和计划生育情况。

第十三条异地开展工商业务活动的单位,应当与单位常驻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并自到达现驻在地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现驻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副本。

末与单位常驻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的,应当自到达现驻在地之日起十五日内与现驻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并将副本寄回单位常驻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十四条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为育龄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就业证等证件时,应当核查其婚育证明,并将办理结果通报其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待其补办后方可办理有关证件。

第十五条单位和个人在招聘、雇佣育龄流动人口时,应当查看其婚育证明,对应当办理婚育证明而未办理的,督促其补办。

第十六条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出租(借)房屋,发现租(借)住房屋的流动人口有怀孕或者生育的,应当及时向当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第十七条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的,执行其户籍所在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的生育调节规定。

已婚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怀孕后应当到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生育登记。依法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怀孕后应当持户籍所在地发放的生育证到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登记。

第十八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在对流动人口中的孕妇进行孕期检查时,应当查看其婚育证明或者生育证。对未持有婚育证明或者生育证的,应当及时向当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经查证确属违反规定怀孕的,应当协助落实补救措施。

第十九条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应当每季度到现居住地指定的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节育措施失败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节育情况,由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也可以由本人将现居住地出具的全国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寄回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现居住地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后,不得再要求其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第二十条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一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的统计及考核评估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交验或者补办婚育证明;逾期拒不交验或者不补办的,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交验或者补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与育龄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拒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或者拒不落实奖励措施的,由育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向未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出租(借)房屋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流动人口违反户籍所在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的生育调节规定生育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和现居住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的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第二十七条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未依照本办法规定为育龄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生育证明或者为其出具假证明的;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建设等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育龄流动人员办理有关证件时,不查验婚育证明或者明知无婚育证明而予以办理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流动人口范文篇6

新城建设理论来源于西方城市规划实践,自霍华德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构想开始[1],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北京推进新城建设的思路来看,更多地是希望实现沙里宁所言的“有机疏散”,即将大城市目前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有机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点”[2],这样原来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北京市启动新城建设不久,就有研究从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出发,指出北京市目前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建设新城难以缓解中心城人口压力,反而容易使新城成为外来人口继续向北京市迁移的集聚地[3]。而新城建设过程中,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在短时间内的流动人口激增也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曾在2008年对一些重点新城的建设进行了调查,发现重点新城建设集聚的大部分都是流动人口。北京市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也组织开展了相关研究,形成了2009年北京市政协会议提案《关于统筹解决首都重点新城建设中人口问题的提案》(第2018号),呼吁重视新城建设中的人口规划和管理问题。这些研究对于本文关注的问题已经做出了一些回答,笔者希望进一步结合初步的调查数据,一方面对这些结论进行一些实证检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近年来新城建设对于北京市人口规模及流动的实际效应方面有更多发现。在流动人口相关统计信息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笔者的研究主要基于“2010年北京新城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于2010年7月至9月在亦庄、顺义与密云开展,主要通过地图法进行抽样,调查结束后通过再抽样对样本进行了筛选,最终有931位受访者入样。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分析新城流动人口的特征,尤其是与流动相关的特征,探讨新城实有流动人口聚集的特征和机制;另一方面,分析新城流动人口的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判当前新城流动人口的未来流动趋势。这一思路充分考虑了流动人口群体“是个内部差异性很大的异质性群体”[4],并且在分析中充分关注流动人口在中心城和新城之间的流动问题,从相对微观的视角分析北京市的人口流动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新城流动人口中,男性544名,占调查对象的58.4%;平均年龄29岁,其中最小16岁,最大62岁;未婚者占52.3%,初婚有配偶者占45.3%,再婚、离婚和丧偶者比例较低;农村人口占73.9%。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以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为主,分别为39.7%和33%,大专和高职占10.4%。通过与北京全市范围内的流动人口相关数据②比较可以初步发现,新城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更低,未婚人口比重更大。笔者首先考察了流动人口及家庭成员的流动情况。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者第一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龄为21岁,平均在外务工6年之余,平均到过2个城市,从事过2个工种。初步来看,北京新城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和工作类型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就未婚者而言,他们多属于新生代农民工,其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北京的占17.9%,至少有一方在中心城的占4.1%,而至少有一方在新城的占11.4%,与父母双方同在新城的占8.4%(表1)。就已婚者而言,家庭流动的趋势较为明显。配偶同在北京新城的比例较高,占已婚者的61.2%,而配偶在中心城的占9.0%,在老家的比例为20.6%。而有1个子女的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在京的占39.8%;有2个子女的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全部在京的占21.3%,而其中1个孩子在京的占20%。对于子女不全在北京的,问卷中我们询问其“是否打算将他们接到北京来读书或工作”,结果显示,38.6%被调查者回答“想”,31.4%回答“不想”,30%表示没想过。将这些数据与已有调查数据比较可以发现,在有子女的流动人口群体中,就携子女流动的比例而言,新城相对中心城更高。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新城的流动人口中,那些有子女的流动人口更具有稳定居住的倾向。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就有子女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而言,新城是低于中心城的。调查数据显示,新城区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是从老家直接来新城区,占50.8%,其次是从北京其他郊区来到新城区,占18.2%,从中心城区和其他地方来的比例分别为15.6%和15.4%。分区县来看(图2),密云和亦庄流动人口来自北京中心城区的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25%和18.8%,顺义较低,为14.4%。图2三个新城流动人口的来源分布(%)从流动原因来看,单位迁移、投奔亲朋好友、提高相对收入(降低生活成本)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不过,各区县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则有一些差异,单位迁移是亦庄流动人口从北京中心城区或其他郊区县来到亦庄的主要因素(25.3%),这自然与亦庄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有关,不过从比例上来说仍然不高;而对密云流动人口而言,降低生活成本是他们从北京中心城区或其他郊区来到密云的重要原因,这一比例远高于亦庄和顺义,占16.7%。同时,投奔亲友是流动人口在北京市范围内流动的重要原因,各区县的比例相当,都在25%左右。这一结果也与受访者目前工作的获得途径相吻合,“家人、亲戚朋友介绍”,及“同村、老乡介绍”仍是流动人口获得目前在新城工作的主要途径,分别占34.7%和22.5%。那么,新城流动人口的聚集与近年来新城建设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呢?调查考察了受访者流动到新城的时间,发现2000年及以前来新城的占7.2%,2001年至2004年来新城的占8.3%,其余84.5%都是在2005年及以后到目前所在新城的。具体来看,2008年、2009年、2010年到目前所在新城的分别占10.9%、16.0%和41.7%。这一分布至少证明新城建设与新城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是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对于未来工作的打算,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工作机会好就去中心城区”,占45.5%,有37.2%的被调查者没有计划,17.3%的被调查者则“一直在寻找机会,迟早得去中心城区”。值得注意的是,密云流动人口“一直寻找机会,迟早得去中心区”的比例最大,占31.2%,顺义和亦庄的这一比例为17.8%和15.7%。综合前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密云的流动人口中,从中心城流入的比例相对高,同时有强烈流向中心城意愿的比例也相对高。结合前文关于流入新城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可能存在两个重要的机制:其一,从中心城流向密云的流动人口中,存在大量的临时性流动现象,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主要是迫于经济压力暂时流入生活成本较低的新城,他们一直在寻找重新回到中心城的机会;其二,对大量从京外聚集到密云的流动人口而言,存在“外地—北京郊区—北京中心城”的发展与流动预期,新城只是他们到北京就业的过渡地。这些机制也可以从另外的一项数据得到印证。从期望流向中心城的原因来看,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心城区“发展机会更多”,占59.9%,其次为“城里更长见识”,占16.4%,而选择“环境设施好”、“以后说起来也体面些”、“城里更有北京味儿”的比例则很低,分别为7.2%、5.3%和1.3%。

为更好地了解新城区流动人口未来流动意愿,分析新城区流动人口的流动机制,我们对新城区流动人口流动意愿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以“是否要去北京中心城区”为因变量,该变量答案为二分变量(1=“是”、2=“否”),因而采用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法。我们以受教育程度、来京时间、来新城时间、来新城之前所在地、收入水平为自变量,将性别、年龄、民族、户口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分类变量,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来新城之前所在地为二分变量,1=“北京其他区县”,0=“其他省市”;性别为二分变量,1=“男性”,0=女性;民族为二分变量,1=“汉族”,0=“少数民族”;户口性质为二分变量,1=“非农业户口”,0=“农业户口”;来京时间、来新城时间、收入水平、年龄为连续变量。各变量具体描述见表2描述所示。在以往学者研究及前文对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假设:(1)受教育程度越高,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强;(2)与从其他省市来到新城的流动人口相比,从北京市内城区迁往新城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再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3)来京时间越长,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强;(4)年龄越大,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弱;(5)与女性相比,男性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强;(6)与农业户口相比,非农业户口人们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强。4.3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我们以“是否要去北京中心城区”为因变量,将受教育程度、来京时间、来新城时间、来新城之前所在地、收入水平、性别、年龄、民族、户口性质均纳入模型,利用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3所示为回归分析结果。从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与假设一样,与从其他省市来到新城的流动人口相比,从北京市内迁往新城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再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可能性增加45%。受教育程度对新城区流动人口流向中心城区的意愿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相比,初中文化程度更希望流向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增加了87.8%;高中文化程度更希望流向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增加了96.9%;大专文化程度更希望流向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增加了275.4%;值得注意的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更希望流向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增加了80.6%,低于初中、高中和大专。与假设不同的是,来京时间越长,希望流向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弱,来京时间每增加一个月,更希望流向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减小0.4%。相反,来新城时间越长,希望流向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强,但是不强烈,来新城时间每增加一个月,更希望流向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增加0.1%。对于控制变量,年龄、性别、户口性质对因变量的影响性质同假设一致。年龄越大,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意愿越弱,年龄每增加一岁,更希望流向中心城区的可能性降低了0.09%;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希望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增加了20.8%;与农业户口相比,非农业户口人们更希望迁往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增加了36.4%。

流动人口范文篇7

第一条为加强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维护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合法权益,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xx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xx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的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育龄流动人口,是指处于生育年龄离开户籍所在地到我县居住30日以上的县外人员。

第四条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按照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优质服务、村(居)民自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实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管理制度;定期查验登记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制度;信息交换反馈制度;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有奖举报制度。

第五条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公安、财政、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税务、教育、建设房产管理等部门履行好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职责,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州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监督、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

(四)监督、检查和指导乡(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出具和查验《婚育证明》;

(五)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负责流动人口免费避孕药具的供应;

(七)考核下一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八)查处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九)为流出、流入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和临时《婚育证明》。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

(一)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及基础知识培训;

(二)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制度,填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掌握流动人口生育变动信息;

(三)查验育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办理的,督促补办;

(四)指导育龄流动人口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组织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及时准确地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督促违反规定怀孕的妇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五)与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及时通报育龄流动人口的生育、避孕节育情况;

(六)按照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要求,与使用育龄流动人口或者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经营、服务场所和住宿的单位、个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并负责考核其履行责任的情况;

(七)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一孩生育手续;

(八)为流出的育龄人员出具办理《婚育证明》的有关证明;

(九)与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建立生育、避孕节育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十)配合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

(十一)受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对违法生育的流动人口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八条村(居)委会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应当做好下列工作:

(一)社区居委会应当配备一名流动人口专职管理员,落实管理服务职责;

(二)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生殖健康科学知识;

(三)及时了解、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变动信息,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台帐,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育龄流动人口生育、避孕情况;

(四)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补办《婚育证明》;

(五)为育龄流动人口发放免费避孕药具;

(六)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

第九条公安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

(一)为育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时,应当核查当事人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查验过的《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将情况及时通报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二)查处伪造、变造、买卖《婚育证明》等行为;

(三)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

第十条财政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

(一)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流动人口进行查处。

(二)指导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劳动保障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

(一)介绍流动人口就业时,应当核查其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查验过的《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不予介绍流动人口就业,并将情况及时通报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二)监督、检查用工单位承担流动人口免费享受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费用的落实情况。

第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

(一)指导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做好育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二)负责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行规范管理;

(三)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非法为流动人口提供助产服务、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或者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报告单》,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为流动人口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查处。

第十四条民政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结婚登记时,应要求当事人出具《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不予办理,将情况及时通报给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办理收养登记时,应当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税务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应当将流动人口中违法生育者的年经济收入情况及时提供给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十六条教育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应按国家规定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认真履行《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中相应的职责,各学校在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时应要求家长出具《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应及时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情况通报给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十七条建设房产部门应当指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住宅小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计划生育协会、个体户及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应当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三章管理与权益保障

第十九条本县常住人口中的育龄人员,到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居住的,应当到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办理《婚育证明》,签订计划生育合同,接受现居住地的管理。

第二十条育龄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应当持有《生育证》或者生育服务证(以下简称生育证明),无生育证明生育的,按违法生育处理(参照《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处理)。

第二十一条育龄流动人口应当在现居住地居住15日内,持身份证、《婚育证明》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交验《婚育证明》;未办理《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应当在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责令限期补办《婚育证明》的期限内补办。

育龄流动人口在申请《居住证》、营业执照等证件之前,应当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交验《婚育证明》或者办理临时婚育证明。

第二十二条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到达现居住地1个月内,应当持《婚育证明》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接受免费的查孕查环服务。

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至少每半年到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

第二十三条流动人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夫妻双方申请,可以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一孩《生育证》:

(一)男(女)方为现居住地的常住户口,女(男)方因婚姻迁入现居住地或所生子女可随父母落户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一年以上,有固定住所的。

第二十四条申请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证》的流动人口,应当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原籍夫妻双方居民户口册;

(二)居民身份证;

(三)夫妻双方的《结婚证》;

(四)持有效的《婚育证明》或者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婚姻生育情况证明;

(五)《居住证》。

第二十五条育龄流动人口凭《婚育证明》,按照下列规定免费领取避孕药具:

(一)有单位或者雇主的,向用人单位或者雇主领取;

(二)无单位或者雇主的,向现居住地村(居)委会领取。

第二十六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由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或者经获准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施行。

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为育龄流动人口施行计划生育手术。

第二十七条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接受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费用,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承担;无用工单位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财政承担。

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免费项目以外的费用和未落实避孕措施造成违反规定怀孕的补救手术费用,由本人承担。

第二十八条育龄流动人口违反规定怀孕后,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取暂时性扣款5000元至20000元。经教育采取补救措施的,所扣款项全额退还。经教育仍不采取补救措施造成违法生育的,所扣款项充抵其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具体处理按《xx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招用育龄流动人口的单位或者雇主,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与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责任书,并接受其指导、检查和监督;

(二)建立育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对违反规定怀孕的流动人口,应当劝其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其现居住地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四)为招用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承担本办法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费用。

第三十条向育龄流动人口出租、出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与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合同,不得租(借)房屋给未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发现流动人口违反规定怀孕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村(居)委会,并协助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劝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十一条物业管理企业有责任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社区居委会做好下列工作:

(一)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为小区内育龄流动人口发放免费避孕药具;

(三)及时了解、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变动信息,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台帐,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居)委会报告育龄流动人口生育避孕情况。

第三十二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持有生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围产期保健服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在接诊流动人口孕产妇时,应当查验生育证明,对未持有生育证明的,应当及时动员其采取补救措施,不能采取补救措施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告知当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不得隐瞒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情况。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为育龄流动人口施行避孕节育手术时,应当提供优质服务,并建立生殖健康档案,不得弄虚作假。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婚育证明及其他计划生育证明。

第三十四条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应当出示执法证件,依法管理。

第三十五条对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单位和个人,由政府或者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对举报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属实的单位和个人,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保护和奖励。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照本办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育龄流动人口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逾期拒不补办或者拒不交验《婚育证明》的,根据《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三款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6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之一的,根据《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给予警告,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项规定的,根据《xx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五条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二)项规定的,发现流动人口怀孕不报告的,根据《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根据《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第三十二条的个人和领导责任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条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七条和《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3000元以上的,并处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000元的,并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相关的执业资格。

流动人口范文篇8

一、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新模式的内涵

“均等化服务”就是在住宅小区、“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等场所,通过优化社区环境,营造均等气氛,形成户户参与管理,人人参与服务的社会氛围,体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关怀、扶持、同乐的人文理念,通过对流动人口提供真诚、周到、朴实、自然、亲切的服务,使流动人口感受到在异地大家庭的温暖,享有家人般的亲情服务,实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一是推进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二是推进宣传教育均等化,三是推进便民维权服务均等化。在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流动人口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温馨化、亲情化的服务,使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现人性化和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规范工作制度

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是我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各社区、村计生办、相关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立、完善流动人口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制度,确保人、财、物投入到位。特别是要对流动人口的数量、分布、计生情况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各社区、村计生办要坚持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保证“均等化服务”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三、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增强服务意识

为了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市民化待遇”管理服务新模式,各部门要共同营造、共谋和谐发展的组织平台,每个社区要建立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中心、街道计生办、社区、物业管理企业和公安派出所人员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名单,各部门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情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资源共享,简化信息采集方式,营造良好亲情环境。

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部门要在流动人口办证验证、房屋租赁、务工信息等方面做到“一站式”受理,提供“一条龙”服务;其他部门如城管、社区服务中心、经济办等部门也要各自履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职责,保证增进亲情氛围活动健康发展。

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出租屋主的培训,培育亲情意识,夯实管理与均等服务的基础

有关成员单位、各社区、村计生办要通过设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流动人口之家、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广场和大家乐舞台等,利用各种机会、各种节假日,组织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就业培训、知识讲座、联谊等活动形式,通过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互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出租屋主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促使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出租屋主树立以人为本和均等化服务的理念并指导行动。根据流动人口的分布,在望垣坪等流动人口工作区和生活区设置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3个,印制发放“避孕药具便民服务卡”,设立生育文化大院,向辖区人群传播生育文化,依托计生服务所和社区服务中心,每季度开展1次生优生、优教、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培训活动。每季度开展1次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知识培训。建立流动人口评议计生工作制度,每年组织1次“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通过他们的热情服务,使流动人口感受到异乡亲情的温馨,让流动人口得到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年12月至年1月)。主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充分利用媒体等和板报、墙报广泛宣传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波切要求;是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第二阶段:制定细则阶段(年2月至年3月)。主要结合本街道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管理服务均等化具体实施细则,研究出台此项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目标任务,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流动人口范文篇9

局领导高度重视,根据市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题评估工作的安排。召开专门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按照上级安排不折不扣地做好这项工作。同时,县人口计生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认真对照评估标准,深入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服务管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形成了外出人口多、流入人员少这样“一多一少”的特点。通过自查,全县共有流出人口7214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968人,流出人口办证率为93%。全县共有流入人口25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9人,流入人口验证率为100%。

二、存在问题

1、低生育水平不稳定。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县虽然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但是由于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流出人员的婚、孕、育情况难以掌握,为人口目标的顺利实现留下了隐患,低生育水平存在反弹的潜在因素。自查发现,从2005年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县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共有出生92人,其中计划内78人,违法生育14人,计生率仅为85%。

2、流动人口的知晓率有待提高。虽然我县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多次宣传,但仍有大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存在宣传死角,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知晓率。

3、乡镇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有些乡镇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流动人口是现居地管理为主,认为这项工作不会影响全局,使得流动人口工作很难被摆到重要位置,工作被动应付。

4、流动人口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由于乡镇主管领导不重视流动人口工作,因此有的乡镇对流动人口工作做不到专人专管。有的乡镇流动人口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业务水平不高,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需要。

5、综合治理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缺乏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使“一证管多证”、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形不成合力。

6、利益导向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流动人口经费投入的不足,对流动人口的免费技术服务、奖励、救助、优惠、节育补偿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导向机制只存在于形式,很难落实到位,从而导致流动人口的办证和验证积极性不高,办证率和验证率达不到考核要求。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和矛盾的存在,是挑战更是机遇,也越能考验我们的工作水平。这些问题如能得到解决,对推动我县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上水平、上台阶具有积极作用。

三、下步工作重点和整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与相关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协调统一的抓好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加强各级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让他们全面了解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式和状况,从而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流动人口范文篇10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第四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第五条国务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并与相关部门有关人口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本级人民政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和考核;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汇总、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相关权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价格等部门和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对流动人口实施计划生育管理,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以下称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向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之间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采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运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核实、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第七条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以下称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办理婚育证明还应当出示结婚证。婚育证明应当载明成年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公民身份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出具婚育证明。

第八条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提交婚育证明。成年育龄妇女可以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也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查验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及时补办婚育证明;告知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可以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以及应当履行的计划生育相关义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婚育情况登记。

第九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和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向所在地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在办理有关登记和证照等工作中了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等计划生育信息。

接到通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及时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第十条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一)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二)依法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照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享受休假等;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第十一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落实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第十二条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

第十三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按照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为已婚育龄妇女出具避孕节育情况证明。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及时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不得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第十四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了解本村或者本居住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相关信息。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接受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应当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结婚证;

(三)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核实要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核查无误的,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接到情况反馈后即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情况有误、不予办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办理结果。

第十七条出具婚育证明或者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协助查验婚育证明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条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设立街道办事处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流动人口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出具虚假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或者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收取费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三)未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的;

(四)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反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设立街道办事处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或者未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的;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查验婚育证明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育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或者出具虚假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或者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收取费用的;

(四)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和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流动人口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