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

时间:2022-09-17 08:40:07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

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增强课程教学的隐性教育功能、学理性、价值性、思辨性和趣味性五个方面,探究了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策略

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优秀传统文化经历的千年的历史沉积,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着重大而独特的现实作用。将有助于高校大学生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价值,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有助于在高校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精神的热爱和自豪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现代人格。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实施中应去不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汲取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增强隐性教育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程的人文性,凸显思政课的“随风潜入夜”的隐形教育功能。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凸出了“显性”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隐性”的育人功能。在这样的课程活动上,表面上看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习得了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却难以在发现、体验的过程之中增强人文素养。例如将传统文化中“先天下忧而忧”的士人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将古代的“大同”思想与热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当前的外交政策的教育有机结合,将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认同。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增多,例如视频、图像、名师讲堂、微课、短视频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更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些手段和资源,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要素,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历史典故、文学艺术等内容,使大学生在多样化的人文体验中,化枯燥、死板的概念为具体、生动的认知观念。

二、注重传统文化历史探究,增强学理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探究,增强思政课程的历史底蕴,从而逐步增强课程的学理性与大学生的历史观。例如在讲解中国当前的民族政策以及“一国两制”制度时引入我国古代的民族政策的发展历史,通过对于民族史的讲解加深大学生对于我国当前民族政策的理解。在教学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内容时,与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相对比。在讲解“依法治国”的内容时引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与我国古代人民的法则意识,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强课程教学中的历史底蕴,在历史知识中辨析“人情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异同点,从而使大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本质。再如在教学我国的“一带一路”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中,引入“郑和下西洋”与我国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来设计“综合实践类项目”与“专题作业”,例如参观革命老区、名人故里,走访老红军等活动,从而真正地实现在历史传统中感悟,使思政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之中,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文本的堆砌物。

三、融入传统文化德育,增强价值性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对于增强思政课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传统文化渗透进高校思政课程中,能够增强思政课的价值性,“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例如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信则不立”“以友辅仁”等美德观念,其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当今仍有其丰富可承接的时代价值。中国古代讲究“仁义礼智信”,在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拜金主义”流行,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仁”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追求发生偏移。为此,高校思政课程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将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涵养得到提升。

四、引用传统文化参照,增强思辨性

当前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照本宣科”“填鸭式”等模式单一的老问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灌输为主,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启发思考方面还有欠缺。引用传统文化参照,通过古今对比,启发学生辩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辩证思维,达到灌输与启发相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尽管有些教师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了各种参与活动环节,但事实上却拘泥于表面,回避了为学生试错、分化、辨别以及批判的创设空间,缺失了“深思冥想”的学习体验。借助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与课程内容进行对比、思考,使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时更加理性客观、实事求是,能够从多个角度辩证地看问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课程中,可将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与其对比,在分析其相似与差异之处的同时增强其思辨性。针对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与心理发展特征,教师要善于借助我国的传统文化巧设“对比”的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依法治国”的制度时,引入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法治思想相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依法治国”思想的独特性与优越性。同时引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结合,讨论“依法治国”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五、挖掘传统文化经典,增强趣味性

传统文化经典来源于生活的历史积淀,蕴含很多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是思政课程中“接地气”的教育资源。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的原则,这一思想同样也适用于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且与现代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教师要杜绝“功利化”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通过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文化经典,丰富学生“发现知识”过程。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基于理论生活化进行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知识的探索、提炼与内化,从而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枯燥”“吸引力不够”的问题,润物无声中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引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剪纸”与“民间音乐”,通过分析剪纸中的经典造型形象的变化,以及民间音乐中的叙事特征与象征要素来分析我国近代社会中的历史变迁,从而使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加“生活化”,充满趣味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最终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丰富德育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哲学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不仅能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增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育人实效。因此,高校教师要打破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观引领,将传统文化教学成效的价值追求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教学”与“育人”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8-69.

[2]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3):15-17.

[3]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37-38.

[4]舒维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5-36.

[5]刘晓春.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63-64.

作者:周连香 单位:豫章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