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判断人力资本的潜力

时间:2022-08-12 11:21:00

企业判断人力资本的潜力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对农民工在职培训投资十分薄弱

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少、水平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2%。这些外出务工农民只有接受相应的技术与技能的培训,转变成现代工人,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农民工培训涉及的主体至少包括农民工、企业(及中介机构)与政府三个层面。近年来,不少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在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规划、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企业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有学者研究表明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仅为37%,而城镇职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为49%,说明企业对农民工在职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工获得的在职培训机会较少。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对企业针对农民工在职培训投资风险予以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二、农民工在职培训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所组成的”,他还说“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个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所以称其为资本”。归结起来,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所谓在职培训,“就是指提高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农民工的在职培训之所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原因在于这种培训活动的目的与效果是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而这种就业者生产力的提高必须付出成本,这种成本支出不能立即使当前生产出的产品与服务效率提高而是有助于提高未来的产出水平,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民工都能从中获得未来预期收益的满足,因此这是一种投资活动,即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性:

1.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具有职业更换频繁,流动性强的特点

农民工的频繁流动和“跳槽”,使企业因担心无法实现投资收益而不愿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投资。据调查,“80后”打工者因为没有挣钱的压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换工作,他们的职业流动率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其跳槽频率是“50后”的近6倍。工人的频繁跳槽,很容易打乱企业的生产计划,使得企业在考虑是否对他们进行培训时顾虑重重。随着这群人不可逆转地走向打工舞台中央,企业主们开始面临一项难以琢磨的新挑战。

因为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无法由投资机构或个人像买卖商品或进行物资资本或金融资本投资那样自由让渡并收回全部投资。在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收益分配或达成的契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将会影响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积极性。另外,投资收益只有通过农民工才能实现。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直接结果不是经济收益,而是使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提高,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在职培训的效益并不全部以实用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在非经济方面,使农民工在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投资的收益。

2.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人力资本的利用程度必然受到其载体的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当今的企业大力提倡人本管理,正是因为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企业的员工,而员工有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人力资本的利用程度必然受到其载体的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当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受到适当激励时,就可不断地释放能量,创造佳绩。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能动性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不过能发挥20%~30%,如果适当激励,将可以发挥80%~90%。

如今在一些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正是农民工们对城市和企业长期漠视其合法权益的忍耐达到极限,工作能动性、创造性大大下降,于是展开了对劳动条件、福利待遇和身份歧视的隐性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