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思考

时间:2022-09-22 04:07: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到实处、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探索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高校应通过有效灌输与尊重规律相结合,弘扬大德与贴近需求相结合,有声教育与无声教育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措施,不断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四个结合”

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应着重从“四个结合”方面下功夫。

一、有效灌输与尊重规律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要的思想、观点、理论与规范都不是人能够靠先天素质就生长出来的,不是基因生成的结果,而是文化浸润、思想传播和教育养成的结果。无论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经验都已证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灌输与广泛传播是革命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早在100多年前,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人?》《俄国社会人的任务》以及《怎么办》等论著中就曾有过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在全面总结国际工人运动以及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明确提出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能依靠外部灌输。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思想理论的灌输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苏联和新中国的诞生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灌输与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环境已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确立同样离不开必要的灌输。当然,这种灌输有别于生硬的说教、空洞的高喊口号和“填鸭式”的教育,它需要尊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规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始于小学一年级,但是客观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面对一个只有6年人生经历的孩子,他们所感知的世界不外乎自己的家、家人、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以及他(她)所生活的社区场所和社区中所接触到的人。国家是什么?国家对他(她)意味着什么?国家对他(她)有什么用?在他(她)还没有感知到、认识到的时候就让他(她)去“爱”,这样一路讲下来,如果到了大学还只和他(她)讲“爱国主义”这句话,而非对大学生的具体问题释疑解惑,那么必定会不尽如人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而且,他特别强调“我们的高理论经纬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宣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一旦脱离正确方向,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就无从谈起。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同时,还“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人们的认识发展规律。做到思想理论的灌输不仅鲜活、生动、与时俱进,而且能够尊重规律、运用规律,采用疏导、启发、“平等对话”、自我教育等方式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最终践之于行。

二、弘扬大德与贴近需求相结合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产生实效性,弘扬大德的同时势必要兼顾贴近个体的实际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为一体,不仅体现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而且体现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要求,符合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需求,又必须满足社会个体利益。由于社会个体的认知能力、思想觉悟、成长环境、生活阅历、受教程度等的差异性和局限性,有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个体暂时无法正确地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问题。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共同的价值理念,就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兼顾贴近个体的实际需求,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做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要从个体的主观愿望出发,设身处地地将个体的内在需求考虑进去,而决不能是教育者的想当然,简单地从主观愿望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感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对国家、社会有用,而且对自身也有裨益。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只讲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政党利益,全然不顾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心理反应和客观实际情况,这就极有可能招致其反感、厌恶,更有甚者,他们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信息进行“屏蔽”。受教者心理上所产生的这种抵触情绪,势必影响传播内容的接受。假如转换角度,把大学生个体利益作为切入点,其主观感受可能就会不一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言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只有实现从认同到接受才有可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毕竟,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从人性的角度讲,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私有观念在社会绝大多数人头脑中并未完全泯灭。因此,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弘扬大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大学生个体的内心觉悟,然后再渗透国家观念、社会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感悟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也才能使其从思想深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进而指导自身行为,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有声教育与无声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注重有声的教育,认为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会自发地在普通人的头脑中生成,它不可能是人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一种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主观映像,必要的思想传播、文化浸润和教育养成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成员的内在价值准则转化,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内化形成与建立等,都离不开必要的有声教育。然而,我们又不能片面地夸大、强化有声教育的功能。同志曾指出:“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1]“因此,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2]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除了有声教育之外同样离不开“无声”教育,“无声”也是一种教育,有时可能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谓“无声”教育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声音”的教育。如果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无声”教育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并不直接用语言告知大学生自己的教育意图,而是让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去感受到教育,如施教者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大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认知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教育意识,但通过自己的行为使大学生在意外中受到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率先垂范、认真倾听、肢体语言、蕴含丰富的眼神、表情、神态,等等。“无声”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无声”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就可能触犯教育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其结果只能是“过犹不及”,诚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终会招致“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可见,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们所感知、认同、接受,并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最终转化为自觉追求,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值得不断思考、探索和尝试。

四、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都向人们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社会科学,那它就离不开实证和基本的逻辑推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内容之一,要想让它实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之成为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绝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口号”喊得越响就越能解决问题。它所讲述的内容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事、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感人。它所提出的论点需要有说服力的论证和论据来说明支撑,需要大量实证范例的分析展示以及通过基本的逻辑推理来让人们信服。特别是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当前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90后乃至00后,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视野开阔,勇于挑战权威。加之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青年一代在接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鉴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对于互联网上纷繁芜杂的信息缺乏识别、把控能力,迷失于信息爆炸的困境中也是在所难免。实践证明,简单粗暴的高压手段和既无实证分析又无逻辑推理的空话,并不可能让学生从内心产生真正的认同和信服,只会徒增敷衍和阻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懂得用理论、数据、史实、符合逻辑的推理来说明、论证、阐释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懂得用有理有据、充满理性的话语向受教者娓娓道来,这才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方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在大学生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辐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民心、惠及民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须砥砺前行。

作者:石桂霞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参考文献:

[1][2]文选(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