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

时间:2022-06-26 11:42:38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

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紧锣密鼓——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1]文化馆(河北省市级以上文化馆称为群艺馆,文中统称为文化馆)作为与图书馆、博物馆齐名的三大公益性文化单位之一,担负着组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责任与使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河北省的文化馆行业发展迅速,文化馆旧的服务模式与服务规范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建设现代化的文化馆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河北省文化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北文化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人才队伍建设突飞猛进,群文活动品牌和群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呈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同推进,一大批新的文化馆陆续落成,办馆条件明显改善;群文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各级文化馆吸纳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各艺术门类更加齐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内容,利用流动舞台车、文化馆网站等手段积极开拓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与群众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但在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大气候下,文化馆仍存在服务设施陈旧、服务方式陈旧、服务观念陈旧的问题:一是文化馆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表现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省、市、县三级文化馆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市县与落后市县差距较大,省、市级馆与县级馆建设差距较大。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主观倾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群众的文化热情不能被有效调动。三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步伐滞后。对数字化服务认识不清,面对资金和人才压力,文化馆建设难以迈开步伐。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久拖不决的问题普遍。表现在领军型的文化馆馆长缺乏、文化馆人员编制与服务人口数量反差较大,文化馆业务人员年龄结构偏高,文化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文化馆服务效能的提高,成为阻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的对策研究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近年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解放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和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活力,为文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2]

(一)建立文化馆联动服务机制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三地群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先后建成“京津冀演艺联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京津冀数字文化馆联盟”等,在各业务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对接与合作,有力推进了三地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受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成功案例启示,笔者倡导建立省内文化馆之间发展联动合作服务机制。文化馆联动是指文化馆文化服务主体之间,探索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打破区域层级界限,充分整合现有场馆硬件、创作、演出、人员队伍等公共文化资源,工作有机融合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文化服务功能。所谓联动不但指省、市、县三级文化馆纵向的联动而且还包括县区之间,设区市之间乃至各省、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动。

1.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整合文化设施资源。首先要立足区位整合资源,省级、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文化设施资源共享机制,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资源,在保障基本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避免重复建设、千篇一律,做到相邻各县设施资源互补。其次,省级、市级文化馆应建有现代化完整的文化设施系统,供全省(市)文化馆系统免费使用。做到小型活动区域互补,大型活动省市支持。二是整合提升人才资源。首先,建立人才资源库。河北省群众文艺创作中心建有群众文艺创作员资源库并不断进行更新,掌握了全省文艺创作者的基本情况,便利了与创作员的沟通与交流,让分散在基层的群众文化骨干为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人才支撑。其次,建立文化馆人才轮训机制。将省市与县级业务骨干、创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轮岗培训,使县级工作人员熟悉省市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了解大型活动的运作机制、精品创作机制、掌握科学的培训辅导方法。市级工作人员走到县级文化馆当中,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学习、挖掘当地的特色文艺项目、帮助文化馆开展适宜于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三是要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其一是建立资料信息库。系统收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各地特色文化项目与历届群星奖项目,以及近年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统一收入,进行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其二是建立信息沟通网络。为加强全省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可通过微信、QQ等便捷的网络通信手段进行即时联系。另外省、市级馆应建有自己的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开展活动进行宣传。

2.加强联动,集群发力,创建群文品牌

一是联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文化部“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中明确提到,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须为连续举办三年以上的主题文化活动。因此品牌活动是经过岁月考量、经久不衰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终极目标,是精品文化项目的集合。一个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应该是在人民生活当中汲取营养的,是包容万象、博大精深的。因此,单靠一个区域、一个单位、一支队伍很难打造出广为流传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它需要省市县群文单位和群文人才的通力合作,集合诸家优势才能成功完成。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是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办、各地文化部门积极参与承办的文化品牌活动,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大荟萃、大展示。已连续举办11届,每次活动参观群众络绎不绝。邯郸市举办的“中原文化节”更是集合中原地区各市县的文化节目,给当地人民群众以全新的感受。二是联动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群众文化单位与专业文艺院团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群众的参与性,让人民群众登上舞台,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作为群众文化主要承载者的文化馆不但要对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进行辅导与指导,还应拓宽服务渠道为更多的群众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第一,利用流动舞台车搭建便捷、高效的群众文化舞台。充分借助其方便快捷、机动性强的优势,大力开展优秀文艺节目特别是地方特色节目进乡村、进厂矿、进广场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以更便捷的形式感受地方文化的无限魅力。第二,省、市文化馆要积极与县(市、区)文化馆联动,利用先进的演出设备为地方群众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第三,省、市文化馆也可通过联合举办各种群众性的才艺比赛调动群众展示才艺的积极性。如石家庄市群艺馆举办的鼓王争霸赛,起初只是针对石家庄地区的小范围鼓乐比赛,后来逐渐壮大发展为中国北方鼓乐邀请赛,参加比赛的除石家庄本地优秀鼓队外,还有来自北京、山西、山东、河南及河北沧州的实力强劲的特色鼓队,为民间鼓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二)加快建设数字化文化馆

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采集、整合和存储数字化资源,然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展示、分享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达到文化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服务手段的网络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化。包括文化资讯在线服务、文艺辅导在线进行、文艺创品在线欣赏、文化活动网上开展、民间艺术在线展示等。要实现以上的数字化服务方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培养一批数字化人才。通过招聘专业人才与系统内开办普及性网络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的方式培养数字化人才。使专业特长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将数字化理念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2.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多网络平台和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多媒体终端提供惠及全民的数字文化服务。3.建设高度的资源共享体系。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具有易于复制、易于传播的特性,基于网络平台和开放协议,使数字文化馆能够为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提供可共享的服务,建立分布式省、市、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群,实现资源多向访问,其共享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文化馆所无法比拟的。4.建设线下终端服务与体验馆。通过技术手段,将当地公共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经过数字化转型,汇聚于数字文化馆线下的体验馆中,使群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服务项目,如文艺演出、乐器演奏、书画创作等。5.线上线下服务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线上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文化服务的群众参与度,真正实现全民艺术普及。

(三)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是夯实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根据人口数量配比制定人员编制,并及时进行调整。基层文化馆应保证各艺术门类人才齐全,保证公共文化单位基本队伍数量与质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品德优、业务强、干劲足的年轻力量投入基层群文队伍中。制定《关于支持群众业余文体队伍发展的意见》,使每个社区、村业余文艺团队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二是加强体制内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鼓励从业人员脱产参加大中院校的继续教育。县级文化馆从业人员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三是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建立省、市、县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机构,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资源库,给予文化志愿者相关政策倾斜,积极调动文化志愿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监督和评价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要尊重和维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族别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坚持普遍参与、多样发展的原则。因此要建立健全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尊重群众的文化选择、参与和自主权。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制定、管理方面要积极吸纳群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在广泛征求不同群体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河北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规范》,要突出工作重点,做到精准发力,把群众“要”文化和文化馆“送”文化匹配起来,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依据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科学设置服务“菜单”,采用“订单式”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另外,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细则,文化主管部门应委派第三方机构不定期地对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对于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以及群众积极性不高的文艺项目进行整改,并把群众满意度调查列入单位绩效考评之中,切实做到群众文艺为了群众,群众文艺依靠群众,群众文艺成果与群众共享。

作者:刘珂辛 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为中国梦凝聚的精神文化力量[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15/c_128633181.htm,2016-01-15.

[2]雒树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