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4-11 11:24:55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愈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集成的瑰宝,在小学教材当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主要是对词句进行简单的讲述,同时要求学生全篇背诵古诗词。在此过程中,学生并不能掌握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自然无法提高古诗词素养。然而在新课标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因此,当下古诗词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但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应用,便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这一特点,便于降低古诗词的教学难度,同时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传统的听课变成了多种感官并用的感受课,自然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作为最大的动力来源,一旦学生具有了足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自然会积极参与到教师开展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去,并且在兴趣高涨的情况下接受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因此,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临其境的感受、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当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古诗词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咏柳》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则可以在授课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柳的摄影作品,一棵棵柳树倒映在湖面上,同时具有春天的生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学生在直观欣赏完这幅作品时,便会在脑海当中形成初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在学生初步接触到《咏柳》这一首古诗时,学生脑海当中,则会立即浮现出初始教师展示的作品,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对这首古诗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有助于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解决古诗词重难点教学问题

鉴于小学生具有好动、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有待提升等诸多特点,造成在具体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尤其是一些颇具难度的重难点教学,造成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低下,不利于学生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古诗词当中的一些抽象知识具体化,尤其是一些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内容具体化,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古诗时,针对“日照香炉生紫烟”当中的“生”字时,作者“生”字就用得很巧妙,但是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达,学生并不能掌握作者表达的意境,自然无法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设置的相应的问题:“生”字具体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创作这首古诗时,为什么采用“生”,而不是“升”?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生字表层意思,还可以体会到“生”字的深层含义,并感受到其富含的感情色彩。

三、通过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小学阶段,古诗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感受古诗当中的意境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的古诗蕴含了不同诗人的感情,鉴于此,古诗的意境可谓是多彩的。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古诗当中的意境美,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古诗当中的每一个字,均是作者经过反复思考的,并且用词具有精准、简练这一特点。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将字词的理解放置在重要位置。鉴于此,字词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造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降低字词理解难度,以此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化知为行,培养创造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而这四种能力都离不开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化知为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基本的“化知为行”就是学习新知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与之相关的现象,通过质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有效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例如,上《野草》一课,我一开始就投影出示第一幅课文插图,说:“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你仔细观察,想象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大部分同学想象合理、表达清楚。学生构思巧妙,思维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这样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加强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取得不凡的效果。具体表现在能够让学生进入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当中,深刻理解古诗词,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古诗词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产丽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