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时间:2022-03-23 03:44:01

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摘要:为了破解体育院校计算机人才缺失问题,本文分析了用人单位与学生能力之间不对等的原因,以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根据体育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模式转变,学校以供给侧身份为需求侧的企事业提供订单式学生产品。将用人需求、科研项目与理论教学结合,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发挥教师主持与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融入需求决定教学、促进教学改进的新型教学思路,形成一个校-生-企三者相互作用,学校、用人单位(企事业)、教学(知识)、人才具有产学研用特色的完整生态产业链,真正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技能人才。

关键词:供给侧;计算机课程改革;产学研用

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互联网+”在体育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企业在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计算机技能的体育产业技术人才。但在体育人才就业市场,出现大量人才荒,企业需要的符合企业需求规定的人才大量缺乏,体育院校如何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培养具备专业计算机技能、适应体育行业领域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目前体育院校计算机教学部门急需正视的问题。如何有效破解学校培养人才技能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一致的难题,与国家主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全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破解供给与需求两侧不平衡问题,实现要素最优配置,主动进行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与优化,达到为需求侧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目标,从而切实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实现供给侧的长远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2]。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实现企业人尽其才的目标,仅根据网络、学术论文、书本上了解的需求而进行教法改革效果不明显[3],难以填平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鸿沟”[4];离开用人单位的应用土壤,单凭假想环境,无法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要想达到学以致用,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内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亦要能走出校园、步入企业、融入用人环境,切实了解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真正需求,通过有针对性地教学调整,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有可能较好地实现科学知识转变为生产力。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按照企业需求课程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的思路,运用内涵丰富与外延拓展等多种手段,实现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升级与改革,建设一套适应体育企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产业计算机应用型技能人才提供支撑。(二)研究意义1.把握企业需求方向,人才培养有的放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比,学校也可看作一个生产人才的大工厂,经过学校悉心培养四年的学生能否最后成为企业满意的产品,还有待企业的实践检验。学校立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以逆向思绪设计,可在准确的人才需求指导下,在高校非定单式学生培养中制造出竞争力强的高水平人才,对囊括并超越所有用人单位需求形成有的放矢的培养目标。2.利于学校至企业间计算机技能人才之间供需鸿沟变通途目前,体育院校学生工作后,需要企业花费大量资源对其培训后才能适应职场生活,究其根本计算机课程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对等。学校如果花费精力提前了解企业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真实环境实践,学校提前搭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就能将所谓最后一公里鸿沟变通途。3.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通过用人单位提供的一线真实案例(工作案例、产品开发等),结合计算机课程内容,益于消化吸收,能解答在哪用、学什么、怎么学等困惑。4.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学生参观用人单位工作环境,企业真实计算机操作环境、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工作人员现身说法的讲解,可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更多了解,提高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保证学习效果。5.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吸收企业、兄弟院校的丰富经验,改变原有教学中单一枯燥的PPT讲解、实验操作,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任务式、实训式、翻转教学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在有限教学时限内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二、研究方法与实现技术路线

(一)建立供给侧主导的体育院校计算机人才需求关系以往因教师与用人单位这一环节处于断裂状态,学生进入就业单位后,至少需要三个月以上培养才可能逐渐融入工作状态,因企业、授课教师之间缺乏及时地需求沟通,导致课程与需求脱节现象存在。若计算机教师能根据人才、技术需求而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则可弥补此不足。传统学生学习路线为:(教师为代表)教学生、学生到单位就业的单线单方向关系,而教师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联系。采用供给侧理论的课程安排则需要科学地分析三种产品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即学校给用人单位提供的产品(学生)、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产品(课程)、企业为教师提供的纲领性产品(人才需求、技术要求等)和案例的交互关系,重点解决身为供给侧方学校应该为需求侧提供学生产品的质量,二者之间虽无严格的契约,但是有一种超越契约的信任;需求侧亦应具有甄别、改进供给侧提供的能力。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关系,三者双向互通且具有传递关系,教师及时把握企业需求,亦能从毕业生处获得企业需求,目标是由教师根据人才、技术要求不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践内容及方法等。(二)课程内容、实践及教学方法的落实1.课程内容设置研究国内外体育院校目前已开设的计算机课程、选用教材等,吸纳企业用人、工作中提出的计算机知识需求。特别对计算机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进行符合时展的课程体系更新设置,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必修课(共性知识)和选修课(扩展知识)两部份。第一,必修课包括:一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信息,信息系统,信息素养,计算机发展史;二是办公自动化:Office操作;三是工具:附件,解压缩;四是编程初步:Python;五是信息获取:浏览器,爬虫,传感器,接口;六是数据库:ACCESS等课程。第二,选修课包括:一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二是开源硬件设计:机器人,过程控制;三是大数据:数据提纯,数据挖掘等深度课程。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既保留经典的核心理论内容,又增加适应时展的智能技术、AI技术的最新信息课程,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2.实践教学设置与实施方法研究结合用人单位工作实际,通过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实训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3.教学方法研究与设计通过实地感受式、场景仿真式、案例式、引导式、启发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工作场景中真实案例分解,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分析反馈改进的学习路径讲解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等。4.探索开拓视野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内外结合”模式第一,走出去:通过参观体育企业、健身中心、访问兄弟高校等形式,研究用人单位网站、文章、报告等资料。第二,请进来:采用邀请用人单位主管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兄弟院校教师等来校讲解,邀请毕业学长回到计算机课堂交流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当前最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三)建立信息共享APP参照金课、MOOC等模式,研发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基于Android的“互联网+”型移动APP,除可完成在线课程、课件、题库管理、在线测试、问题交流、作业管理等操作功能,也可实现学校、教师、用人单位、学生(在校生、毕业生)、高校、社会大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学生可在手机上查看教学信息,企业可以在线发送用人需求、技术需求、反馈毕业生情况等。

三、结语

为破解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难题,本项目吸纳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内核,提出了对体育院计算机课程采用需求驱动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提出学校建立主人翁责任,从把握需求到生产产品(学生)全方位的改变,以为用人单位培养可用之才为目标,构建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实现三者信息互通,特别是解决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障碍,打破校企之间的鸿沟;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分析反馈改进的创新学习路径,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内外结合”模式,更新理论、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专业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

[2]贾康.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J].中国经济周刊,2015(49):44.

[3]张晓菊,王海霞,王维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雲,2016(13):68-69.

[4]余艳伟.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创”人才培养模式[J].河南教育,2018(Z1):79-80.

作者:何文娜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