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嬗变研究

时间:2022-02-05 08:59:30

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嬗变研究

摘要:通过梳理中国建国60年来体育教育思想演变过程,分析不同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不同时期中主要体育教育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对未来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更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新中国;60年;学校体育;体育教育思想

1前言

中国成立的60年间先后出现了十余种体育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思想不仅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革新,同时这些教学思想侧面肩负社会对它们的期望。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作为社会中历史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属性。故而,了解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变过程需要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更客观的看待这些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把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本文将对我国建国以来六十年间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其发展规律,以求为体育教育者更清晰的理解体育教学思想起到指引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的体育教育思想演变过程

2.120世纪50到60年代初的主要体育教育思想

2.1.1以技能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

“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时期,苏联作为我国政治上的亲友,借鉴苏联以凯洛夫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教学理论成为我国主要的教学手段”[1]。这个理论中明确老师主导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掌握运动技能。因为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所以这个教学思想的目的在于系统学习运动技术来强健学生体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做贡献。受此影响,以“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掌握”,后来人们统称为“三基”的教学理论成为中国建国后体育教学思想的核心。其中,该理论提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掌握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并强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以此为重点目标;强调把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运动能力的目标作为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2]。技能教学思想使我国的体育教学的课程编制工作少走了许多弯路,加快了体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仍有相当大的影响。然而,技能教学思想却在这种潮流中忽视了西方自然主义体育理论以及体育具有娱乐性的现象,这使得该理论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2.1.2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竞技运动方面,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学校体育也开始向竞技运动倾斜,出现了“竞技体育”思想。其实,“竞技体育”思想与技能教学思想却存在异曲同工的之处。虽然一些研究者将“竞技体育”视为“竞技项目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竞技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3]。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培养竞技能力、培养运动员为目的做法却少之又少,而是把竞技项目的内容直接当成体育教学内容”[4]。随后,因为一些老师把这种教学思想不假思索的用在教学内容中,最后导致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要求学生在动作规范化程度和运动技术精细化方面过于严苛的做法而饱受诟病。

2.1.3以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

50年代末和60年代建国初期,在常年战乱和贫困中,我国遭遇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水平被甩向低谷。在1966-1976年期间的‘’把原本逐渐恢复的青少年体质再次出现了低潮期,使我国提高青少体质的愿望成为了泡影”[5]。就这样,新中国在提高民族体质的道路上步履维艰,青少年的体质曲线几上几下,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就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迫切愿望。体质教学思想是指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学生能在身体形态、技能、素质得到一定基础性提高,可为日常学习和将来从事的劳动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体质理论强调教师使用的锻炼手段应该具有科学性、运动负荷的合理性以及锻炼的生物效果。“生物性改造成为体质体育教学理论的,它只注重学生的生物性改造。因此,这个理论在教学实践和手段上具有生物体育观特征”[6]。“当时特殊时期的需要使得体质教育思想对中国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过度强调形式上的身体锻炼,教学内容与锻炼过程被简化”[7]。体质教育思想虽然对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既不利于体育教学多种功能的发挥与发掘,也有超过教学系统本质属性及其功能的问题。

2.2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思想

在1977年至80年代中后期的结束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也随之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开始探讨体育教学中教师“究竟是应该突出体质健康教育?还是要体现运动技术的教育?”的问题。“其实回顾这两种教学思想发展历程,这个矛盾已经在50年代出现过。只是当时体育系统的形成还没有完善,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所以矛盾双方并不成均势,不易引起关注”[8]。直到80年代矛盾突然激化,同一时期产生了多种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体育教学思想试图解决或是调和体质教育思想和技能教育思想之间的分歧,其中的代表为“全面发展体育思想”、“培养能力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

2.2.1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思想

在学校体育改革思潮中全面发展体育思想成为体育教学主要形式,它是技术教学和社会教学的综合体,并且在综合体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主张“体育教学以“三基”为手段,做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达到全面完成各项体育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9]。全面发展思想本质上以辩证的思想去解释长期存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不可协调的矛盾,把各种体育教学思想融合在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思想中。但有研究者认为“全面发展教学思想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不能做到全面解决各种体育教学问题”[10],“在这个理论中并没有具体指明什么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11],多种教学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只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这种教学观存在着超越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而勉强承载上一级系统(学校体育)功能的问题”[12]。

2.2.2培养能力体育教学思想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能力体育教学思想在终身体育的需要下孕育而生。该理论把教学目标侧重于放在学生对学科能力的增长以及培养学生具有掌握科学锻炼知识和方法并能在各种环境中进行身体锻炼的行为和能力。培养能力体育教学思想把学生的体育能力放在首位。有人说“体育能力是个体在体育智慧、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及运动技能这四个范围内形成的综合体,而这四个范围里面又有不同的基本成分构成,比如: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保健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13]。另一种观点是“体育能力是个体为了从事身体活动所需要必备的文化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活动方法”,这其中还涉及8个方面,如;技能的自学能力、体育项目的自我锻炼能力、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运动竞赛的编排组织和裁判工作能力。对于‘体育能力’的概念的不明确使得培养体育能力的设想,只能会变成一句空泛的口号”[14]。

2.2.3快乐体育教学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日本“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国内也逐渐兴起快乐体育思想。它是所针对的对象为厌恶与讨厌体育课的少数学生。快乐体育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于运动本身产生欣喜和愉悦的感觉则是运动的价值之处”[15],“提高体育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中体会胜利感,增加运动技术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中把强制学习运动技术为实现生理生化指标的达标的功能减弱”[16]。快乐体育思想的提出备受师生的青睐,但是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误区:部分教师只是片面的理解快乐体育,教学组织无秩序性,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喜欢什么而玩什么,出现为满足学生快乐感,老师“放羊课”的状况,而忽视了体育的教育职能。

2.2.4终身体育教学思想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的教育论著《学会生存》中,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17]。终身体育思想是从终身教育思想中衍生出来的思想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并不断接受体育教育,从而一生达到受益的目标。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体育教学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从某种角度上看,终身体育思想并不是直接指导体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模式,但它与其他体育教学思想相比较则处于上位。究竟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目前尚存在分歧,而终身体育是否应成为一种比较具体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抑或有超越教学系统的本质和主要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3小结

我国的体育教学在建国60年以来经历了一个多种多样复杂的思想体系,在这6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不同的研究者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分析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有的是体育教学问题的一般看法,有的则是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深层了解。这都表现了体育教学思想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了寻找适合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思想,结合素质教育的“终身体育”将持续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

作者:严剑葵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戴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78-82.

[2]高嵘,吕武平.对我国多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述评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8,06:18-22.

[3]兰自立,黄文仁.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与梳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87-90.

[4]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0,01:63-64.

[5]毛振明.对“体育=体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1991,02:61.

[6]范国梁,谭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J].体育学刊,2005,12(1):81-83.

[7]项立敏.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演变的社会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2(6).

[8]兰自立,黄文仁.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与梳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87-90.

[9]刘海元,周登嵩.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提出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6-88.

[10]张洪潭.体育教学思想起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1):1-7.

[11]徐大成.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思与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122-125.

[12]高嵘,吕武平.对我国多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述评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8,06:18-22.

[13]王伯英,刘保明.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能力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89,03.

[14]张洪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J].体育与科学,2000,21(1):8-16.

[15]兰自立,黄文仁.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与梳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87-90.

[16]程传银,邹兰.纵论我国近现代主要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15-18.

[17]于长镇.试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J].体育科学,1993,13(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