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论文:国内外体育的人文精神概述

时间:2022-02-16 11:55:40

人文精神论文:国内外体育的人文精神概述

本文作者:胡小谦工作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

中国体育的困惑与人文精神

“体育”一词产生于西方的工业社会。中世纪之后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体育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以科学-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体育。体育自身形成体系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独立领域。我国的体育要远晚于西方体育。最初是一些西方传教士将体育带入中国。直到1905年,清政府的癸卯学制才第1次将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一门科目。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中体西用”的工具理性,我们对西方体育的引进更多地局限于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对于其文化渊源以及哲学根基却较少涉及。这也为后来的中国体育的发展定了调子,埋下了隐患。体育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反思体育的人文精神需要将体育置于整个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盛况空前的“人文精神问题”大讨论。不少学者针对我国人文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满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鲜明地提出了“人文精神危机”或“人文精神失落”问题,热切地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重建”与“高扬”。人文精神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体育也概莫能外。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体育更为淋漓尽致地反映着社会的变革。中国体育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体育从解放前的“强国强种”“保家卫国”到解放后的“乒乓外交”“奥运争光”,它一直作为实现其他文化形态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一直没有回归体育的文化本位。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中国体育自身的社会功能必将发生改变,它将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它将以美统真善,用美实现对人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推动体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后工业社会体育的审美诉求

一直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审美被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无论是茹毛饮血的蛮荒岁月,还是古希腊罗马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在中世纪宗教的黑暗统治时期,还是工业社会的科技崇拜年代,乃至于今天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后工业社会里,美一直是人类心底一处安详而宁静的家园,是人类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彼岸。顾拜旦曾指出:“古奥运会最光辉之处在于它的2条原则:美和尊严。如果现代奥运会要产生我们期望的影响,它必须显示出美,唤起人们的尊严之心。”古代奥运会是依靠宗教的力量取得这种效果的。然而,在生活世俗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宗教不再具有古时的效力。面对后工业社会,体育要用审美来实现对人的灵魂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他重新燃起火焰。”雅斯贝尔斯提到的轴心时代,正是公元前800~200年的古希腊时期。今天我们再次回顾古希腊的竞技运动,依稀可见他们强烈的体育审美意识和在身体锻炼中对美的追求。古希腊的竞技活动是娱神的,他们认为竞技活动中的胜利者是神的化身,只有力与美才能博得神的青睐。他们从小进行身体锻炼,甚至终生不止,渴望精神和肉体的合二为一。古希腊体育的审美理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唤醒,进而工业社会催生了现代体育。工业社会机器生产对于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是社会生产的需要。体育在工业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然而体育也因此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体育成为了“快餐文化”,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体育丧失了审美的理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信息化为标志、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悄然而至。劳动时间不断减少,休闲时间不断增多,劳动力素质不再是生产的必要条件。体育似乎也缺乏了使其发展的动力。正如古希腊的“黄金时代”的辉煌源自于社会普遍的审美风气,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的动力也应是体育的“审美理想”。真、善、美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理想。真,是对事实的认识;善,是对价值的判断。真、善无法实现对人类灵魂的终极关怀。只有美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安慰和净化。马克思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育是人身体之美的展现,是人生命之美的诠释。它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能和生命存在,反映了人类力图脱离必然王国的束缚,追寻自由王国的理想。

科学使体育之梦梦幻般的真实。道德并不禁止这种醉,反而让人如痴如醉地享受体育所带给人们的快乐。后工业社会的体育人文精神体现于“美统真善”。体育不是科学的实验场,体育也不能因功利而不择手段。体育因为美而变得“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反思体育的人文精神让我们在迷惘中找到了体育未来的方向。后工业社会的体育是人类追求健康、追求快乐的体育,是以审美理想为核心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