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对比

时间:2022-02-05 08:22:15

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对比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分析,对“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体育公共服务这一概念的提法更加的合理,指出了“体育公共服务”的立足点应该是大众对体育需求,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利益为导向,兼顾公平,最终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后通过分析比较,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应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供给途径的多元化。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主体

1.引言

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其发展程度的好坏也是判断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真正水平,近年来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有些问题,特别是关于其本身概念的界定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的认识。

2.“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追溯

在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概念的探讨中,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应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1]。从这个最本质的层面上来说,概念是对一个事物的高度概括,是对事物属性的最本质的反应。同时,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2]。“体育公共服务”的提法,查到的最早文献是出现在2002年10月[3]。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之一。在这种公共服务核心价值理念的推动下,拉开了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序幕,体育行政改革也不例外。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同志在《财富》全球论坛进行的主题演讲以及200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4]。但此时的“体育公共服务”尚是一个未被明晰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体育公共服务”开始为学术界所关注。2008年9月,国家主席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至此有了雏形,但其概念并非到此为止,因为“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5]。但是随着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认识不断的加深,对公共服务的本身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认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体育领域公共服务的概念的辨析,“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

3.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体育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概念之间存有属种关系。明确了“公共服务”的内涵,“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也就显而易见了。3.1公共服务的几种观点公共服务概念在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中也是有着广泛的讨论,但一直以来也是未能形成共识,但对它的借鉴,可以对准确地把握公共服务概念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下就是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同时也是“公共服务”的理论支撑。该观点依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从消费角度对公共产品的经典表述,即“集体消费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对于该产品的消费”[6]。萨缪尔森的观点整个是从物品与消费的角度来说的,但不是商品与消费,这种物品是大家可以共享的,而且是在均等的条件下,一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但是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发展力来看,要实现萨缪尔森所提出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基于以上提出的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个特征,他们把公共产品定义为,“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7],认为“公共服务不是商品,也绝不可以成为商品,因此也没有必要通过市场渠道来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8],用相同的视角来看公共服务,亦是如此,“所谓公共服务,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不宜由市场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如国防、教育、法律等,狭义上一般是指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建或直接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如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道路、电讯、邮政等”[9]。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具有相同的含义。但是,公共产品不一定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这种观点依据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布坎南认为,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少,因此,他不是从消费,而是从供给的角度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对公共产品概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中间的第三种类型,可以称为非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从而弥补了萨缪尔森两极模型的中间部分,丰富了公共产品理论。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产品不等于公共服务。这种观点是马摩洛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公共’和‘私人’只是指不同的供给方式,而与产品本身无关。这种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相分离的观点摆脱了以物品作为标准来决定产品服务性质的公共服务理论,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市场来分配公共产品成为了可能。综观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三种不同的观点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理论做出了贡献。最后,我们认为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相区别的观点较为合理,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的也正是这种形式的体育公共服务。理由如下:第一,公共产品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化的物品,是静态的:公共服务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活动,是动态的。第二,从逻辑学的视角来看,公共产品是一个实体概念,它可以脱离其他关系而独立存在,如衣物、饮料、桌椅、书、技术等。第三,这种观点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公共服务实践中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现实存在。

4.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比较分析

当前,学术界普遍使用的两个术语是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针对体育公共服务,刘艳丽、苗大培认为它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体育服务[10]。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供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11]。由此,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界定是出于产品属性视角。针对公共体育服务,闽健等在《公共体育管理概论》一书中认为它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人员为社会公众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与劳务。肖林鹏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12]。认为“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术语的学者认为,这与我国的科教文卫领域部门的术语要保持一致,都是以:公共+公共事业名称+服务形式,的形式来命名的,也就是“公共体育服务”,就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等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更加的合适,从词性和表达意义的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更加的准确,人家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出其意义。沿着这个思路来分析,“体育公共服务”与“公共体育服务”均是“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从汉语言的表达习惯来看,“限定词+上位概念”是构成下位概念的基本结构,从这个方面来看,“体育公共服务”的用法相对来说,也是更加的合适。

5.结论与建议

“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体育公共服务这一概念的提法更加的合理,指出了“体育公共服务”的立足点应该是大众对体育需求,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利益为导向,兼顾公平,最终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后通过分析比较,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应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供给途径的多元化。

作者:张瑞国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4.

[2]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的辩证法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52.

[3]杨年松.论体育服务产品的性质、特征和类型[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5):1-4.

[4]曹彧.中国将以更开放的视野看待体育事业的发展[N].中国体育报,2005-05-17(001).

[5]《普通逻辑》教材编写组.普通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5.

[6]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

[7]顾笑然.公共产品思想说源于理论评述[J].现代经济,2007,(9):63-65.

[8]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与绩效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4.

[9]刘旭涛,行政改革新理论:公共服务市场化[J].中国改革,1999,(3)9-11.

[10]刘艳丽,苗大培.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J].体育学刊,2005,12(3):126-128.

[11]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8,29(2):21-26.

[12]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2007,22(2):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