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角的体育资源开发研究

时间:2022-04-28 10:29:59

空间视角的体育资源开发研究

景观体育本质的再认识

“景观体育”由“景观”与“体育”组合而成,但它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发展城市景观体育是为了谋求城市的发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景观体育资源开发实践中,既要与时尚运动相结合展现城市活力,也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城市魅力;既要展现景观的视觉效应,又要注重与城市体育功能的有机结合,不可有所偏颇。若只注重景观形态,往往忽略体育功能的发挥,看上去很美但缺少实用价值;若过于注重功能又往往忽略形态,造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尴尬,从而丧失特色。城市景观是城市生活的反映,城市景观体育则是人类体育活动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景观体育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景观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形式是体育活动。从生活体育的角度讲[1],城市景观体育应为城市生活服务,它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体育不应仅限于彰显形象和政绩,同时也必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城市景观的公共性与体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应作为景观体育的主要供给者,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第三方组织”的不断成熟,可向后两者逐步过渡。

研究区域概况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重中之重。按照“港为城用,城为港兴”的战略思想,临港新城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其规划始于1998年,2002年开始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临港新城是上海“一城九镇”及“1966”规划中的建设重点,在大浦东“7+1”板块确定后,临港新城占据了“二席之地”——临港主城区和临港产业区。临港新城地处上海市东南一隅,位于上海市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的“拐点”和重心区位。规划人口83万,规划用地面积约296.6km2。主要分为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区两大功能区块。其中城市功能区由主城区(中心区)和万祥、泥城、书院、芦潮港四个城市社区组成。以两条高速公路将整个城市分隔为主城区、主产业区、综合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四大片区城市建设用地中间设置成片森林[2]。主城区以滴水湖为景观核心,形成典型的“田园城市”布局模式,骨架道路及功能分区呈环状和放射状向外扩展,形成“水中涟漪”。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结为:1个中心、4个城市环带、24个“城市岛”居住区、2个大学园区[3]。形成3个环带:第一环带以商务、办公为主;第二环带为城市公园,以绿化为主,是新城之肺,期间错落布有社会公益设施;第三环带为居住区,建筑密度相对较低,社区中贯穿大型楔形绿地[4]。临港新城基本规划目标是成为上海东南地区最具集聚力和发展活力的中等规模滨海新城,2020年后初步建设成为上海辅城。临港新城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魅力城市、活力城市、生态城市、综合型城市,被誉为“生活着的展示馆”;逐步建设开发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并围绕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包括生活和居住等在内的五项功能体系。因此,打造新城人居环境,强化城市游憩功能,显得特别重要。

临港新城景观体育资源开发策略

空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共同研究对象,从城市空间要素的角度分析临港新城的景观资源,较适合作为本研究的视角。根据临港新城规划,其优势景观资源主要体现于以滴水湖为核心的水系资源(包括沿海海域),除此之外,道路、广场、绿地、公园等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其它要素则无太大的先天性优势。因此,应围绕滴水湖水系,形成以打造城市滨水景观体育空间为主,道路、广场、绿地、公园景观体育为辅的总体开发策略。由景观体育的概念及本质可知,景观体育的开发应侧重景观的开发和体育功能的开发两个方面,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及全民健身服务。城市景观体育资源的开发,应着重从空间布局、内容选择、参与人群、时间安排4方面入手。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陆域与水域相连接的区域。它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与水体开敞空间的边缘,是城市水陆生态交错地带,包括水域、陆域及水陆线3部分组成。滨水空间因其在拥挤的城市中具有开阔的水面而成为当地居民及旅游者喜爱的休闲地。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通过在滨水空间开发景观体育资源,可增强城市实体空间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现当地地域特色及风土人情,形成人文关怀。发达国家针对城市滨水空间资源都有相应的规定,如江河湖海岸一定范围内不能作为建设用地,但可以作为开敞空间供人们进行(景观)体育活动。滴水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工湖之一。以滴水湖为中心,“三涟七射”的空间形态构成滴水湖水系的主格局,是临港新城的地标性景观。滴水湖作为临港新城主城区的景观核心、生态调节中心,湖面广阔,风景秀丽,环湖有8km的景观带,湖中布有3个不同功能定位的岛屿——北岛、西岛、南岛。其中南岛占地约14万m2,被规划为水上休闲娱乐岛,规划设有游艇俱乐部、游艇港湾等设施,南岛将形成具有举办大型国际水上运动赛事能力的水上运动休闲中心。这些条件为打造滨水景观体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载体。2007年中国国际摩托艇明星对抗赛在滴水湖上成功举行,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滴水湖可开展的景观体育项目较多,在此仅以赛龙舟为例进行设计。龙舟赛场对水面的长度、宽度、水深等有一定的要求。滴水湖湖水清澈,水面广阔平静,总面积5.56km2,直径2.66km,平均水深3.7m,最深处有6.2m。另外,由于是人工湖,滴水湖中没有暗礁和其它障碍物,赛前可以对航道内的水草进行及时清除。由此看来,滴水湖水体资源能够满足龙舟赛场的基本要求,具备开发的可能。空间布局安排主要考虑到龙舟赛场的特点、滴水湖水体资源布局以及便于观众观看的距离等因素。滴水湖近似圆形,南岛处于滴水湖最南端,从南岛往北、往东方向具有广阔的水域,因此龙舟赛起点可设于南岛,航道方向可由南向北稍偏东,或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另外,西岛也可以作为起点,航道方向由西向东稍偏南。三种方案观众席可根据就近原则进行设置。方案确定后,码头的长度和宽度都应根据比赛需要设置。龙舟竞渡活动时间可安排在每年的端午节举行,既可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当地的节日气氛,激发当地居民的健身热情。开展初期,参与对象应以当地居民(包括在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员工为主,作为当地居民一项重要的健身休闲娱乐活动,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健身龙舟比赛。待时机成熟后,在地方性龙舟赛的基础上,逐渐引入一些高水平的赛事,如全国、洲际乃至世界龙舟锦标赛等,逐步将该赛事打造成城市品牌景观体育赛事。临港新城沿海拥有广阔的海域,南汇嘴外海区域有港口可直通东海。临港新城沿海海域比较适合开展沙滩排球和帆船两个项目。沙滩排球作为当今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帆船是一项充满阳光和激情的海洋体育运动。将沙排和帆船两个项目与临港新城沿海海域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对于这座年轻的新城来讲,无疑能够极大地展现城市活力。沙滩排球比较容易组织和开展,临港新城拥有广阔的天然沙滩,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适当改造即可形成符合标准的沙滩排球场地。同时,临港新城有着广阔的海域,海岸线长达30km,为举办帆船比赛提供了必备条件。以上两个体育项目建议放在临港新城重要景区之一——南汇嘴观海公园内。原因如下:①南汇嘴观海公园地处沿海海岸,是搭建帆船运动所需的登船码头的首选地点;另外,大面积的沙滩为沙排比赛提供了天然的场地。②南汇嘴观海公园是临港新城主要打造的景区之一,园内风景秀丽,是打造景观体育运动的良好选择;同时把帆船和沙滩排球巧妙地融入到公园天然的环境中,也将为公园增添新的看点,提高景区观赏及旅游价值。临港新城规划有丰富的公路网,特别是环湖、环林及海岸线道路,是景观体育项目的良好载体。开展道路景观体育项目,重点在于路线的设计。需考虑路况、距离以及周边的风景等因素。除环滴水湖道路外,还可对南汇嘴观海公园、临海湿地、滨海森林公园等景观资源周边道路加以开发利用,让参与者领略到临港新城“生态公园”的城市魅力。公路运动包括自行车、马拉松、徒步行走、竞走等多种项目。在此仅以公路自行车项目为例分析道路景观体育资源的开发。在线路设计上,出发点和终点可设在南汇嘴观海公园标志性雕塑“司南”南侧的“世界方位经纬纪念广场”,出发后沿观海公路行进,之后从观海公路绕至环湖公路到达终点。线路全程约16km,参赛选手既可以领略东海海岸的迷人景色,又可以欣赏滴水湖边秀丽的风景和临港新城主城区的风貌,做到景观与自行车运动的有机结合。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春秋两季虽短但气候适宜。因此应安排在除夏季以外的其他季节进行,若安排在“五一劳动节”或“十一国庆节”期间,不但温度适宜,而且小长假还可起到增加人气的作用。此外,可借助公路自行车赛事在临港新城推行“绿色出行”计划。作为上海三大低碳示范区之一的临港新城,未来要打造成全球首个“世界健康之都”,并提出了优先服务大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范围涵盖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以及城市发展中的相关环节,其中包括居民出行系统。根据中心城区用地结构清晰、布局错落有致以及区块明显等特点,临港新中心区综合交通规划中提出了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鼓励在2-5km范围内使用自行车作为购物、休闲、上学、旅游等短距离出行工具,配合步行网络,形成慢行交通系统,为公交系统起到“喂给”作用[5]。为配合此项规划的实施,临港新城可在主城区即滴水湖景区附近和南汇嘴观海公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方便城市居民以及游客出行的同时,也可用以组织以绿色、休闲、健身为主题的众人骑车活动,让普通民众都参与其中,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绿地景观体育主要以全民健身、休闲、娱乐项目作为活动内容,强调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性,强调城市中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心情愉悦的同时,身体上也得到锻炼。临港新城要打造“健康之城”、“生态之城”,对城市绿化有较高要求。在绿地系统上,新城规划提出在城市总体以及各个片区均形成“生态保护壳+生态走廊+生态核”的格局;形成与上海市域片林规划相结合的森林通廊—临港森林—结构绿地(城市楔形绿地)—城市集中绿地的4级绿化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绿地、结构绿地的概念,对城市生活性建设用地周边的楔形绿地还提出了具体的分类建设指导意见[6]。临港新城生态绿化规划中明确指出:约20km2的临港森林作为“中央生态核”;沿泐马河和大治河布局的森林通廊作为新城的保护壳;滨江沿海形成滨海森林通廊作为森林景观带;新城主城区和综合区海岸线外侧的滩涂作为湿地资源;整个临港新城1/3为森林绿化区,总体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规划城市生活区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规划工业产业区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7-8]。大量的绿地资源可作为景观体育活动的依托,用作居民日常健身。适合绿地景观体育活动的项目很多,放风筝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项。该项目难度不大,老少皆宜。另外,由于风筝本身设计上的艺术性,该项目也是体育与艺术的一种结合。放风筝活动受天气影响不是很大,在晴朗、有风天气的情况下都可进行,但以春秋两季为宜。可在端午节配合龙舟比赛举行放风筝比赛。放风筝活动对空间具有一定的要求,需在空旷、平整的地面上进行。滴水湖畔绿地面积大且平整,湖光、绿地和蓝天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适合放风筝这类景观体育活动的开展。“欲与天公试比高”,2011年“滴水湖杯”国际友人邀请赛在临港新城滴水湖畔成功举办,共分为国际友人风筝邀请赛、中国盘鹰上海大赛、浦东新区风筝交流赛和申港街道第4届风筝赛四类比赛项目,充分展现了景观体育的层次性。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已办赛事经验及影响力,带动当地及周边居民的参与热情,逐步向大众层面渗透,力争形成长效机制。以上仅以滨水、道路、绿地3种形态为载体,阐述了部分景观体育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应力求创新,例如将体育场馆中举行的传统体育赛事巧妙地转移到户外举行,将精彩的体育比赛融入到优美的城市景观中,不仅使老百姓对比赛更有新鲜感,也拉近了广大百姓与比赛的距离。

新城景观体育资源开发的关键

针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目标,临港新城总体规划仍是以产业为主的新城规划,而新城的生活、游憩、居住等功能是作为其配套进行建设的,因此不可能让整个新城规划围绕景观体育为核心。相反,应注重景观体育的服务功能,使其为产业人口的聚集发挥一定的作用。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城市景观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重景观资源的多功能利用。一是需对新城景观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基于居住人口密度的景观体育格局;二是需注重景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挥景观资源的多功能属性,不仅仅是景观与体育的结合,还可以让景观与旅游等其它活动结合。切不可将其作为一次性投资,而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景观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不同景观资源应以某种尺度的景观体育为主[9-11],其它形式的景观体育为辅。但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层次景观体育的开发,如滴水湖除了可以开展龙舟项目以外,环湖8km的景观带则可以打造以周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为主的景观体育。这样既满足了某些群体的竞技需求,也符合普通大众的心理预期。目前,临港新城景观体育应以城市居民日常景观体育为主,以全民健身为主,兼顾竞技性景观体育类型的活动。随着新城景观体育资源的不断开发,可逐渐打造不同对象的景观体育,如面向上海城区居民的周末景观体育活动,面向长三角区域内居民的节假日景观体育活动,甚至可以举办国际性的景观体育赛事。景观体育是景观与体育的完美结合,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我国在景观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不具持久性和恒常性,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人气”和“关怀”。人文主义场所观认为让人们获得良好的感知体验,是产生认同感和场所感的重要环节。因此,打造场所精神,是关系到景观体育能否持久开展的重要因素。注重景观体育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加强人文关怀,是形成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另外,注意培育城市景观体育品牌,降低门槛,兼顾各类人群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可进入性,让人们形成良好的感知体验,引导和激发其不断参与其中,从而形成长效机制。在我国,公共空间被变相私有化的现象常有发生,以往研究中也曾揭示开发商将城市公共资源与商品捆绑销售的情况。公共空间的私有化,往往成了某些(个)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特殊权利,不仅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空间的不公正,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可获性,以及城市规划的运行效率。景观体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社会福利。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主题下,切不可让景观体育资源私有化的现象发生,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其他服务对象,特别是普通居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城市景观的公共性与体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城市景观体育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从而决定了其供给应以政府为主。现实中纯粹的公共物品很少存在,城市景观体育资源并不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它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也正是因为其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也会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特别是在转型时期,仅仅由政府供给可能会造成其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市场与第三方组织的逐渐成熟,政府可逐渐将一部分景观体育资源的供给让渡给市场和社会,但由市场和社会供给也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和“资源失灵”的现象。因此单靠某一方供给,都会存在相应的问题。在现实运作中,应以政府供给为主导,三者之间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才会产生类似“环法自行车赛”这样百年不衰的景观体育传奇。

城市空间要素是城市景观体育的物质载体,从空间的视角分析新城景观体育资源开发,为景观体育本质应有之义。根据临港新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其景观体育资源的开发,应围绕滴水湖水系,形成以打造城市滨水景观体育空间为主,道路、广场、绿地、公园景观体育为辅的总体开发策略。新城景观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重视景观资源的多元利用,注意打造不同尺度的景观体育,形成长效机制,防止景观体育资源私有化,将政府与市场、社会供给相结合。

本文作者:张欢董宝林姚秀华蔡玉军工作单位:上海杉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