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农民思想教育刍议

时间:2022-01-25 04:22:47

的农民思想教育刍议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开创性地把农民放在革命的主体地位。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以满足革命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前,面对农村意识形态教育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落后、农业增收陷入瓶颈的现状,科学借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重视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农民的意识形态短板,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助力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农民;思想教育;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响亮地吹起优先发展农村农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号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思想的前提,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补足补齐农民思想意识的短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净化农民思想,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对农民进行教育,并对农民教育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借鉴吸收这一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产生的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十年内战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指从1927年8月由、和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的爆发到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合作,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序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宣告结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体,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始终坚持一心为民的初心和宗旨,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福利。但在革命中,农民阶级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弱点和局限,农民现实的思想状况与革命发展的思想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为壮大革命队伍,充实革命力量,淬炼革命思想,真正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1.1克服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需要。农民阶级天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深刻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39。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农民是可以被改造的,农民自身的局限不是它自己决定的,而是地主剥削了农民的受教育权。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实现其自身的自我改造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必要的,经过改造后的农民可以成为坚强的革命力量。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强调,农民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1]18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教育的现实状况不仅造成了农民思想僵化、民主意识缺乏,更阻碍了农民参加革命、谋取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想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就必须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为前提,而要科学合理地带领农民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又必须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的熏陶与引导。也就是说,受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建宗法思想制度的束缚,广大农民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依赖性和盲从性严重,成为农民革命路上不容忽视的障碍,也迫使革命者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农民阶级有着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矛盾性格,使得他们既急于希望获取土地资源、改变贫苦生活,但又没有革命的决心与勇气,缺乏坚定的革命信念。这种自我矛盾思想更加剧了农民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农民阶级的这些特点和现实,迫使革命者必须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摆在前面,以便克服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政治眼光和阶级局限性,让接受教育的农民真正成为革命的主体,发挥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1.2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对农民的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蔓延,革命前途渺茫,悲观失望情绪蔓延,再加上国民党的疯狂围剿,革命力量骤减,革命队伍亟需扩充,而人口最多的农民自然成为革命队伍争取的对象和主力之一。或者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成功,就必须获得农民的支持,工农形成“合唱”,否则就会成为“孤鸿哀鸣”[2]。正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农民的力量,主动走进农民、联合农民、发动农民、带领农民,实现工农联合,增强了革命力量。换句话说,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章,深刻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大力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支持农民革命运动。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急需对农民进行教育改造,推动农民参加革命。从道路选择上看,面对强大敌人占领和统治的中心城市,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放弃攻打城市,根据我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而农村包围城市就必须聚集、团结广大农民。从革命愿望上看,广大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最深,一直饱受欺凌,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无权地位,有改变自己悲惨生活的强烈愿望,接受党的领导的革命性坚定。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作为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是共产党真正的朋友,为了获得土地翻身当家作主,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1.3保持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需要。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初心和宗旨始终未变。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贫农中,又分赤贫、次贫二类”[1]20,深刻地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庞大、农民人口基数占据主体的现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饱受欺辱与摧残,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生活的疾苦,指出“农民受到的压迫和压榨世之罕见”。为此,中国共产党就勇敢地肩负起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富强人民政权的重任,并在革命中突显“以农为本”思想和“为农服务”意识,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利益和实惠。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多次实践调研(包括《宁岗调研》和《永新调研》)中,通过对农民的性质和现状的分析,认识到农民的利益诉求与党的宗旨存在一致性,指出农民是可以联合的阶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进而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另一方面。农民为更好地参与革命实践,也有接受科学理论教育、提高自己思想觉悟的渴望。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为农民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中国共产党来源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党的政策、方针必须回归群众、反哺群众,维护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能性。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内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按土地占有和经济情况,可以将农民分为贫农(含雇农)、中农和富农。其中,贫雇农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自然成为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农村中的小资产阶级,同样受到官僚势力、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因而也可作为无产阶级争取的对象;占农村人口最少的富农,不仅没有受到威胁和压榨,反而经常压迫剥削他人,害怕革命威胁到自身利益,革命性最弱。因此,本研究中的“农民”主要是指贫雇农和中农这一受剥削压迫的群体;“农民思想教育”主要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贫雇农和中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满足革命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2.1开展政治教育提升农民政治觉悟。政治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重视农民的政治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主张用共产主义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以图唤起农民的革命意识,自主投身民主革命。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农民中存在的各个阶层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分析,重点论述了在革命中组织和依靠农民的重要性,并热情洋溢地论述了普及政治宣传的意义与方法,驳斥了当时对农民运动的各种怀疑和指责的论调,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等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受到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盲目性、自发性较强,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教育。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明确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1]86因此,亲自率领战士在街头巷尾向群众宣传穷人要革命的道理,刷写标语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挨村逐户开展宣传,访贫问苦,多次召开群众性大会。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还曾用“杨先生”的名义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教育和学习,广大农民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实践能力,掌握了开展农民运动的方式方法,坚定了开展农民运动的信心。但农民本身所固有的组织纪律缺乏、封建迷信盛行、斗争目标盲目、片面贪图享乐等非无产阶级属性,不仅阻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灌输农民,最大程度地占领农村政治思想阵地,提升其政治觉悟,努力帮助克服农民阶级的狭隘性,把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团结起来。2.2开展经济教育确保农民生存之本。经济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核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4]。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大目标、大道理,但不是空的,要以满足农民经济需求为根本。也就是说,解决思想问题要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关心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是农村的命脉,更是广大农民的生存之本,不仅关乎农民的经济生活,也直接关系着农民的政治态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改善农民物质生活。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写道:“我们要胜利,一定要做很多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这样,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尚光荣的旗帜。”[1]136自幼生长在农村的,耳濡目染农民生活的困顿和地主的剥削压榨,深知普通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意识到无产阶级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必须首先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求。或者说,只有引导农民通过军事斗争摆脱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压榨,摧毁地主豪绅武装,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保障革命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带领农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取消苛捐杂税的土地革命,以此保障农民生产之本,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村物质供给,解决农民实际生活困难,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获得土地后的农民革命热情高涨,纷纷投身革命事业。总之,经济工作尤其是经济教育让农民获得了利益,确保了农民的生存之本,为战争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后盾。2.3开展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意识提高。文化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大革命惨败后,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由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革命运动在农村形成了一片星火燎原之势。等中国共产党人清晰地意识到,要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就必须把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说明,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教育群众,提升其政治觉悟,提高其理论素养。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不仅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军事理论教育等的基础,更是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教育、政策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红军成分,一部分是工人、农民,一部分是游民无产者”,“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容易。在此情形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1]63。他深刻认识到农民在党员成分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现状,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问题的重要性,强调“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77。这里所说的“政治训练”“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显然包括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小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来自农民家庭的早就意识到农民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农民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要“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1]12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这给党的政策和革命思想的宣传带来了严峻挑战,能否做好农民的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更关系到革命胜利与否。从土地革命开始,“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因此,现在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加速度地进行文化教育了”[5]。但旧中国农民文化思想落后,普遍低下的文化知识水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这一现实结果更迫使必须抓紧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革命自主意识,促进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的深入广泛传播。2.4开展军事教育提高农民军事技能。军事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重点。吸引农民加入革命队伍,加大对农民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育,在农民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是扩展革命队伍、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农民的军事教育主要从军事思想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在军事思想教育方面,注重政策与策略教育,将政策与策略看作“党的生命”“行动出发点和归宿”。深刻地指出:“不注重政策与策略的教育,不使这种教育贯彻到底,使全体指战员充分明了,不加检查,让单纯军事观点占了统治地位,不尖锐全面彻底地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向这种错误观点让步妥协或者隐瞒这些现象不向前委或军区反映,而前委或军区则不向中央反映,只将战绩向上级及中央反映。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不对的,是或多或少离开了党的路线,必须认为是极端严重的现象,应当立即加以检讨。”[6]可见,十分重视政策与策略教育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要求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策略,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同时,还通过军事思想教育,动员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剥削统治,建立农民自己的革命武装政权。比如在北伐战争期间,对农民运动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和支持,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指出,“民团、团防必须解除武装,绅士的政权必须消除,乡村自治政府,必须以乡村民权势力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组织农民自卫军以保障革命”[7]。在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农民进行实战性的军事技能教育,才能真正捍卫革命政权。因而,亲自制定了军事训练方法,向农民传授各种军事技巧,比如距离测量、自我救护、武器运送、装备维护等技能;向农民普及军事常识,如战时遇到飞机不要乱跑、学会遇敌隐藏身体、开挖防空洞、正确使用梭镖等技能。这些军事教育提升了农民的军事技能,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农民武装夺取政权、打土豪分田地、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现实启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通过开展政治教育提升农民政治觉悟、开展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意识提高、开展军事教育提高农民军事技能、开展经济教育确保农民生存之本,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政治意识、生存技能、军事能力,成为我国农民思想教育的典范。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学借鉴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教育思想,汲取经验,重视农民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觉悟,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持。3.1思想是先导,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革命的指导,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革命胜利的前提。思想凝结于理论中并为行动提供导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思想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党人将农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认为“农民教育是最严重的问题”[1]1477,意识到只有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教育农民,扫除其思想上固有的狭隘性和矛盾性,才能稳定革命的同盟军,进而保证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不容忽视。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下、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现实,特别是当下,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农民盲目攀比浪费严重、农村土地闲置问题突出等现象有所回头,这些都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拦路虎。因此,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借鉴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农民思想教育的精髓理念,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广大农民,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特别是要用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来教育农民,改变其思想落后、文化偏低的现状,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发展。3.2现实是要求,农村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不容忽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加速了世界地球村的实现,同时也加剧了各种错误思潮对农民的侵蚀。科学文化素质长期落后的农民,其思想上固有的封建性和狭隘性,导致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能自发地让其催生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目前,农村陋习普遍、思想混乱、道德滑坡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引人忧思。究其原因,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对农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短板现实的忽视,是当今农村不良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结合我国农村面积广阔、农民人口众多的现实,清醒地认识到应将“掌握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指出“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8]。结合历史经验,面对严峻现实,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农民、灌输农民,塑造新型农民,才能克服农民固有的自私狭隘、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农民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短板的严峻现实,更加剧了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今后,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帮助广大农民认清新形势、新变化,正确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推进乡村振兴向前发展。3.3土地是基础,重视农民利益需将思想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更是农民生存的命根子。曾尖锐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9]对农民的土地需求的满足程度,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地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把对农民的关心付诸到对农民土地需求的满足上,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真心实意的关怀,发挥了以物质利益促进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用行动表达对革命的支持和拥护。当下盛行于农村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小农耕种增收困难的窘境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高强度、大投入、低效率换来低收入的尴尬局面更发人深思。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村发展多形式、多样性的规模化经营,建立集约化、专门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面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大片闲置的现实,党中央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创举。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荒置土地使用的“双赢”。土地是基础,必须结合当下实际,充分利用土地这一农村最宝贵的资源,高度重视农民利益,把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用土地资源为载体实现教育农民的目的。3.4人才是核心,高素质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人,核心在于思路。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思路,正确思路指引科学发展。可以说,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0]。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核心和关键都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扩大农村人才队伍,对政府而言,必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吸收机制。从社会的角度看,善“筑巢”方能多“引凤”,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从人才发展的角度看,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因此必须完善奖励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创新的人才大力给予奖励,稳定农村人才队伍;从个人情感的角度看,既要留住人才的“身”更要留住人才的“心”,因此应给予农村优秀人才更多的情感关怀,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提升其投身农村、奉献才智的信心。同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广大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此外,更要在文化环境上下功夫,营造公平、合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才在农村这片沃土上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总之,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充分挖掘人才,积极调动社会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奉献自我;必须大力重视人才,充分鼓励各类人才回归农村、贡献力量。一句话,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汇世间人才而留之,才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健康向前发展。

4结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农民思想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用实际行动教育改造农民,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面对当前农村意识形态教育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落后、农业增收陷入瓶颈的现状,当前必须科学借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农民思想教育的经验,在思想上重视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农村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同时,努力加强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乡村振兴行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乡村振兴才会早日实现,农村面貌才会早日改观。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7.

[3].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4].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4.

[5]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82.329

[6].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4册[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222.

[8].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9].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10].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作者:刘亮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