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拟定影响思索

时间:2022-06-04 10:09:00

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拟定影响思索

计算机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故称之为网络媒体,目前主要指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国内也有称互联网媒体(InternetMedia)。中国的网络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势立即展露无疑,并旋即凭借这种种优势参与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之中。网络媒体的参与不仅深刻的影响了政治传播,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增加了维持现实政治稳定的难度。网络媒体的发展增加了公众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同时也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网络媒体的特征分析

(一)网络媒体的外部性特征

1.具有较强的消解和融合力量网络媒体的消解和融合力量主要表现在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之间的边界,消解国与国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由于其融合了传统媒介之间的信息传播,使得全民都可以利用新媒体而成为消息者。BBS、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也让每个人都成了信息源和“平民记者”,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民记者”时代,传统的新闻运作模式被彻底颠覆。较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特殊的下与上之间的对话,由于它的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网民的参与意识极其强烈。网民可以通过论坛等形式对国家大事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痛快淋漓,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地交流彼此的观点。而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也进一步提升了民众政治社会化的水平。2011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媒体已经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2.保证公众低成本和高畅通地接收信息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本质就在于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也就是使因距离带来的摩擦系数降低,接近于零。有研究者提出:“网络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一段网络视频,免掉一名局长,也不再是神话。2011年1月,一段名为《居民阻止施工遭碾死执法者冷眼旁观》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爆红。视频中有河南省正阳县水务局等部门在正阳县慎水河河道施工过程中,当地居民李莉被挖土机碾死,而现场的公安、水利部门工作人员视而不见的整个过程。该段视频曝光后,驻马店市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事件展开全面调查后,免去了闵怀民正阳县水利工程局局长职务。③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博客、BBS以及“微博”等网络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显示出其巨大威力。

3.与公众互动性较强公众不仅可以在网络上浏览各种信息,还可以针对各种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网络媒体与公众之间就产生了即时的互动关系。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个人传播于一身,除了网络媒体针对广大公众的点对面传播之外,公众与公众之间也可以通过BBS、QQ群与微博等各种方式,进行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实时传播与互动。因此,网络媒体的互动既包括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这两个层次的互动,成为网络媒体最吸引公众的特色功能之一,它们不仅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内容和效果。

(二)网络媒体的本质性特征

1.网络媒体消解国家对信息的部分垄断权每个政府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都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过滤,通过封锁某些信息和有意识的传递某些信息,来影响公众对特定事件的认识和判断,寻求支持,减少压力。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极度多元化,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范围,政府被迫面临信息内容无法控制的尴尬境地,部分信息垄断权被消解,统一舆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复存在。

2.网络媒体是理性的“经济人”网络媒体虽然是非物质化的传播媒介,但是网络媒体的背后是由自然人在掌握和操控的。基于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网络媒体的主导者也是“经济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他们也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亦即追求网站利益的最大化。网站利益的最大化主要表现在:追求尽可能高的点击率。因为一个网站点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个网站的知名度,只有具有高知名度的网站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投放和付费会员,而广告投放和付费会员是网站的主要经济收入,所以网络媒体肯定会为了追求较高的点击率而采取特殊的举动。在媒介领域,唯利是图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

3.网络媒体是特殊利益团体网络媒体也是特殊利益团体,基于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对于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不全面的反映和报导,甚至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扭曲现实。同时其他利益集团会借助网络媒体这一工具向政府反映某些问题,官员、专家与媒介也会将其变成营销策划工具,变相地对政府施加压力,使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只考虑他们利益诉求而剥夺其他社会公众的正当利益。

4.网络媒体能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国家政治稳定受到冲击网络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对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对成员所在国的政治稳定构成威胁的跨国界宗教或民族团体,这些跨国界的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成员原来可能分散各地,但是通过网络媒体不同国别和地域的网民会更加容易达成共识,组成跨国团体。网络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直接碰撞。网络成了全球信息码头,各种官方的、民间的,主流的、非主流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汇集并被传播出去,传播的过程中还随时会有网民个人的观点参与进来。当前,为了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主权,一些西方国家将网络媒体作为他们意识形态渗透和民主制度输出的重要工具和战场。

二、网络媒体条件下政治参与机制的分析

1.促成“群体”声音的形成并迅速传播通过网络媒体,原本分散各处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特别事务共同关注而迅速发出巨大的“群体”声音,他们的声音大到被政府和政治家听到。在被媒体热炒的厦门PX(对二甲苯)项目事件中,网络媒体所起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2007年3月,经过多家媒体先后报道的一份由百余名院士联合发起的、关乎厦门未来污染隐患和环境安全的提案,短时间内在厦门当地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响。事发后,由于厦门政府未能及时做出回应,厦门市民在网络上所发的各种评论和帖子如雪花般纷纷扬扬,信息被转发的次数远超预期,部分民众甚至以“散步”的形式,来对PX项目表达集体反对的诉求,PX事件一时间轰动全国。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在该事件中脱颖而出,为民众顺畅的表达民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尤其是当政府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没有给出任何回应之后,网络媒体作为一种能直接促成民意的合力与舆论的形成的新兴媒体能挺身而出,不仅对解决整个事件发挥了巨大作用,还充分展示了其无法比拟的独特传播魅力。

2.形成网络政治网络政治的实质就是民主政治。英国学者提姆•约旦(TimJordan)曾提出:“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控制着公共决策的官僚体系,因为网络的通讯能力可以容纳很多人同时与另外的很多人进行通讯,其匿名性更是克服了基于身份的不平等现象。”网络已然成了“民意直达高层的直通车”,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递原生态的群众情绪和民意的重要渠道。从今年的贵州官二代炫富、温州老村长钱云会之死、中石化天价酒水单,到早前河北发生的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事件,再到更早前的“躲猫猫”、“楼脆脆”事件等等,网络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显露无疑。发展到今日,此类事件也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流程:首先,由知情者在网上匿名发帖将事件抖出,接着事件被广泛关注,随后主流媒体相继对其进行跟踪报道,此后报道又在网上迅速被转载、评论,至此网上民意激流涌动,网下评论纷纷如白雪飞扬,最终发酵酝酿形成强大网络民意,迫使政府重视,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使事件得到回应或解决。

3.给普通民众表达民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等表达权利鲜能全部得到履行,加之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极其有限,沟通渠道也不够畅通,最后只有少数人真正拥有话语权。曾有研究者提出:“能得到国家的保护、更多的表达自己的利益那些人,往往是经济地位高、社会关系强的人;相反,充当‘沉默的大多数’的都是那些无法表达自身利益、社会经济地位低、社会关系弱的人。”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不平衡的传播格局被打破,弱势群体通过网络媒体这个有利条件表达个人和集体的意见,“沉默的螺旋”不再沉默。微博甚至改变了话语权的框架,使得高高在上或被少数精英群体所掌握传统话语权也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只需一根网线或一台手机普通大众即可网络发声。

4.为政府信息和政策传播提供了新途径网络媒体成为传播政府信息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国家与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与网络媒介进行政府信息公开与政策传播,并与公众进行及时有效沟通以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公民通过网络媒体获得更多政务信息,政府也应该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服务,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从而更好地促进民众积极参政、议政。博客的兴起更是激发了网民们空前的表达欲,政府也意识到了其独特的信息传播作用,正谨慎的利用其进行上下沟通,以期能全面、深入的了解民意。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率先开通的“两会博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两会博客”作为人们参政议政的一种全新途径,其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中的积极作用不可言喻。目前,各地方政府的微博政务也正在快速的发展与推进中。

三、网络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参与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网络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参与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正面影响

1.“群体”的声音更能使公共政策制定符合公共目标的原则要求网络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参与能使“群体”的声音更加直接的反映出来,将民意全面的表达出来,形成政策问题。在“群体”声音的呼唤下,政府根据民意制定符合公共目标原则的公共政策。政府将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转化为政策问题,并根据所表达的民意进行调查研究,在制定政策时也能根据“群体”的声音、坚持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先。在处理各种公共事件、反腐防变等领域网络媒体的价值不可低估,作用不可小觑:通过用微博直播宜黄拆迁事件,公权力受到了监督;安徽利辛国土局官员利用微博直播自首过程,举报上级受贿,结果受贿者得到了处理。

2.网络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有利于加强政策合法性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能确保公共政策符合民意和政策有效性,减少官僚主义和政策腐败现象,更有利于加强政策的合法性。我国在实践中较早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形式。网络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参与使政策过程中的公众与政府间的互动性增强,互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政策的沟通、实践后的修正,使普通公众的意见与利益诉求能反映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是一种代表民意的民主决策方式和纠错机制,例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经网友追踪后,引发了整个公益界反思,最终可能还会推动整个中国慈善机构的改革与行业运营机制。

3.网络政治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策制定的资源瓶颈问题网络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互联网形成的网络政治不仅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机遇,也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网络政治下的公共政策制定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资源。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资源都为市场所主导,政府控制的政策资源日渐减少,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常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网络媒体的便捷高效,能帮助政府更有效地与社会进行信息沟通,和组织内部信息共享。因此,网络政治的形成能帮助政府通过提高政策过程效率,从而一定程度解决政策制定的资源不足。

4.网络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参与形成丰富的政治文化,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文化基础政治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群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相对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提出:“政治文化一词表示的是特殊的政治取向,即对政治系统和系统各个部分的看法,以及对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而政治文化正是影响人们政治态度,塑造人们政治行为模式的基础。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非参与性的,这种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能使自由、民主思想在中国社会母体内自发的产生和发育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策制定的进程。而网络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参与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非参与性政治文化,并有助于形成新的政治文化,为政策制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网络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参与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负面影响

1.对社会问题进行失实的报道,扭曲民意,不能如实反映政策问题网络媒体的公开性和易接触性,使得网络上的所有信息可以快捷、平等地传达给所有受众。出于“经济人”的逐利本性,网络媒体自然会追求更高的点击率和访问流量。但由于现有监管体系不健全与监管技术不完善,对网络上的海量的信息质量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甄别与监管,并最终可能导致对公众产生严重误导。为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力,实现“眼球”经济效应,网络媒体一般会迎合受众趣味,对信息传播采取暧昧,乃至夸大渲染的方式。因此,网络媒体的逐利性、互动平台和公共领域的角色与特征,无形中起到了传播错误、虚假信息的作用,对社会问题不能进行客观的报道,甚至扭曲民意,不能如实地反映政策问题,最终导致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难以确定正确的目标和解决方法。

2.网络媒体沦为网络暴民的舆论工具,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正常进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受众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同时又可能沦为网络暴民的舆论工具。在虚拟世界中,因为可以匿名,“沉默的螺旋”现象几乎消失,许多网民降低了道德标准,在相关网络媒介中随意发表低水准甚至是荒谬的言辞过激言论。网络暴民之所以更容易被网络媒体所利用,被动或主动卷入大众文化的漩涡中,为传播虚假、低俗、有害的信息推波助澜,是由于他们对各种网络信息缺乏基本的理性认识和批判意识。网络用户进入公共舆论空间很简单,只要通过博客或论坛发表他们的信息和意见即可,但是不应因为匿名发表就弱化信息“把关人”的理念,相反,网络用户更应该以现实世界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的言行,把握好所言论的尺度,绝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发泄。

3.成为其他利益集团的宣传工具,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市场经济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追求本集团利益会向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施加影响,这些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与他们的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因此,强势的利益集团利用其社会关系网络、公共舆论、说服和诱导等多种手段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利益集团利用网络媒体的政治参与特征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这显然会给政策制定过程带来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公正性与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尤其是在利益集团力量严重失衡的社会中,强势利益集团会借助网络媒体这一工具为他们表达利益诉求,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以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政策目标,而非公众的利益。

四、结论

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表明,与传统的传媒形式相比,网络媒体因其能对各种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及时、动态与深度的报道能力,从而拥有对受众有关某事件的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等方面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使网络媒体必然成为当下乃至未来的最主流媒体之一。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网络媒体,与其他企业一样,也难免会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担负起客观、公正的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网络媒体追逐利润的本性不仅不会弱化,反会被逐渐强化,这也是企业的本性使然。但网络媒体作为重要的公共平台,又必须承担着张扬社会公正、传播客观信息和倡导健康社会行为规范的重大责任。这样,逐利的本性和社会责任高度集中于一身,使网络媒体陷入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间的两难抉择,并有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被非法利用,扭曲并误导民意,影响甚至阻碍公共政策的正常制定。政府应该对网络媒体的这种双重属性有深入与充分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利用这种双重属性来促进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并尽量消除网络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